《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2

  我肯定不是什么教子专家,只不过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而已。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生长的小环境。

  3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时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露端倪。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4

  任何一个孩子都决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5

  没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总想为孩子争取好一些的生活条件。一个人无论怎么清高,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免俗,我认为也是最可理解的。

  6

  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更令人讨厌了。

  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聪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情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去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地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7

  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不但对孩子是如此,对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尔说:”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泰戈尔也说:”我的孩子,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

  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体之爱的产物,更是彼此的心灵之爱的载体,通过爱孩子,这种爱才不是飘在空中,而是落到了地上,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请注意,这两位贤哲都认为,对孩子的爱是实现男女之间超越于肉体的爱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

  8

  如果说,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那么,对于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得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了。为孩子保住这一份财富,这只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长大后,把一份他的孩提时代的完整记录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多么欣喜啊。这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礼物,不可能有比这更贵重的了。

  9

  做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10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让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朋友更难。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瞒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话,最不想说的人也是父母。

  11

  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在干旱的沙漠中,孩子的智性花朵过早地枯萎了。在沉寂的闷屋中,孩子的灵性笑声过早地喑哑了。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12

  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进了哈佛或牛津。在我为女儿写的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事实上,我也不是这种目光远大、心思缜密的家长,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罢了。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地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13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从不做具体的规划,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心智优秀的人。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僭越和误导。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作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14

  许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长大,我相反,多么愿意孩子的童年时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恋这样的一种天然的可爱,这样的一种纯粹的亲情,这样的一种简单的幸福。在时间的汹涌波涛上,我留恋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无物长存,我应该和能够做到的是,在另一种形式中守护这些珍贵的价值。我不是指写作,写作是容易的,难的是生活本身。我愿孩子在因阅历和教养而成熟以后依然天真。我愿我们的亲情历尽岁月的磨难始终纯粹。我愿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蚀永远简单。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17章 孩子的天性


  1

  二至五岁正是幼儿期,心智的各个要素,包括感觉、认知、语言、想象,如同刚破土的嫩苗,开始蓬勃生长。一方面,这些要素尚未分化,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又尚未被成人世界的概念思维和功利计算所同化,清新如初。

  人们对于幼儿绘画赞美有加,其实,幼儿语言毫不逊色,同样富于独创性。这是原生态的精神现象,奇妙无比,在生命的以后阶段决不可能重现。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方,犹如中国的先秦文化和欧洲的古希腊文化不可能重现一样。

  长大以后,在较好的情形下,心智的某一要素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能者。在最好的情形下,心智保持纯真的品质和得到全面的发展,那就是天才了。

  2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常常不假思索,口吐妙语,其形象、贴切、新颖、精辟,是成人难以企及的,哪怕这个成人是作家,尤其这个成人是作家。

  这是伊甸园里的文学,人刚刚学会命名,词汇十分有限,却是新鲜的,尚未沦为概念。眼前的景物,心中的感觉,也都是新鲜的,尚未被简化为雷同的模式。用新鲜的语言描述新鲜的事物和感觉,正是本来意义的文学。

  如同儿童绘画一样,儿童的语言表达也是一个宝库,是文学的源头活水,是大师们学习的好课堂。

  3

  人在孩提时期也许是笑得最频繁的,当然也是最灿烂的。孩子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笑,那是新生命蓬勃生长的音乐,是真正的天籁。

  然而,笑不是生物性本能,而是上帝赋予人的特殊能力,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在婴幼儿身上,有意识的笑是社会性交流的最早征兆,也是智力发育的伴生现象。笑需要鼓励,最重要的鼓励来自两个因素,一是爱和善意,二是有趣。

  孩子对爱和善意有极为准确的直觉,决不会弄错,在爱和善待自己的人面前笑得最欢畅,在冷漠者面前则一定会冷淡和显得呆滞。

  但是,仅有爱还不够,还必须有趣。我在所有的孩子身上都观察到,孩子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生活的单调、刻板、无趣。几乎每个孩子都热衷于在生活中寻找、发现、制造有趣,并报以欢笑,这是生长着的智力的嬉戏和狂欢。

  然而,人们往往严重低估孩子对于有趣的需要。比如说,有的父母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或老人带,而保姆和老人带孩子往往趋于保守,但求平安无事,鲜能顾及有趣,给孩子心智发育造成的损失虽然看不见,其实难以估量。所以,依我之见,再忙的父母,也应该安排时间和孩子玩,而且不可敷衍,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肯这样做的父母,或者是自私的,或者自己就是无趣的,所以压根儿没想到孩子会有对于有趣的需要。

  4

  人生有两个时期最盛产幽默。一是孩提时期,倘若家庭是幸福的,生活的氛围是欢快的,孩子往往会萌生幽默感,用戏谑、调侃、嘲弄、玩笑来传达快乐的心情。这是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发出的天真单纯的欢笑。另一是成熟时期,一个人倘若有足够的悟性,又有了足够的阅历,就会借幽默的态度与人生的缺憾和解。这是历经沧桑而依然健康的生命发出的宽容又不乏辛酸的微笑。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期拥有前一种幽默,未来就比较容易拥有后一种幽默。

  5

  幼儿具有天生的幽默感,喜欢而且善于逗趣、调侃、讽刺、自嘲。这是新生命在生长过程中绽放的智性花朵,是健康生命遏止不住的灵性笑声。

  幽默有两个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超脱的眼光。孩子的幽默源于前者,但已经包含后者。当孩子对人对事调侃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跳了出来,发现了用另一种眼光看生活的可能性。

  6

  孩子天然地亲近自然,亲近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孩子自己就是自然,就是自然中的一个生命。

  然而,今天的孩子真是可怜。一方面,他们从小远离自然,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自然最多只剩下了一点儿残片。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是非自然的,从小被电子游戏、太空动漫、教辅之类的产品包围,天性中的自然也遭到了封杀。

  我们正在从内外两个方面割断孩子与自然的联系,剥夺他们的童年。他们迟早会报复我们的!

  7

  在成人的功利世界里,我常常感到孤独,而这时候孩子便是我的救星。

  8

  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话的年龄,仍是更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绝冷酷的。
WWw。xiAosHuotxt。COMt  xt ~小  说天;堂



第18章 幼儿和哲学


  1

  凭借亲自观察,我深信儿童与哲学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和大多数成人相比,孩子离哲学要近得多。在有些人眼中,孩子与哲学似乎不搭界,那是因为他们既不懂孩子,严重地低估了孩子的心智,也不懂哲学,以为哲学只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对两方面都发生了误解。

  2

  孩子都是自发的哲学家,他们当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但是,活跃在他们小脑瓜里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就平均水平而言,孩子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要远远超过大多数成人。

  3

  有心的父母一定会注意到,儿童尤其幼儿特别爱提问,所提的相当一部分问题是大人回答不了的,原因不是缺乏相关知识,而是没有任何知识可以用作答案。这样的问题正是不折不扣的哲学问题。哲学开始于惊疑,孩子心智的发育进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产生疑惑,发出哲学性质的追问。

  4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上帝是否存在,世界是不是神创造的,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人类世世代代的天问,在一个孩子的头脑中苏醒了。一个孩子的天问没有答案。一切天问都没有答案。然而,因为这些天问,人类成为太阳系中唯一的爱智造物。也因为这些天问,一个孩子走上了人类的爱智轨道。

  5

  哲学原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之探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恰是发生这种探究的最佳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幼儿期到青春期,正是一个人的理性开始觉醒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好奇心最强烈,求知欲最旺盛。另一方面,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阶段内,生命的生长本身就不断带来对人生的新的发现,看世界的新的角度,使他们迷乱和兴奋,也使他们困惑和思考。

  6

  韶光流逝,人生易老,人们往往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有这样的惆怅,其实不然。我们总是低估孩子的心灵。我自己的幼时记忆,我的孩子的幼时表现,都证明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就可能为岁月匆匆而悲伤,为生死大限而哀痛。我要再三强调:孩子的心灵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敏锐得多,我们千万不要低估。

  那么,当孩子表露了这种大人也不堪承受的生命忧惧,提出了这种大人也不能解决的人生难题,我们怎么办?

  首先,要留心倾听,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苦恼是了解和关切的。如果家长听而不闻,置之不理,麻木不仁,孩子就会把苦恼埋在心底,深感孤独无助。

  其次,要鼓励孩子,让他知道,他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能够想这样的问题证明他聪明。有一些愚蠢的家长,一听见孩子提关于死亡的问题就大惊小怪,慌忙制止,仿佛孩子做了错事。这种家长自己一定是恐惧死亡和逃避思考的,于是作出了本能的反应。他们这样反应,会把恐惧情绪传染给孩子,很可能从此就把孩子圈在如同他们一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