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于是作出了本能的反应。他们这样反应,会把恐惧情绪传染给孩子,很可能从此就把孩子圈在如同他们一样的蒙昧境界中了。

  最后,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和孩子进行讨论,不知为不知,切忌用一个平庸的答案来把问题取消。你不妨提一些可供他参考的观点,但一定不要作结论。我经常听到,当孩子对死亡表示困惑时,大人就给他讲一些大道理,什么有生必有死呀,人不死地球就装不下了呀,我听了心中就愤怒,因为他们居然认为用这些生物学、物理学的简单道理就可以打发掉孩子灵魂中的困惑,尤其是他们居然认为孩子灵魂中如此有价值的困惑应该被打发掉!

  7

  清新活泼的儿童心智与陌生新鲜的大千世界相遇,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的灿烂现象,但在每个人一生中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所以,如果说”学”哲学,儿童期正是”学”哲学的机不可失的黄金时期。不过,所谓”学”完全不是从外面给孩子灌输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对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兴趣予以关注、鼓励和引导。

  对于孩子的哲学性质的提问,聪明的大人只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留意倾听他们的问题,第二是平等地和他们进行讨论。要让孩子感到,他想的问题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他能够想这样的问题证明他聪明、会动脑子。同时,不妨提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但一定不要作结论,因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是没有结论的,一作结论就必定简单化因而必定错误。

  相反的态度是麻木不仁,充耳不闻,或者用一个简单的回答把孩子的提问打发掉,许多孩子的哲学悟性正是这样在萌芽阶段就遭扼杀了。

  8

  一切重大的哲学问题,比如生死问题,都是没有终极答案的,更不可能有所谓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要想一辈子,想本身就会有收获,本身就是觉悟和修炼的过程。孩子一旦开始想这类问题,你不要急于让孩子想通,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宁可让他知道,你也还没有想通呢,想不通是正常的,咱们一起慢慢想吧。让孩子从小对人生最重大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保持勇于面对和开放的心态,这将有助于在他的灵魂中生长起一种根本的诚实。

  孩子心灵中的忧伤,头脑中的困惑,只要大人能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善于引导,而不是去压抑和扭曲它们,都会是精神的种子,日后忧伤必将开出艺术的花朵,困惑必将结出智慧的果实。

  9

  凡真正的哲学问题都没有终极答案,更没有标准答案。一定有人会问:既然如此,让孩子思考这种问题究竟有什么用?我只能这样回答: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整个人生。

  10

  哲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看待所谓用。如果你只认为应试、谋职、赚钱是有用,那么,哲学的确没有什么用。可是,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那么,哲学恰恰是最有用的。

  11

  我们习惯于把情绪分为正面和负面,似乎烦恼、寂寞、无聊是纯粹负面的情绪,必须加以防止。我们总是强调对人生要有乐观和进取的态度,似乎悲观和守静是纯粹消极的态度,必须予以否定。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尤其如此。我的看法不同。在我看来,正是一些被断为消极和负面的心情,可能是属于灵魂的。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类心情时,不必大惊小怪,反而应该视为正面价值。我相信,有这类心情的孩子,心灵会更丰富、深刻。

  其实,哪个孩子没有呢,区别在多少,更在大人是否珍惜和理解。当然,凡事有一个度,孩子太深沉了也不好。不过,正因为是孩子,就不会太深沉,旺盛的生命力自然会在生命的欢乐和忧愁之间造成适当的平衡。

  12

  当然,要做孩子够格的哲学”同伴”,大人必须提高自己。如果大人自己对哲学是陌生的,头脑中很少有真正哲学性质的思考,对孩子的哲学性质的提问当然就识别不了,更不可能给以鼓励和展开讨论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对自己进行哲学启蒙,读一些哲学书籍。在这方面,一个有效方式是选择一种或若干种高水平的哲学童书,和孩子共同阅读。

  所谓高水平的哲学童书,其特征是既儿童又哲学,能够从儿童心理出发去捕捉那些哲学性质的疑问,把这些疑问引导到若干重大的哲学主题上来,并且使孩子对这些主题的思考始终处在开放的状态。毋庸置疑,和孩子共读这样的书,对于大人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哲学思考和提高哲学素养的过程。
wwW.xiaOshuo txt。



第19章 儿童教育


  1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生长。

  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2

  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3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不过,什么是好父母,人们的观念截然不同。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父亲,理由仅仅在于,当女儿幼小时,我是她的一个好玩伴,随着她逐渐长大,我在争取成为她的一个好朋友。至于在我们之间,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还真分不清楚,我只能说,我从她那儿学到的,决不比她从我这儿学到的少。

  4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思考能力。随着理性能力的觉醒,幼儿对于周围的世界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欲望,在我看来,重视、鼓励孩子的发问和思考,和孩子进行平等的讨论,是父母在孩子的智力教育方面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

  5

  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著的作用。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

  6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而这些因素实际上是互相勾连、同生共长、相辅相成的,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说到底,根子只是一个,就是天赋的理性能力,它们都是理性能力活跃的不同表征。因此,最根本的智力教育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足以鼓励、促使、帮助孩子的理性能力保持在活跃的状态。做到了这一点,上述各种智力因素的蓬勃生长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

  7

  在智力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灌输。当然可以教孩子识字和读书,不过,在我看来,这至多是手段,决不可当做教育的目标和标准,追求孩子识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诗,甚至以此夸耀,那不但可笑,而且可悲。

  教授知识的方法是否正确,究竟有无价值,完全要看结果是激发了还是压抑了孩子的求知兴趣。活跃的理性能力是源头,源头通畅,就有活水长流,源头干涸,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死水。

  8

  对于孩子的智力教育,我不是一个很用心思的家长,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不过,我比较有心,会留意孩子的智力闪光,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事实上,幼儿理性觉醒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一定会有好奇、多问、爱琢磨等表现,所需要的只是加以鼓励,给他一个方向,使他知道这些都是好品质,从而满怀信心地继续发扬。相反,倘若对于自然生长的智力品质视而不见,却另外给他规定一套人为的标准,他在智力发展的路上就难免左右失据、事倍功半了。

  9

  今天的家长都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如何尽量减少其弊端之害,保护孩子的健康生长。有的家长采取决绝的态度,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教孩子,我认为这种方式弊大于利,使孩子既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又不能受系统的基础教育,而这两点对于孩子的心智生长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也不应该让自己和孩子完全被这个体制牵着走。有限度地顺应应试体制,同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10

  我坚持一个原则:不给孩子报任何课外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我之所以如此坚决,理由有三。其一,孩子的课余时间已经非常有限,决不能再给她增加负担,我要捍卫她的休息、玩耍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这也就是捍卫她的健康、快乐和真正的优秀。其二,我看透了这类班,料定它们没有多大价值,即使在应试上也基本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把课内的教学内容提前讲授,反而打乱了知识的内在秩序,不利于理解和吸收。其三,我甚至对这类班深恶痛疾,因为我清楚,它们是当今寄生在应试教育上的整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剧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败起着恶劣的作用。

  11

  面对应试教育有两种方略。一种是完全把赌注押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尽光。另一种是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其实,根据我的体会,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也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做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12

  应试体制的弊端有目共睹,业已引起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但积重难返,改革之路艰难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是无能为力的。把主要力气花在素质教育上,向应试教育争自由,能争到多少是多少,在应试体制面前保护孩子,能保护一个是一个,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责任。在一切战争中,保存和发展有生力量是一个基本原则,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战中也是如此。

  可以确信,抗争者的队伍壮大了,两种教育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变化,应试体制要不变也难了。现在它既然已经失人心,那么,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它也失天下吧。

  13

  问:你是学者,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有教育的方法。一般人怎么办?

  答:从根本上看,对孩子的教育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而不是职业和文化水平。同时,要教育孩子,父母自己的确也需要提高。你花时间为孩子赚钱,为什么不能花时间为孩子提高自己呢?

  14

  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上,我的做法是顺其自然,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对优点予以热情的肯定,对弱点予以宽容,点到为止,常常还一笑置之,如此为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所谓性格的培养,决不是要把原本没有的某种品质从外部植入,而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固有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用优点来制约弱点。天下谁没有弱点?只要优点在发展,有一些弱点又算什么?只要把弱点限制在适当范围内,从而减少其危害就可以了,而发扬性格本身的长处便是抑制其短处的最佳方法。

  15

  幼儿都会表现出艺术上的某种兴趣和能力,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长大了都要成为艺术家,都能成为艺术家。做艺术家必须有天赋,而单凭幼儿期的兴趣是不能断定有天赋的。幼儿期艺术活动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心智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使幼儿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得到良好生长。这本身就是重大收获,不管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个收获都会在她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孩子在艺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我都给予热情的鼓励,至于将来的发展会如何,则完全不予考虑。我的原则是:兴趣为王,快乐生长。孩子喜欢就行,高兴就行,一切顺其自然。

  在我看来,长期强迫孩子学习一门艺术,是完全违背艺术的本性的。这样做往往是出于强烈的功利目的,最后即使培养出了一个艺术上的能工巧匠,付出的惨痛代价却是不可治愈的心灵创伤和人性扭曲。

  1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