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陈先奎大预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形式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陈先奎大预测-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协商化解争端    
      中国的纺织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配额的取消更是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争取取得的一个权利和义务平衡的结果。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如何应对并保护中国企业应有的权利?    
      协商成为了贸易谈判的基础。薄熙来表示,中方绝不会接受美国提出的综合性安排的意见,也不接受欧盟提出的行动指南,但会对欧美就这一问题进行谈判和磋商,目前商务部正在全力以赴制定应对措施。    
      古铁雷斯刚到北京时也表示,美国政府希望继续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希望通过协商解决美中纺织品贸易问题。在双方有分歧的经贸问题上,美方不希望引发贸易战。    
      对此,金伯生认为,解决摩擦应以协商为基础,同时政府应据理力争。比如,薄熙来部长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是一种典型的做法,让世界知道我们的声音,而扩大声音的目的还是协商解决,而欧美方面应看到我方的诚意,他们该退步的还是应退步。    
      此外,金伯生建议,今后行业协会、商会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应加强对产品国际竞争策略进行研究,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反馈,帮助调整企业出口行为;另一方面,还需加强国际同行及相关产业间的沟通,加强了解,消除误解,建立起合作的桥梁。特别是在贸易纠纷之初,应首先通过民间组织的有效通过,化解矛盾。    
      此次贸易摩擦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次苦练内功的契机。克服数量型增长,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升级换代,这才是企业的治本之策。    
      同时,金伯生提出,企业在开拓出口市场的时候,关键还是要有序地发展出口,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处理好企业与协会、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培养保护出口市场的意识。    
      6不要因贸易风险而质疑开放型经济    
      频繁的贸易摩擦,美欧在自由贸易上的双重标准,使人们对开放型经济自由贸易产生疑问,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赵晋平研究员认为,“不能因贸易摩擦就对贸易自由化及开放型经济产生怀疑”。    
      入世三年的中国的发展证明,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益非浅。    
      开放型经济和封闭型经济哪个风险最小?从理论上讲,没有什么定论,主要取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背景,没有完全统一的模式。而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到2004年超过万亿美元,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78年不到1%上升到2004年的6%。在世界贸易上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不争的事实足以证明,我国在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颇丰。    
      无论开放还是封闭都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而在一个开放的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资源配置是高于仅在全国范围内的封闭资源的,因为范围越大,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    
      但是,开放型经济要面对一个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很多制度等还是针对封闭性经济制定的,还没有建立起如何防范开放型经济风险的体制。    
      赵晋平认为,如果不考虑如何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而是一遇见问题就考虑暂停开放进度,就会出现倒退,乃至错失发展机遇。所以,当前关键问题是深入研究开放性经济的形成机制,尽快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的风险防范制度。    
      “因此,要对全球化保持信心。”赵晋平指出,不要因为局部的挫折产生怀疑。而且从今后的趋势来看,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的贸易自由化都将继续加快,尽管其中有很多的挫折,争议和摩擦,但是这二者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赵晋平说。    
      7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不公平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今天在《财富》全球论坛上指出,2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人从心里喜欢开放。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时期,今后将以积极心态推进更加公平、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    
      薄熙来说:“新时期不是一个形容词,它有着很具体的内容。”首先中国的开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加入WTO3年后,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了10%以下,所有非关税壁垒已被取消,开放程度大为提高。第二,中国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方兴未艾。去年,中国国内市场消费了2万亿美元以上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第三,中国不仅有较高素质的蓝领工人,还将有众多白领工人。中国的高素质人才正在成长。第四,中国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中国已经有条件在比较完善和通畅的条件下和世界交往。第五,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已不是一个个孤岛,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并且和中国企业相互渗透,在合作中共赢。第六,中国已拥有巨大而且持续增长的进口需求。每年的进口总额由1978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614亿美元,这将为世界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    
      薄熙来同时表示,今后中国将以积极的心态推进更加公平、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同时希望新的贸易规则充分体现平等互利、开放共赢的原则。他指出,10年前,在乌拉圭回合中,WTO对纺织品已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应该在10年内分阶段放开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但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将70%到90%最重要的配额保留到去年年底,以至于今年年初纺织品一体化的时候,出现了短期中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将此责任归于中国,对中国的产品设限,这是不公平的。在国际贸易中不能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对自己有利的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    
      8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个着力于”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这就是:着力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加工贸易为主转向扩大新技术出口;着力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吸引外资的重点转向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着力于实施“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着力于改革涉外经济体制。    
      专题十一欧盟宪法先后受挫法国荷兰(一)欧洲列车“抛锚”法国    
      5月29日,法国就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以下简称条约)举行了全民公投。30日凌晨公布的最终统计结果显示,赞成票为45。13%,反对票高达54。87%,条约未获通过。    
      舆论认为,条约在法国搁浅,首先是总统希拉克的失败。因为按有关规定,可以采用全民公投方式,也可以采用议会通过方式来决定是否批准这个条约。如果希拉克选择走议会方式,就可以避免这样的结局。其实,希拉克之所以决定举行全民公投,首先是因为他没有估计到法国民众对条约有这么强的抵触心理,其次也有他自己的考虑。在2002年的总统选举中,虽然希拉克在第二轮投票中得票率超过82%,但他第一轮的得票率却不到20%。如果这次公投顺利过关,对他是一个很好的弥补。那样,他还可能于2007年竞选第三个总统任期。29日的公投失败反映出他在国民中声望下跌,不仅使他难以参加下届总统竞选,对他余下的2年总统任期也是不利的。不仅如此,他在欧盟中的影响力也将受到损害。希拉克当晚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说,法国民众否决条约,“不可避免地给法国在欧洲维护自己的利益制造了困难的环境”。    
      条约在法国搁浅,也是欧洲建设遭遇的一大挫折。条约的宗旨是推动欧盟在政治上向前再迈一大步。如果这个条约被所有成员国批准,欧洲议会将选举一位欧盟主席,其地位和作用等同于欧盟首脑;欧盟还将任命一位外交部长,代表全体欧盟国家执行统一的外交政策;此外,“双重多数制”将大大提高欧盟的行政效率,一种欧洲“邦联”或“合众国”的雏形就会出现,欧盟将真正成为21世纪多极世界中重要的一极。可是现在,欧洲前进的列车被法国踩了煞车。法国是欧洲建设的创始国和核心国,它的这个行动对其他尚未完成条约批准程序的成员国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使欧盟陷于危机之中。    
      在投票以前,有84%的法国人参加了条约的辩论,昨天的投票率也高达69。76%,这反映出法国民众确实感到欧盟下一步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据统计,有80%的工人、70%的农民、64%的职员及56%的18…24岁的青年对条约投了反对票。这表明,法国社会上层比较赞成条约,而下层则反对势力强大。反对的理由是经济社会问题。关于购买力下降的一种典型说法是,现在20欧元(约为132法国法郎)不如原先的100法国法郎值钱。反对的人们还担心经济自由化、企业外迁、移民涌入导致福利减少、失业增加。法国农民本来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受益者,但因为担心东欧国入盟而分一杯羹,所以也对条约说“不”。另外,反对欧盟接受土耳其也成为对条约说“不”的一个理由,但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是经济原因。总之,法国民众是以自己的利益会增加还是会减少来作选择的。    
      这次公投使法国发生了多个“断裂”。从政党方面看来,以往左右对立的界线被打破了,左、右政党内都有赞成派和反对派。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下层与上层立场相左。从选民和民意代表关系看,80%的议员赞成条约,但近55%的选民却持反对立场。导致“断裂”的原因是内政问题。选民们将对政府的不满发泄到条约上。虽然希拉克呼吁选民以负责任和理智的态度对待此次公投,不要将其等同于对政府的信任投票,并许诺公投后对政府工作进行“推动”,希望选民们考虑法国和欧洲的未来,但并未奏效。欧洲舆论形象地说,法国民众要踹政府却把脚踢到了欧盟的屁股上。    
      公投结果揭晓后,希拉克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他说,虽然这次公投拒绝了条约,但法国的利益和抱负是同欧洲紧密相连的,作为欧盟的创始国之一,法国将继续留在欧盟内,并履行其对欧盟作出的承诺。他将在6月16日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结合法国民众的态度来说明法国对条约的立场。希拉克还表示,他将回应法国民众的忧虑和期待,在最近几天内对政府及当务之急的工作作出决定。这意味着,希拉克要换将,现政府将被改组。另外,社会党严重分裂。在2007年总统大选日益临近的背景下,法国政坛将会出现更加激烈的争斗。    
      (二)荷兰:对“欧宪”亦下杀手    
      在法国否决《欧盟宪法条约》3天后,荷兰人也毫不留情地说了“不”。尤其让欧洲人感到吃惊的是,反对票达62%。而选民的投票率竟高达62%,比去年欧洲议会议员选举时的投票率约高出23个百分点。    
      荷兰全民公决于6月1日早晨7时30分开始,晚9时结束。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市东区的一个投票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与职业的荷兰中年妇女对记者说:“我的大脑想让我投赞成票,但我的灵魂却要我投反对票。我最终说了‘不’。我感觉受了政府的欺骗。为什么在他们签署欧盟宪法之前不跟我们说清楚?”另一位黑人选民也表示,她之所以不赞成欧盟宪法,主要是对其了解太少,“如何让我们为一部我们知之甚少的宪法投票呢?!”    
      荷兰作为欧盟的创始国,为何会对欧盟宪法“痛下杀手”?这是一个让许多欧洲官员难以解答的问题。有位学者说,荷兰公民这些年很少有机会就欧洲问题发表看法,如今有了这个权利,他们需要好好表达一下不满,于是将对欧盟和本国政府的“怨气”撒到了《欧盟宪法条约》上。    
      荷兰曾是欧洲“移民融合”的样板。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近一半人口出生在非西方国家。但这种融合如今成了“反宪”派的靶子。以反移民著称的右翼政治家吉尔特怀尔德斯,现在几乎成了荷兰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有位荷兰历史学家曾对记者说,怀尔德斯这样的右翼人士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说出了大家憋在心里多年不敢说的话。    
      荷兰人对欧盟一体化进程过快也深感不满。荷兰对欧盟财政的人均贡献最高,但为了达到稳定公约的指标,荷兰百姓不得不接受政府削减福利与公共开支;欧元的实施,让许多百姓感受到了实际上的通货膨胀和收入缩水。他们担心欧盟宪法规定的多数投票表决制会让荷兰这样的国家“失去自我”,沦为欧盟大国的“附庸”。他们还担心随着国家主权的进一步让渡,“舒适与自由”的日子会受到影响,比如吸食大麻、同性恋结婚、安乐死等在荷兰是受到法律允许的,而别国却无法实施。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荷兰人对政治家的信任度普遍较低。据有关统计,目前荷兰执政的三党联合政府在选民中的支持率还不足三成,荷兰公民中明显存在着一种“政治信任危机”。英国《金融时报》就此发表文章认为:“欧盟的精英们必须学会倾听人们的意见,学会努力赢得他们的信任。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却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有分析认为,如果荷兰政府早做准备,提前做好“增信释疑”工作,也许结果不会这样。荷兰政府一位主管欧盟宪法宣传的官员在4月初的时候就说,荷兰政府发起的“挺宪”运动起步太晚,花钱也太少。他说,西班牙人在“挺宪”运动中请出足球与摇滚明星,花了10个月时间,经费1000万欧元。相比之下,荷兰政府投入较少,只花了100万欧元,仅用了6个星期。尽管5月31日晚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还在电视上呼吁人们投赞成票,荷兰媒体也做了大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