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约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失落的约柜-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an)大大加厚了这座修道院的围墙,使它能抵御劫掠成性的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进攻。到了11世纪,整个教堂建筑群最终献给了圣女加德琳(即〃亚历山大圣女加德琳〃,于公元307年殉教,后成为处女的守护圣徒——译者注)。现在它仍以〃圣加德琳修道院〃而闻名,其中不少建于5世纪和6世纪的建筑至今犹在。
  在攀登西奈山7450英尺高的险峻山顶以前,我先在这座古老的修道院里参观了一会儿。主体教堂里有几座出色的圣像,还有马赛克和油画,其中一些差不多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
  教堂外的广场上有片带围墙的场地,里面长着茂密的悬钩子丛,僧侣们相信它就是《圣经》中所说的那片〃燃烧的荆棘丛〃。这个说法当然不对,况且人们都知道,说西奈山就是《圣经》里说的〃西奈山〃,这也根本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明。但实际上,此处僧侣们讲的一些传说却至少一直可以上溯到公元4世纪,而那些传说把这座特殊的山峰和《圣经》上说的〃神的山〃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据说这种联系所依据的信息来源,今天早已不知所踪了。
  不仅如此,我还得知,当地部族的一些传说也都认为,在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语言中,西奈山就叫〃杰别尔·穆萨〃(Jebel Musa),意思是〃摩西的山〃。学术界也把《圣经》里的〃西奈山〃和今天这座同名的山峰连在一起。少数不同意见虽然也同意《圣经》所说的〃西奈山〃就在这个地区,但认为是附近同一山脉的另外几座山峰(例如可能是杰别尔·瑟巴尔山)。
  说实话,1989年6月攀登了西奈山之后,我已经毫不怀疑,这座山的确就是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的〃第三个月中〃所到的山。
  我站在山顶的一个山崖边,下面,数英里崎岖荒凉的高原逐渐下降,向远方的干枯平原上延伸。浅蓝色的空气中悬浮着薄雾,仿佛静止了——准确地说,那不是寂静,而是静止。突然起了一阵风,在高原上显得十分凉爽干燥。我看见一只苍鹰正朝上空盘旋,飞到了和我的眼睛齐平的高度,在阳光下闪亮了一下,又从我的眼界里消失了。
  我在山顶上站了一阵,在那个无情而咄咄逼人的地方呆了片刻。记得我当时在想,摩西当年选择这个地方从上帝手里接过〃十诫〃,这实在是再富于想象力、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摩西这位希伯来法师到这里来的目的,果真是为了接受诫板吗?我看,对他的行动还可以另有解释。摩西的真正目的,难道不一直就是制造约柜,并在其中放入某种巨大的能源材料,即那种天然物质吗?他当时已经知道能在这个山顶找到那种物质。
  这个命题极具推测性,但我们却时时会沉迷这种推测,其中还为我们留出了一点想象的余地。摩西如果知道西奈山主峰埋藏着某种能量强大的物质,那么,那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在本书的第三章里,我已经提出过一种答案了,那就是:所谓上帝书写〃十诫〃的石板,其实是两块陨石。这个结论和沃尔夫拉姆笔下的〃圣杯石〃遥遥相符(他说,一群天使把圣杯石带到了地上)。一些研究《圣经》的一流学者也都认真看待这种引人入胜的可能性,并指出了古代闪米特文化里存在着一些陨石崇拜的信仰,还说:
  把写有戒律的诫板封在禁闭的容器里,这个做法显得有些不合情理……在石头上面刻上律法,其目的肯定是要给众人去看……(因此)我们可以假定:约柜里装的并不是两块诫板,而是一块神石,即在西奈山上发现的一块陨石。(M·哈兰:《古代以色列的神庙及祭祀活动》1978年牛津版,第246页)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就可以猜测〃西奈山上发现的一块陨石〃所包含的元素究竟是什么了。这种元素具有放射性,或者具有某种化学性质,而摩西如果真想制造一种强大而持久的能源材料,并放进约柜里,他就很可能利用这种元素。无论怎么说,这个猜测都并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
  摩西可能在西奈山上加工某种东西,而《圣经》也并没有排除这种推测。相反,《出埃及记》不少章节的经文都不同寻常,令人困惑,因而恰好可以对它们做出这样的解释。
  以色列人〃在那里(西奈)的山下安营〃之后,很快就出现了所谓〃神的显身〃(即神以凡人的面貌显现)的现象。接着,〃摩西到神那里,耶和华从山上呼唤他。〃(《出埃及记》第19章第3节)
  在这个早期阶段,《圣经》并没有提到烟、火以及不久后出现的其他一切特殊效果。先知摩西只是登上西奈山,与耶和华做了一次密谈,谁都没有目睹过这次交谈。意味深长的是,摩西从神那里得到的最初指令之一是:
  你要在山的周围给百姓定界限,说:〃你们当谨慎,不可上山去,也不可摸山的边界;凡摸这山的,必要治死他……必须用石头打死,或用箭射透……都不得活。〃(第19章第12、13节)
  如果摩西真的打算在西奈山上加工某种物质,那就几乎不用说,他必定会有个强大的理由去划定一个戒严区,它界限分明,并且还是〃神〃划定的。〃用石头打死,或用箭射透〃,这个下场当然能阻止胆大的好奇者偷看他究竟在山上做什么。只有如此,他才能继续使人们相信他是在山上与上帝会面。
  无论怎样,这场戏毕竟开始于摩西上山三天以后。接着,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轰、闪电和密云,并且角声甚大,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西奈全山冒烟,因为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山的烟气上腾,如烧窑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动。(第19章第16、18节)
  最初,摩西似乎只有部分时间独自在山上,而大部分时间在营地里。然而,上帝不久之后对摩西说:
  你上山到我这里来,住在这里,我要将石版并我所写的律法和诫帝赐给你。(第24章第12节)
  这就是即将发生在西奈山上的那个关键事件的序幕,那个事件就是摩西获得了两块石板,他将要把它们放进约柜。形容摩西的经文也伴随着更多的特殊效果:
  摩西上山,有云彩把山遮盖。耶和华的荣耀停于西奈山,云彩遮盖山六天,第七天他从云中召摩西。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烈火。摩西进入云中上山,在山上四十昼夜。(第24章第15一18节)
  无所不能的上帝把两块石板交给摩西,难道竟需要四十昼夜吗?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似乎全无必要。然而,如果摩西根本就不是在接受〃诫板〃,而是在加工或提炼某种浓缩的、石头状的能源材料,以放进约柜,那么,要完成这项工作,他就太有可能需要那么多的时间了。
  从这个角度看,被以色列人解释为〃耶和华的荣耀〃的山顶〃烈火〃,大概真的就是一种可怕的放射光,它或者来自于某种装置,或者来自于某种化学反应过程,而先知摩西正在用它们加工提炼那种能源材料。尽管这个假说听上去有些牵强,但它的离奇,肯定不及《旧约》、《米什纳书》、《犹太法典》和大多数古代犹太传说对那两块石头诫板的描述。
  两块石板吗?
  对这两块板最清晰的描述,见于《犹太法典》和《犹太解经》等文献。它们透露了以下的信息:(1)它们是〃用蓝宝石模样的石头做的〃;(2)虽然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均不到六掌〃,但异常沉重;(3)它们虽然坚硬,却很柔韧;(4)它们是半透明的(见L·金斯伯格《犹太人的传说》卷3,第118、119页)。
  据说,〃十诫〃的律条就写在这种特殊的东西上,并且是上帝亲手书写的。正像《圣经》着意强调的那样:
  耶和华在西奈山和摩西说完了话,就把两块法版交给他,是神用指头写的石版。……摩西转身下山,手里拿着两块法版,这版是两面写的,这面那面都有字。是神的工作,字是神写的,刻在版上。(《出埃及记》第31章第18节、第32章第15…16节)
  因此,从神学上说,先知摩西接到诫板无比圣洁,意义非凡,这是不用怀疑的——这两块诫板上有上帝亲手书写的律条,因此可以被看作神的一部分。从《圣经》的角度看,在上帝交给凡人的东西当中,没有什么比这两块诫板更珍贵的了。有人或许会以为摩西必定会悉心照管它们。但他并没有如此。相反,他在一次暴怒中摔碎了这些纯洁完美的上帝馈赠。
  摩西为什么要做出这个无法理解的举动呢?《出埃及记》解释说,那是因为不守信义的以色列人不相信摩西上山四十天后还会回来,于是做出一头金牛犊,并去崇拜。摩西一回到营地,就当场看见以色列人正在那偶像前献祭、跳舞和膜拜。这位先知目睹这个怪异的叛教活动场景,〃便发烈怒,把两块版扔在山下摔碎了。〃(第32章第19节)接着,他又焚毁了金牛犊,处死了大约3000名最恶劣的叛教者,恢复了秩序(参见第32章第20…28节)。
  以上就是《圣经》对摩西摔碎石头诫板的经过及其原因的官方叙述。不过,诚板上的这些戒律显然生死攸关,无比重要,因此必须用新的来替代。于是,上帝便吩咐摩西回到西奈山顶上,去接两块新诫板。摩西按上帝的吩咐行事,〃在耶和华那里四十昼夜……耶和华将这约的话,就是十条诫,写在两块版上。〃(第34章第28节)
  后来,摩西带着两块诫板下了山,像前一次一样。但是,仔细研究《圣经》的有关段落,便可以发现,摩西两次下山,其间的确有个意义重大的差异。他第二次下山时,〃面皮发光〃(第34章第29节),而对他第一次下山,《圣经》却没有提到这个奇特现象。
  是什么使摩西的脸发光呢?《圣经》的作者们自然会认为那是因为摩西接近了上帝,于是解释说:〃(摩西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就发了光。〃(第34章第29节)可是,摩西此前也有几次站在上帝附近(可以一直追溯到很早,即他在燃烧的荆棘丛中见到上帝),却没有得到这种结果。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刚好发生在摩西再次到西奈山上40天探险之前。当时他在以色列人的营地里,和上帝有过一次长时间的密切会面。会面的地点是在一个特别圣洁的帐篷里,那帐篷被称为〃会幕〃。在那里,〃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第33章第11节)但是,经文里并没有提到摩西的脸发光。
  那么,这个结果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难道没有理由推测说,原因就在那两块诫板上吗?《犹太法典》和《犹太解经》里就可以找到这个推测的间接证据,因为其中说两块诫板灌注着〃神的光辉〃。上帝把诫板交给摩西的时候,〃他握住它们的上1/3处,摩西握住下1/3处,但中间的113却露着,而神的光辉就这样射到了摩西脸上。〃
  第一对诫板(即被摩西摔碎的两块诫板)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因此,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对诫板何以如此不同?这是不是因为,恰恰是由于第一对诫板没有灼伤摩西的脸,他才发现作为能源材料的第一对诫板存在技术缺陷?这能够解释摩西摔碎它们的原因。不过,摩西确实被第二对诫板灼伤了。这也许向他证明了一点:他加工这对诫板的方法起了作用。这也使他相信,将它们放进约柜以后,它们必定会发挥正确的功能。
  摩西脸上的光辉其实可能并不是某种灼伤造成的,这个看法当然纯属推测,《圣经》中也没有相应的证据。尽管如此,根据《圣经》中不多的几处证据,我还是认为这个推测是完全合理的,像其他的推测一样合情合理。
  在《出埃及记》第34章里,描述摩西带着第H对诫板下山的经文虽然只有7节,但它们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摩西到达营地后的模样极为古怪,以致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怕挨近他〃(第30节)。为了消除百姓的这种感觉,摩西〃就用帕子蒙上脸〃(第33节)——从此,摩西除了独自在自己的帐篷里,始终都蒙着这个帕子(第34、35节)。
  听上去,这些话不像在描述一个被上帝光辉照射者的行为,倒更像在描述一个被某种强大的能源材料严重灼伤者的行为。难道不是这样吗?
  失落真相的见证
  对于约柜的真正性质可以做出无尽的推断,对约柜里的东西也是如此。我已经沿着这个思路尽量前进了。
  然而,愿意做出进一步推断的读者却可能会发现,首先考察一下制作约柜的材料,这将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做约柜似乎使用了大量的黄金。黄金既美丽又高贵,且不起化学反应,并且格外厚重。具体地说,有一位渊博的拉比(他生活在公元12世纪)认为,约柜〃施恩座〃(即这件圣物的盖子)的厚度足足有一掌。根据古代传统,一掌的长度是从拇指尖到伸开的小指指尖。换句话说,约柜的柜盖是一块笨重的实心金板,厚达9英寸。为什么非要使用这么多贵金属呢?提供这个信息的谢洛莫·伊兹沙奇拉比(以及其他许多和这件圣物有关的智者)诞生在法国香帕涅区中部的特罗耶城,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时光,这难道不是个巧合吗?
  特罗耶城是克雷蒂昂·德·特罗耶的故乡,他那部关于圣杯的作品(写于这位拉比去世75年之后)创立了一种文学体裁,而沃尔夫拉姆·冯·埃森巴赫很快就对它加以效仿。也正是在特罗耶城,克莱沃的圣·伯纳德为圣殿骑士教拟定了章程。这样一来,其中的奥秘和关联便大大增加了。
  好奇者或许还想思考一下古代以色列的大祭司们接近约柜时穿的那种特殊服装。他们认为,不穿那样的服装就有生命危险(例见《出埃及记》第28章第43节和《利未记》第10章第6节)。这难道仅仅是出于迷信和礼仪吗?它们会不会是出于某种原因而不得不穿的防护服,而那原因或许和约柜本身的性质有关呢?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点:运送约柜之前,必须用一种奇特的外罩把它包裹起来,那外罩有两层,一层是布,一层是皮革(见《旧约·民数记》第4章第5、6节)。这分明是为了防止有人在搬运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