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香港书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样的香港书写-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别样的香港书



— 
论李碧华小说
陈 艳
(山东省城市建设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本文以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为着眼点;一方面;力图把她的创作置于香港商业文化与残民及后殖民双重文化
背景中考察;分析她的小说创作心态;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具体文本的分析
2816 (2004)03 —0061 —03 
鼎各种影界奖项后;再“
《青蛇》等均是如此) 。
;探究她的小说创作中兼顾雅俗的叙事创作

关键词:李碧华;双重语境;创作心态;叙事创

中图分类号:I247。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在20 世纪80~90 年代的香港文坛;有不少作家的创作令研究影而优则写”《胭脂扣》《霸王别姬》、


者在做学术的分门别类的的操作时颇费踌躇;借助电影流行文坛的
李碧华也是其中之一。袁良骏在《香港小说的可读性与局限性》①
中;先把她顺理成章地划入言情一派;后又归入浪漫派(理想派) 即
的。( 、
从李碧华的身上;我们已经找不到大陆作家身上具有的使命感

是一例。如果以李碧华数版乃至数十版的印刷业绩来看;她理应被
划到通俗小说家之列;然而我们却又从她貌似通俗的文本中读出了
几缕“被压抑的现代性”②;通俗一词对她而言似乎又不够准确。简
单向度的标签在此显现了些许尴尬;而这种尴尬本身恰从侧面反证
了对此关注的必要。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它背后的文化。如果把李碧华
的创作置于香港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或许能有更值得玩味的思
考。

一、双重语境下的创作心态

1。 商业文化语境
众所周知;香港是个“拼命地挣钱;充分地享受”的商业社会;这
里的文学格局与大陆不同;港英政府一直不闻不问地置华文文学于
市场之中;任其自生自灭;结果是与“抢食世界”相适应的消遣型、娱
乐性“快餐”文学大行共道;严肃文学则处于边缘地位。在这个“笔
墨是用来做生意的”金钱世界里;小说家早已失去了主体的中心地
位;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谋生问题。像李碧华一样身兼多职;主动
迎合商业化的阅读趣味去写交换价值高的流行文学的作家;在香港
比比皆是。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连续转型;香港在八九十年代步入了后工业
时代;文化形态上更呈现出了大众消费文化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
后现代的背景。“文化已经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
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总之;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
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
消费品”。③文化在香港是一种产业;它的生产过程同其他产品一
样;首先瞄准的是市场与利润;影视业因其获取利润最高;成为香港
最发达的文化种类;于是小说家频频“触电”就不足为奇了。有着十
年撰写专栏经历的李碧华也是借助于电影的联姻才声名鹊起的。
她的这类作品大都是先写出纯流行文学的电影剧本;拍成电影并问

和忧患意识。但这并不是说这类作家自甘自己的小说像流水线上

装配出来的产品一样。香港社会的开放性、多元化又在倡导小说家

独立的思考和富于个性的创造。

面对商业化的文化消费市场;李碧华首先要考虑的是把自己的
独特思考巧妙地装进迎合读者趣味的市场“箩筐”中。我们不妨以
《青蛇》为例;看她如何在作品中兼容“熟悉”与“陌生”两种元素;来

迎合大众消遣娱乐的阅读目的的。

李碧华先是讨巧地选择了大众耳熟能详又喜闻乐见的传奇故

事《白蛇传》;借用了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的基本格局;然后

进行新编。这样一来;读者因对原文本的熟悉;就会充满好奇地走

入故事。但假如仅仅停留于熟悉的层面;她的故事就会因缺少创

新;不能给读者带来新的刺激而被冷落。所以李碧华在接下来新编

中;先将叙事焦点由原来的白素贞转而集中在原本次要的角色青蛇

身上;再为故事中的人物都换上现代人的“心和脑”。于是;一个原

本由传统道德镇压人妖真挚爱恋的悲剧就成了“一个勾引的故事: 

素贞勾引小青、素贞勾引许仙、小青勾引许仙、小青勾引法海、许仙

勾引小青、法海勾引许仙。。宋代传奇的荒唐真相。”④原本不惜以

生命为代价追求的纯洁爱情变成了情欲充斥的纠缠:同性恋、双性

恋、三角恋爱。而这些勾引与爱恋的情节;又是香港读者不陌生的

现实。所以尽管在大的框架和情节方面新编文本表现出对原文本

的承袭;但实际上;由于青蛇视角的被借重; 文本也就表现出

《青蛇》

熟悉的陌生化特点。在传奇中读者看到了俗世纷争;在不死的蛇精

眼中;文革的悲剧细节被荒诞地放大。走进古老传奇的读者;就会

边读边为熟悉又陌生的情节而惊叹;惊叹之余又被继续吸引。不期

然间;读者已经被牵引着从古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时代与人

生。

李碧华的其他作品也都在表面上鸳鸯蝴蝶式的故事之中;融入

了比爱情更丰富的内涵“;在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层面给

人更多的思考”。⑤。

收稿日期:2004 —04 —05 
作者简介:陈艳(1967 —);女;浙江绍兴人;高级讲师。



                   陈艳:别样的香港书写               2004 年第3 期 

·62 
· 

2。 殖民及后殖民处境
80 年代以来的香港;是繁荣的盛世;又是不安的末世。九七回

归前;香港经历了150 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150 年与母体的分离; 

150 年的殖民统治;早已使这个东方大都市的文化身份变得复杂起

来。她像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既不属于中国本土又不属于英国

传统;在150 多年的殖民历史里;透过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已发展出

一套属于她个人的、唯一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内里既有中国传统文

化的因子;亦有西方外来的冲击和养分;结合而成国际性大都会的

文化模式。她处于“夹缝中”;又具有“边缘性”、“混杂性”的文化特

征。

对于香港身份的叙述也是复杂的。一百多年来;处于“宗主国”

位置的英国形成了一套关于香港的叙事;作为“祖国”的中国;对于

香港也有一套自己的叙述。对自身的身份;香港像个没有发言权的

存在者;习惯了沉默地立于“祖国”与“大英帝国”的矛盾叙事之间。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早已养成了对政治的漠视。

“无根”的尴尬;使他们只好以“国际人”自居。
但是正如本雅明说过的:凡是变成影像的总是一些将要消失的
东西;在1984 年“九七”问题浮出历史水面时;香港现有殖民地身份

空穿梭之法。她借助于读者熟悉的传统文本或者读者熟悉的传奇
故事模式;又以现代都市生活的审视眼光或者频繁变换的历史背景
做反观的影像;造成熟悉与陌生的张力场。从而达到苏珊·桑塔格
所说的文学的目的:给人们带来新的经验;提供刺激性。

我们不妨以《胭脂扣》为例做一分析。《胭脂扣》包含了两套读
者熟悉的传统小说的故事框架:才子佳人和鬼故事。李碧华借用这
一框架把前世与今生;想象与现实并置在了一起。富有的阔少苟且
地活在今世;痴情的妓女却成了转世的女鬼。故事中细致描摹的鲜
艳而华丽的旧日物件;指陈了一个远离日常现实的想象世界。但
是;同时存在的还有发生在今天香港的“真实”故事。被遗弃的痴情
女鬼为寻找爱人;欲登一则寻人启事;突然出现在一家报馆。这就
引出了一对现代情侣的故事;由此这对情侣的现实生活与女鬼的浪
漫传奇交织在了一起。

历史大考验;面对即将到来的“惘惘的威胁”;面对各种身份的困。有了五十年前的那段轰轰烈烈爱情的比衬;我们才惊悚地发

扰放”
在了一起;生发出奇异的张力
“保守”
;伸张出多重的解读层面。

产生了集体的焦虑;这一焦虑又引发了集体的怀旧。现;这样的爱情故事“它从没有发生过在我四周任何一人身上”⑧。

的慧黠抓住了这一时代特征;并把它与在宗教轮回、俗世鬼神中找道“情趣”与“浪漫”为何物。当袁永定听如花说起十二少送她的“如
到的灵感融为一体;写出了成为引发这股“怀旧”之风的经典作品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花牌时;倍感惭愧;遂反省自己平常的平
《胭脂扣》。
“ 

想象家国就成了这一时段香港文学不会错过的主题。李碧华以她斗小市民”;同在报界工作;平时同为工作所累;沉溺俗事;已经不知

于是迎合着西方世纪末的大潮;在怀旧中寻找历史、确认身份、袁永定和楚凌娟这对“毕生宏愿是置业成家安居;然后老死”的“升

想象与现实的互相间离;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个穿着俗丽的女鬼
引发出的一股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不安潜流;正是她作为女鬼的
在场提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两个同样令人熟悉但又陌生的世
界—
— 
一个来自过去;一个反映现实生活

—相互并置;彼此交织


即将消失的事实;却忽然唤醒了港人对本土文化意识的追寻。九七现实与想象的并置;展开了昨天与今天两种爱情的对比。如花

回归香港社会激起了千层浪;港人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何去何从”的的忠贞比出今天的薄情;过去妓女的比出今日香港人的“开

淡市侩;我连送情人咭予女友;写错一划;业用涂改液去重写。我

《胭脂扣》依然有着表层的艳情故事:红牌妓女如花与纨绔子弟甚至不晓得随意所至; 我一切平铺直叙; 像小广告; 算准字数交

十二少相爱不成;双双服毒;但在黄泉路上找不到十二少的如花;在易”⑨。如花以身殉情的举动引发了阿楚对永定“你敢不敢?”的逼

五十年后又重返香港寻找情郎;恰遇另一对现代香港情侣袁永定和问;永定支支吾吾终于不敢承诺;殉情;你不要说;这是一宗很艰辛

“ 
凌楚娟。缺乏历史感的袁永定在帮助如花的过程中;饶有兴味地查而无稽的勾当。只合该在小说中出现。现代人有什么不可以解决
阅起历史资料来;令人深味的是;他查找的不是中英的“正史”;而是呢?”⑩这个青楼女子的执着中负起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 
不为“正史”所容的地道港人历史的香港娼妓史。这样我们就明白“我怎么欠缺一个轰烈地恋爱的对象? —
— 
不过;如果有了我也不
了为什么小说节外生枝地大量详细叙述了香港娼妓的历史;是因为晓得”lv。因为有了陌生女鬼的提示;我们才如此清醒地看到;爱情
这其中蕴藏了一部既不属于英国;也不属于中国的;充满“情义”的在现实中是多么苍白!“我们都不懂得爱情。有时;世人且以为这
民间的香港历史;而这正是《胭脂扣》是一种风俗’。”w

感动香港读者的地方。它从一
‘ 
l

个边缘的角度完成了对香港历史的还原;迎合了九七临近时港人对但令人唏嘘的是;当如花的故事在寻找的情节中最终显露殉情
香港历史的重新想象。此后;将一出经典名剧化为现实人生戏剧的真相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它不过又是一个背叛/ 执着的旧事;十二少
《霸王别姬》;也把故事的结束落在世纪末的香港:民政署外;熙熙攘并没有为如花而死;苟活了下来;当如花在电影场“一大堆没有名字
攘的人们在领取中英协议的白色小册子;香港人至为关心的;是在中辨认前世情人时;凄迷的浪漫被现实无情地

“ 
没有身份的茄哩啡”

一九九七年之后;会剩余多少的‘自由’”。⑥正是这样一种明知有切断了。并置的情节在这里合在了一起;而情感世界里执着/ 背叛

变;却又无可奈何地恐慌与虚无的心态;让港人产生了巨大的共鸣。的主题则不彰自显。

在双重语境下;李碧华在雅俗混杂的边缘形成了自己小说的特对现实的模仿与对传奇的想象;使李碧华小说文本呈现出各方

色;这恰与香港文化的“边缘性”、“混杂性”的特征构成了某种隐喻声音和势力相互角力;此消彼长的复杂性。但对故事性、戏剧效果

关系。她的小说一如香港的身份一样;像个“混血儿”:既不是严肃的过分追求;使她过于依赖曲折的情节和奇闻轶事;而忽略了人物

文学的苦思;又不是消费文学的浅俗。而她穿梭于古今生死的传奇内在心理及语言风格的关注;出现了模式化、定型化的倾向;这是令

想象;也使她的小说在单薄的文字中给人以扣人心弦后的回味。王人担忧的。

德威先生是这样评价她的“:李碧华的文字单薄;原无足观。但她的2。 多重戏弄

想象穿梭于古今生死之间;探勘情欲轮回;冤孽消长;每每有扣人心李碧华采用了一套调皮捣蛋的叙事策略”l

“ 
x 
;这一策略暗合了

弦之处。而她故事今判的笔法;也间接托出香江风月的现貌。”
⑦ 
现代文化透过嬉戏、调侃的表象表现深刻社会内涵的特征。在此; 

二、双重语境下的叙事创新笔者把这一叙事策略概括为“戏弄”;一是因为;在具体文本方面;李

主动迎合大众口味又不断为自己的作品增添意蕴深刻内涵的碧华常常以戏谑的手法在文本中进行调侃与讽刺。另外;李碧华本

李碧华;在叙事创新上;也有着自己的独道之处。人也非常喜欢“戏弄”“其实;戏弄的过程还是很诱人

一词;她说; 

1。 想象与现实的并置的”
“ 
y。她以其机
;原来这只是一份轻微的砒霜;顽皮而不致命的”l

李碧华的小说从“历史的断裂、失意处”入手;擅用古今揉杂、时智成功地表现了对政治及当下人性等不同层面的戏弄。



总第103 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