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共党史-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6年5月4日,江泽民在上海召集的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讲话,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八条方针。他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问题,搞好国有企业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必须进行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鼓励探索,允许试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去试,大胆去闯。这样,在试点的基础上,大部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正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取得较大进展,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步伐加快,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经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增强了活力和实力。截止1996年底,全国58个城市中有1099户企业破产,有1192户企业被兼并。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为此,要求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应适,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为此,十四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要求。强调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坚决纠正以言代法、以罚代刑等现象。改革开放19年间,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10多件,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750多件,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5300多件。从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制定了111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其中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法律问题约占2/3。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十四大要求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决心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公布。到1995年底,基本实现了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公务员录用制度的目标。
  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五大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对外开放方面,十四大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1992年,中央批准长江沿岸28个城市和8个地区,以及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13个边境城市对外开放。内陆省会城市全部开放。在日益扩大的开放空间内,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深化,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开放城市的基础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迅速发展;继上海、天津、深圳设立保税区后,又相继兴建了若干保税区。同时,开放内容逐步丰富,开放领域逐步拓宽。商品进出口不断扩大,引进外资、对外投资迅速增长。1992年至199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1,686亿美元,年均增长164%,1996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890多亿美元。截止1997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9万多家,其中1992年以来批准的占80%以上。1992年至199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204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15亿美元,分别为1979年至1991年13年累计的26倍和65倍。截止1997年6月底,我国共批准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540家,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162家,外资银行的总资产为3296亿美元,贷款余额2308亿美元,存款余额399亿美元。至1996年底,我国海外金融机构达658个,境外中资银行海外资产总额163855亿元。国家外汇储备1991年为42665亿美元,1996年底增加到1050亿美元,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总之,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的五年,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五年。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771%,平均每年增长121%。钢产量达到10,003万吨。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00亿公斤,比1992年增产470多亿公斤,提前4年实现了“九五”粮食总产计划下限目标。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2年到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5443元提高到43772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7086元提高到192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7%,是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91103亿元增加到38,5208亿元。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历程,尽管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生过失误和偏差,现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和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全党全国人民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
第三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从1956年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多年,党在探索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过失误和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命题的确立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强调不要照搬外国经验,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并初步提出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若干新方针,展现了多方探索的生动景象。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进一步指出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这表明,我们党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形成了正确的路线,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取得了辉煌成果。遗憾的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这些正确的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探索出现了曲折。但这些宝贵的成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禁锢,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创造了思想和政治上的先决条件。党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党以后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1979年3月,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雏形。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恢复到了正确的轨道,确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并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1)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4)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5)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必须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各级国家机关的建设。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6)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7)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有重大意义。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8)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人民解放军要逐步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9)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10)根据“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在国家事务的重大问题上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认真协商,尊重他们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这是理论上勾画“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初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标志着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的确立。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基本形成轮廓
  党的十二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赋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崭新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