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顺治之路 作者:徐小溪(晋江vip2014-05-25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穿同人)顺治之路 作者:徐小溪(晋江vip2014-05-25完结)-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族矛盾仿佛不那么尖锐,多尔衮和福临的眼光都放在了南方。通过新任的江宁巡抚毛九华的上书,他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南京很穷。

    据说,这座城市经过战火的洗礼后,连维持自己生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安顿多铎率领的这么大的一支部队了。南京城十室九空,库房更是一贫如洗,部队没有地方住,不得不借住到民房之中。这些都算了,重点是,多铎带的是骑兵啊,还有这么多马怎么办,没有草料,士兵只好在城外放马,南京城周围六十里的草地几乎都被啃光了!

    同时,还有这么多降兵降将呢。二十三万的士兵,苦命的多铎就要喂饱他们,总不能杀降吧?要是这些士兵都能整编作战也就算了,要命的是他们对清廷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南明继承了崇祯末年的腐败,军队里面吃空饷严重,军官过剩,官多兵少。就算是兵,也不是那种受过训练纪律严明的好战士,有许多投降了以后便觉得高人一等了,不肯安分守己的呆着,还跑去生事(没办法,他们也饿)。

    多尔衮不愧是行伍出身,很明白这批降兵的棘手。若是驱散了,很难说他们会不会再跑到哪里造个反什么的,若是留着,养活他们是个很大的负担,而且还没有用,让人左右为难。多铎总不可能一辈子驻扎在那里,八旗也不够用的,总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长期控制长江中下游。

    问题就来了。人有,兵也有,可都是不中用的,兵匪一家,甚至还去抢劫玩。多尔衮头疼了,跑到皇宫里,冲着小皇帝开始埋怨。

    “南明到底是在搞什么?军队不去供养,放任他们去抢百姓,倒是当官的,个个富得流油!”多尔衮一撩袍子,往椅子上一坐,开始生气,“李成栋就不能用,他的部队比匪还不如!若我们用了他,就等着江南百姓闹事吧!”话是这么说,可他们心里都清楚,李成栋的兵好歹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不用的可能性不大。

    福临道:“难道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多尔衮道:“是叔父不好,心里不舒服了便想到皇上这里说一说。办法总是有的,毕竟那些把江宁双手奉上的官员们还在呢。”

    做了xx又要立牌坊,天底下的胜利者都是如此。满人也是一样。他们打下了江宁,又开始追求一种合法性了,想要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是“正统”的,是“正义之师”,这样,就不能再用武力的手段,而是要用其他的办法。

    多尔衮想出的办法就是用汉人来治理汉人。钱谦益这个名字再次跃入了福临的眼帘。

    上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很眼熟,福临皱眉想了想,终于从回忆里扯出了一点影子。钱谦益不就是那个著名的妓/女柳如是的老公吗?好像柳如是是反对钱谦益投降的,可后院的女人总是拗不过男人,他还是降了,并且很欢乐的帮清廷做事。

    对此,多尔衮的评价是“小人”,福临却不这么看,他觉得,这也是个爱竖牌坊的。

    “叔父,朕以为,他们心内对故主还是有感情的,不管是真是假,就算是为了堵住天下众人之口,他们也必须做出这个样子来。所以,我们何不给他们一个借口,让他们能光明正大的为我们办事?”

    多尔衮眼睛一亮:“皇上的意思是?”

    福临笑了:“上次,小华子告诉朕,浣衣局有太监盗窃,被同屋的一个同乡告发,处理了。那同乡趁此脱离了浣衣局的苦差事,却被人在后面指指点点,说他不顾同乡之情。可他却占着为主子锄奸的立场,谁都不敢当面说他的不是。在朕看来,这是一样的。钱谦益等人降我大清,自然会被人指点,若我们给他一个理由,让他们可以站出来澄清自己的不得已,岂不是好?”

    “哈哈,”多尔衮大笑,“不愧是皇上,和我想到一起去了。”

    福临红了红脸,有些腼腆:“朕是叔父一手教导出来的,自然想法会和叔父类似了。”

    多尔衮当即写信给了多铎,多铎当即把钱谦益叫来军中,让他看见了被关押的弘光皇帝。果然不出所料,钱谦益跪倒在弘光帝面前,失声痛哭,长跪不起。多铎乘机告诉他,如果他不帮忙清廷做事,只顾着自己的名节,那么清军便会屠杀江南百姓,把江南鱼米之乡变成不毛之地。

    钱谦益唯唯的答应了。多铎的话,仿佛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自从投降清廷以来,他就一直背负着骂名,就连爱妾柳如是都看他不起。可是,谁又知道他心里的苦痛呢?他是在用损失自己名誉的方式,来保护众人啊。如果没有他,那些人哪里还有命在,更别提还能每天念念叨叨的辱骂他了。

    他的投降其实是忍辱负重,其实是对江南百姓的保护。这么想着,钱谦益顿时觉得自己的形象高大昂藏起来。他又联系了和他一起投降的那些文官们,阐述了他的看法,顿时获得一片好评。

    没有人愿意自己被说成卖国贼的。现在有一个这么好的洗白自己的说法,大家理所当然的都会点个赞。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之前的投降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忍辱偷生;他们帮助清廷治理江南,不是卖国求荣,而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必须要保护江南的万千百姓,他们要将治理江南视为己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他们不是卖国贼,他们的精神是崇高的!

    于是,钱谦益派了自己的幕僚周荃去到多铎那里,为江南百姓求饶说好话,说他们一向很温顺,不需要用武力便能搞定。多铎不以为然,他还没有忘记自己在扬州受到的激烈抵抗。周荃好说歹说的劝解,多铎这才皱着眉头:“试试看吧。”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钱谦益觉得肩上的担子非常重。他派人与各个乡绅、地主还有明朝退休的官员联系,保证清廷对他们一如既往的厚待,不会杀他们,也不会抢他们的钱财抢他们的女人,条件便是他们必须要保证老百姓归顺,在他们的地头不能出现任何反抗的现象。

    只是换了个朝堂,换了个皇帝而已,他们的生活还是没有变啊,这样就很好。对于这些家有恒财的人来说,朝廷的更新换代的时候就是他们扮缩头乌龟的时候——天晓得新朝廷会不会抽个风,玩个劫富济贫什么的。这下得了保证,这些乡绅地主们又慢慢将脑袋从壳里钻了出来。很快,江南各村镇的户口册籍,赋税记录等都整理好了,送到了多铎手上。这些乡绅地主们甚至还成立了自卫队,自觉主动的镇压那些刺儿头。

    乡绅地主们满意了,只要日子还和以前一样好过,管他坐朝廷的是汉人还是满人;钱谦益等降清官员们满意了,他们成功的保护了江南人民,看,都不费清廷一兵一卒;多铎满意了,他的难题解决了,他现在要做的,只是将俘虏的兵士们登记在册,然后进行筛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发回原籍;朝廷也满意了,江南一直是鱼米之乡,赋税重地,只有他们乖了才能继续有源源不断的赋税交上来。

    唯一不满的依旧是老百姓,赋税少了些,但他们头上压着的地主乡绅依旧没有变,还是那些人,还是熟悉的压榨,对他们来说,不管如何,日子还是要过的……

    做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福临并不知道江南百姓的心声。他能知道的也不过是下面的人愿意给他看到的那些。平定了江南,朝堂上下都喜气洋洋,就连福临都受到了影响。他明白在这样的捷报背后定然有着无数的冤魂,可是,他依旧什么都不能做。

    福临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军权在别人手上握着的感觉太差,差到他几乎都要开始自己否定自己了。

    从出生以来,他给自己的定位便是做一个好皇帝。可是,没有人告诉他,做好皇帝会这么难。他所有对皇帝的认知都来自于电视和小说。电视上不是很容易的吗,只要皇帝说什么,下面便会唯唯诺诺的听什么。他以为,他有着现代的思想,知道后世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定会把整个国家给带上强盛的正轨。只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一次次的将他打醒,做皇帝,不是那么简单的。

    那么,他会不会一个不小心,成为昏君?或者,会不会在他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们不孝,依旧让国家走上原来的被奴役被侵略的道路?

    福临看着自己小小的手,第一次迷惘了。

    作者有话要说:

    南明的朝廷,内斗党争比谁都欢,到军临城下的时候,就呵呵了。

    某溪年纪真的是大了啊,最近一个多礼拜都比较累,昨天晚上完全不在状态,实在是撑不住,八点就上床了,评论一个也没有回。想当年,连着熬夜两三天都没有事的啊!

    另,谢谢扔地雷的妹子们,亲~~

    苏伽扔了一颗地雷

    球扔了一颗地雷

    cc扔了一颗地雷

    王子扔了一颗地雷

 第三十三章

    第一个发现皇帝异常的依旧是布木布泰。

    “皇上;最近你似乎不开心。”

    “有吗?”福临抬眼看看她;他自以为自己掩饰得很好的。

    “你是我的儿子,我怎么会看不出来。”布木布泰在他身边坐下;又亲手递给他一杯奶茶,“喝点吧;额娘记得你从小就喜欢。”

    “嗯。”福临乖巧的接过奶茶喝了几口。布木布泰明白他的口味,放了许多的糖,甜甜的奶香味十足的奶茶下肚,他似乎觉得舒服了一些。

    布木布泰道:“是朝堂上的事吗?”

    福临点点头。布木布泰道:“朝堂上的事我并不是很懂;我只是知道,如果有心事,不想告诉其他人的话;可以告诉额娘。额娘会听,会安慰你,但不会告诉其他任何人。”

    福临想了想:“额娘,你说,朕能做一个好皇帝吗?”

    “难道额娘的福临现在不是个好皇帝?”布木布泰笑了,“你现在年纪还小,可是已经很勤政了,一天不落的上朝,看折子,又要去学文,手腕上还要坠着小石子来练字。额娘看着都心疼,可你从来都不会叫一声苦。额娘就知道,你定然会成为一个好皇帝,最起码,你不会耽于嬉戏。”

    不得不承认,听到这个话,福临心里舒服了许多。他将脑袋埋在布木布泰肩膀上,道:“额娘,儿子害怕。害怕有一天,朕亲政了,却将什么都弄得一塌糊涂。”

    “所以你就要好好的去学啊。不单单向多尔衮学,还有洪承畴、多铎、济尔哈朗,甚至阿巴泰,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皇帝只需要看清别人的长处,再看到自己的短处,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那就是说,如果朕好好的去学,总会成为一个好皇帝的,对不对?”

    布木布泰揉了揉他的光脑门:“傻孩子。只要你时时刻刻想着百姓,想着自己身为皇帝的责任,自然会成为一个好皇帝。别忘了,你还不到八岁。”

    是啊,他还不到八岁呢!福临忽然觉得自己很蠢。他已经出过天花了,自然不会像历史上的顺治那般短命,他还有很长的时间,来让他一步步的走,慢慢的实现自己的心愿。

    之前满人入关的时候,打的旗号就是为明王室复仇。不得不说,这个旗号是很有欺骗性的,不少人被骗到,以为清廷就是来驱除农民起义军的,甚至还有人写文章来表扬清廷的这个做法。可现在他们去灭了南明,是个人都知道清廷的野心了,就算没有强制剃发,蛮夷总是蛮夷,让蛮夷来统治中原,他们表示丢不起这个人。

    于是,为了消除汉族的反满情绪,多尔衮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告,再次强调了他们原本和明朝是非常友好的,之所以入关,就是为了帮明朝报仇,并不是想要兼并。无奈,这番诏告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北方甚至有人开始兴兵反对清朝,而天下士子的笔杆子也不是吃素的,开始写一些煽动人心的文章。

    “皇上说的对,虽说文人造反十年不成,但这些人还是轻易得罪不起啊。”多尔衮对这些读书人头疼不已,“干脆,举行科考吧,省得他们将精力放到其他地方。”

    福临冲他调皮的眨眨眼:“叔父,你不是说读书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吗?”

    多尔衮捏一下他的鼻子:“就知道取笑叔父。”

    “可上次叔父跟朕打赌还输了呢。”福临坐坐正,“朕已经是大人了,叔父可不许再捏我。”

    八岁的,包子脸的,大人……

    多尔衮失笑:“好,皇上是大人了。那么,要不要叔父给你定一门亲事?”

    福临很大方的点了点头:“好啊,朕要一个漂亮的新娘子!”

    “哈哈,”多尔衮这回真的笑了,“放心吧,叔父一定给皇上找一个天下最漂亮的新娘子!”

    朝廷决定,再兴科举,决定十月的时候在江南举行乡试。这个消息一出,的确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的注意。虽然有许多士子们不愿意为蛮夷做官,但架不住想要做官想要光宗耀祖的人更多,顿时,写煽动文章的人也少了很多。

    多尔衮再接再厉,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并让小皇帝福临亲自谒拜孔子庙。福临穿着厚重的朝服,板着小脸,稳稳当当,一步一步的沿着台阶往上走,还对着孔子雕像执弟子礼。

    前来观礼的文人很多,见小皇帝年纪尚幼,却表现得很是沉稳,不由得在心里赞叹。又有人开始爆料,说小皇帝是太子,即位是名正言顺的,可见蛮夷也没有到野人的地步,还是知道礼义廉耻的。这下,小皇帝的名声又好了几分。

    阿济格的大军也传来了喜讯,他们将李自成的大顺军队逐出西安,平定了河北、山西和陕西三个省。但是,依旧有一些反清分子起来活动。

    小皇帝已经长大了,不能再抱到膝盖上说事情了,多尔衮稍微惋惜了一下,挨着福临坐下,开始给他讲解这三个省的种种故事。

    原来,民间起义的并不只是李自成这一支,还有许多零零散散的队伍。宣化府便有自称“皇天清静善友”的组织,为首的还是拳师,武艺都还不赖,组织里的信徒们在这些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