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顺治之路 作者:徐小溪(晋江vip2014-05-25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穿同人)顺治之路 作者:徐小溪(晋江vip2014-05-25完结)-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黎维祎脸都绿了,他刚想说些什么,福临脸一板:怎么,你们安南是实行五拜三叩的礼节,我们大清是实行三跪九叩的礼节,你们就跟理藩院打官司,怎么都不肯客随主便。我们大清有容人之量,同意你们用自己的礼节来向朕请安,已经让步了很多了好不好,你们还想再要东西,好啊,我大清别的不多,就不缺火器和大炮!

    你妹的,威胁,红果果的威胁啊!黎维祎体会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苦楚。商队啊,那可是大清的商队啊!大清的商队都是配备护卫的,这就算了,大清还给他们撑腰,那些商人们一个个都是抬头挺胸的,骄傲得不行。而且,大清的货物在他们国家分外受欢迎,黎维祎仿佛看见,本国的白银就跟长了脚一般,呼朋唤友的往大清奔跑。

    早知道就不提这种要求了!差事办砸了,黎维祎苦着脸,决定回家受国王哥哥的处罚。

    有伤心的就有高兴的。东印度公司乐晕了。他们也听说了,葡萄牙人和本国使臣都没有从大清捞到太大好处,他们很不以为然。东印度公司早就凌驾于荷兰之上,就连荷兰大公都对他们客客气气的,他们觉得,在大公的使者在大清吃苦头是应该的,太笨了。

    东印度公司的使者叫做/爱德尔,在来之前,他就探听好了理藩院的主事人物为敏郡王高塞,且这个郡王与葡萄牙人有仇。他带上了许多的礼物,亲自到了高塞府上拜访,言语间相当客气,表示他们东印度公司什么都有,只要高塞提出来,他就能弄到。他的要求也很简单,只是希望和大清建立和谐的商贸关系而已,当然,这个和谐指的是有来有往,至少达到进出口平衡。

    这已经是第二拨找到他的洋人了,第一批是日本——日本的白银被大清商人赚走不少,还被大清海盗抢走不少——高塞很有礼貌的接见了爱德尔,并表示大清是很好客的,也愿意和众多的国家建立平等的往来关系,君不见,京城里教堂那么多,都是大清兼容并蓄的表现。不过,你们的货物我们的百姓实在是不喜欢啊,百姓不爱买,总不能强买强卖吧?

    爱德尔听出他话里的意思,马上表示,他们东印度公司卖东西是没有限制的,绝对会有大清想要的。高塞眼神一闪:那么,弄点火炮来吧。

    爱德尔差点从椅子上掉下来。他没有听错吧?大清还想要进口火炮?他们都想要把大清的火炮搬回家好不好?高塞见他那样,淡淡的来了一句:“若是贵公司为难也就算了。本王不相信,有银子,还有买不来的东西。”

    是啊,他们有钱啊。爱德尔镇定下来,快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他这次的任务就是从大清捞钱,并不拘卖什么。既然卖火炮有钱赚,那就卖呗,有钱不赚,那是王八蛋。

    因此,爱德尔笑嘻嘻的:“还请敏郡王得知,大炮可是不允许买卖的。”

    “不是你们说什么都有吗?既然没有,那本王可以去寻他人。”财大气粗,感觉就是不一样,高塞先压了他们一句,然后给个甜头,“至于价钱嘛,好商量。”

    有了这句话,爱德尔觉得北京的天格外的蓝,任务完成了,能不高兴嘛,屁颠屁颠的满大街扫货去了,带回去还能赚上一笔,若是卖到西班牙葡萄牙去,能赚的更多。

    福临的种种行事,让一直以天朝上国自主的大臣们有些看不过去。金之俊上书,表示这些国家都是来臣服的,应该要有气度,给他们些赏赐,别这么小气,反正这点赏赐也没几个钱,至少咱们还能落一个大方的国际名声不是?——当然,最好给些精美的大块头的瓷器,民窑烧的就行,官窑的太贵重,对了,还要些美酒,再加上些五彩斑斓的绸缎,雪缎之类的极品就算了,估计蛮子们都不会欣赏。

    读书人果然阴险啊,福临心情很好的准了。于是,每一个使臣团都带了不少东西回去,看上去很多,其实都是占地方的,当然,跟着他们的还有商队,以及和尚道士。

    宗教果然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福临早就在每个商队里参杂上几个和尚道士,让他们传教去,并下了旨意,凡是自愿出国传教的和尚或者道士或者喇嘛,回国后都会给予极高的待遇,最厉害的可以直接受封为国师。

    于是,无数的宗教从业者从全国各地涌往京城,并派给各个商队,让他们去传道去——没理由别人都来京城建教堂,我们不能去人家那里建寺庙。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很有效,不过试行了五六年的时间,据说连荷兰本土都起了一座佛教寺庙。

    工部也很忙。李茂敏在郑成功炮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无敌炮船”,并要求试着去做。这种无敌炮船配备三十门千斤佛郎机炮,十八门红夷大炮,以及不少百斤短炮。这种船火力足够,重量也够呛,这种船修造起来太过复杂,必须有皇帝的全力支持。

    福临是支持的,钱如流水一般的花出去,也必须要流水一般的赚回来。这就算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问题还有一个:入关以来,他并没有实行太过惨绝人寰的屠杀政策,也没有强行剃发易服,起义反抗的人少了许多,死伤自然也少了。再加上朝廷大力推行土豆和玉米的种植,休养生息,人口复苏得很快。

    人口多了,土地就有些不够用。而满清贵族的圈地一直在进行中,自然会有各种冲突。商丘、上饶等地在有饥荒的情况下,依旧有人圈地不息,爆发了几起动乱,让福临头疼。

    如何处理好满清贵族与汉人大众的关系,再次红果果的摆放在他面前。

    作者有话要说:

    嗯,某溪一直梦想着有这种外交:我们国家就是牛,就是有钱,你不服,不服来咬我啊!

    以及,问个题外话:上次自然流产之后,怕感染去医院做了刮宫,然后一直到现在月经量都很少,本来肚子会痛,现在也不痛了。有没有姐妹知道什么调理的方法啊,多谢了。

 第八十七章

    顺治十八年三月;皇帝下令,停止圈地。这个命令一出,满洲贵族们反弹严重。无奈,福临亲政多年,手上又握着两黄旗和正蓝旗;势力相当大;而正红旗的杰书年幼,旗务依旧在皇帝手里。镶红旗旗主硕塞,皇帝的五哥;自然也是站在皇帝那边。

    看来,能和皇帝抗衡的只有摄政王多尔衮了。虽然多尔衮处于半退休状态,可是两白旗依旧在他手上把得死死的,而他的儿子多尔博和多尼一起,掌管镶蓝旗,可以说是除了皇帝以外,最大的一支私人力量。

    于是,多尔衮就面临了强大的火力攻击。作为上四旗,两白旗在圈地运动中已经捞到了不少的好处,所以,停止圈地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八旗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正白旗的人可能就有那些亲戚在正蓝旗,说不定儿媳妇又是镶红旗过来的,因此,来为亲戚们向多尔衮求情的人并不少。

    多尔衮烦不胜烦,他住处多得很,搬去了京郊的庄子上,意思就是不掺和。福临听说了之后,觉得好笑,特意下旨让多尔衮回京,说有要事相商。

    又被皇帝坑了。多尔衮表示,自己的一把老骨头迟早会被皇帝以及皇帝的孩子们给拆了。景额已经可以正式读书了,福临有心让多尔衮教育他,允了他可以随意出宫进出摄政王府,为了不引人注目,连带着珊瑚一起,可以时常去玩。两个孩子当然不明白皇帝的苦心,只是为能时常出宫去玩而开心,恨不得赖在摄政王府上。

    景额六岁,珊瑚五岁,正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时候,时时都有些奇思妙想,有时候连多尔衮都撑不住。

    “玛法,我想养一只大狗,这么这么大!”珊瑚腻在多尔衮身上,一口一个“玛法”叫得甜甜的,“阿玛说,您庄子上有大狗的,您这次去庄子,可有给珊瑚带呀?”

    多尔衮回京后刚进宫,两个小祖宗就钻过来了,又是抱怨不带他们去玩,又是表示他们的想念,闹得多尔衮心都化了。

    景额背着小手,很大人样的教育道:“妹妹,大狗啊狮子啊什么的,都是男孩子喜欢的,你应该喜欢小白兔。”最好把你的小狮子送给我——过年的时候朝鲜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头小白狮子,福临赐给了珊瑚,他看得眼热得不行。

    “那是我的,哥哥若想要,问阿玛再要呗。”珊瑚也奇怪,尽是喜欢一些危险的动物,几乎想抱着小狮子睡觉,“尽想着问我要,羞羞。“

    景额长叹一声,抬头望天,老气横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难养也。”他的妹妹又是女子,又是小人,景额顿时觉得,自己好命苦。还好宫里目前为止只有这一个女孩子,去年婉妃生了个小阿哥,不然做为哥哥的他,会好可怜的。

    “行了,都下去吧,朕有事和你们玛法说。你们额娘今儿个做了小点心。”心满意足的围观了自己儿女调戏摄政王全程后,福临将他们打包送去皇后那里。

    多尔衮看着两个小家伙圆滚滚的身子费力的抱着御书房的门槛翻过去,对福临道:“皇上小时候,我可是把家里的门槛都卸掉的。”——他可以说这两个家伙不愧是亲生的吗?他的这个皇帝侄儿小时候也是不爱人抱,一定要自己走路,在盛京他的府上,为了方便侄儿走路,都是没有门槛的。

    这话说的,好像他是个十恶不赦的折磨孩子的后爹一样。福临摸了摸鼻子,道:“小时候的事情,朕不记得了。”

    多尔衮笑了,抚了抚胡子:“我倒还记得。皇上每次出去玩,累了也不肯人抱,定要骑在我的脖子上,还在我脖子上拉过一泡尿。”

    诬陷,绝对的诬陷!他三岁开始就很有自制力,很少尿床了有没有?偏偏刚刚才说过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福临只好狠狠的瞪了多尔衮一眼,咬牙道:“朕才没有!”

    “行,皇上说没有就没有。”多尔衮倒是好说话,“唉,那件衣服好像还在呢,哪天回去找一找。”

    二人说笑了一阵后,福临正色道:“叔父,朕暂停圈地,底下意见很大吧?”

    多尔衮懒懒的往后一靠:“那又如何?现在的八旗,可和入关之时的大不一样了。”

    的确是大不一样。战斗力下降,生活奢靡,如果不改变的话,八旗迟早会被养废掉。福临道:“朕会开恩科。”

    “然后?”多尔衮早就习惯了一针见血,“此次科举,定然要偏向江南士子一些吧?八旗的那些人,让他们读书还不如要了他们的命。这个好处不够,对他们来说,还不如选秀。”

    “朕后宫不打算再进人了。”福临听到选秀就皱眉头,“朕已经有了三子一女,说得过去了。”

    多尔衮倒不在这方面劝他,继续道:“依我的看法,圈地无非就是让他们多得些好处。皇上可有其他的法子让他们发财?”

    福临最近一直就是在思索这个问题,道:“朕去年见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使者,倒是大有感触。不过一介商旅而已,做大了,居然能左右国家的决定。朕听说,他们这个公说是富可敌国都是小看了他们。他们自己有士兵,自己有土地,自己还能制钱。朕想着,从八旗旗下都找些聪明机变的,让他们走商队去。”

    多尔衮想了一阵,问道:“我也听说过这个劳什子公司,他们领头的也就这么十人左右,个个财富惊人。八旗若能互相牵制倒好,若是他们联合起来,怕是皇上会难做了。”

    福临点点头:“朕也是忧心此事。”说穿了,就是福临想着用开商路的法子将八旗的人注意力给扯开,让他们在其他地方发发财,可又怕他们学习东印度公司,然后用丰厚的财力将自己架空。

    福临也知道,东印度公司的产生需要天时地利,荷兰的海上贸易是由海盗开始的,海盗们不愿意臣服,又能给国家带来武力和财富,国王管不住,自然会任由他们做大。而八旗不同。皇帝是他们共同利益的代言人,就算他们有钱了有兵了,也不会把皇帝怎么着。更何况,八旗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复杂到他们根本没有统一战线的可能。

    只是,他更明白:当人们都富有了之后,资本主义萌芽自然会产生,资本主义和八旗骨子里的奴隶制度会产生激烈的冲突,到时候,不管是哪方赢了,做皇帝的都不会有好下场,最好的结果就是像后世英国的皇室一般,被当做一个标志,高高供起。

    权力是让人上瘾的。福临已经爱上了这种一言堂的感觉,他可以随意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可以高高在上的决定着他人的喜怒哀乐,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在刚刚穿越之时,他曾经想过将中国送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可是现在,他不愿了。

    多尔衮没有意识到皇帝的走神,只是在御案上轻轻的敲着,这是他每次思考时的习惯:八旗,蒙古,安南,缅甸。。。。。。

    “征战。”多尔衮忽然开口,“先等着,看结果。若是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便征战吧。”

    用对外矛盾转移内部矛盾。福临眼睛一闪:“叔父的意思?”

    “缅甸。”多尔衮义正言辞,“当初缅甸与南明来往甚密,至今不肯承认大清。而且,缅甸盛产玉石。”

    用对外扩张来让八旗吃个饱,反正倒霉的是别国的百姓,和自己没有关系。福临还是对侵略二字有些天生的抵触,低声道:“让朕再想想。”

    四月,科举按时进行。凡是科举之时,所有的事情都会为它让道,就连闹腾的八旗们也不闹了,专心看着这次出来的新贵。

    此次的状元叫做马世俊,三十左右,正是入翰林院的好年纪,生得眉目清朗,风度翩翩。照理说这么出彩的状元郎绝对受人关注,可惜他的风头都被探花郎给抢走了。探花廖侠,年仅二十,商户出身,家父就是跟随高塞一起被困马六甲的商人之一。当年为了安慰这些商人,福临曾经下旨,允许他们的后代科举。

    一个商户的后代,一跃成为探花,本来就够轰动的了,偏偏这位探花郎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只要往那里一站,再有些小风吹过衣带,就活脱脱的是个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