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如老庄论道,把道说成是天地万物的原创者,是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则;又
比如,老庄宣传以尘世为粃糠,以富贵为物累,追求清净无为、静观、玄览、含、
抱一、坐忘、虚心和内心的安宁;特别是像《道德经》中的“谷神不死”、“长
生久视之道”的养生论。《庄子》书中关于真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
彻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描绘,简直就是神仙家言。所以,在那一时期,神
仙家们、黄老道和早期道教徒便竭力编织和张扬忠于“修道养性”从而“致寿”
的神话。并为汉代社会普遍信奉。《史记》中关于老子活了160 余岁或200 余岁
最后“不知所终”的说法,正是当时对传闻的一种真实记录。

    正是在上述基础之上,东汉张道陵、张角分别创立了早期道教———五斗米
道和太平道。那以后的岁月中,道教放手地利用、改造老庄哲学,并最大限度地
汲取中国母体文化的各种养料,成为具有独特的也是气势不凡的神学系统,且集
中国士大夫雅文化及民间俗文化于一体,融上层正统思想与下层异端意识为一炉
的,足以同外来佛教相抗衡的大型民族宗教。

    /* 124 */ 第三部分:司马谈论黄老道家统治术

    道家思想使人的精神专一无散,循之而行,动静不露形迹,而又能使事物各
得其宜。这种思想,因顺阴阳节次,采取儒墨要旨,吸取名家、法家的精华,与
时迁移,随物变化,无论在淳化风俗和治理事物上,都能各当其所。要旨简约,
容易操守。事为少而见效大。

    儒家则相反,认为人主乃天下的表率,因此人主应在前倡导,臣民在后随从
附和,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人主劳累而臣下逸豫。在大道上,道家主张去除个人
的特长或智巧,一切因任自然之道,如此则可保养精神。因为人过分劳乏,精神
便会枯竭,形体也会朽坏。形体和精神都不能各得其所,想健康长寿,千秋万岁,
从来没有为人所闻知。

    道家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所不为。这种处事准则实行起来比较容
易,但要用言辞表述清楚却比较困难,这种准则以虚静无为作为根本,顺应事物
本身,因势利导。由于它随外物而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准则,故能穷究事物的
真实面目。不先物而动,不后物而行,物来则应之,故能主宰万物。不论有无法
则,总能因时而变;不论有无限度,总能顺应事物,与物一致。

    因此说,“圣人永垂不朽,因为他随时应变,无所固执。虚无乃大道的常经
;因循是君临万物的大纲”。群臣皆至,君主则让其各自负自己的职责,决不越
俎代庖,如果臣下的行为与其声闻名誉相符合,则称为端正之士;如果臣下的行
为,与其声闻名誉不相符合,则称为徒有虚名。虚假不实的语言不入于耳,就不
会产生奸邪之事。这样贤才与不肖之人自然如黑白一样分别开来,这一切都在于
君主对人才的任用。于是便能合于大道,混一万物,光泽恩及天下,重新返于纯
朴的风俗之中。过分应用精神就会精力枯竭;过分劳扰形体就会使形体弊坏。形
体与精神分离了,人就要死亡。死去者不能复生,离去的不能够返回,因此圣人
十分注意保养形神。由此来看,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不先安
定自己的形体和精神,硬要说“我能够治理天下”,又怎么可能呢?

    /* 125 */ 第三部分:曹参任相

    曹参是汉高祖的同乡。在秦朝时候,他同汉高祖和萧何都是秦朝的小吏。后
来跟着汉高祖起兵,立了功,当了齐国的丞相。他到任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个盖
公“善治黄老言”。他派人把盖公请来。“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
类具言之”。曹参用“黄老术”治理齐国。他在齐国做了九年丞相,据说“齐国
大治”。

    当时中央政府的丞相萧何死了,曹参被召到中央政府当丞相。他走的时候告
诉他的继任人说:“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说:“治无大于此者乎?”
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
盖治国不在苛察,而在宽容并包。倘若对民众吹毛求疵,务必找出奸邪之人,则
人将恐惧混乱于下,更不用说治理国家了。且说曹参代替萧何以后,什么事情都
没有变动,一切都照萧何的办法,他自己只是坐在家里喝酒。汉惠帝看见他不办
事,觉得很奇怪。曹参对惠帝说:“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
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曹参做了三年丞相,老百姓歌颂他说:“萧
何为法,齐如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这就是曹参的黄老政治,这种政治其实就是实行法家的统治术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治国要先定出一套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以后,统治者要守着
它,不可轻易改变。在汉朝建立以后,萧何定了一套规章制度。曹参认为,只要
守着它,皇帝和丞相就可以使他们的臣下按着规章制度办事,让老百姓都照着规
章制度生活,皇帝丞相就可以无为而治。曹参对惠帝说的那一段话,就是这个意
思。据说,老百姓所赞颂的也是这个意思。

    /* 126 */ 第三部分:汲黯治理东海

    汲黯(死于公元前112 年)濮阳人,汉武帝时推行黄老政治的一个人物。司
马迁记载:“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
不苛小。”当汲黯任东海太守的时候,用这种办法治理东海。据说,只用了一年
多时间,东海就大治了。

    汲黯的这种黄老政治合乎法家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上无为而下有为”。
汲黯责成他的属吏,叫他们办事,这就是“下有为”,在叫他们办事的时候,要
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汲黯“责大指,不苛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并不亲自
办事,这就是“上无为”。汲黯的身体不好,经常害病。但他能够责成他的属吏
替他办事,这是法家的原则。要想达到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原则,“上”必须“清
静”。所谓清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这个“上”必须寡欲,这就是黄老之
学所说的“虚一而静”;必须“虚一而静”才可以对下属的成绩作正确的判断,
行公正的赏罚。另一方面,这个“上”心中必须寡欲,才可以不乱出主意,不瞎
指挥。汲黯批语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内多欲”,就是说他不能寡欲,“外施仁义”,就是说他不能无为。照黄老之
学看起来,“施仁义”也是有为。

    /* 127 */ 第三部分:中国的“上帝”

    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上帝”,他是古人尊奉的至上神,又称天。据可靠资
料记载,秦代祭祀的上帝有四位,即黄帝、炎帝、青帝、白帝。汉朝开国皇帝刘
邦又加上黑帝,使上帝的数目符合儒经中说的五帝。这五位上帝,原来都是上古
时代的著名君主。汉武帝把儒学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之后,认为太一神是至上神,
五帝仅仅是太一神的辅佐。西汉末年,王莽根据儒经《尚书》,把上帝定名为
“皇天上帝太一”,并且认为五帝不是人间的君主,而是五种灵。东汉继承王莽
的祭祀礼仪,称上帝为“皇天上帝”,去掉了“太一”的名称。三国时代,由于
国家分裂,三个国家的上帝名称也不一样,但根据都在儒经。晋代,国家根据儒
经《周官》,将上帝定名为“昊天上帝”。

    从东汉末年开始,关于上帝共有几位,儒者们展开了争论。著名儒者郑玄认
为,皇天上帝太一加上五帝。郑玄的意见称为“六天说”。后来的著名儒者王肃
认为,上帝只有一位,五帝只是各自主管一个方面的帝,不能称为上帝。经过长
期争论,王肃的说法获得了胜利。

    随着上帝观念的变化,五帝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不再承认天上的五帝
是人间的五位君主,而把人间的五位君主称为“五人帝”,不再作为上帝加以祭
祀;后来则进一步把天上的五帝说成是主管某一方面的上帝,不得称为“天”,
只有昊天上帝才可以称为天。

    唐代儒者们修订礼仪,依据毛氏对《诗经》的解释:“元气广大则称昊天”,
认为那浩天的元气就是上帝的形体,而祭天的神坛建为圆形,也被认为是和天的
形象有关。称为上帝,则是因为它是世界的主宰,能够赏善罚恶。畏惧天命,是
儒者遵守的基本思想原则。

    /* 128 */ 第三部分:天子的由来

    天子就是上帝之子。由于上帝也称天,所以称为天子。

    一般认为,天子的称号开始于周代。儒经《尚书》中说,上帝改变了他对自
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乃是天的长子或嗣子,即
后世所说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国家的王储。因此,原则上说,许多人都是上帝之
子,都有做天子的资格,只要有德行。儒学把《尚书》作为自己的经,也就对《
尚书》的说法坚信不移。中国历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数众多,儒经为他
们提供了理论根据。

    汉代司马迁作《史记》,说从尧舜开始,夏代、商代、周代、秦代的君主,
都是黄帝的后裔。因此,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实的、血统意义上的上帝之子,因
而他们经过世代的积累德行,做了天子,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
出身平民,他的父亲都没有名字,就更加找不到他以前的世系。所以司马迁对于
他能够做天子非常不理解,猜想他大概是天派遣的大圣人,不然的话,不会在几
年的时间里就取得政权,做了天子。汉代儒者为了找到刘邦的上帝血统,经历了
近200 年的努力。最后,儒者贾逵在《左传》中找到,尧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刘累
的,曾经做过夏代的臣子。刘邦,就是刘累的后代。这样,刘邦就可以通过尧,
上溯到黄帝,被认为是具有上帝血统的人。刘邦之后,王莽、曹丕做皇帝,也都
要把自己的血统上溯到舜,再上溯到黄帝,以证明自己做天子的合理性。

    然而要证明自己有上帝的血统是个非常困难的事,而且越到后来,就越困难。
由于上帝观念的变化,黄帝等也不再被承认是上帝,而只承认他们是人帝,即使
能够找到黄帝的血统也失去了意义,这时候,出来了感生帝说。

    感生帝说是汉代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感生帝
说的要点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气而降生的。精气就是
灵魂,也就是说,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上帝赋予的灵魂而降生的,所以
他是天之子。从南北朝后期开始,国家正式把感生帝列为祭祀对象,至于五帝中
哪一位是当朝皇帝的感生帝,则由儒者根据五行理论加以推算。

    宋代张载又改进了关于天子的学说。他认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们
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们父母的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
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们的朋友。这样,不需要感生帝说,
天子也有了合法的地位。几百年后,明朝在改革祭祀制度的时候,取消了五帝祭
祀,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因为关于天子又有了新的说法。

    /* 129 */ 第三部分:焚书坑儒

    这是中国历史上迫害儒者和儒学的重大事件。

    孔子的时候,他的主张就得不到诸侯的采纳。孔子以后,孟子、荀子的主张
也得不到诸侯的采纳。孟子描写他当时的情形是,天下人的言论,不是赞成扬朱,
就是赞成墨子。虽然有不少儒者在以各种形式为当时的政权服务,但是儒学的主
张得不到诸侯的支持。秦朝统一中国后,也面临着一个如何统治的问题,或者说
用什么思想进行统治的问题。这样的争论在一个突然的时机爆发了。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在皇宫中大摆宴席,担任博士(皇帝顾问)的儒生们
向皇帝祝酒。这时,一个军事长官周青臣颂扬道,过去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由
于皇帝的英明,现在只要是日月能够照到的地方,就都是我们的领土。原来的诸
侯国成了郡县,百姓人人安乐,千秋万代,再不受战争之苦。从古以来,都没有
哪位皇帝有这样伟大的功德。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

    这时,一位博士名淳于越的上前反驳道,我听说商朝和周朝的统治都延续了
上千年,是因为他们分封了子弟和功臣,作为中央政权的枝叶和辅佐。现在我们
却实行郡县,子弟们都和平民差不多。假如有人要篡夺中央政权,如何互相救援。
统治一个国家而不效法古人,这样的统治就不会长久。可是周青臣却当面阿谀奉
承,这是要加重皇帝您的过错,不是忠臣的行为。

    秦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交给臣子们讨论。丞相李斯认为,从古以来,历代的政
策都不相同,但都能把国家治好。不是他们要故意相反,而是情况发生了变化。
现在皇帝创立了这么大的功业,愚蠢的儒生们是不能理解的。淳于越讲的是古代
的情况,怎可作为今天的榜样!过去诸侯们互相战争,都用丰厚的礼物招聘到处
奔走、谋求做官的学者。现在天下统一了,百姓们应当人人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
事业,士人们应当好好学习国家的法令。但这些儒生们却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诽
谤今天的政策,迷惑百姓。我认为,战争期间各种言论可以自由发表的状况不能
再继续下去,这样会使人根据自己的学说来反对国家的统一号令,他们互相吹捧,
到处发表诽谤言论,如果不加禁止,就会削弱皇帝的权威。这种情况,我认为应
该严厉禁止。因此建议,第一,焚毁民间的《诗经》、《尚书》及学者们的专著,
国家收藏的保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