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北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古都北京-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清寡的生活。一日蔡婆婆外出,赛卢医谋财害命,企图勒死她。地痞张驴儿和父亲将蔡婆婆救活,遂乘机要挟,搬到蔡家居住,涎贪这两个寡妇。蔡婆婆孤苦懦弱,遭欺辱临身。但窦娥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张驴儿要毒死蔡婆婆,凌辱窦娥,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转而诬陷窦娥,逼她随顺。窦娥捍卫贞洁,严词以拒。后窦娥在刑逼之下,画供屈招。临刑之前,她嘶喊道: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六月天,窦娥被斩后,雪花掩埋了她那纯洁的躯体。三年不雨,草木枯焦。这一切都证明着她的冤枉。关汉卿《窦娥冤》这部现实主义杰作,是对元封建王朝残暴统治的愤怒控诉和有力鞭挞。王实甫《西厢记》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色彩,几百年来,备受赞誉。大都剧坛,人才辈出,光彩夺目。著名女演员有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赛帘秀和燕山秀“五秀”,她们歌声高婉,表演动人,技艺精绝,揭帘倾城,对于丰富大都市民的精神生活和促进杂剧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不仅如此,大都杂剧,在北方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在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应王殿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壁画,高390厘米,宽312厘米,其内容是杂剧明角忠都秀在这里演出写实。这幅壁画为杂剧提供了生动的史证。
  大都的书坛,人才济济。中国的书法,宋人欧阳修感叹地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宋人书法学步,而元人书法崇古。这同元朝为蒙古贵族所建立有密切关系。元朝初年,一部分宋朝的遗臣和文人应召做了新朝的官吏,内心却矛盾、怀旧;另一部分人以隐居表示不与新朝合作,又彷徨、苦闷。自宋以来作为文人雅好的书法,这时就愈加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从而在书法上形成一股崇古的艺术潮流。这股崇古书法艺术潮流的代表,就是大都书坛盟主赵孟。赵孟为宋朝宗室后裔,虽出仕元廷,却萦怀宋室。他工于诗文,擅长绘画,通晓音乐,尤精书法,是一位艺术大师。赵孟主张书法复古,以古人为师。他于隶、真、行、草,各体皆能,尤以真、行、草见长,又以小楷为上乘。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相传他一天可以写一二万工整的小楷字,这是古往今来书法家所罕见的。他很讲究笔法结构,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端丽秀逸,萧爽动人。他日书万字,落笔迅捷,工力深厚,风格秀媚,遂以书法名冠当世。书法家虞集云:“书法甚难,有得于天资,有得于学力,天资高而学力到,未有不深奥而神化者也。”赵孟的书法,可谓天资高,学力深,神融笔畅,婀娜华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为人景仰的一座高峰。有天竺(印度)高僧数万里来求其书,视为国中之宝。赵孟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世称赵体,作为楷模。尤在清朝乾隆年间,提倡赵书,风行一时。
  大都的画坛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中国的绘画,自宋代以来,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占据画坛,风靡一时。元朝多数当权者,都对绘画采取提倡的态度,后期的几个皇帝,于绘画更为热心。一些蒙古贵族,也赏识绘画,附庸风雅。大都的画坛,名家辈出,日新月盛。据元末《图画宝鉴》一书著录,知名画家约200人,其中一部分是大都人,还有许多人曾经在大都进行创作。如山水画赵孟、黄公望、张彦辅,竹木画李蝎、王冕,人物画李肖岩、陈芝田,界画何澄、王振鹏等,代表了中国元代的绘画水平。元代文人身受蒙古贵族的统治,常以笔墨抒发心中的郁结。这或使写意画更趋兴盛,或使界画更臻完善。所谓“元人尚意”,就是不重形似,而求意趣,这是元代画风的一个重要特点。赵孟不仅是元代大书法家,也是大都画坛追求意趣的大画家。界画在大都有一定地位。所谓界画,是指中国古代用界笔直尺绘制的建筑设计图画;后来由于绘画艺术的发展,从建筑设计图画中分出一门新的画科,即界画。元代界画家以描绘蓬莱仙境般的映水楼台,来抒发追念故宋的情怀。王振鹏的界画《大都池馆图样》虽已失传,但夏永的界画《映水楼台图》等却流传至今。这是一幅圆形墨笔白描绢本界画。画面右侧为一幢高大楼阁立于水中石基之上,左侧为一条如虹石桥将楼阁与岸边连接,楼下水中有片片荷叶,楼外远处有座座青山。有诗云:
  下临无地上凌空,般礴精神想像中。
  远山更带林枝绿,近水还支荷柄红。
  此外,传世的元代界画《卢沟运筏图》,描绘了大都西南卢沟桥一带的秀丽景色,是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大都的雕塑,为全城增添了光彩。大都殿堂楼阁林立,坛庙寺观栉比,石雕泥塑,美不胜收。整个大都城,就是一座琳琅满目的雕塑艺术博物馆。大都的雕塑,随着喇嘛教的传入,在传统内容与技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尼泊尔人阿尼哥,不仅是建筑名师,而且是雕塑巧匠。他传入了“西天梵相”,就是将尼泊尔佛像塑造风格传到大都,对元代佛教雕塑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都人刘元,原来是个道士,学过雕塑,后从阿尼哥学“西天梵相”,兼取汉族传统工艺和尼泊尔工艺之长,雕塑技艺超群,号称“艺绝”。凡是大都著名寺庙的佛像,多出自刘元之手,时称“天下无与比者”。至今北京还有一条胡同叫“刘蓝塑”,相传就是纪念元代大都雕塑家刘元的。
  大都的瓷器,汇聚了元代瓷器的精萃。元代瓷器的特点是以青花瓷器为代表作。青花瓷是用钴矿物作蓝料,先在坯件上笔绘青花,然后罩以透明薄釉,经高温(约1300℃)一次烧成的白地蓝花瓷器。元青花瓷的烧造成功,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块里程碑,同时使盛产高岭土的景德镇,一跃而为“瓷器之都”。在瓷器中,青瓷是属于淡雅清和的洁净瓷器,刻划趋向于沉静阴柔,因此使其成为佳作颇为不易,但它却能达到成功的境地。元代青瓷的造形,既承袭宋制而有新意,又融入西藏与中亚形制而有创新。青花瓷制作精细,色彩淡丽,釉质光润,明静素雅,是中国瓷器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珍品。元青花瓷如青花龙纹扁瓶,已发现10余件,大多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带出土;但在今北京出土的大都窖藏青花凤头扁壶,却是一件稀世珍品。这件青花凤头扁壶,造型别致,图饰典雅,壶嘴为昂起的凤头,壶腹作蓝彩绘画的凤身,壶把是上卷的凤尾,壶身凤羽丰满,表现动态,有一腾则飞之感。
  此外,大都的工艺品,连座瓶、三彩炉、红白玛瑙围棋子等,都是工艺品的杰作。特别是螺钿漆盘,工艺精细,色彩斑斓。螺钿盘用五光十色的贝壳,在漆盘上镶嵌了一幅以神话中广寒宫为背景的图案。其残片部分有一座两层楼阁,重檐歇山,围有护栏,阁旁有桂树兀立,阁上有云气缭绕。螺钿的光泽,有闪青光的护栏,闪红光的明柱,闪黄光的屋瓦,闪绿光的树叶,闪蓝光的房脊,闪紫光的云气,色彩绚丽,镶缀精细,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还有,大都的民间技艺,有杂技、唱词、相扑,以及傀儡戏等。杂技中的爬竿,演出时有鼓笛伴奏,引人入胜,时人诗云:“自取当场戏险家,喧声百万动京华。”爬竿还进入宫廷表演:“当筵一博天颜喜,百尺竿头稳下来。”唱词,就是在大都的街头巷尾,由表演者说唱故事。市民喜欢唱词,听而不厌,盛况繁盛:“聚集人众,充塞街市。”相扑和傀儡戏,在大都城乡人烟辐辏之处,广泛演出,颇为盛行。
  
  中外交流
  
  元朝与亚、非、欧三大洲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更为发展,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外国的科学家、医生和传教士等成批地来到大都,中国的学者、官员和僧侣等也大量地去往世界各地,大都成为当时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在亚洲,高丽(朝鲜)同元朝的关系密切。元仁宗赠给高丽4300多册宋秘阁珍藏的善本。两国的商人和僧人也各将本国的大批书籍运入对方境内。高丽纸运到大都,很受士大夫的喜爱。高丽还派留学生到大都国子监学习。程朱理学在元初传入高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高丽人安在大都获得《朱子全书》,回国后在太学讲授“朱子学”。后来白颐正从大都带回许多程朱理学著作,也在太学传授。高丽又刊行了中国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对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进行注释的著作《四书集注》,理学在高丽开始广泛传播。皇庆元年(1312年),高丽诗人李希贤来大都,长期居住,与赵孟等来往甚密。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元代中、日的文化交往,仍很密切。中、日商人和僧人的往来,加强了两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大都的许多书籍、绘画、书法传入日本,特别是元僧在日本传播程朱理学,后来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和东南亚诸国早有友好往来,元代更有发展。交趾、缅甸、暹罗的使臣到大都,元曾三次遣使往暹罗。南海诸国多遣使至大都纳贡,并进行文化交流。此外,元朝不仅遣使至印度,忽必烈还遣使臣往锡兰(今斯里兰卡)访求佛牙,求得佛牙、佛发等奉还大都。
  中国和中亚、西亚诸国早有密切往来。到了元代,蒙古军西征后,形成窝阔台(蒙古迤西一带)、察合台(中亚一带)、伊儿(西亚)等汗国,它们虽各自独立,又奉元帝为大汗。这就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条件。中国的匠师、医生等到上述地区,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及其使用方法传了过去,并经阿拉伯而传入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前面提到的道教祖师丘处机和政治家耶律楚材都曾亲历中亚。阿拉伯的医学和天文学等也传入大都。波斯天文学家札马剌丁来到大都,带来了天文仪器和回回历法。忽必烈曾一度颁行这种历法。札马剌丁制造了“咱秃哈刺吉”(浑天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并担任了管理天文历法的回回司天监负责人。在大都的秘书监里,保存有大量的回回书籍,其中多数是阿拉伯人关于天文历法、仪器制造和医学药物等方面的著作。回回医学在大都颇负盛名。元政府在太医院下面设置广惠司,掌管回回医药事务。它的创建者是叙利亚人爱薛。著名的《回回药方》,也是从伊斯兰国家传来的。大都不仅有回回司天台,还有回回国子监,培养回回人材。大食人也黑迭儿为大都城的设计和营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与《出使波斯国石刻》,一文一物,是为史证。汪大渊乘外贸商船航行,游历地方,记下名胜。所记100条,其第一、第二条记“澎湖”、“流求”,介绍中国澎湖和台湾的情况。全书记叙所到诸国的风土人情、物产名胜。书中提及地名200多个,贸易物品300多种。
  《出使波斯国石刻》,1953年在福建泉州出土,石上文字是:“大元进贡宝货,蒙圣恩赐赉。至于大德三年内,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奉使火鲁没思田地勾当。蒙哈赞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再蒙旌赏。自后回归泉州本家居住,不幸于大德八年十……”(残)。是说当事者受波斯国之托,向元朝呈献贡品。他又被委派出使波斯。这是元朝与中亚往来的珉石之证。
  在非洲,由于中西交通发展,元朝同非洲的联系增多。《马可·波罗行纪》载述,忽必烈时,朝中有埃及地方之人,被忽必烈帝派往福州城,授民以制糖的技术。同书还记载,忽必烈曾派使臣至东非马达加斯加岛。使臣回来后,向忽必烈奏报该岛的奇闻。元末到过中国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美好国家旅行者的欢乐》一书中,对大都作了生动的描述,为中非文化交往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在欧洲,蒙古军的几次大规模西征和钦察(南俄、西伯利亚南部)等四大汗国的建立,揭开了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欧洲的教士、使臣、商人和旅行家,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涌向东方,来到大都。元朝的教士、使臣等也千里跋涉,前往欧洲。元朝初期,据说大都的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徒很多,一说达30000人。大都籍景教长老拉班·骚马,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奉命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他首抵巴格达,经君士坦丁堡,至那不勒斯。又往法兰西,受到国王腓力四世的接见。继往英国,会见英王爱德华。后回抵罗马,受到教皇尼古拉四世的接待。
  教皇尼古拉四世派传教士约翰·孟德高维诺来到大都。他在大都居住约30年,建教堂3所,用蒙古文翻译了《新约全书》,曾任大都总主教,先后洗礼了六千人。基督教僧侣还曾出入宫廷,举行宗教仪式。孟德高维诺死后,元顺帝派遣使团往罗马,受到教皇别内迪克十二世的接待。教皇派出一个使团东来,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使团抵上都,向顺帝献骏马,群臣争献《天马赋》。使团在大都留居3年,然后西归。
  意大利人鄂多立克东游抵扬州,循运河北上,来到大都,在大都寓居3年,然后返回威尼斯。他在游记中对大都的万岁山和太液池等都作了记述。当然,鄂多立克的同乡马可·波罗及其行纪,更是蜚声中外。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15岁随他的父亲和叔父东来,经历长途艰辛,来到大都,在元朝留居17年,深得忽必烈的信任。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应伊尔汗国请求,将阔阔真公主嫁给阿鲁浑汗。马可·波罗随同阿鲁浑汗的使臣护送公主,护送任务完成后,返抵威尼斯。根据他口述整理的《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他在旅途中和在元朝留居期间的见闻,特别对大都的雄伟壮丽和繁华富庶备加赞扬。马可·波罗东来和“行纪”的传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