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0-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20-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元璋后宫妃嫔成群,马后作为正宫,也很关照那些受宠有子的人。官员们的夫人们入宫朝见,马后总是用家人之礼亲切接待她们。    
    朱元璋尊重马后,想要寻找马后家族的人,授予他们官爵。不料马后却说:“爵禄属于天下公器,岂能私自给予外戚?”由于她坚决辞谢,朱元璋才作罢。但马后常常思念父母,一提起父母早死,就悲哀流泪。最后,朱元璋还是按惯例封马后的父亲马公为徐王,封马后母亲郑氏为夫人,并修整他们的坟墓,建庙祭祀。    
    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以柔辅暴,以宽济狠。这位平民出身的皇后,同样深谙民情,尽管她身处后宫,影响力有限,但她以女性的细致和温柔弥补了朱元璋施政上的一些不足,堪称一代贤后。    
    朱元璋在前殿处理政务,有时会大发雷霆。每当此时,马后等朱元璋回宫,就找机会进谏。朱元璋虽然严酷,但由于马后的进谏,多次避免了过激的刑戮与杀伐。    
    早在朱元璋打天下之时,参军郭景祥把守和州,有人告状说郭景祥的儿子有一次要拿矛刺杀他的父亲。朱元璋提倡孝行,不能容忍这样的逆子,要把郭景祥的儿子抓来处死。马后说:“郭景祥只有这一个儿子,别人说的恐怕不实。而且,你杀了他的儿子,他就无后了。这件事要慎重。”朱元璋听了马氏的劝告,派人前去调查,果然是传言不实。又有一次,李文忠把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朱元璋治军甚严,要把李文忠立即召回,马后说:“严州地处敌境,轻易换将是不适当的,而且文忠素来贤良,杨宪的话是不可信的。”朱元璋听了觉得有理,就没有再理会杨宪的话。李文忠得到信任便放心征战,后来立了大功。    
    学士宋濂有一次因为受孙子宋慎犯罪的牵连而遭逮捕,被判处死罪。马后得知后向朱元璋谏言说:“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始终,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她这意思是说,老百姓给孩子请老师,还会始终以礼相待,更何况您是天子呢?宋濂肯定是不知情的。朱元璋不听,坚持自己的决定。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第四部分贤德的马皇后(3)

    后来,马后陪朱元璋吃饭,拒绝喝酒、吃肉。朱元璋问其缘故,马后说:“妾为宋先生做福事也。”她的意思是,孩子们的老师宋濂快要死了,我不用酒肉,是为他祈祷。朱元璋听到此话也感到难过,放下筷子后离开了饭桌。第二天,朱元璋下令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发配到茂州。    
    吴兴有一个富民,名叫沈秀,就是传说中的沈万三。洪武初年,沈秀要拿钱来帮助修建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又请求犒赏军队。朱元璋大怒,说:“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一介平民,胆敢插手天子的军队,一定有野心,应当处死!马后认为朱元璋处治不当,进谏道:“法律是用来处罚不法之人的,沈秀虽然要犒赏天子的军队,但他并没有犯法,他只不过是在骄傲摆富,将来会碰钉子的,用不着陛下杀他。”朱元璋听了马后的话,于是放过了沈秀,将其发往云南当戍兵。    
    朱元璋曾罚罪重的囚犯筑城,这种工作很繁重,很多罪犯都会在筑城时累死。马后说:“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本为宽刑而罚他们做苦工,如果仍不免一死,就达不到宽刑的目的。朱元璋于是将这些人全都赦免了。朱元璋在发怒时,给人的处罚往往过狠,马后深知朱元璋的这一特点,在朱元璋发怒时就会设法缓和他的情绪。一次,朱元璋责备一个宫人要对其予以处罚,马后知道后也假装发怒,下令把有错的宫人抓起来交给宫正司议定罪刑。朱元璋感到诧异:“这么做是为什么?”马后说:“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送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马皇后这是在提醒朱元璋:在你情绪激动时决定刑赏,是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的。    
    马皇后身处后宫,却无时不关心百姓冷暖。有一回,马皇后问朱元璋:“现在天下的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了吗?”一般来说,后宫不宜干涉政事,所以朱元璋说:“这个不是你该问的。”马后说:“陛下您是天下人的君父,而妾也幸运地算是国母。孩子们过得好不好,我为什么不能问呢?”    
    朱元璋常说,当皇帝很不容易,一件事做不好,皇帝都有责任。马后很同意朱元璋的意见,她说:“妾闻古人有云,一夫失所,实予之辜。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今陛下之言,即古人之心也。致谨于圣心,加惠于穷民。天下受其福,妾亦与有荣焉。”她和朱元璋一样,都把关怀天下穷民的冷暖,当作自己的责任。    
    马后深知,打天下、坐天下都需要人才,因此她十分关心延揽贤才的事。早在朱元璋命将北伐、攻克元都的时候,明军缴获了许多珠宝并送到南京。马后看了并不高兴,她说:“元朝有这些宝贝而不能保住江山,看来做帝王的应该有他自己的宝贝。”朱元璋说:“朕知道你的意思啊,你说的宝贝就是贤才。”马后听了朱元璋的话,连忙拜谢说:“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她又说:“人主虽有圣明之资,不能独理天下,必择贤才。而人无全才,愿陛下各随其长短而用之。”    
    有一次,奏事官员们散朝后,留在宫中吃饭。马后命令宦官拿一点官员们吃的饭来,要亲口尝尝。她尝了以后,发现不好吃,于是对朱元璋说:“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皇帝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应该多,而对待贤才应该大方。为此,朱元璋要求管做饭的光禄寺官员,以后招待官员吃饭,要把饭做好。    
    细心的马后还特别关怀各地来京读书的青年士子。朱元璋有一天视察太学回来,马后问有多少学生。朱元璋说有几千人吧。马后说:“人才很多啊。不过这些太学生他们自己有廪给(国家供给学生的俸米),那他们的妻子靠什么生活呢?”太学生们有国家给以廪食,但他们出来读书,就难以抚养家室。于是,在马皇后的建议下,朱元璋建立了红板仓,储存粮食,用以赐给诸生的家属。从此,太学生中有家属的也都有了国家颁给的口粮,这是马后做下的一件大好事。    
    马后作为朱元璋的贤内助,在长期的磨炼中,也参悟到了一些治国要义。她曾对朱元璋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她要求保证法制和国家政策的稳定,要求不要过度扰民,以防民困乱生。这一点,连朱元璋也不能不叹服,称赞为“至言”,意思是绝对正确的话,并且命令女史将其记录在册。    
    “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是马皇后对朱元璋的临终进言;“子孙皆贤,臣民得所”,是马皇后的最后希望。这不仅关系到朱家天下能否传之久远,也关系到大明国的命运是否会长久昌隆。马皇后把“臣民得所”放到重要地位,与当年朱元璋提出“救济斯民”的口号是一致的,这其实也是朱家的祖训。其后,朱氏子孙或贤或不肖,内忧外患时有发生,但大明国竟然延续了二百七十余年,其原因,我们不难从朱氏夫妇的治国理念中得到答案。    
    马后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丙戌,享年五十一岁。马后病重时,群臣建议为其做法事祈祷,寻求良医治疗。马后对朱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无以妾故而罪诸医乎?”马氏很明白,人总有一死,祷祀和医药都无能为力,她不希望因为医药无效而将医生治罪。这番话不仅表现出了她的同情心,而且表达了一个当时拥有至高权位的人难得的清醒识见。马后病危,朱元璋问她还想说什么话,马后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朱元璋对马后的死感到大为悲痛,失声恸哭。朱元璋经常在臣下面前称颂马后为“家之良妻”,如同“国之良相”,“岂忍忘之!”    
    安葬马后的那一天,风雨雷电大作,朱元璋感到不快。他请来宗泐(le)法师,说皇后就要下葬了,你宣读偈文吧。宗泐应声而高颂:“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宗泐以巧妙的言辞给朱元璋以安慰——既然雷雨是天地举哀,是西方佛子在给马皇后送行,朱元璋大为高兴。说来也很巧,偈文宣读过后,忽然就雨住天晴了。于是,灵柩启动,开赴山陵,朱元璋赐给宗泐法师白金百两。    
    马皇后驭下有方,整个后宫上下一片和睦。宫人对马皇后思念不已,他们作了一首歌,表达思念之情,歌中唱道:“我后圣慈,化性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马皇后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的孝陵。    
    朱元璋对马氏一往情深,在马氏之后,他身边有过很多女人,但马氏的地位却无人可以取代。马氏死后,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    
    永乐元年(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即后来明太宗(一百多年后,经历大礼议之变故后,明世宗将朱棣庙号改为明成祖)朱棣,为马皇后上尊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简称孝慈高皇后。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朱厚又为马皇后加上尊谥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第四部分肃穆的后宫

    作为一国之君,多妻多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在君主宗法制社会,多妻多子甚至被视为国家之福。因此,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是制度合法的规定;广育子嗣,则是国家政治的需要。而这一切,都是在礼制的外衣下进行的。在礼制之内的行为就会被称颂,超越礼制,就要受到批评,天下臣民都视此为理所当然。因此,尽管朱元璋妻妾成群,但他还是被史家视为一个宫壶肃清的明君。而且,影响所及,有明一代宫闱之严、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当年,朱元璋立大志夺天下,曾经严格管束自身,拒绝子女玉帛的诱惑。在朱元璋领军攻打婺州时,他的侄子向他进献一个绝色女子。这个女子年约二十岁,很聪明,善作诗。侄子当然是一番好意,但朱元璋说:“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一般人说到这里也许就完了,但朱元璋竟然下令将这女子处死,表明自己的态度,以杜绝他人再来进献。按照明人的记载,朱元璋对于所平定的各国妃嫔公主,没有选入自己身边为侍的,只有攻克陈友谅所立的汉政权时,曾经收纳其妾。因为汉政权拒不投降,曾经长期与朱元璋相抗,为朱元璋所痛恨。朱元璋收纳其妾,以示报复泄愤,但朱元璋很快就把那女子遣出了,而且为此深深悔恨。    
    对于这件事,朱元璋后来回忆说:“过去元末之时,群雄并起,谁不以争夺子女玉帛为先,以拥有良骑美服为上,以酣歌作乐为奇,以活活拆散人的父母妻子为乐事?朕也在天下混乱扰攘之中,对于这几种行为为什么不能做?那是为了保身惜命,而不敢做。当天下未定之时,攻打城池,攻略土地,与群雄并驾齐驱十有四年,我在军中未曾妄将一个妇人女子收为己有。只有那一次,因为对陈友谅军攻入我的领地甚为愤怒,在我亲自带兵攻克武昌后,故意把他的妾带回。但朕忽然怀疑自己,这种做法是因为好色呢,还是由于豪气呢?大概只有智者才能对其明辨。朕为保身惜命,远离声色货利,其原因在于追慕声色货利的人,许许多多都是朝兴暮罢,不能长久。鉴于这种恶劣行为的教训,我始终不和一帮胸无大志的人同流。”    
    人们常说,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只有做非常之事,才能成非常之人。朱元璋严格约束控制自己,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使他得以专注于大业,也使他赢得了人心。    
    对争夺天下的朱元璋来说,远离女色还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他因此而为部下树立了榜样,上行下效,他的军队也因而成为一支纪律声明的军队。但是,朱元璋虽然拒绝了别人的进献,也不以武力抢夺别人妻女,却也通过各种途径迎娶了一些女人。    
    后来被封为成穆贵妃的孙氏,本是陈州人。元末兵乱,孙氏的父母都已亡故,孙氏随二哥孙蕃在扬州避兵。青军元帅马世熊攻下了扬州城,将孙氏收为义女。后来,青军人马归附了朱元璋,当时孙氏年十八,朱元璋把她娶了过来。朱元璋当皇帝后,孙氏被册封为贵妃,其位在众妃之上。但是,这位贵妃三十二岁就死了。由于孙氏没生儿子,朱元璋让周王朱为她穿戴只能为去世的母亲而穿的孝服,为她守孝三年,并且让太子、诸王也都为她穿戴重孝。朱元璋还命令儒臣作《孝慈录》记载孙氏的事迹,赐给孙氏的哥哥每年三百石田租,为孙氏守墓。后来,孙氏附葬于南京孝陵。    
    宁妃郭氏,是濠州郭山甫之女。据说郭山甫善于相面,朱元璋在还没成事时到过郭山甫家。郭山甫为朱元璋相面后,大惊之余,说:“您的相貌贵不可言。” 郭山甫又对两个儿子说:“原先看你们的面相,你们将来都可以封侯,现在才知道原因就在这个人(朱元璋)身上。”既然推算出朱元璋可以成就大事,郭山甫就赶忙派儿子过江去跟随朱元璋,同时将女儿送去随侍朱元璋。后来朱元璋称帝,郭氏被封为宁妃,在李淑妃死后统摄六宫事务,郭氏的父兄也都封了公侯。    
    还有一个传说,说代王之母郭氏也是朱元璋在军中时所得。郭氏本邳县人,一次,朱元璋战败后投奔了郭家。郭氏说:“你就是朱某人吗?人们都说你将来会做天子。”也不知郭氏是出于对朱元璋的爱慕,还是想要攀附这位未来的贵人,就留朱元璋住下了。第二天一早,朱元璋辞别,郭氏说:“吾后有娠,何如?”她这意思是说,我如果有了身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