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不跟教育水平同等的女性成婚,却娶没受过教育的女性,或者
索性不娶。但是,李光耀是个例外,因为敢于公开谈论低生育率在素质方面产生影
响的现代政治领袖没几个人。”数年后,赫恩斯坦与人合撰了《钟形曲线》一书,
把资质来自遗传的证据摆在读者面前。

    成立社交发展署为了缓和女性大学毕业生未婚的问题,我们成立了社交发展署,
推动男女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社交活动。我还亲自挑选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一
名医生范官娇来主持大局。当时她年近50,丈夫也是一名医生,两个子女在念大学。
她待人处事温文可亲,总有办法叫年轻人放松绷紧的心情,是挑此大梁的最佳人选。
社交发展署成立初期,大学毕业生不论男女,全对它不屑一顾。国际传媒再一次抓
住机会大肆嘲讽我们牵红线的努力和它所组织的有关活动——有专题研讨会、讲座
和电脑课程,也有游轮假期和地中海俱乐部的旅行。

    实际上,女性大学毕业生未婚人数日益增加的现象已开始刚起家长们的恐慌,
个个急得四处求助。1985年的一个夜晚,在总统府出席招待会之后,芝告诉我,跟
她同一辈的女士们同病相怜地互相谈论着受过专业训练的女儿未婚的问题。她们感
叹女子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在大部分女性没受过正统
教育的年代,聪明的和资质较差的女性都有同等机会“出嫁”,因为没有所谓‘O 
’水准或大学毕业的分级。如今相亲的做法已经无法被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所接受。

    除了怪罪于男性大学毕业生之外,他们的母亲何尝没有责任。非大学毕业的母
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娶个非大学毕业的媳妇过门,以免媳妇骑到自己头上来。传统的
文化偏见总认为男人维护不了一家之主的形象,是可怜又可笑的事,要改变这样的
偏见谈何容易。华人如此,印度人更是如此,马来人尤其严重。

    同样的问题其实在任何教育层次都有。一大批‘A ’水准(剑桥普通教育证书
高级水准,或者高级中学)毕业的女性,找不到学院或同等水平的男性愿意娶她们
为妻。‘O ’水准毕业的女性也一样。女性只愿上嫁,男性只想下娶,结果是教育
程度最低的一群男士找不到老婆,因为未婚的女性教育水平都比他们高,谁也不愿
意嫁给他们。为了辅助社交发展署的功能,我促请人民协会理事长成立社交促进组,
以中学教育程度的男女为服务的对象。社交促进组的会员人数迅速增加,到1995年
时已增加到9。7 万人,通过它所组织的活动而互相认识的会员中,有31%结为夫妻。
教育普及化摧毁了旧有的择偶方式,叫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取代传统红娘扮演的角
色。

    1980年人口普查得来的数字也显示,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比教育程度低的女性
生育少,而且少很多,这使我们的问题雪上加霜。完成大专教育的妇女平均生育1。6
个子女,初中和高中程度1。6 ,小学程度2。3 ,没上过学的4。4。为人父母者要生育
2。l 个孩子才足以维持人口替代率。新加坡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口正在加倍增长,教
育水平较高的一群却连替代水平也达不到。

    为了扭转这个生育趋势,我和当时担任教育部长的吴庆瑞,在1984年决定让生
育第三个孩子的大学毕业的母亲,在为所有的子女选择最好的学校时享有优先权。
这可是每一个家长梦寐以求的一种特权,却也是个敏感而看法不一的课题。内阁中
由拉贾拉南率领的平等主义派勃然大怒,拉贾拉南对“聪明父母必出聪明子女”的
说法予以驳斥。即使确实如此,他辩驳说,也没有必要去伤害人家的自尊。巴克也
表示不满,不因为他同意拉贾拉南的看法,而是因为这种政策将冒犯资质较弱的家
长和他们的孩子。年轻一辈的部长面对资深同僚三种全然不同的见解,也意见不一。
凡事求实的吴庆瑞赞成我的看法,我们两人坚持己见,认为非得把那些男性大学毕
业生唤醒不可,以使他们摆脱不合时宜的下娶观念。最后,我们以大多数票通过这
个决定。

    新政策引起非大学毕业母亲的不满原是意料中事,毕竟她们会比较吃亏。但是,
令我和吴庆瑞始料不及的是,连大学毕业的母亲也提出抗议,甚至不愿意接受这种
优先权。不过,年轻的男士们总算把话给听了进去,有更多人娶教育程度相等的妻
子,只是进度始终快不起来。大选过后,我同意放手让继吴庆瑞接任教育部长的陈
庆炎改变原来的决定,撤销大学毕业母亲所享有的特权。我已经唤醒人民,尤其是
受大专教育的青年男女,把国家的处境毫不掩饰地摆在他们面前。但是,既然这份
特权使女性大学毕业生感到尴尬,我想还是取消比较好。

    已婚妇女获税务优惠取而代之,我给予已婚妇女特别所得税优惠——这次以大
学、理工学院、‘A ’水准和‘O ’水准毕业生为对象,扩大范围,避免过于强调
一小群精英。凡是生育第三或第四个孩子,这些妇女体人或者她们的丈夫,就能获
得可观的特别税金回扣。这个税金优惠果然使更多妇女生育第三或第四个孩子。许
多舆论的矛头指向政府,责怪政府在60年代草率推行“两个就够了”的生育计划。
这一步真的走错了吗?其实有利也有弊。没有这个政策,家庭计划抑制人口增长,
可能永无成功之日,佚业和失学的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只可惜我们忽略了本应预
说到的,那就是,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只生一两个孩子,教育水平较低者则继续生育
四个或更多孩子。谈论家庭计划问题的西方写作人没有向人们指出这一点,因为这
么做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要是我们自己早一点发现这个问题,整个运动就可以以
不同的手法和对象来展开——在60年代开展家庭计划的时候,一开始就用奖励措施
鼓励教育水平较高的妇女生育三个或更多的孩子。只可惜我们被蒙在鼓里,一直到
1983年,1980年的人口普查分析结果出来了,我们才看到不同社会和经济组别的人
的不同生育趋势。

    自从于1983年发表了那一次的演讲之后,我定期公开以全l 国会考成绩最优秀
的10%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对学生家长的教育背景进行统计分析。新加坡人已
经接受一个事实: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智能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达到同等的水平。我
发表那一番演讲,旨在唤醒我们的年轻男女和他们的父母,要他们采取行动扭转当
时已很严重的情况,随即引发的公开议论也使情况有了改变。吴庆瑞是受过训练的
统计师,在我棒喝男性大学毕业生之后的数年内,不断研究有关数字。他告诉我,
我们无法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以挽救大多数新加坡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命运。数字上
虽然有好转的迹象,但是却也显示,要扭转这个趋势得花上好多年的工夫,情况对
这些优秀女性不利,连带影响新加坡。到1997年,63%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娶了教育
程度相同的妻子,比1982年的37%来得高。也有越来越多女性大学毕业生愿意下嫁
非大学毕业的男士,不再保持单身。要扭转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差,实在并非易
事。理性的一面叫我不得不同意吴庆瑞所说的,要改变这个文化差异的过程非常漫
长,感性的一面却叫我无法接受我们不能更快一些让男士们觉悟,消除偏见。

    当富裕的西方大国改变对亚洲移民的政策时,新加坡人才匾乏的问题更是雪上
加霜。60年代美国在越南打仗,它不希望拒亚洲人于门外的移民政策使它蒙受反亚
洲人之嫌,于是决定改变,允许亚洲人移民美国,扭转了一个多世纪来只接受白人
移民的政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个地大人稀的国家不久也相继效法。这
些国家长久以来禁止亚洲移民入籍。他们改变政策,开始容纳素质和学历较高的亚
洲人才,新加坡因此失去一大批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族和印度族人才。马来西亚许多
中产阶级的华族和印度族专业人才纷纷移居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到新加坡
来受教育的外国学生也减少了。各国设立了自己的大学,许多学生也有经济条件到
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深造。

    并非每一个领袖都同意我对这种政策改变所带来的负面影l 响的看法。我在70
年代初期告诉马来西亚首相敦拉扎克,马来西亚许多受过高深教育的华人和印度人
纷纷移民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马来西亚蒙受人才外流的损失,他却回答说:
“这不是‘人人才外流’,是‘麻烦外流’,把麻烦都排出马来西亚。”70年代末
期以后,人才短缺的问题进一步恶化,约有5 %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开始移民海外。
太多优秀的学生选择从医,他们当中不少人发觉所得成就跟他们的专业资格不相称
时,最终选择移居国外。也有一些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深造的学生一发现
国内的事业和发展前景不如预期中的快,便移居这些国家。我们的学生和日本人与
韩国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受的是英文教育,到海外定居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或
文化震荡。

    为了确保有足够的人才,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经济所制造出来的工作,我开始计
划引进和留住人才——企业家、专业人士、艺人、技术高度熟练的工人等。1980年,
我们成立了两个委员怕,其中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物色人才,另一个负责协助这些
外来人才在新加坡安顿下来。我们的官员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
大招揽人才,在驻各国新加坡使节团的学生咨询员的协助下,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同
有潜质的亚洲学生会面,设法引起他们对前往新加坡工作的兴趣。委员会以亚洲学
生为主要招揽的对象,因为新加坡也是一个亚洲社会,但是生活水平和素质较高,
亚洲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入这里的环境。有系统地在世界各地招揽人才,每年为
新加坡引进数百个大学毕业生,填补了新加坡受高等教育者每年有5 %至10%移居
到工业国所留下的空缺。

    至于特别聪慧的学生,委员会仿效美国跨国公司的“提早收割”法,根据学生
在毕业考试之前的学业表现,招募尚未毕业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工作。进人叨年代,
积极招揽引进的人才是流失者的两倍。我们也开始为来自中国、印度等区域国家的
亚洲优秀生提供数百份奖学金,希望这些学生会因为这里的就业机会比较好而留下
来。选择回国的学生,日后还是可能对到当地去发展的新加坡公司有帮助。

    我们也成立两个工作小组,负责吸引来自印度和本区域的人才。招揽印度族人
才比招揽马来族人才的行动收效较大。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土著因为家乡给予的优待
太多,都不愿意移居新加坡。

    一个新现象是,有越来越多男性白人娶新加坡女性,尤其是受过大专教育的女
性,因为新加坡男性大学毕业生对她们敬而远之,大学毕业的白人却不介意。新加
坡法律规定,男性公民所娶的外国妻子可以人籍新加坡,反之则不然——除非她们
的外籍丈夫在新加坡已有一份固定职业。许多女性因此不得不移民海外。1999年1 
月,我们改变了这项政策。这将为新加坡的国际性特色增添更多新色彩。此外,好
些海外的新加坡男性也娶了在大学认识的白人女性或日本与其他亚洲女性为妻,他
们的子女充实了新加坡的人才宝库。随着人们经常出国公于或被派驻国外,同当地
人频繁交往,不同种族通婚的旧有障碍不再那么明显了。我们必须改变态度,对以
往被视为外来者而加以排斥的人才善加利用。陈旧的偏见非得摈弃不可,否则它将
成为新加坡朝国际贸易、工业和服务中心发展的道路上的绊脚石。

    除了保守的心理障碍,我们还得面对人民担心工作竞争的问题。无论在专业或
较低的层次,一般人都抗拒外来人才的拥人。新加坡人明白外来人才越多,就业机
会就越多的道理,但是大家都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内。

    没有外来人才,我们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所组织的第一个内阁,十人当
中,我是惟一在新加坡出生和接受教育的。吴味瑞、杜进才在马来亚出世,拉贾拉
南出生于斯里兰卡。现任大法官杨邦孝和总检察长陈锡强来自马来西亚,其他海外
人才不胜枚举。还有成千上万个外来工程师、经理和其他专业人士在推动新加坡的
发展。把新加坡比喻成一台电脑,他们就是这台电脑里的额外兆字节。如果不以外
来人才填补不足,我们永远无法脐身一等一的行列。
       10、一种共同语

    反对以英语作为全民共同语言的声浪持久不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自己跟
他们一样热切渴望保因华文教育的精髓……然而问题的症结是,在这个多元种族、
多元语言的社会里,英语是推一能让大家接受的中立语,并能让新加坡立足于国际
社会。不过,看来它的确造成我们的学生文化失调,使他们变得冷漠。

    我和芝都出身英校。在英国深造期间,我们遇上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开始意识
到自己文化失落的程度,几乎就跟来自加勒比海国家的华族学生一样。以次母语受
教育,又没有全盘接受不属于自己文化的价值观,使我们若有所失。我个人感觉到,
自己跟讲方言和华语的华族群众有隔阂。课本和教师所讲述的世界,同我生活的现
实世界完全扯不上关系。同其他数以百计的莱佛士学院毕业生一样,我们没有学到
本身的亚洲文化,又不属于英国文化,结果迷失在两种文化之间。

    我和芝决定不让三个孩子吃这个文化亏,于是把他们送进华校,让他们融入生
意盎然、充满朝气和自信的华社群众当中,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