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战事珍文闻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野战事珍文闻记录-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蒋介石还是挖空心思逼共产党交出军队。    
    毛泽东出席《大公报》负责人举行的招待宴会时,李子坝说:“你们不要另起炉灶。”毛泽东说:“这话我赞成,但蒋介石得要管饭,他不管饭,我们不另起炉灶怎么办?”还有一次毛泽东出席赫尔利的宴请,赫尔利要求中共交出军队,交出解放区,要么承认,要么破裂。毛泽东答道:“不承认,也不破裂,问题复杂,还要讨论。”    
    毛泽东去拜访陈立夫说:“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鉴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却连弼马温都不给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    
    《双十协定》出台了。这份由各握有相当兵力而又互不妥协的双方签订的一纸文件究竟有多大意义,且让历史去评说。而此时的毛泽东,最关心的还是前线的仗打得怎么样。8月2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第二天就要出发到前线去的刘伯承、邓小平等人讲过,你们在前线打得好一点,我就安全一点,和平的希望也大一点。    
    毛泽东去重庆时对蒋介石丝毫没有抱有幻想。还是在临行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去重庆是揭穿蒋介石的阴谋。他坚信,蒋介石也不会给共产党任何幻想。所谓“和平谈判”只不过是为全面进攻共产党所作的表面文章而已,最后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战争来解决。    
    10月17日这天,回到延安的毛泽东把延安的干部召集起来,把重庆谈判的情况给大家讲了讲。    
    简陋的会场坐满了人。横七竖八的木板凳,烟雾缭绕的环境,今天来看,不像是一个政党的高层干部会议。但当时的中共干部,从来就没有谁在乎过会场环境怎么样,只要是毛泽东讲话,大家兴趣都很高。    
    毛泽东依然是那副讲话的神态,双手插腰,那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把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讲得透彻明了。    
    毛泽东开头说到:“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事实证明,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国民党一方面同我们谈判,另一方面又在积极进攻解放区。为什么国民党要动员那么多的军队向我们进攻呢?那是因为它的主意老早就定了,就是要消灭人民的力量,消灭我们。”    
    毛泽东接着又说:“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    
    毛泽东讲得犀利而幽默,在座的人都捧腹大笑,包括不苟言笑的彭德怀,也为主席的幽默所感染,笑了起来。    
    喝了一大口水,毛泽东继续说:“人家打来了,我们就打,打是为了争取和平。不给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反动派很大的打击,和平是不会来的。他还告诫马上就要去前线工作的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第一部分:昭和天皇颁诏投降 国共两党交锋渐起从和谈到调停(2)

    在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的报告结束了,同志们仍然意犹未尽。    
    毛泽东点起一支烟,似乎还有很多话没讲完,他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在一旁谈笑风声。    
    “根本就不要相信蒋介石那一套。还是主席讲得好,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谈么子判喽,最后还是要打!”彭德怀粗声粗气地说,把毛泽东几人逗笑了。    
    在谈判的问题上,彭德怀是一个“主战派”。毛泽东赴渝谈判之前,他就极力主张先跟老蒋打几仗,把他打舒服了再去谈。    
    毛泽东把手一挥,吐出一口烟笑着说:“谈判桌是另一个战场嘛!你在拿枪的战场打胜仗,我在用嘴的战场上也打胜仗。这叫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嘛!”    
    “主席这次去重庆收获确实很大。”刘少奇说,“哪怕协议实现不了,在政治上我们也争得了主动权。蒋介石说我们破坏和平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朱德说:“不过主席这次去还是担了不少风险的。很多同志都为你捏一把汗哩!蒋介石的为人大家再清楚不过了。就怕主席成为第二个张学良。”    
    “成不了。这种时候蒋介石没那个胆子。他不仅没让我成第二个张学良,还大鱼大肉地招待我。你们看,不是又长肉了嘛!”毛泽东指着微微隆起的腹部哈哈大笑。    
    其他几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这几个共产党的领袖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既风趣,又充满智慧。    
    ……    
    1945年11月,毛泽东病倒了。这可能是毛泽东继在井冈山生病以来的最大的一场病。毛泽东也确实太累了。重庆谈判时,一边要对付处处设陷井的蒋介石,一边又要指导全国的战略布局。另外,林彪在东北打得也不怎么好,而聂荣臻贺龙的绥远战役也陷入了僵局。占领东北、控制绥远可以说是毛泽东的两大战略决策,而现在双双失利,他就在这样的压力下病倒了。此时的周恩来还在重庆和蒋介石周旋。蒋介石要马上召开政协会议,周恩来代表共产党提出,开政协会议之前双方必须停火。就这个问题,双方来来去去谈了好多次,还是无法达成共识。    
    看着国共关系这副样子,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急得不行。他早就认定了蒋介石是打不垮共产党的。而共产党又是和苏联站在一起的。如果共产党把蒋介石打垮了,共产党必然会带领中国倒向苏联,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所以蒋介石就成了美国的一个烫手山芋。扔,扔不掉;不扔,又烫手得很。蒋介石仗又打不好,还不断派第一夫人来要钱要枪。杜鲁门被这个蒋介石折腾得心神不定。但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此时的杜鲁门仍然要做最后的努力。赫尔利辞职后,又一个调停角色出现了。    
    12月22日,一个头戴礼帽,鼻梁高耸,浑身散发着一种军人气质的人来到了重庆,他将要在下一轮国共关于停战问题的谈判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他就是杜鲁门总统的特使,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马歇尔作为特殊时期的使者,担负了这一特殊的使命。    
    马歇尔一到重庆,蒋介石就满怀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说了好多寄予厚望的话。蒋介石虽然满面春光,但似乎如鲠在喉。抗日时期,马歇尔与蒋介石之间的一些积怨,使他不免有些难堪。不过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马歇尔决定要完成总统交待的任务。他周旋于周恩来与张群之间,硬是把国共停战协定给谈下来了。当他在停战协定上写下“Marsah Ceorge Catlett”的时候,他觉得他在中国的事业已经超过了史迪威,超过了赫尔利,因为,他改变了一种历史的走向。    
    但停战协定能保证永远停战吗?    
    


第一部分:昭和天皇颁诏投降 国共两党交锋渐起大兵压境(1)

    国共双方的停战令于1946年1月14日零时生效。    
    拿到签有张群、周恩来和马歇尔名字的停战协定,蒋介石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皱着眉头看了老半天。不知道此时的蒋介石在想什么,但他立即就下了一道命令:政治协商会议马上召开,我军应于停战令下达前后,全力占领所有地点,行动务须秘密,勿资共方借口。    
    于是,停战前夜,国民党开始了一场更加疯狂的进攻。    
    1月9日,国民党向古北口我军进攻,12日结束,以国民党军失败告终。    
    1月10日,东北国民党3l军一部占领凌源、平泉。华北国民党第94军第5师及伪军一部10日由唐山出发,12日攻占丰润,14日攻占玉田。    
    11日,国民党军占秀水河子,14日,占辽中。    
    11日,国民党郑州绥署孙震部占息县。    
    12日,国民党第35军31师、32师进占绥远陶林、和林。    
    14日,傅作义部新编第4师等部占集宁,八路军晋绥军区、晋察冀军区一部发起反击,随后收复。    
    ……    
    类似的军事行动举不胜举。于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奇特现象:一边停战令满天飞,一边战事不断。    
    作为停战协定的附属物,军事调停处也随后在北平成立,美方代表饶伯森、国民党代表郑介民和共产党代表叶剑英组成了这个调停处。自成立之日起,这个机构可能是当时中国所有官方机构中最忙的了,天天都有状纸,天天都能接到申诉,受理投诉后又要到处调查取证,忙得不亦乐乎。而往往做出的裁决又苍白无力,让人啼笑皆非。    
    蒋介石仍然一如既往地和美国合作,继续他的军事部署。到1946年的四五月份为止,蒋介石已经得到了美国政府提供的13。5亿美元的物资,这是抗战期间美国援华物资的两倍,可见美国在蒋介石身上下的本钱有多大。另外,美国还为蒋介石训练技术军官15万人,用美制装备装备了45个师旅,提供各种战斗机936架,帮助蒋介石运送兵力54万人。至此,蒋介石的战争机器基本上完全建立。    
    跟共产党真真假假地谈了这么几个月,蒋介石总觉得心里不痛快。谈,谈不好;打,又不能完全打起来。蒋介石很讨厌那些一说话就耸肩的美国人,他们飞来飞去,到处斡旋,先是赫尔利,后来是马歇尔,再后来又来一个艾森豪威尔,他实在不能理解美国人对中国事务的那一份热心劲儿。但到了6月,他是再也憋不住了。什么《双十协定》,全都一边去!此时的蒋介石终于撕下了他伪装和平的面具。    
    蒋介石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进攻计划,用193个旅、158万的兵力,分别进攻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陕甘宁、东北等解放区。在48小时内消灭中共中原部队,两个星期占领苏北,3个星期打通津浦路和胶济路,3到6个月内解决关内问题,然后再攻占东北全境,让青天白日旗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拿着这份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蒋介石似乎看到了国军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宏浩场面。他甚至还想到了继还都南京后,又在一片凯歌声中迁都北平,站在那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天安门城楼上气宇轩昂地检阅他的胜利之师。随着后来战局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蒋介石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他戴着老花镜,在密密麻麻的地图上不断标示,最后,铅笔在鄂豫相接的大梧县落下,在宣化店地区狠狠地画了一个圈。    
    这是中原军区所在地。蒋介石向共产党展开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选择于此。他要使这个地方从共产党的地图上消失。    
    1945年10月,从广东北返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与鄂豫边区的新四军第5师和从河南中部南下的嵩岳军区部队在豫西桐柏山区胜利会师,遂组建了中原军区,李先念为司令员,郑位三为政委。中原解放区一度发展到60多个县,对国民党的战略要地武汉三镇形成了包围态势。用蒋介石的话说,中原军区“北出黄淮平原,以扰中原;南下武汉,以窥两湖;西进随(县)、枣(阳),以控荆(州)、襄(阳);并可切断我平汉路中原之大动脉”。    
    如果把中国比做一个人,中原无异就是心脏。蒋介石要还都南京,盘踞华东,控制华北,还要抢占东北,共产党把这么一个拳头放在他心窝子里,他怎么都感到不自在。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国历次改朝换代的史实证明了这么一个真理。蒋介石眼睛睁得大大的,就盯着这么一个地方。那可是“真龙天子”的发脉之地啊!他也希望有一天能成为现代的“真龙天子。”    
    我中原军区建立之始,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分兵一部,自西北方向沿陇海路两侧东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所部,沿平汉路两侧,自北向南进犯;第六战区的部队自鄂南北进,总兵力约30万人,把中原军区5万多部队压缩到方圆不足百里的鄂北小镇宣化店。    
    这次蒋介石仍然采用堡垒战术,步步为营,一路上造碉堡,修战壕,在停战期间大搞备战。至4月底,合围中原军区的准备基本就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一部分:昭和天皇颁诏投降 国共两党交锋渐起大兵压境(2)

    这一天,蒋介石召集白崇禧、陈诚开了一个短会。    
    蒋介石的这两员干将心领神会,未等他开口,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说道:“委座,刘峙已经准备好了,就差您一句话了。”    
    陈诚欠着身子没有说话,蒋介石这位得意门生对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和崇敬。    
    蒋介石没有立即表态,看着会议室的地板,目不转睛。    
    此时的蒋介石正感受着东北战场的鼓舞。在东北,杜聿明在与林彪的对决中占得了上风;而与此同时,胡宗南也已重兵围定了陕甘宁;其他战场上,形势也非常看好。蒋介石现在完全有理由相信,共产党不是他的对手。    
    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不能再拖了,不能再无休止地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了。    
    他忽地收起目光,咬着牙齿:“行动吧!”    
    白崇禧、陈诚立即起立,脚跟一靠,行着标准的军礼答道:“遵命。”    
    事关中原军区生死存亡乃至整个中国是和还是战的一个决定,就这样出笼了。    
    次日,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和总参谋长陈诚的联合命令发出:“我军陇海线以南之各部队,已奉命整编完毕。而共军李先念、王震部,拒不接受国防部之整编,显系别有图谋。兹命令各军从本令颁发之日起,对他们实行严密监视。如发现其有不轨行动,立即予以全歼之。凡玩忽职守作战不力者,以通共论,按军法惩处。仰我官兵同仇敌伐,奋勇立功!此令。”    
    国民党大举进攻就在眼前。    
    李先念此时心急如焚。6月的鄂北并不特别炎热,但此时他心里却火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