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者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中产者调查-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是 靠大量财富、权势、名位来获得 ,而是用一些智慧,一些品味,一些割舍来取得。对于“小资”来说,优质生活的最终目的 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快乐比活得富裕更重要。    
      “小资”们虽然像中产者一样追求品位、讲 究格调,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通常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而不可能像中产者 那样从容、体面地游荡在像北京燕莎商场这样专为富人消费的高档商店,但是,他们光顾这 里 的次数并不少于中产者。“小资”来到这些高档商店是“看看”,体会高级时尚生活的格调 和品味,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小资”们的品位与格调常常是尴尬地处于“一瓶子不满 ,半瓶子晃荡”的水平。然而,“小资”有他们独到的生活方式:讲究品质。    
      在互联网上,有一则“小资”生活细节的叙述:    
      ①“小资”的阅读品味    
      虽然“小资”毫无例外是资深网民,可他们仍然没有忘记更有品味的生活细节—— 阅读。只有在“小资”当中,阅读品味才成为一个话题……流行书、时尚杂志永远是他们所 爱和随身携带的东西。    
      ②“小资”的雕塑时代    
      苗条的人幸福,肥胖的人可怜,这已经成了“小资”眼中最基本的人生观。虽 然有温莎公爵的名言“每个女人都不能太瘦或太富有”,但是,这不会改换“小资”女性理 想的审美观,苗条和修长仍然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③“小资”的品牌崇拜    
      对于“小资”来说,最简简单单、明明白白、直截了当表明身份的东西就是品牌。“小资” 对品牌的感情好比古人的图腾崇拜,他们追求名牌不需要理由,而且又死心塌地。    
      对于相当一部分“小资”来说,买一套阿曼尼西装是比较吃力的,但是,“小资”对那些身 穿阿曼尼的中产阶级会嘲笑:“不打领带像民工,打上领带像推销员。”在“小资”眼里,大款土,中产者俗,只有自己最懂格调,最有品味。    
      中产阶层对“小资”也没什么好感。在广州,中产阶层就管“小资”叫“小鸡”,一则因为 粤语“资 ”与“鸡”正好同音,二则表示对那些半瓶子晃荡的小资们的蔑视:在我面前玩格调,你还 嫩点儿!    
      ④相约“六人晚餐”    
      现代人吃饭早已不是问题,和谁吃、在哪儿吃、怎么吃是中产者的问题。    
      “小资”没有条件承办“周末派对”、“音乐沙龙”之类的家庭社交活动,但又嫌“AA制” 俗了,他们常常会想出一个主意,搞“起源于澳洲、风靡于美国”的“六人晚餐”。当六人 晚餐进行时,他们往往是多一个人不行,少一个人也不行。少一人,他们觉得名不副实, 太俗;多了一人,他们又会认为太杂,不雅。    
      ⑤“小资”的视听时代    
      标准“小资”认为法国和意大利电影最有品味,美国片比较大众,谈及香港片他们就会住嘴 ,如果你说你喜欢看国产电影,他们会一边皱眉,一边大喊:“这破玩意儿没法看!”    
      ⑥“小资”的“新同居时代”    
      “小资”十分向往欧陆风情的生态园林住宅,如果广告上说,某某住宅群有“夏威夷的沙滩 ”、“加勒 比海的阳光”、“巴厘岛的热带风情”、“富士山的樱花味道”……“小资”们必然会趋之 若鹜,或心向神往谈论不休,或是双休日结伴前去“看房”;但是以“小资”目前的购买 能力来看,恐怕最多也只够买三房两厅中的一个阳台或者半个卫生间。    
      在解决住所问题上,“小资”不甘心像打工仔那样租房子,于是就搞出了“异性同租”的新 概念,并且美其名曰“新同居时代”。    
      ⑦“小资”的地铁角色    
      “小资”对中产阶层的“上海别克”或者“广州雅阁”望尘莫及。然而,他们会从环保的角 度皱皱眉说:买家庭轿车是中国人的一大恶俗。但“小资”又不肯 坐公共汽车 ——受不了普罗大众那个挤呀!所以“小资”特别喜欢坐地铁,并且还常常会自作多情地进 入《巴黎最后一班地铁》那种角色。    
      ⑧购物    
      在北京马甸“宜家”家具超市门口,曾有这样的对话:“你看,这东西太大了。”“我的家放不下,你的房子里也不好……”这两位顾客很可能是“小资”。对于坐地铁而来的“小资”来说,他们才不会买大件呢!“ 小资”的情趣和购买力决定了他们只 会买一些百八十块的小摆设,比如花瓶啦,果盘啦,像框啦,CD架啦,香皂盒啦,浴帘啦, 杯垫啦……这些小巧玲珑的“宜家”小摆设,已经足够“小资”们自娱自乐啦。    
      (3)“小资”和中产的差别。    
      在沸沸扬扬的世上话题中,中产者常常被人们与“小资”混为一谈。其实“小资”和中产者 是有区 别的。一般来说,“小资”通常是这样一类人:受过高等教育,白领或者自由职业者,看张 爱玲 、村上春树的小说;听最新流行的歌,常被歌词感动;不屑看电视,选择买盗版的外国片回 家看;迷信名牌,遇到商场打折时狂热地购物;年龄30岁以下,大多未婚。而中产是这样一 类人:经营自己的事业,只看报纸或者财经杂志;音乐只在开车的时候听;去国外旅游,譬 如澳洲、英国;不看电视电影,每天要在外应酬;穿阿曼尼的衣服,穿着看起来很随便;有 整套高尔夫球具,放在家里看的时间比较多;年纪大多30岁以上,通常已婚。    
    


第二部分第38节 心高气傲

    2002年10月24日,《都市女报》对“小资”和中产设计了一个精彩的相遇故事: “小资”爱上网,喜欢在某个熟悉的网站里泡着,无聊时用QQ聊几句;中产很少上网,出差 在外 颇感寂寞,打开手提上游戏网站下棋。就这样,一个“小资”与一个中产机缘巧合地在某一 个晚上某一个聊天室碰到。    
      在聊天室里,“小资”通常心高气傲。这引起中产的一点好奇,两人开始聊。彼时,“      
    小资 ”在听背 景音乐,旋律极其好听,“小资”受到感动,顺手将歌词打到屏幕上:“请不要说爱上我因 为寂寞”。    
      电脑那头的中产被吓了一跳:“什么意思?”“一句歌词而已。”隔了几天,两人在聊天室再次碰到。于是落入俗套,互留电话。下网后,中产按照“小资” 留下的号码打了过去。“小资”喜欢男人有好听的声音 ,恰巧中产的声音标准到足够做一个地方台的播音员,于是“好的开头”便成了“成功的一 半”。来来回回的电话多了,“小资”突然发现 自己网恋了!她怎么也会爱上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网恋不算太可笑,可笑的是她,爱上了 一个不该爱的男人。    
      “小资”于是困扰,患得患失了好几个月。终于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小资”决定去看看电 话后 头藏着的那位中产,不管怎样,这个事情该有个了断。中产来见“小资”的那一幕场景远远 算不 上浪漫。一个北方常有的刮着风的黄昏,中产下了班,开车来到“小资”住宿的楼下;“小 资”远远地走来,恼恨北风将她精心梳过的头发吹乱。    
      中产果然气度不凡,手握着方向盘很轻松地笑看“小资”上了他的车,一路开车,两人到了 一金 碧辉煌的大饭店。两个网络里的人,走到了现实,至少没有彼此失望。两人高兴地吃完饭, “小资”提议去看电影,被“小资”的小情小调刺激着,中产走进了多年不曾进出过的电影 院。    
      漆黑的影院里,“小资”柔弱的一双小手终于被握在了中产宽厚的手心里。    
      看完电影后,中产把“小资”送回了宾馆,然后回家了。“小资”第二天早上走了。    
      中产一如既往地忙。坐在万米高空,“小资”心里很透彻:她是一个现实中的女人,追求物 质的,断不肯为谁多付出 一点,就怕受伤;他是一个现实中的男人,同样物欲的,绝不想为谁多付出一点。    
      关于一个“小资”与一个中产的爱情就这样无疾而终。    
      从这个故事看出,除了物质上的差别外,中产者多稳重和成熟,而“小资”多是一些浪 漫、 多情的人。尽管对于“小资”来说,“格调和心灵的陶冶是第一位的”,但是他们内心还是 向往“中产”,渴望优裕的生活。    
      “小资”一词是从上世纪末开始流行的,并且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迅速蔓延,渐渐 成为年轻人嘴边的口头语、时尚杂志的热门话题,“小资”情调,“小资”生活,“小资” 文学等等百花怒放,演绎成了都市新生代们追求崇尚的生活方式,于是形成了“小资”一 族。    
      总之,“小资”是新社会体制新经济下成长的这一代:懂生活更注重享受,追求时尚标榜自 己, 有个性也很自我,经济独立行动自由,不肯为金钱所累,把工作看成娱乐,用七分认真三分 热情来游戏人生和爱情。他们是“准中产阶级”。    
      2BOBO族:边缘中产者    
      继20世纪70年代的嬉皮(hippies)、80年代的雅皮(yuppies)之后,现代城市“中产部落 ”中最“时髦”的族群是“布波”(BOBO)。    
      “布”,布尔乔亚(bourgeois)的“布”;“波”,波希米亚(Bohemia)的“波”,两者 的结合体就是“布波”。这一新生词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戴维?布鲁克斯在其大作《天 堂里的BOBO族——新社会精英的崛起》中首度提出。    
      其中,布尔乔亚是18世纪崛起的一群自力更生、经商致富的新兴中产阶层。在 上流社 会,他们重新建立一套生活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有别于传统地主,同时也将他们从普罗大众 拉开距离。古代的波希米亚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是一群自由自在地到处流浪,走到哪里都是 家的“飘”一代。BOBO族就是融合了两者的性格特征,是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的混合体。他 们既追求中产 阶级的生活方式,又强调与众不同的性格,渴望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浪漫情调。因为其性格中 的双重标准,因此注定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往往是矛盾的、两难的。    
      20世纪末,科技巨轮的快速运转,在全世界创造了一批批新兴中产阶层──布波族,他们 既具布尔乔亚赚钱的本事及鉴赏的能力,又有波希米亚对艺术与自然的热爱。法国人认为, 他们是Gauche caviar的接班人,然而,他们却没有那么注重政治而更加重视物质。 有人说到布波族的富有,其实,他们不像以前的布尔乔亚,只穿具有身份地位象征的服饰, 即使没有很多钱花的时候,他们也会用最简约的方式,度一个Cheap & chic的异国假期, 因为,布波族拥有钱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自由与品味。    
      这就是布波,血液中流淌着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人因子的一族。随着我国中产阶级的兴起, 也涌现出了一批BOBO族,他们是既拥有高学历、丰厚收入,又讲究生活品位,注重心灵成长 。但是,他们又崇尚“自由”,寻求反叛,因此也归入“中产另类”之列。    
    


第二部分第39节 BOBO族的构成

    (1)BOBO族的构成。    
      BOBO族多由社会中一批新的精英构成,例如,《看上去很丑》的作者王朔,“我把解闷儿还 给你 ”的先锋派作家刘震云、贺岁片出身的第五代导演冯小刚等等,皆可列入BOBO一族。    
         
      我国的布波族成长于舒适惬意的时代。他们父亲的薪水每年固定微幅递增,母亲每天细心的 操持家务,虽然算不上富有, 但是,父母所给予他们的教诲多是“明天会更好”这类对未来抱持信心的态度。例如,著名 的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在自传体小说《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描述的自己生活成长的环境: “你穿什么也不如军装好看”的母亲、“爱跳舞”的父亲,北京各大机关院校生活社区里的 礼堂和用录音机播放邓丽君、凤飞飞和奚秀兰的歌曲跳贴面舞……就是典型的布波族成长的 环境。    
      但是,今天已经成长起来的BOBO族中的精英颇为排斥在他们之前就存在的精英们,冯小刚就 说:“《红楼梦》在我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直至今天仍对古装片提不起兴趣。”前一代 的精英对于高等教育抱持“必不可少”的 态度,因为那代表有利于成长和装备自己的知识;但是,BOBO之间已不打探对方的出身, 更不以文凭相认,他们往往更满足于交换野营的体验和感受。    
      (2)BOBO族的时尚细节。    
      对于BOBO族的时尚细节,新浪网上有相关的描述:    
      ① 衣着    
      衣着方面,BOBO族正被时尚和服饰界炒得热火翻天,不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大连、广州、 武汉,满目皆是BOBO族的最爱时装样式。    
      首先,曾被视为没品味的人造纤维再度回到衣的主流。    
      因为BOBO族更热爱强调机能性的新一代人造纤维,但是,他们在千百种字尾有tex的纤 维中选择goretex或Abletex之前,也必先搞清楚其功能、特性,甚至制造加工过程,在这之 中他们往往表现很强的专业知识的水准。    
      其次,延续其嬉皮士前辈们的衣着妆扮。    
      他们伴着波西米亚狂想曲,以纤瘦的身躯罩着宽大的外套;或者佩戴着绿松石、珍珠贝、蓝 色黄玉、帕米尔或青藏高原色彩炽烈的首饰,体现出流浪者的欲望。    
      再次,追求自然的纯朴。 BOBO们的身体又有了新的味道,他们偏爱自然清新又带神秘元素的香氛,新鲜草药的味道、 潮湿苔藓的味道,都能触动他们体内最纤弱的细胞,譬如Kenzo(高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