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者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中产者调查-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卡丁车现在很热。”娱乐杂志《这就是上海》的编辑亚瑟?琼斯说。据迪斯卡丁车乐园 的经 理任关义说,他们有全上海第一家也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车道,自从1997年开张之后,全国 又 出现了6家,尽管如此,他们这里一直得到像李海琴一家这样的白领和高收人的喜爱。 但是,这种娱乐并不便宜。一张票要35元,只能在轨道上转10圈左右,并且还取决于你在所 给的8分钟内用多大的劲踩油门。这个中心每天营业到早晨4点,因此成了夜猫子们的好去处 。里面有一个供应充足的酒吧,人们可以在里面一边玩车,一边喝酒聊天。“这是世界上惟 一你可以合法地饮酒并开车的地方。”一个香港商人在最近一个周六的晚上这样说,“开了 车再喝酒,心里感觉爽极了!”在这里,饮酒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受鼓励的。在酒吧花费100元钱就可以得到在轨道上免 费摇晃几圈的奖励。    
      任经理说,这里的顾客70%是中国人,“许多公司为了举办活动包租整个车道。”在欧美,孩子们几十年来一直疯狂地热爱卡丁车;而在中国,这可不是孩子的活动,常常是 中产阶层成人和家庭一起游乐的一项活动。    
      3“从高高的地方一头栽下来”有何意义    
      头上戴着头盔,身上穿着护具,要么赤裸着臂膀,要么穿着宽大而怪异的服装,或者从高空 自由下落;或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如壁虎游墙;或是赤足搏击风浪;或是利用滑板和轮滑鞋穿 越各种障碍如履平地等等,这一系列新奇的运动项目,令人叹为观止的惊险动作,有着受伤 甚至死亡的危险。    
      “我不明白,即使百分之百的安全,从那么高的地方一头栽下来有什么切实的意义?”27岁 , 在北京一杂志当编辑的蔺华问一位中产蹦极爱好者,“工作已经很紧张,我喜欢找一些相对 安逸的项目作为休闲的方式,而且,我知道我不需要用冒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对我来说 毫无意义。”蔺华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但这也恰恰是喜爱极限运动的冒险者追求的生活方式。    
      “生存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北京一家伞翼滑翔俱乐部的成员、29岁 的 外企职员张长义认为是飞翔让他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你的心中没有杂念,没有 胆怯,只有一种把握自我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张长义承认刚开始一个人飞时,在空中无依无靠有点紧张,“但是很快,飞翔的美好感觉就 战胜了所有的不安,忘了害怕,后来就不怕了。”这家滑翔俱乐部里都是私企老板或高收入的白领,“ 想飞的愿望让大家聚到了一起,能保持并把这个愿望付诸实现的人,心理都有点天真,可以 当成朋友的。”真正的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但它又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 的愉 悦感和成就感,在看似绝对自我的状态下,实现个人自由的最大发挥,这就是极限运动的魅 力所在。    
      30岁的黄吉,在北京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做部门经理,最近参加了一个漂流俱乐部。    
      “我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小时候曾经和小伙伴一起从五六米高的土堆上往下面的沙坑里跳 ,也在七八米高仅能容下两只脚的墙檐上行走,觉得特兴奋,从没想过一失足的后果是什么 。”黄吉说,“每一种出于人类本能的冒险游戏都发展成了一种运动项目,只要愿意,每个 人都可以尝试。我选择了漂流。在每一个新的河段,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险情和美妙的 景致。但是,我知道路线是专业人员先探好的,我享受的是半成品,这样的惊险程度对于大 多数人来说已经足够,这是冒险的限度。但是我喜欢生命的腾越,永无止境的运动——这才 是极限。”黄吉“半成品”的说法是个不错的比喻,对大多数非专业的极限爱好者来说,因为已经是“ 半 成品”了。这使得户外的冒险更为惬意,因为运动的风险降低了一半。根据消 费者对休闲 活动冒险性要求的不同,在大多数中产阶级所喜爱的极限运动中,专业人员往往已经为每一 种活动界定了危险等级,提供相应的保护指导和服务,因此,虽然挑战极限具有一定的危险 性,但是一般来说,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第四部分第105节 挑战自我

    4极限的魅力:挑战自然,挑战自我    
      为什么极限运动能够风靡全球、长盛不衰?为什么中产者对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如此着 迷?站在世纪之交竞争日益残酷的门槛前,面临着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中产阶层的生活节 奏变得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现实的环境使得本来已经够紧 张的中产者更加应接不暇,持续的、不断增多的刺激,使他们的感觉域限也不断提      
    高。原来 的感觉不强烈了,已不能适应他们的追求了。从20世纪70年代的交谊舞,80年代的迪斯科 ,到90年代的保龄球、桑那浴,都已经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感觉需求水平。一方面,他们 更加需要寻求刺激、发泄压力、释放能量,另一方面,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享受,他们习以 为常、不足为奇。于是他们希望并开始追求更为强烈的刺激,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感 觉。而极限运动的兴起,正好满足了中产者的这一需求。    
      与此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怀抱中创造了文明,文明却正在使人类远离自然。在远离自然 的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常常使人们陷入身心的慵懒之中,便开始 渴望回归自然。按捺不住心情的中产一族,首选渴望冲出都市文明的封锁,去和自然对话, 还原人类作为大自然中一员的本色,表现人类最本质的能力。极限运动的兴起,正好满足了 他们的这一需求。    
      水上摩托和冲浪运动,使他们充分体验在蓝天碧水间风驰电掣、搏击海浪的潇洒、激流皮划 艇让他们在万流奔腾中历经一泻千里、惊涛骇浪的激越;蹦极跳、攀岩运动又使他们感受到 了“跃向重力、扶摇直下”的惊险,还有山地自行车与野外历险、徒步定向也是对人类意志 、 毅力的一种考验……“在大自然这个博大精深、美丽而凶险的演练场里,我们抛弃了现代文 明带来的舒适与慵懒,拥有了与自然共存的能力,充分体会到一种回归人的本性与初衷、检 验人的智慧与力量的乐趣……有什么比求生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所共有的本能 呢?”这已经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在离开传统的体育场馆,走向荒野,纵情于山水之间,向大 自然寻求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后的心情写照。    
    


第四部分第106节 优雅运动

    二、优雅运动    
      1保龄球滚过来:你会喜欢吗?    
      吴会明不记得他是从什么时候迷上多彩的保龄球的。    
         
      “也许是当我第一次看到急速前冲的球撞向球瓶时,也许是当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开始的。 ”吴会明一边玩着球,一边兴奋地说,“不管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我是一个保龄球狂了, 哪天不打都不行。”现在,他每天打10局,他估计自己在这上面每月大概要花9200多元,这个数 字非常令人惊讶,因为它比1999年中国城市普通家庭一整年的开支还要多出47%。    
      吴会明是10年前和大多数北京人一起接触到保龄球的。由于球道少、价格高, 最初没有多少人玩它。但几年之后,在北京等大城市里保龄球就火了起来。吴会明开始和 一些朋友找地方玩,然后定期和未来的客户玩,开始也许一个月两三次,渐渐地这项活动 就成了他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了。如今,吴会明一般是一个人玩,偶尔妻子和孩子周末也加 入进去。    
      在中产阶层人士中,像吴会明这样的人并不是一个。    
      在北京、上海这些最早兴起的城市里,保龄球热已经降温,但在武汉、长沙、成都等内地城 市,这股热还在持续,每天都有新的球道在开。    
      “最热的时候大概是1997年”,北京保龄球协会的雷峥这样说。这个协会有60个成员,几乎 有2000条球道。当1996年底上海的球道从0爆涨到1500条时,上海的领导人就曾考虑过不再 开新球道。但是,现在由于玩保龄球的中产人士越来越多,保龄球已变成了一个很 大很大的产业。据北美的体育用品生产商协会计 算,截止到199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龄球设备市场,正在使用的球道超过3万条 。    
      在西方社会,汽车普遍进入家庭,人们的户外活动空间广阔,工作之余可选择的休闲方式很 丰富,像海滨消夏、郊游、民俗观光等,因此保龄球作为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属于并不火 爆的休闲娱乐项目。但是在我国,城市空间拥挤,人口密度大,加上道路状况不好等因素, 人们的生活空间相对小得多,到郊外和田园活动的机会也少得多,因而保龄球在繁华喧嚣的 都市之中营造出集休闲、娱乐和运动于一体的优雅的室内活动,受到许多中产阶层人士和家 庭的宠爱。    
      与此同时,保龄球的竞技特色也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在玩球的时候,哪怕玩的水平不高,偶 然性和运气也会使玩家掷出好球来,这种对好运的企望使得一次次的重复变得趣味盎然;水 平 相当的人比一比输赢,有差距时可能通过让分较一较高低,一个人也可以不断提高打破自己 的“记录”;无论是朋友们聚会,还是亲友之间娱乐都适宜,从方式上讲,这好像是一种“ 运动麻将”。    
      另外,保龄球被中产者喜爱,还因为它融健身与娱乐于一体,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它 又不同于卡拉OK或电子游戏那样局限于一定的年龄或社会层面。保龄球区别于网球、高尔夫 球,简单易学,与外界气候无关,是一项大众参与性强、运动量适中、老少咸宜的运动。同 时由于保龄球运动自身特点和设备先进、场馆装修豪华典雅的风格,使运动场所具有高档次 的形象。    
      北京的工体百道保龄和网球中心,有100条球道,据说,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层保龄球中 心。它还是最豪华的一个保龄球馆,这里有罗马式的雕像和大理石的地面。工体还在球道边 免费提供水果和茶水,球迷们一边玩球,一边吃喝,也不用浪费宝贵的打球时间去饭馆。    
      2读书、学习:快乐的享受    
      读书学习也是中产阶层的一种休闲方式。    
      (1)读书。    
      冯泉毅平均每两个星期逛一次书店,通常是西单图书大厦或国际书店这样的书店, 搜罗一些他感兴趣的图书,买回家然后花时间阅读。这样的休闲也是许多中产者的一 大享受。 在十几年的读书——工作——从商的历程中,冯泉毅的人生经历很多,在自己出的一本精美 的散文集《浮沉与 搏击》中,有一篇《冯泉毅写真》写道:“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道德经》”。对此,冯泉 毅解释道:“像《 道德经》这样的就属于书中的‘镇定剂’,老子的确很厉害,确切地说,这短短5000字的东 西不能算是书,只能算一篇文章,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能让你从万马奔腾的状态中镇定 下来,重新回归理性。”冯泉毅把《菜根谭》这样的书称为“保健品”,既是保健品,就要 常用,才能起到保健作用。不过,在冯泉毅的眼里,书不仅仅是保健品、镇定剂,书 中还有烈酒。    
      在不久前去非洲的飞机上,冯泉毅读了一本《阿拉法特》的传记书,他认为这本书就是一种 烈酒,阿拉法特的传奇经历像烈酒一样让人激动,让人沉醉…… 冯泉毅也很喜欢历史书,认为历史就是望远镜,更能让他预测未来。在他的办公室里 放着 二十四史,但冯泉毅承认这些书读起来很累,不太符合他的兴趣。    
      40岁出头的冯泉毅虽然是北京某工商大学经济专业的在读博士,但他并不太愿意 承认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王朔提出 的“知道主义者”正适合他,他大量的阅读也仅仅就想当一个“知道主义者”。“人的区别 就在 于知识和信息的占有量,当一个人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别人时,就很伟大,就可以站在台上给 别人做演讲。”冯泉毅的理论很简单。    
    


第四部分第107节 人际交往

    冯泉毅喜欢闲书,而且认为这些知识也一样能应用于做生意赚钱上。他说:“读书读的特别 多,频道特别宽,人就越容易交流 ,人际交往 也就更润滑。现在做生意赚钱很难,想从别人口袋里谋钱,仅次于夺人贞操,没有润滑的 人际关系怎么行?而润滑的人际关系和自身拥有广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你喜欢政治,可以 谈论政治;喜欢历史,可以谈论历史;喜欢考古,也可以跟你谈谈盗墓的事……此外,读书 还能使人坚强,不会被一些简单的事情击倒。当然,这些好处也仅仅表现了读书的几个侧面 。”冯泉毅很忙,虽然他称自己是专      
    业董事长,十几年来只任董事长一职,但据观察他参加 的社会活动很多,而且是地产界的风云人物,很活跃,他大量阅读的时间从何而来? 冯泉毅说:“我不会开车,每天在车上的时间大约有3个小时,这是读书的大好时光。此外 ,乘飞机出国的大块时间也通常用于阅读。晚上睡觉前,我也喜欢翻翻自己感兴趣的书或杂 志。”冯泉毅思维很跳跃,这显然跟他大量的阅读有关。    
      在现在信息量极大丰富的年代,做一个“知道主义者”,已很不容易,要有资格站在演讲台 上,聚焦众人的目光,就得去多读一些书。    
      人是铁,饭是钢,书是药。许多中产人士都有读书的习惯,读书是他们增长知识、获取资讯 的方法;也是他们战胜困难、获取宁静的途径。    
      (2)学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