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者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中产者调查-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进入新的世纪,曙光高照,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旧的压力还没有消逝,新的竞争又不断涌现,机遇无处不在,挑战也无时不在,我国中产阶层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 ,国内的竞争、国外的威胁、自己的前程、别人的压力、经济的、文化的……无不把中产者 的生存环境变得严峻又残酷。中产阶层的发展似乎前路关山重重。    
      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伟大的变革如决堤的洪水奔腾向前,一日千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中产阶层在机遇中发展,在挑战中前进,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机遇:重构社会结构    
      1扩大中产者比重社会学告诉我们:职业稳定、收入稳定、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都比较稳定的“中等收入者 ”群体的成熟,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比有的东南亚国家恢 复迅速,这与韩国已经形成的庞大的“中等收入者”群体不无关系。    
      潮涌潮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飞跃发展,社会结构也正在向“橄榄型”现代社 会结构急速演变。    
      在中国深圳改革开放最早,经济也是最发达的,其社会结构最接近“橄榄型” ,深圳的“中等收入者”群体远比其他城市要壮大。 然而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仅有3000美元的人均GDP是不够的, 还要看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形态。    
      站在这样的角度,扩大社会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中国未来社会结构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    
      (1)两会速递:牛文元呼吁中国培育庞大中产阶层。    
      2002年3月12日,一年一度令人瞩目的全国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站在历史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振聋发聩地说: “中国需要逐步培育并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以规范、优化财富分配结构,推动社会稳定有序。”此话一语波澜兴,“中产阶层”成为记 者和网络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    
      在记者采访中,牛文元介绍说,中国当前的社会财富分配按个人可支配收入,大致表现为15%的人拥有85%的财富,另外85%的人仅拥有15%的财富,这种人数上的“金字塔”和财富占有上的“倒金字塔”结构,直接导致中国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平均已 达0。39,直逼0。 4这一警戒线。这一现象对于中国的飞速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并且可能进一步激化社会各种 隐潜的矛盾。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国家统计局的网页早就有这类似的报道:“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人们的满意度却没有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贫富差距有所拉大。”贫富差距拉大除了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拉大外 ,另一主要表现就是“个人差距拉大。据测算,中国目前亿万富翁1000人,百万富翁30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还有近5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50。24%,这方面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居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之首的美国。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引起了人们的警觉,贫富差距问题一度成为 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有的人甚至大声 疾呼:“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牛文元院士就是其中一个。    
      “中国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已成为当务之急。”牛文元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认为,“庞大的中产阶层形成后,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将变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纺槌型’,或者叫‘ 橄榄型’,这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施政的代表性、减少社会矛盾冲突,无疑会发挥积极作 用。”为此,牛文元建议加快城市化步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财富结构,以促进庞大中产阶层尽快在我国形成。    
      牛文元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据初步测算,再有3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30年前后 ,中国将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且比较稳定的社会中产阶层。他称,这将为中国在本世纪中叶 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十六大: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亮出发展“中产”的旗帜。    
      2002年11月8日,走过了81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江泽民向全世界提出:中国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引 全国亿万人民迈向富裕和安康的途径之一,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腾飞。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将有利于中国社会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学艺教授说得非常肯定。    
    


第六部分第174节 中等收入者

    这位曾经组织社科院撰写《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报告》的知名社会学者认为,中共十六大 报告中提出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颇有新意,其中首次正式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最为突出。    
      三天之后,陆学艺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中等收入者国外称“中产阶级”,它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是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它对文化教育投      
    入稳定,又是先进文化的消费者和创造者。因此,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目前,中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在15%到20%之间。陆学艺表示,中国第一次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写入执政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对中国今后继续并进一步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提高,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同一日,中国人民大学著名财税问题专家高培勇,也就十六大报告中“扩大中等收入 者比重”的新提法而接受《澳港信息日报》记者的专访。    
      他说,虽然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按劳分配,但事实上,同时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选择了按要素分配的制度。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即:选择市场经济,就会面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因为收入差距拉大属于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领域,而选择了按要素分配,则必然会因此生成更多的中等收入阶层。从这个角度说,十六大报告中关于“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新提法,就向我们传递了两层概念:    
      其一,党和国家高层已经正视中国收入差距在拉大的现实。    
      其二,通过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写进党的报告,进一步坚定了按要素分配的改革取向,而按要素分配,解决收入从何处取得这样一个问题,也将必然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高教授指出这是新提法的重大意义所在,此举必将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 深远影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要使大部分人都富起来,让大众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这是中 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一大二公”、平均主义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拖住了社会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后,党顺应时代要求,大胆破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已经更有条件让更多人都富起 来,于是,建设“全面小康”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全面小康”标准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因此,使大部分人都富起来或“全面小康”更是在“使一部 分人先富裕起来”的重大突破,其实际内涵是使小部分人先富裕的国家政策已经转向使“大 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国家发展政策。    
      目前,中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不大,中国第一次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写入执政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对中国今后每一个角落都富裕起来,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经济观察报》是以社会“中等收入者”群体——即中产阶层为读者对象的财经媒体,对 于十六大的新提法和新国策,发表社评说:“在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 民代表15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我们认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特别具有重大意义。”《经济观察报》认为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透露了国家的一条这 样发展方向: 今后我国“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将从执政党的思想演进成各级政府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 政策选择的核心,借此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体系,进而实现中国社会和 人民的长远利益。”事实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原有的社会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一个现代化社会所应具备的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具雏形,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出现了一 个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者”群体。在一个社会中,“中等收入者”群体对现代化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的中坚力量。但是,大部分学者认 为,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尚未发展成“橄榄型”结构,也就是说,还未能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者”群体。十六大以后,中国社会无 疑将朝着这个方向飞速发展。    
      (3)新政府,新目标。    
      2003年3月,第十次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两会代表和委员们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奔向富裕、文明的小康,如何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建议变成国策… …全国人们也热切地期待着两会做出新的举措。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从何而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在全国政协会上,厉以宁、林毅夫、谢朝华三位委员激情解读“中等收入”,引起媒体和人们关注。    
      ①厉以宁:“中等收入”比重还要加大。    
      厉以宁认为,在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应该不断扩大,社 会主义社会的理想分配模式应该是鸡蛋型的模式,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目前 在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还不大,要实现鸡蛋形的模式,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②林毅夫:“中等收入”源自城市功能转变。    
    


第六部分第175节 新兴的中产阶级

    林毅夫认为我国新兴的中产阶级是由 于城市功能的转变而产生的:“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城市功能的转变,从以往的大力发展农业,到后来的注重工业,乃至现在的大力发展服务业,而这里所指的服务业,又不指简单的餐饮、娱乐,还包括金融 、旅游、交通等行业。这几大行业的人力资本较高,相对来说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也就会提 高,这一部分人群,就是被人们称作的‘中等收入’阶层。”③谢朝华:“中等收入”发展有利国家财富积累。    
         
      谢朝华博士认为,在我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很大意义,因为这个阶层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多人有投资兴办实业的实力,这将有助于吸收社会闲散劳动力,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这个阶层还有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一个国家中等收入的人占大多数,国家自然也很富足。对这个阶层的发展,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来调节,鼓励创业,税收多了,国家财政才会多。    
      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实质就是要对现有的社会结构重新构建。因此,在新一届政府诞生 的盛会上,在两会委员和代表的建议下,新的政府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法通过《 政治工作报告》转化为了国家的 重要政策。在这次大会上形成的新一届政府与领导班子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现有社 会结构的重构,以促进和适应全面小康的发展。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和国家的这一政策也将为中产阶层的发展 提供一个极好的机遇。    
      2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我国的知识经济发展起始于上个世纪之末。    
      1998年3月,朱基总理在上任之时,向中外记者郑重宣布:我们要靠科教兴国。    
      “国际时事,风云变幻;高新技术,惊涛拍岸!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我们所处的时代正酝酿着一场更伟大、更壮观的革命——知识经济革命。”有的媒体振臂疾呼。    
      “从现在开始,把‘知识’投入‘经济’!”知识人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它的到来,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 想方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发展史。知识经济——这个崭新的名字给中国、给 中国人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迈向富裕和文 明的时代,知识经济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中国的中产阶层群体也由于知识经济来临而获 得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1) 什么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英文叫做Knowledge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