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者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中产者调查-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种地,2002年,她干脆将孩 子和耕地交给了亲戚照顾,和丈夫一起来到北京打工。这样,他们一年的收入就 可达到1。3万到1。4万元。她告诉记者说,她家所在的村庄,几乎家家都有人出来打工。在北 京就有 不少老乡、亲戚,偶尔在休息日与他们聚聚,也能缓解一下思乡之情。    
      像小郝这样外出打工的人,在农村有不少。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达到了 9400万。而据统计,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70%是来自非农业。农民外出打工,是他们脱贫致 富的重要路子。    
      但是,在工作中,长期以来,农民工与城镇工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在工种、工 资等待遇上与城里人相比,不仅不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而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工业化进程曲折发展中建立和形成的。它以常 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为基本原则,明确地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 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这意味着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待遇和劳动就业机会,而农民则被束 缚在土地上,只能靠耕田为生。农民进城务工后,户籍制度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身份等 级制度。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那些脏、累、重的活儿,不仅没有什么福利待 遇,就是工资也没有城里人那么高。 另外,他们的子女上学不能解决,居住在某城市还经常要查“暂住证”,没有暂住证就要被 收 容,甚至出现人身权受到侵犯的现象。例如,尽管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媒体称“没有外地 人整个城市就不能正常的运转”,但是,农 民却是受户籍限制最多的。要使农民顺利进城务工,必须打破原有的户籍制度,要使农民富 裕起来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六部分第188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一般都仅在其总人口的15%以内。农 业 劳动者阶层的缩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劳动者阶层所占比例下降,意味着城 市化的推进。只有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才能有效缩小农村人口;只有使农民进入“中产” ,才能真正实现小康。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他们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      
    的67 。4%下降到1999年的44%。但是,目前的这一比例仍然与城市化的社会结构相距甚远。1998年 ,马来西亚、巴西和墨西哥的农业劳动者比重分别为18。17%、24。19%、19。79%。而我国即使 是到了2002年底,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数的90%。中国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 过大,大大地制约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小康化”和现代化进程。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有 效措施 ,打破户籍制度,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体人员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放宽劳务政策,鼓励兴办私人企业等,才能 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使农民阶层中的成员向上流动,进入社会中层。    
      (5)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量失业者的存在,是扩大中产阶层、全面达到小康的重大障碍。    
      2002年6月10日,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1年底,全国城 镇 登记失业率为3。6%,到2002年3月底,升至3。7%。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估算,实 际城镇失业率在5%~6%之间,权威专家则认为综合考虑各种情况,我国实际失业人数可能 达到10%左右。    
      “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国情问题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 授胡鞍钢说。据他计算,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 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 接投 资,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 居民申请专利数、科学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3%的国 际资源(指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版权和专利收入、版权和专利支出) 来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 供7。3亿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总共才提供4。3亿个工作岗位。中国的就业资源可以 说是承受着最大的压力。    
      而在这有限的就业资源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王英才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 上透露,“十五”期间 我国将新增劳动力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和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 要满足2亿多人的就业。而要解决2亿人的就业问题,王英才说,至少需要今后5年中每年增 加 几千万个工作岗位。而现在,我国即使每年经济增长达到7%,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也只有80 0万个。并且近年来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 动力不断下降,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 1个百分点,估计缺口将是2000万人。据一些 学者估计,今后10年,我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只有到2010年以后才会 下降。因此,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失业率将与长失业期并存,就业弱势群体将持续扩大。    
      在失业群落中,不仅仅是工人,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也开始出现失业现象 ,形成所谓“2030现象”,即20岁到30岁之间的人面临就业难题:即一毕业就失业。    
      毫无疑问,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然而,失业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全面小康意味 着大多数人进入中产之列,失业的大量存在必然造成大多数人不仅收入不能增加,而且骤减 。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王东京教授认为,失业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即做强做大中产阶层有如下不利影响:    
      ①失业削弱社会稳定的基础,恶化经济发展环境。    
      失业导致利益失衡,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为失业压力不仅来源于城 镇,更重要的还会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吸纳能力有限,造成滞留,容易产生影 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诸如犯罪率上升等等。同时,失业不仅还影响当前商品和劳务的生产, 甚至会影响未来的生产。因为失业期间,机器和工人一样 处于闲置状态,厂房和设备资本逐渐被废弃,而且不能重置,劳动力的生产和整个社会未来 的生产能力在失业间降低。这必将影响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失业威胁着作为经济和社会单元的家庭的稳定。    
      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人的工资收入仍然是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一旦劳动者丧失工资收入 ,就会影响生活。当一个家庭没有收入或收入因失业而减少时,户主们无法担当他或她所被 赋予的角色,家庭纽带关系可能处于危险状态,并可能由长期的失业而加剧。由此,经济与 社会的相互依赖关系的负面影响就会增加,最终造成家庭的不稳定。    
      ③失业阻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一个人失业后,与生产过程失去了联系,使用掌握技术的机会中断,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劳动 素质的提高,而且时间一长,已掌握的技术还会老化,影响再就业。    
    


第六部分第189节 人际关系

    ④失业使其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失业没了工作,失业者往往会在心理上失去了原有的自尊,自我缺乏勇气与信心,甚至 可能会受到同事们的冷落,以后他们重建自尊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大量失业人数的 存在影响劳动者群体的素质,最终会造成相当一部分达不到中产者所应有的素质要求。 最后,失业还会通过引发通货膨胀,抑制经济增长,等等。    
         
      总之,失业是建设全面小康的绊脚石,也是做强做大中产阶层的拦路虎。因此,国家应该 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放到与计划生育、国土资源保护同等重要的 位置上,加以重视。为此,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当 前,特别要充分发 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转 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在扩大就业的同时,还 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者解决生存权问题,消除绝对贫困,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六部分第190节 “创新就是创富”

    四、中产如何应对挑战    
      21世纪则是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席卷全球的风暴,世 界本身就成为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网络化、全球化深 深影响着、渗透着人类社会,改变着人类生活的节奏、内容及方式。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    
      这是一个挑战的时代,每个人都将经受着工作、生活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状况下,中产阶层群体原有的优势荡然无存,适应优胜劣汰的法 则,新兴的中产阶层群体必须是懂得现代技术的知识型人才,必须敢于创新,不断进取, 必须终身学习,对自己的素质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21世纪的新挑战。    
      1“创新就是创富”    
      “创新就是创富。”侯书森先生在总结当代中国百万富豪的财富历程后深有感慨地说,“创 新是一条屡试不厌的成功经验”。创造性的因素,既是应对挑战的利器,又是获得财富的源 泉。    
      1997年11月,四川联合大学皮革工程系95级硕士研究生林炜,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的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其参赛作品“利用红矾母液和铬酐下脚料生产蒙囿高吸收铬鞣粉剂KMRC”获一等奖,并被重庆农药化工集团公司以700万元人民币,独家买断了这项制革技术的使用权。林炜一举成为令媒体哗然、国人瞩目的新闻人物。    
      林炜于1972年出生在河南省潢川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师。1991年,林炜考入成都科技大学(现在的四川联合大学)皮革工程系。正是在这里,命运之手悄悄拨转了她的航向。    
      林炜在大学进的是皮革系,学的是皮革工程专业。    
      “这个专业学出来不就是做皮鞋的吗?没前途,我才不干呢。”许多人一听这个专业心里就 会嘀咕着,非常懊恼。但是,对于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来说,这却不尽然。林炜入学后 却安下心来刻苦学习,大学本科4年,她不仅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系组织部部长、校 学生会副主席兼女生部部长,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而且成绩优良, 学习在班上名列前茅。    
      她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勤思考好钻研。一次,在与她后来的导师张铭让教授的交谈中 ,林炜得知当时某皮革厂用的最多的皮化材料KMC蒙囿铬鞣剂和KRC高吸收铬鞣剂都是张老师带领的课题组研制成功的,但这两种鞣剂都各有特点和缺陷,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跳了出来,能否将两种性能结合起来,研制出一种两全其美的换代产品呢?她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张老师的赞同,并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张老师很多指导。这年4月,林炜以专业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开始研究生学习后,林炜的创造性素养渐渐显露出来,张老师也看中了她的这一潜质,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她开始将自己研究KMC和KRC替代产品的想法付诸实践。于是,她 开始边查阅资料边做实验,寻求最 佳的添加剂,研究铬与添加剂的络合及最佳络合比问题。    
      要研究新型鞣剂,绝大部分工作要在试验基地和工厂车间完成。为了不影响学业,几年中,林炜利用寒暑假时间,参观考察或实习了二十多个制革厂和化工厂,连续几个假期都泡在工厂和工人吃住在一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炜在实验中敏锐地找出问题,多方进行试验,最后历经上千次艰苦的实 验,1996年3月,林炜的新型铬鞣剂KMRC终于问世了。这项科研成果解决了困扰皮革业多年的治污问题,而且较国内同类名牌产品,性能优越,甚至与德国拜耳公司的高吸收性铬鞣剂相比也高出一筹。三个月后,被红矾母液和铬酐下脚料污染 物困惑多年的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听说了林炜的成果,马上找到林炜将其创造性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之中,至19 97年6月,该厂试销了800吨,新增效益240万元,降耗治污增效,一举多得。在第五届“挑战杯”赛成果转让会上,南京和济南的 两家化工厂也相中林炜的成果,意欲高价洽购,这时,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怕肥水 流入外人田,一举用700万元的高价独家买断。    
      对于自己这一成果的高价转让,林炜显得平静。但是,毫无疑问,这笔巨额的收获使她成为 “大学生巨富”之一,从此迈入了中产之列。    
      林炜为什么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生?其新型铬鞣剂KMRC的问世转化为财富的历程无不向人们 展示了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对其“中产”的重大意义。同样,创造的能力也是中产阶层人士在 险象环节的竞争和挑战中抢夺先机,出奇制胜的法宝。    
      审视许多人的成功之路,其成功莫不与创新息息相关。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是 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还是教授、科研人员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