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台弟子柳永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花台弟子柳永纪事-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众人均屏声息气,侧耳倾听这天外来音,梧桐树阔大的叶子在声浪的冲击中微微颤抖,并在阳光中渗出快意的绿汁来。瓦楞上的小鸟,被这琴声震得不敢飞起,敛着翅膀、缩着脖子不敢出声。远天流云舒卷,近地泉水凝滞,人心忽上忽下,面容如痴如醉,绝妙处,忘了叫好,心随旋律激动,身随节拍翩翩,即便到了仙境,也不过如此。 
  “好个师师,终于又出场了。”柳七心里好感叹,细思三天来的恩恩怨怨,不知怎的想哭。 
  “我的好师师,你这一曲即兴,分明是弹给我听的呀,是你相思与悔恨中激切的挽留之情,你这番情意,叫我怎样报答。”想到这里,柳七文思如涌,急忙忙来到对门的小店,索来纸笔,写下一首《留客住》。 
  留客住——赠楼里即兴弹琴者: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 
  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 
  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乐章集·留客住》。) 
  写完了,卷成一束,给孙春让送到楼上,孙春也懒得动,将词笺拴在一块石头中,轻轻抛了上去。 
  楼上琴声稍止间,露出一声清丽婉转的叫板:“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 
  楼下的众人终于禁不住大叫: 
  “好啊,好啊,唱得好——”待唱到“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一句时,柳七旁边那个人也是心潮起伏,不能自抑: 
  “绝妙好词!绝妙好词啊!”他一边叫着,一边在地上转来转去,好似一个将军,做出临战的准备一样。 
  柳七的心已有些平静,在如此的平静里,他才能如一个过客一样品咂楼上传来的字字句句: 
  闲情悄。绮陌游人渐少。 
  少年风韵,自觉随春老。 
  追前好。 
  帝城信阻,天涯目断,暮云芳草。 
  伫立空残照(《乐章集·诉衷情近》。)。 
  楼上的师师,唱到柳七所假设的将来惨景,声泪俱下,听得众人嗟叹不已。 
  歌罢,余音袅袅,终久缠绵于心而不去,富家子弟,听罢这一曲亮丽的歌声,再也不敢轻易亮出自己哄骗妓女们的装几块碎银的荷包。他们隐隐觉得这秦时楼虽是红尘中妓院一座,可里面有的是至纯至情的女子,能和这样的女子诗酒谈乐,才真正算上档次。 
  柳七看看左右,不见了那人,正疑惑间,见那人也袖藏花笺,径自来到楼门,将它交给安安。 
  安安上去不久,楼上传来虫娘的歌声,这歌声正好冲淡了此时人们紧缩的心,使其宁静而淡远: 
  何处可魂销。 
  京口终朝两信潮。 
  不管离心千叠恨,滔滔。 
  催促行人动去桡。 
  记得旧江皋。 
  绿杨轻絮几条条。 
  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 
  有个多情立画桥(张先词《南乡子》,见《强村丛书·张子野词》。)。 
  此时那人已回到原来的地方,同样地倾听自己写的词,玩味了一阵,自言自语道:   
  木兰花令十一(4)   
  “不如,自愧不如,方才那首词意境高阔,情意融通,仿佛是词人用血肉写成……” 
  柳七听他说自己《留客住》的好处,心里十分高兴,便说: 
  “方才这首《南乡子》音律和谐,很有些诗味呀,可问是否是兄长所做?” 
  “正是在下即兴所为,可惜与方才那首词相比,自叹弗如。” 
  正说间,小安安来到柳七身边,扯扯他的衣襟: 
  “官人,给你看样东西。” 
  柳七接过一看,是一张契约,立约人为杨师师和楼主黄小云,契约上说: 
  “我杨师师今生蒙柳七恩爱,誓死不忘其情,适逢黄楼主于某月某日某时辰催逼我为众人演奏唱曲,因本人今日只能为柳七演奏送别之曲,所以不能答应,如果一定要演奏,便与楼主立此契约,从今以后,卖艺不卖身,楼主不得威逼。立约人:杨师师(指印),黄小云(指印)。” 
  柳七看了,甚是感动,忙忙收好,让安安上楼回话。 
  那人见状,问柳七道:“看来兄长和这里很熟?” 
  “熟谈不上,还认识几个人——兄长如果有雅兴,我一定代为引荐。” 
  “这——这就不必了。方才楼上在演唱我的《南乡子》,如果我要见那位唱曲的姑娘,估计不会很难。” 
  “倒也是,兄长高才,肯定能赢得楼里女儿们的欢心,何不现在就去试试?” 
  “试试倒也无妨。”那人说着来到楼门口,比比划划说了一阵,不久,柳七见黄小云下来了,和那人亲热地谈了几句,而后那人便高高兴兴地来到柳七身边。 
  “怎么说?”柳七笑问。 
  “我见到楼主了,她已知道方才的词是我写的,并且和那个叫虫娘的说好,待我下次带银子二百两,便可与她一晤。” 
  “二百两?可不是小数。”柳七问了一句。 
  “要不是我一首词,和虫娘相约、为虫娘梳弄,非得三百两不可——看来,我的词也值点钱,能换一百两银子。” 
  “那你何时去会她?” 
  “唉!”那人长叹一声,“我只是图个热闹。一介书生,哪里去筹得二百两银子,即使有这二百两,还是用它买书来读,怎敢乱花在这些妓女身上!” 
  柳七听言,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一瞬间觉得和这人能谈的话少了许多。 
  孙春听到这里,觉得机会来了,咳嗽一声说: 
  “从这个方面讲,我就可以当你的老师了呵呼咳!” 
  “此话怎讲?” 
  “我在此楼开门当天进来,楼主闭楼三日,让三十多号女儿陪我,分文不取!” 
  “此话当真?” 
  “不信呵?问问他是不是真的。”孙春指着柳七道。 
  柳七见状,也只好点点头。 
  那人很是吃惊地问道:“请问,这到底是何缘故?” 
  孙春道:“这楼里的女儿们是很有眼力的,一眼就能看出客人才情高下,遇着那真高的,非但分文不取,还自己赔着钱儿进去,若见那些无才的或徒有虚名的主儿,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人打断孙春的话问道:“兄长靠的是哪种才能?” 
  “说书呀!” 
  “说书?” 
  “对,就鄙人而言,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历代故事,无所不知,楼里的姐啊、妹啊、花啊、草啊,就喜欢听一些掌故解闷,我这不是正对了女儿们的心思?所以啊……”说完看着那人欲言又止。 
  “怎么着,难道要我跟你学说书不成?”那人说。“ 
  对了,除此以外,还有一条路可走。” 
  “请明言。” 
  “那就是写一首拍屁股的小令,再贴二百两白花花的银子。” 
  那人见孙春如此讥讽他,有些恼火,但转眼又捺住火气,和颜悦色地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日后有机会,肯定要来拜访阁下,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我的名吧,就不用问了,要找我,先找柳七,找着柳七,就找着我了。” 
  “柳七?”那人吃惊地说,“就那个填词作曲的柳三变?” 
  “对喽!” 
  “不见!”那人说。 
  “这是为何?” 
  柳七也插话道:“难道柳七和你有隙?” 
  “柳七柳三变我并不认识,可我知道此人,花前月下,吟词弄曲,满腹才情,不用于正当路途——可以说,柳七是咱们读书人的耻辱,贫生虽贱,但羞于和这类人为伍……” 
  那人的话尚未说完,忽听街面上几声锣响,从官道上走过一行人,吹吹打打,向西南方向而过。 
  “什么事?”有人问。 
  “有人中了进士了,这是去报喜的。”一人回答。 
  “知道是谁家子弟吗?” 
  “不清楚,只听说是个姓柳的……” 
  柳七见报喜的人往自己家方向而去,心里大喜: 
  “孙春,快跟我回家去。”     
  第二部 今宵酒醒何处   
  今宵酒醒何处一(1)   
  柳三变从秦时楼中出来时,已是早晨最美好的那段光景。980年后,人们该将这段光景叫做什么呢?有什么能够存活980多年吗?有什么能够存活更长的时间?似乎没有,即便真有,也不是现在考虑的事情。过多考虑将来的人会得忧郁症,比如:“常怀千岁忧”什么的。咱这国家,得了这种病的人多得是,往远里说,有孔子、孟子之流;往近里说,有柳崇,那是孔孟子弟,与他孙儿的放荡不羁决然不同,临死还留下明显是忧郁症患者的一句名言:“吾读圣人书,朝闻道,夕死可矣,毋得以浮屠法灰吾之身。”(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柳崇渡江到济州去看二子,忽患重病,遗嘱中如是说。)这句话,在文人圈里传颂不已。这句话还有那么点营养,柳氏子孙倒背如流,个个都有点出息,柳崇的六个儿子中有三个是进士,另三个因才能过于出众,用不着进士就身居要职,如柳察,在十七岁时便应贤良举,仕至水部员外郎;柳宷,霡官至礼部侍郎。 
  到了柳三变这一代,这句话的营养明显有所损耗,不中进士做大官的希望几乎没有了,所以柳宜有一天将三个儿子叫到膝前,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同时以柳崇之子的身份对他们说:尔等定要时刻牢记祖上的遗言,刻苦努力,求取功名,上报天子,下为百姓,如果你们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到时可别怪为父无情。按中国传统的习惯,柳宜的目光从长子柳三复开始,扫过次子柳三接,最后落到柳三变身上。小儿子是他的心头肉,小儿最有才,小儿子出生前天象、地况均呈异象,咱柳氏家族中,若谁能流芳千古,肯定是父亲柳崇和儿子柳三变了。柳宜想到这里,目光又从柳三变这块心头肉开始由小到大地再次扫视了一遍,感到手心手背都是肉,用不着对谁格外“关照”。 
  “记住我的话,回去读书吧。” 
  这可能是柳宜每次训子的固定落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训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读书,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知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士”,进士的目的就是为了入仕,入仕之后,光宗耀祖,既报效国家又抚慰人生,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一本万利,还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柳宜每次想到为孩子们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便有些得意地对兄弟柳寘(柳寘,字朝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蔡齐榜进士。)、柳宏(柳宏,字巨卿,宋真宗咸平元年孙权榜进士,历任江州德化县令、天圣年中,累迁都官员外郎,终光禄寺卿。)说: 
  “如果这小兄弟仨,能赶上咱们老弟兄仨就好了。” 
  在江州为官的柳宏听到这些话,十分肯定地说:“兄长,我们老弟兄仨,无法和他们小弟兄仨相比,我们在他们这个年纪时,仍然是不名一文,除了兄长,我现在只做个县令,寘弟虽中进士,但不入仕,落得在家中习字描画为乐,毫无成就,他们兄弟仨,将来绝对强过我们。” 
  柳寘听到这里,微捻长髯,沉吟半晌说: 
  “依我之观,三复诚实敦厚,才情也好,可惜太过正直,入仕怕很难进升。三接性情平和,学问功底深厚,将来必成大器。至于小侄儿三变么……” 
  柳寘看看长兄的脸,觉得不便直说。 
  柳宜:“都是自家兄弟,有话但说无妨。” 
  “三变小时一直在你身边,你了解得比我这做父亲的还多,你有话直说,也好尽早调教。”柳宜又说。 
  “调教可能于事无补,此属天意。” 
  “天意?”柳宏有些不解地说,“玉不雕不成器,咱们三变若不是朽木,只要精心雕琢,定然成器,与天意何干?”柳寘笑笑说:“二位兄长误解了我的意思——咱家三变必成大器,这几乎毫无疑问,可成什么器,就只有天知道了。” 
  “此话怎讲?”柳宜、柳宏问道。 
  “你们可曾记得三变出生之年咱家出现的三件奇事?” 
  “那年,寻墓时的奇事,我是知道的。”柳寘一句话,让柳宜想起那件怪事来。那得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说起,柳宜初任济州团练推官,柳崇闻说次子升官,非常高兴,渡江到济州去看柳宜、柳宏二子,到济州官舍时患病而死,葬在济州郊野。后来,许多精通风水地理的人认为柳家的祖坟存在许多不利之处,建议新找坟地,可世事多乱,此事一拖就是七年。七年之后,天下基本太平,王侯将相和普通百姓便有机会考虑祖宗的生存处境和儿孙生存处境的关系问题,柳宜便和五个小弟商定,为死去的父亲迁居。兄弟们跟着风水先生在沂州费县(当时,柳宜为沂州费县令)转了三四天,终于找到一方宝地,然后将柳崇的遗骨从济州搬来。安葬那天,民工们突然叫道:这下面是一块大石板,无法挖下去,问柳宜该怎么办。柳宜也觉得不妙,挖出大石板,盖着亡人头,绝不是吉祥的征兆,便求问风水先生,先生看看墓穴的深度,笑着说: 
  “这哪里是磐石压顶,分明是玉带缠腰,想尽办法将石板打开,只要能安放棺木就行。” 
  待石板破开之时,下面竟然有一汪清水,水中有条小鱼游来游去。 
  风水先生说:“我看阴宅四十五年,从来未遇过这等奇事。”…… 
  众人想到这里,柳宜说:“咱家祖坟的确是宝地,安葬父亲后第二年,我就考中进士,而后是寘弟中进士,大中祥符八年,宏弟又中进士,短短十几年,我族就出了三个进士,岂不是祖上保佑?”   
  今宵酒醒何处一(2)   
  柳寘说:“依我之见,那墓中的小鱼非关其他,而是咱三变降生的征兆,你们可记得,安葬父亲不久,三变就出世了。” 
  柳宜点点头:“此言有理。那么这小鱼到底预示着什么?” 
  “鱼儿者,水中之物也,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如这鱼儿确实是三变出生之预示,那三变这一生成器于水。”柳寘道。 
  “成器于水?”柳宜、柳宏均不解。 
  “是呀,他将生于水中,此生此世不会离开水半步,但我也不知这指的是什么。” 
  “那么,第二件奇事是什么?”柳宏问道。 
  “第二件奇事,三变出生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