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上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上册)-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
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
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
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被子。。

卫生员为难的说:
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
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
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一九五八年三


①1945 年日本投降后,共产党为了全国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和国民党
进行和平谈判,并忍痛撤出江南。但时隔不久,国民党竟背信撕毁“双十”
协定,又向我中原、苏中等解放区大举进攻。

因为情真,所以难忘


——《百合花》导读

有人称茹志鹃的《百合花》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小说情节很简
单,只有三个主要人物:19 岁的通讯员、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和作为文工团
员的“我”。故事也并不曲折:小通讯员送我到战时前沿包扎所,并在我的
要求下为伤员借被子,由此与新媳妇发生了小小的冲突。后来通讯员为救别
人而壮烈牺牲,新媳妇将自己惟一的嫁妆——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盖在烈
士身上。小说抒发了军民之间的骨肉深情,赞美了普通人物的高贵品质,表
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小说没有一般意义上男女之间的爱情,却描述了最广泛意义上的“爱”
的感情。有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
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的颤动着”;有人
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护:“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
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
膀了”。更可贵的,小说还写出了那种为了别人而舍弃自己的最无私的爱:
小通讯员为了救别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新媳妇则用自己圣洁的新
被表达了对英雄的敬爱之情。这种种的爱仿佛圣洁的光,使这篇写平凡故事
的小说闪耀出不凡的光彩。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刻画了两个可爱的青年形象。通讯员高大、淳
朴、羞涩,但却关心体贴别人,关键时候舍己救人,无私无畏;新媳妇单纯、
善良、深明大义,对子弟兵怀有最真挚的感情。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工
团战士“我”的形象:干练、朴实、通情达理。这些人物都有着纯洁的外表
和美好的心灵,仿佛洁白的百合花,盛开在战火与硝烟里。

作者擅长用典型细节描写、烘托人物。枪管中的野菊花、通讯员给我开
饭吃的两个硬馒头、新媳妇抿着嘴的笑、她的洒满百合花的新被。。都有力
地刻画了人物的个性,并使作品在情节的发展上前后呼应,烘托了主题。

作者用词简约,文笔朴实无华,无论对话,还是描写都是那么纯朴自然,
不染纤尘。在她笔下,战火与流血都显示出本质上的静穆与圣洁,带给人与
众不同的心灵上的震撼。

《百合花》之所以有如此的艺术魅力,是基于作者对爱、对人、对战争
的深切理解:“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
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
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正是这种深刻的理解和诗意的
表述使《百合花》像一颗素朴而晶莹的宝石,透过历史的重重烟尘放射出圣
洁的光芒,至今使人读后仍为之动情。

(宋媛)


创业史(存目)

柳青

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恢宏史诗
——《创业史》导读

《创业史》作者柳青。全书计划写四部,但在完成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
卷及下卷14—17 章后,18—28 章未及修改作者便告别人世。仅就相对完整
的第一部来看,《创业史》仍不失为我国当代一部气势恢宏的优秀长篇小说,
堪称为史诗性巨著。

《创业史》反映的是一个富于时代特征的主题。小说通过对渭河平原下
堡乡蛤蟆滩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以及人们在合作化过程中思想、心理变
化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在当时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状况下进行合作化、走公
有化道路以及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部作
品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怎样发生社会
主义革命。”

虽然《创业史》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但《创业史》
本身的艺术魅力并不随着那段历史的逝去而逝去。它不仅为我国文学史人物
画廊增添了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王二直杠等一系列散发着浓
郁的泥土气息的典型形象,而且在长篇小说艺术的形式、艺术表现力、民族
特色和个人化风格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小说结构宏伟严谨、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既有历史发展的概述,又有
时代的广阔画面。而对于波澜壮阔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反映,很少用轰轰烈
烈的场面和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注重“从细微处见精神”,着力于对人物
相互关系和内心世界的刻画,既有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也有对西北
农村风光的富于抒情性的描绘,并在情节发展中自然穿插带有哲理性的议
论。语言极富于乡土情调,清新、流畅,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所有这些,
都使《创业史》既富于时代的昂扬精神和民族的风貌色调,又呈现出细密、
清新而又明朗的艺术风格,达到了“宏伟构思与细致描绘”、“感性抒发和
哲理议论”、“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地域色彩和个人风格”等四个方
面的完美结合。

尽管与那个年代的所有小说一样,《创业史》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
极左思潮的印迹,但这只是白玉微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创业史》都可
以说是思想和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在我国文学史尤其是小说史
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王翠艳)


李自成(存目)

姚雪垠

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李自成》导读

《李自成》全书共5 卷,350 多万字。1977 年出版的第2 卷,获首届“茅
盾文学奖”。全书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同以崇祯为代表的朱明王朝之间的
殊死斗争为主线,旨在展现明清之际我国封建社会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历
史画卷,揭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历史教训和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的基
本规律,绘制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宏大的规模、鲜明
的形象、独特的构思、丰富的表现手法,为新中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开辟了
一条道路,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其主要成就在于:

其一、广阔地再现历史生活,深刻地反映历史事变的本质和规律。作者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浩如烟海的明清两代的正史、野史做了深入的分
析和研究,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的波澜壮阔的画
面,探索农民起义的成败规律,并且艺术地概括了明末社会的政治、经济、
法律、军事、道德、宗教、文化乃至宫廷生活、典章制度、民间习俗、风土
人情等,笔墨所至,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从义军领袖到士兵向导、从京城到
荒僻山村,从宫廷朝仪到农事百工,无不绘声绘色,堪称反映我国明末清初
社会全景的“百科全书”。

其二、小说以出色的艺术手笔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仅前三卷出场的人
物就达350 多人。明末清初各阶级、阶层和行业的人物在小说中都有生动的
描绘,如农民军首领、各级将领、士卒、皇帝、内阁大臣、总督藩王、后妃、
勋戚、太监、宫女、武将、各级官吏、幕僚、衙役、豪绅、商贩、艺人、儒
生、游民、手工业者、农民、星相家、巫婆、术士、强盗、歌妓、修士、僧
人等。其中,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自成和性格丰富复杂的封建帝王崇祯皇
帝朱由检都堪称艺术典型。

其三、结构美学的创造与民族风格的探索。《李自成》如同一座规模宏
伟的建筑,有着严谨的结构、变化多端的布局。作者采用了多线条网络式发
展的结构方法,章节、单元相对独立又不失关联,情节的铺展层次井然、繁
而不乱、开阖自如、活泼多姿,时而洪峰骤起,时而水波静漾,富于动态美、
匀称美和相间美。《李自成》也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长篇巨制,其
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所描写的内容、事件、人物、谋篇布局和传统的表现手
法方面,还集中地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上。作者把白话、文言与口语熔
于一炉,创造了一种准确洗练、朴实流畅、生动形象、语言且富于历史感。
还灵活地运用了对联、灯谜、题铭、偈语、文告、诏书、骈文等,显示了作
者历史知识的渊博和驾驭文字能力的娴熟。

小说的局限主要在于李自成形象的刻画有“现代化”和“完人”倾向,
影响了这一形象的可信度。
(钟正平)


班主任

刘心武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我想,你肯定不愿意,
甚至会嗔怪我何以提出这么一个荒唐的问题。

但是,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瘦而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
信任的眼光望着初三(三)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换一种方式向他提出这个
问题时,张老师并不以为古怪荒唐。他只是极其严肃地考虑了一分钟左右,
便断然回答说:“好吧!我愿意认识认识他。。”

事情是这样的:前些日子,公安局从拘留所把小流氓宋宝琦放了出来,
他是因为卷进了一次集体犯罪活动被拘留的。在审讯过程中,面对着无产阶
级专政的强大威力与政策感召,他浑身冒汗,嘴唇哆嗦,作了较为彻底的坦
白交代,并且揭发检举了首犯的关键罪行,因此,公安局根据他的具体情况
——情节较轻而坦白揭发较好,加上还不足十六岁——将他教育释放了。他
的父母感到再也难在老邻居们面前抛头露面,便通过换房的办法搬了家,恰
好搬到光明中学附近。根据这几年实行的“就近入学”办法,他父母来申请
将宋宝琦转入光明中学上学。他该上初三,而初三(三)班又恰好有空位子,
再加上张老师有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又是这个年级班主任里唯一的党
员,因此,经过党支部研究,接受了宋宝琦的转学要求,并且由老曹直接找
到张老师,直截了当地摆出情况,问他说:“怎么样?你把宋宝琦收下吧?”

正像你所知道的那样,张老师思忖的目光刚同老曹那饱含期待、鼓励的
目光相遇,他便答应下来了。



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趁他顶着春天的风沙,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的当口,我们可以
仔细观察他一番。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发胖。他
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
套的风纪扣,也一丝不苟地扣着。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
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
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
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
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
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条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
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一路上,张老师的表情似乎挺平淡。等到听完公安局同志的情况介绍、
翻完卷宗以后,他的脸上才显露出强烈的表情来——很难形容,既不全是愤
慨,也不排除厌恶与蔑视,似乎渐渐又由决心占了上风,但忧虑与沉重也明
显可见。

张老师从公安局回到学校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他掏出叠得很整齐的
手绢,一边擦着脑门上的汗,一边走进年级组办公室。显然同组的老师们都


已知道宋宝琦将于明天到他班上课的事了。教数学的尹达磊老师头一个迎上
他,形成了关于宋宝琦的第一个波澜。



尹老师和张老师同岁,同是一个师范学院毕业,同时分配到光明中学任
教,又经常同教一个年级。他们一贯推心置腹,就是吵嘴,也从不含沙射影、
指桑骂槐,总是把想法倾巢倒出,一点“底儿”也不留。

尹老师身材细长,五官长得紧凑,这就使他永远摆脱不了“娃娃相”,
多亏鼻梁上架着副深度近视镜,才使他在学生们面前不至有失长者的尊严。

在这一九七七年的春天,尹老师感到心里一片灿烂的阳光。他对教育战
线,对自己的学校、所教的课程和班级,都充满了闪动着光晕的憧憬。他觉
得一切不合理的事物都应该而且能够迅速得到改进。他认为“四人帮”既已
揪出,扫荡“四人帮”在教育战线的流毒,形成理想的境界应当不需要太多
的时间。不过,最近这些天他有点沉不住气。他愿意一切都如春江放舟般顺
利,不曾想却仍要面临一些复杂的问题。

关于宋宝琦即将“驾到”的消息一入他的耳中,他就忍不住热血沸腾。
张老师刚一迈进办公室,他便把满腔的“不理解”朝老战友发泄出来。他劈
面责问张老师:“你为什么答应下来?眼下,全年级面临的形势是要狠抓教
学质量,你弄个小流氓来,陷到作他个别工作的泥坑里去,哪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