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信它终将会被人类所认识并掌握。为了捍卫这一否定上帝的思想,泽农将
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庭结束后,布尔热教堂的仪事司铎到狱中告诉泽农,
他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是无神论和亵渎上帝。另外,泽农生活上的有失检点是
他失去民心的主要原因。泽农听后异常愤怒,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要把性
爱当成万恶之首,而对满目皆是的暴力、凶残、不公正却熟视无睹、置若罔
闻?泽农宣言不讳地宣称自己是个叛逆分子,宣称他所生活的时代本身就充
满了动荡、变革、反抗。议事司译为泽衣的才华感到惋惜,不得不宣布明天
他将被押赴刑场,处以火刑,但他还有一晚上的时间考虑,如有悔改之意,
愿意把他丰富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用来为教会服务,那么他还有生的希望。
泽农曾产生过片刻的动摇,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死,而且是自己杀死自己。
他用一块藏在桌子夹缝里的刀片,以外科医生特有的敏捷切开了四肢的大动
脉。明天当众焚烧的将只是一具僵尸。泽农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自由。他又重新回到了冥冥宇宙的怀抱之中。这一年是1569 年,泽农60 岁。

作品鉴赏《苦炼》是部历史小说,然而与《阿德里安回忆录》不同的
是,小说的主人公泽衣是个虚构的历史人物,但是,在尤瑟纳尔看来,这并
不意味着小说可以随意创造,不顾或者很少顾及历史事实。泽农是主活在16
世纪的一个集医生、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三任于一身的人物,那个时候正是法
国乃至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方兴未艾的时代,资产阶级正在兴起,
教会和王权的统治受到了冲击,在中世纪黑沉沉的夜晚,开始显露出资产阶
级个性解放的曙光。“苦炼”是炼金木中的一句行话,它指的是物质分解和
融化的那个阶段,据说,那是大功告成前景难以攻克的一道关口。作者用这
个名词作为书名,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象泽农这样一位摆脱了陈规陋习和
狭隘偏见的人文主义哲人还要经受严峻的考验,甚至是死亡的考验,它也象
征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战胜封建主义和教会之前的那段“黎明前的黑暗”。
可以这样说,泽农是由16 世纪欧洲许多著名人文主义者拼凑而成的人物。比
如他的身世,私生子,进修道院当僧侣,就与荷兰著名人文主义者埃拉斯姆
的生平极为相象,另外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大多是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至
于著作被焚禁,作者本人被处火刑烧死,更是不少人文主义学者的悲惨命运。
但是,尤瑟纳尔自有她的高明之处,她并不是机械地拼凑出泽农这样一个人
物,而是充分调动文学手法,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多重性格的典型人
物。泽农天生智慧超人,学知渊博,是一位大学者,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他作
为哲学家而思考抽象问题,作为医生而治病救人或出版小册子向愚味的人们
宣传科学知识,但也没忘了描写他的另一面,即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
比如写他与女仆的爱情,写他抵御不了女佣人的诱惑,尽管第二天“醒来不
免悔恨不迭”。即使在他隐居的时候,他有时也会忍受不了清心寡欢的滋味,
逢场作戏干那么一次,还因自己精力充沛而沾沾自喜。修道院里的小修士的
夜间聚会淫乱,他虽然不受引诱,但既不告发也不加拦阻,实有纵容的嫌疑。
作者这样写,并不是为了增加一些“有趣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她这里写出
的是一个反叛的泽农,因为在中世纪,禁欲是教会维护其黑暗统治的手段之
一,而象泽农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则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歌颂世俗的享受和
欢乐,反对禁欲主义,因此,作者敢于写出主人公泽农“有伤风化”的一面,
其用意在于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一个距今数百年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苦炼》
描写的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者用遒劲沉稳的笔展示出一幅巨大的时代
画卷,那里有宗教的狂热与残酷,有瘟疫的流行,有战争的风暴,有哲人的
抽象演绎,更有人文主义与黑暗中世纪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垒,它使读者再一
次领略了达·芬奇·埃拉斯姆、哥白尼、俐利咯、康帕内拉、布鲁诺等一批
先哲的伟大之处,而泽农这样一个集教士、炼金术士、医生、受女人喜爱的
魔法师、旅行家、慈善家、哲学家等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更给人们留下抹不
去的深刻印象。尤瑟络尔是一个崇尚古典主义的作家,《苦炼》在内容上自
不必说描写的是古代故事,在谋篇布局、叙述方式及遣词造句等形式方面,
也颇有古典主义的遗风。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借用古典小说的写法,比如写泽
农在各国流浪,从军,做御医,在非洲赎买女俘等情节,就完全是套用十六
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俗套。《苦炼》的文字典雅,用词丰富,作者显然
对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相当熟悉,在描绘王公显贵、哲人、炼金术士、贩夫走
卒、女佣等各类人物时,娴熟自如,准确生动,显示出不一般的功力。

(邓永忠)


朱利安·格拉克半岛(1970)

作者简介朱利安·格拉克(1910—),真名路易·布瓦里耶,1910
年出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年轻时,格拉克深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所
著的《安德烈·布勒东》一书一直是研究超现实主义的重要专论。可是他本
人并不想归属于任何文学流派,而是匠心独运,自成风格。格拉克认为,文
学活动与社交和功利毫无关系,因此,他断然拒绝1951 年颁发给他狗龚古尔
文学奖,而且至今不同意以袖珍形式出版他的作品。格拉克最擅长小说创作。
1938 年处女作《在阿尔戈城堡》问世,作品充溢着神秘莫测的中世纪气氛和
虚无飘缈的梦幻色彩,与同年诞生的存在主义作家萨待所写的《恶心》中的
自然主义描写和道德的直接思辨形成鲜明的对照。1951 年写的《沙岸》描述
古时沙漠两岸的王国一直焦虑不安地等待着战争爆发的对峙伏态。作品从头
至尾以非凡的笔触精心刻画这影响人类命运的等待心理,烘托出一种扣人心
弦的虚空氛围。小说被评论界誉为战后法国文坛的一朵奇葩,30 余年未有能
与之媲美者。除了长篇小说,格拉克还娴熟地运用多种文学体裁进行创作。
他著有散文诗《巨大的自由》(1947),剧作《渔夫国王》(1948),随笔
《大写字母》(1967)和《边读边写》(1981)等。格拉克一直认为,文学
的生命不在“胃”里,而在心中;文学不是物质生活的啼饥号寒,而是心灵
的颤抖,想象的喷溢,其价值绝不能与消费社会的商品同日而语。格拉克文
学的成就和高贵的人格,使他在法国文坛占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作于1970
年的中篇小说《半岛》,充分体现出洛拉克的创作思想阳艺术风格。

内容概要西蒙在侯车室里往外看,阴影下的各种物体都满是灰尘,枯
燥乏味的愁意笼罩着车站。“这里真是无人可等,她不会来的,”西蒙想。
伊尔姆嘉写信说要来,但今晚来的可能性很小。火车到达还有20 分钟,他不
时地看大钟,看铁路铁轨。有列火车来了,但只有三四节客车,几位旅客下
车,无人迎接。西蒙狗鼻子依然顶着璃璃,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等待欲。火
车开走了,西蒙走出车站,启动汽车向车站外驶去。布雷弗耐镇街道上空无
人迹,他又驶向海岸的干线道,眼前只有宽阔的路带。“我该干什么呢?”
他觉得麻木不仁。他只有驾车驰骋。在一个加油站处,他进入了一座小土堡
式的旅店。“我一点也不用着急,”他轻松地想。他觉得伊尔姆嘉不在眼前,
反变得比实在的她更加有血有肉。他走出来,发动了汽车。他问自己,万一
他赶不上约会,伊尔姆嘉怎么找到他?“不如一下午闲在布雷弗耐镇上。”
汽车驶上了凯尔格里特公路,他感到置身于清新广阔之中,似乎伊尔姆嘉就
坐在身边。驶上大路后,景色有了改观,看到了庄稼和果树。他倦缩在茫然
的等待中,想象各个地名的意义。他拐到一个小镇,见到的只是几间房子和
一座教堂,他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他想,伊尔姆嘉有可能不在火车上。现在,
他又在灰蒙蒙的苍天之下行驶。寂静笼罩着乡野,路上有一两家住房。看到
茅屋石灰粉刷的颜色,他想起伊尔姆嘉刚刚刮过的发脚泛着螺钿光泽的皮
肤,她坐在火车里一定在想他。一片沼泽地出现在前面,西蒙下车轻快地在
沼泽地边上行走,北方的一草一木又重新出现在他的心头。这些景象可以说
是她的氛围和她的安静期。古老的景象与她温柔地融为一体。驶出沼泽地,
一座庞然褐色建筑挡住了视线,他几乎要迷路了。到一家店铺问了路唇,他
又重新上了公路。爬上了一道斜坡后,他在公路边一片树林里停了一会儿。
他感到自己姗姗来迟。“不会再有什么了,”他心情沉重地想,“难道她还


会来?”又临近大海了,一片孤独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听着大海的浪涛声,
他感慨道:“多么暴躁的海岸啊!”下午天变得暖和起来。他竟然觉得,伊
尔姆嘉的正带着柔情向他走来。车到达十字路口,他心神慌乱。“我要等待,”
他想“我要到车站附近去散散步。那儿有咖啡馆,就在车站旁边,什么都比
这样缺乏安全地四处流浪好。”时近5 点时,西蒙象个游客,走向港口。在
凯尔格里特镇,他用闲游者的步态走路。一些披挂不多的女子在街上走来走
去,西蒙贪婪地瞧着她们。他走进海水浴旅馆,不见女招待,就独自欣赏周
围的一切。下午五点20 分,他折回街上,买了一把花,插在一只广告罐里,
然后躺在床上,想放松放松,想象伊尔姆嘉进屋后的情形,情欲象浴缸里的
温水一样封住了他的躯体。“再过两个小时,”他启动车时静心地想。凉风
和日光令他陶醉。他在一个集市上停好车子,顺小街徒步行走。广场一头空
无一人,另一头有一长排两层建筑,他任凭自己的想象在这片混沌中驰骋。
“我的生活中只有出发,”他想。“我从来不喜欢到达。”他驶离了集市,
他不时地思念着伊尔姆嘉,把他和她维系在一起的线依然绷得很紫。他象一
颗小行星,绕着她运行,却不能和她相会。车子翻进一个上岗,就波两排炼
油工人的砖砌宿舍吞没了。他与疲倦的行人产主了共鸣,感到自己在往回走,
有人在等待自己。他眼前只剩下一点路程要走,种着刺槐的小广场,已经点
缀着寥寥灯火的车站。“我还有许多时间。”他想去小树林背后的坡顶走走。
路边看到一间小屋,里面断断续续传出人语声。西蒙产生一种朦胧的亲切感。
那是两个女人的声音。一个声音低闷,她背对着门口,现出一个家庭主妇那
复杂的身体曲线,另一声音清如泉水,静静流倘,特别稳重和安详。“一个
母亲和她的女儿,”西蒙想。整整一天,他一路不断地听到这低沉的、强弱
不匀的音乐,却几乎一直没有明白它的意义。这音乐发自人的肺腑,犹如淤
塞的河床一样,流淌时碰到了无形的石子。一个欲望抓住了他,他想一直溜
到门口,和这喁喁话语汇成一体。不久,他有些头晕。“不是怕她人不在!
而是怕和她相会。”“我无人要等,”他又一次想。“世界无可等待,从来
都无可等待。”他内心产生一种绝望。他回到了布雷弗耐镇,一下午的游逛
又浮现在脑海里。“只须等待”,“仅仅是等待。可是等待这样东西,有某
种禁忌。”火车还有10 分钟就要来了。他在月台上行走,一阵咯咯的声音轻
轻传来,他看见月台上排灯齐放。他刚跨过铁轨,列车就驶进了月台。最后
打开的几扇车门关上了,他看见了手提箱和那件浅色连衣裙。连衣裙被他身
边旅人的浪涛冲着,犹如浪沫中的一只木塞,在灯光的雾气中翩翩起舞,飘
逸若仙。他发觉,自己手中还握着刚才在乡间小道上折来的一根带叶树枝。
他把树枝扔出围墙,感到一身轻松空虚。他觉得,内心为欢乐而腾出的空地
并没有满,只有一种平和的、有些抽象的安全感,这大概就是与伊尔姆嘉重
逢的幸福感,他试着撑高自己,从栏杆上面探出身子。他感到膝盖撞在铁格
上。“如何才能和她相会呢?”他茫然地想。

作品鉴赏也许是受荒诞派作家贝克特的影响,等待的主题在法国以及
整个世界文坛有了特有的地位和审美价值。朱利安·格拉克的中篇小说《半
岛》也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只是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同题旨而异意趣。
《半岛》中人物只有一个——西蒙,作品只是写他在等待女友(情人?)伊
尔姆嘉时的种种流动的意绪、心理、情感。根本没有矛盾冲突,也几乎谈不
上有什么一般小说常有的场面和情节。可是却委委婉婉、细细腻腻地叙写了
近7 万字,这是需要非凡的艺术功力的,与《等待戈多》的荒诞感不同,《半


岛》是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写法。西蒙在火车站等伊尔姆嘉,没
等到,而到车站外去游逛以消磨时间。在那里看到、听到和感受到许多大自
然的景观和人生的图景,这是活生生的、极现实的。而西蒙在等待和漫游中
恍恍惚惚产生的伊尔姆嘉那美丽的肉体与炽热的情感簇拥着自己的感觉,以
及作品在描绘乡镇山野的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又有着朦朦胧胧的虚化感和
象征意。作品描绘西蒙驾车驰骋与徒步闲走所经过的城镇、集市、海岸、沼
泽、树林、村落、山坡、草地、果园等等,就是为读者一一展现法国沿海那
祖而而美妙的自然景象,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感受法国半岛的生命气息。作
者调动了视、听、触、嗅、感、想这五官六觉去审视这些自然景物,并用错
觉、联觉、通感等艺术手法,将这些景物景观实在、具体、形象地介绍给了
读者,又尽力不使其雷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