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第1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她已尽了作女儿的义务,同时金卡斯给全家带来的耻辱与苦恼也终于彻
底结束了。金卡斯突然死去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傍晚下工时分,金卡斯四
个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来到死者房间。万达和姑姑天黑前就回家去了,莱昂纳
多和爱德华·多留下来守灵。晚上10 点钟,莱昂纳多托词回家,房间里只剩
下爱德华多和金卡斯主前的四个好友。当爱德华多得知这四个人将整夜守在
这里之后,嘱咐他们天亮之前不要离开,自己先回家休息去了,金卡斯的四
个好友围着棺柩做了沂祷,但金卡斯却对此无动于衷。为了使他高兴,他们
把金卡斯扶坐起来给他喝酒。酒一落肚,金卡斯的脑袋便一摇一摆,鲁笑颜
开。他们又对他议论说,新衣服与其埋在地下烂掉,不如留给他们穿用。金
卡斯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就把他的新衣服扒去,又换上了原来的服
装。恢复了旧貌的金卡斯此时更加高兴了。突然,他们想起水手曼努埃尔今
夜要在船上请客,就扶起金卡斯,五个人一起走出房间前去赴宴。主卡斯十
分开心,不时地向路上遇到的行人吐吐舌头。今晚与往常不同,酒店和妓院
都失去了昔日的喧闹。他们派出一个人前去看个究竟,其余的人就在教堂的
台阶上坐下等候。金卡斯躺在台阶上望着月光微笑。一会儿功夫,派出的人


跟着一伙人欢呼着向他们走来,为首的是金卡斯的相好、妓女基特利娅。她
穿着一身孝服,由两个女人搀扶着。一见到金卡斯,她立刻挣脱她们的胳膊
向他跑来。金卡斯还活着!她就势坐在金卡斯身边,一个劲地抱怨他为什么
用假死吓唬人。休息片刻之后,大家又一起向海边走去,到曼努埃尔的船上
去赴宴。半路上,他们在卡祖扎酒店停下来,想搞一点酒带到船上去。这时
酒店里一群烟鬼正在吞云吐雾。金卡斯的头倚在基特利娅胸前,两条腿直挺
挺地伸出挡住了过往顾客的道路。据说有个女人走过时曾碰到他的腿差一点
绊倒。几分钟后,又有个烟鬼要从这儿走过,请金卡斯把腿收一收。金卡斯
佯装没有听见,这个人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什么,还用力推了他一下。金卡
斯勃然大怒,一头向他撞去。酒店里立刻发生了一场混战。金卡斯的一伙人
大打出手,把烟鬼们统统赶出了酒店。这时人们发现金卡斯躺在地上,头撞
在走廊上的一块石头上。他们立刻给他灌了一大口酒。酒一落肚,金卡斯又
振作起来。他们离开酒店来到码头。水手曼努埃尔根本不相信主卡斯会死在
陆地上,他正在这里等着他们。众人上了船。然后,慢慢驶离码头来到一望
无际的大海。人们又吃、又喝、又唱,只有全卡斯和基特利娅两个躺在船头
上。基特利姬吻着盒卡斯的眼睛向他情意绵绵地窃窃私语。突然,乌云涌起,
把月亮和星星遮掩了。阵阵海风过后,一场暴风雨立刻降临海上。谁也不知
道金卡斯是怎么站起来的,他靠在桅仟上微望地青着翻滚的海浪冲刷船头。
一个巨浪劈头打来,把船打入旋涡。船上的人们不禁失声惊叫。一道闪电划
破黑沉沉的夜空,人们看到盒卡斯一下子纵身跳进大海,并且听到他的最后
的遗言:“我已下定决心,按我自己的意志埋葬自己。”

作品鉴赏《金卡斯之死》原名《死与盒卡斯·贝罗·达阿爪之死》,
子1959 年4 月初版,是亚马多的一部内容比较严肃的中篇小说。小说自问世
至今,印行逾40 版,被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意大利以及阿拉伯等
十余种文字,并曾先后搬上舞台、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亚马多在创作手法
上的独到之处,是他能不拘文体,而着墨于刻画人物。在他的笔下,人物形
象饱满、性格鲜明。《金卡斯之死》已体现了作家的这一艺术风格。他通过
对主人公金卡斯及其家人和流浪汉朋友的勾勒,相当主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当
代巴西社会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自长篇小说《加市里埃拉》以来,亚马多
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或者说主要描写对象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40 年代作品
中的所谓英雄人物逐渐为妓女、流浪汉等一类被人们所不齿的人物所代替。
作家曾不止一次他说,“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人民,特别是巴伊亚州的贫
困人民,是我创作的对象。”作家的这一倾向,在中篇小说《金卡斯之死》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读者不难看出,作家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
倾注着深切的同情。作家启迪人们:在病态的社会里,正常的人已经失去人
性,而疯疯癫癫的流浪汉以及浪迹烟花的妓女倒还保持着真正的人性。金卡
斯原本生活在一个满不错的家庭,成员极为简单:妻子、一个已经嫁人的女
儿和他自己。他本人是州财政厅的一位模范的政府公职人员,走起路来斯斯
文文,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他工作勤奋,生活检点,简直可以为人师表。但
是,就是这么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在一次和家人吵架之后,一气之下,毅
然出走。其实,原因很简单:他越来越看不惯他的家人的虚伪、自私、贪财
和对劳动民众的偏见。他们既看不起流浪汉等下层人民,不屑与之为伍,也
反对全卡斯和他的流浪汉朋友来往,更不愿让自己的子女们知道有这么一位
“不体面,的外祖父,免得“辱没家”,金卡斯“死”后,他们先是吃了一


惊,但旋即流露出内心中的真情:死了更好,从此,压抑在他们心头的那种
耻辱仿佛一块巨石落地,永远也不会折磨人了,可金卡斯毕竟是他们的长辈,
表面上还要尽点孝道,在埋葬金卡斯之前,几个还保持着亲缘关系的家属还
要守灵,起码让人觉得,他们还出自体面知理之家,可等他们一旦知道全卡
斯身边还有他四个生前友好在那里傻乎乎地苦熬黑夜时,便一个个托词溜之
大吉了。作家在他的这部小说中,状如剥笋一般,一层层地把这些“上等人”
卑鄙龌龊的五脏六肺向读者清清楚楚地流露开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
是那些流浪汉和妓女的高大形象:与金卡斯亲属们冷漠无清的态度截然相
反,他们在惊悉金卡斯死讯之后,立即感到悲痛和失望。出售炸糕的迷人的
黑人妇女帕乌拉在她的货摊前哭成了泪人儿,妓女们悲痛欲绝,“流下了最
伤心的眼泪。”哭哭啼啼地像失去了亲人,大眼睛基特利娅的哭喊声更是响
彻云霄,听了叫人心肝欲裂;金卡斯生前四个最要好的朋友不是像在胸口上
狠狠地挨了一拳,就是长吁短叹,或者嚎啕大哭,总之,没有一个是无动于
衷的。对于他笔下所捅摩的人物,诚如作家所言,他是“爱憎分明”的。金
卡斯究竟有没有死?小说中的人物固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就是亚马多本
人也确实运用了他那支如椽之笔,造成了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氛围,
令人回味无穷。说金卡斯死了,也非谣言,因为有人亲眼目睹,有人从大老
远来向万达通报,说他在清晨与世长辞,违有人见到他纵身跳进大海,见证
人可见是不少的。然而,说他没有死,也有充分的理由,而且更令人信服。
因为这不仅反映了朋友们良好的心愿,而且还揭示了金卡斯的家属们因虚情
假意的伪善而感到心虚的一种心态。你看,在万达无可奈何地在为他父亲守
灵时,清晰地听到他在骂她:“毒蛇”,吓得她脸色煞白。姑姑马罗卡斯则
听到她弟弟金卡斯在嘲笑他那肥大的臀部:“屁篓子”。金卡斯由他的四个
好朋友扶起来,坐好,喝过酒后,他的头摇来晃去,笑得很厉害。然后,由
他们扶着,走出家门,他走起路来跟跳舞似的。在去船老大曼努埃尔船上的
半道,大伙歇了一会儿,金卡斯则躺下来,仰望夜空。在卡祖扎酒店,金卡
斯也“参加了打斗”,他“一头向人撞去”,但后来躺倒在地,脑袋撞在一
块石板上。。这一切都烘托出金卡斯又生又死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作家的创
作初衷,地位卑贱、心地善良、与群众共苦乐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而
却为“高贵者”所不容,但在他们心里,金卡斯即便“死”,又何足惜哉!

(林一安)


埃·维利西奠大使先生(1965)

作者简介埃里科·维利西莫(1905—1977),出生在巴西南里约格朗
德州的一个名叫上克鲁斯的小城里。由于家贫,中学未毕业便开始独立谋生,
先后当过店员、银行职员,还经营过药店。艰难的生活并未能影响他对文学
的热爱。从少年时起,他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英国的赫胥利,美国的
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等都是他喜爱的作家。他曾经把赫胥利的小说《对比》
译成葡文介绍给巴西读者。1930 年,他开始在南部最大的港口阿雷格里港工
作,担任《环球》杂志编辑部的秘书和编辑。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偷牛贼》
就是同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三年以后,他便进入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933
年至1943 年间,维利西莫以充沛的精力陆续写出了《克拉丽萨》(1933),
《十字路口》(1935),《远方的音乐》(1935),《太阳下的一处他方》
(1936),《传说》(1940),《余下的是沉默》(1943)等一系列以南里
约格朗德州为背景的城市生活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声誉鹊起,名噪全国,
成了巴西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1949 年到1961 年,《时间与风》三部曲
问世,即:《大陆》,《肖像》和《群岛》。其中尤以《大陆》最受推崇,
被译成七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这部长达670 页的小说是以联邦党和
共和党在小城圣菲的攻防战为线索,利用时空跳跃法,描写了两个家族五代
人在一百五十年间的矛盾冲突和兴衰荣辱。实际上,小城里发生的一切是那
一时期整个巴西社会生活的缩影。1965 年,《大使先生》问世,再次轰动巴
西文坛。1971 年,长篇小说《安德列斯事件》出版,通过一次工人罢工事件,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面貌。该作深受广大工人群众的好评。除小说外,维
利西莫还著有游记、童话、回忆录等作品。

内容概要《大使先生》全书共分四章:《递交国书》,《招待会》,
《外交圈》和《山上》。前三章叙述了拉美某国驻美国大使馆里发主的故事;
最后一章介绍主要人物回到国内之后的事件。整个小说是以该国驻美大使加
夫列尔·埃略多罗上任一年间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以一等秘书巴勃罗·奥尔
特加的活动为副线,以大使馆为主要舞台逐渐展开的。通过对大使、武官、
参赞、秘书、美籍雇员和他们的夫人、情妇间关系的描述和后来发生的游击
队进军首都夺取政权的全过程的介绍,让人们看到了那个世界的外交圈内尔
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让人们看到种种虚伪的假面和各派政治力量间冲
突的实质。主要人物有两位:一位是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他忠于独裁
政权,曾“为共和国作出杰出的贡献”;他踌躇满志、官运亨通,正处于飞
黄腾达的事业巅峰。但实质上,他面善心毒,口蜜腹剑,野心勃勃,期望有
一天当上华盛顿式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长,他所依附的独裁政权很快处于危
机之中,这时他本可以远走他乡,可是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使他不得不回国参
战,结果落得个被“革命”政权处决的悲惨下场。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一等秘
书巴勃罗·奥尔特加,他是一个有着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热血青年。他厌恶这
虚伪的外交圈,更不愿为独裁政权卖命,以致最后毅然辞去了使馆的职务。
随后,他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参加了游击队,投入了推翻独裁政权的战斗。但
不久之后,游击队领导人的极左表现使他对未来感到优虑,他决心迫使“革
命”的领导人要履行对人民许下的诺言:实现社会公正,组成民主政府,给
人民以自由。他悲愤他说:“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也不应再受欺骗了。”然
而,孤掌难鸣,当权派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监视他的行动。大使和一秘


是两个水火不容的人物,他俩的活动在作品中交叉进行并贯彻始终“在使馆
里,他们分属于两派,当独裁政权面临危机、使馆人员作鸟鲁散时,他俩又
都回国参加了互相对立的营垒。但在书的结尾,他俩又意外地相遇了。加夫
列尔·埃略罗多被游击队抓获了,随后被送上“人民法庭”受审。巴勃罗·奥
尔特加这时正在游击队里工作,但他对极左政策不满,坚持接法律程序审理,
便决定为前大使出庭辩护。然而,在极左政策的高压下,不仅前大使被判处
死刑,而且巴勃罗·奥尔特加也受到了“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指责。

作品鉴赏从争取民主、反对军事独裁、拥护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大
使先生》的确是一部有进步意义的作品。代表进步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巴勃
罗。奥尔特加,他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我不要地位和个人好处,而是要
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可以分享他们应得的利益。”为此,他不赞成
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极左方针。而且公开批评总书记巴伦西亚,坚决反对他的
个人独裁:“今天上午,许多战友来找我,说他们的想法跟我一样,绝不接
受巴伦西亚的个人独裁。”“革命委员会”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反革命行径”,
除指责他“右倾”和“动摇”之外,还派人监视他的行动。但他态度十分坚
决:“我不伯他(总书记)心毒手狠,决心对付他。我几乎把一切都献给革
命了,但我不要地位和个人的好处,而是要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应
该分享的利益。我不打算流亡,更不想朝脑袋上开一枪,而是要留下来斗争。
我比我本人原先想象的要固执得多。如果说这场革命白搞了,至少它使我更
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巴勃罗·奥尔特加的顿悟绝非个人的觉悟的提高,而
是代表了进步的知识阶层。在创作手法上,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