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巨大的困难。但是,如果作品中仅仅只是这些估燥乏味的资料的堆砌,那么
这样的纪实作品必然是不成功的。《统帅》的成功,首先是作者利用这些绝
对真实的材料塑造了一个胸怀博大、能征善战、刚直不阿的军事统帅彼得罗
夫大将的形象。作家在获奖后,发表谈话说:“从童年时代起,我们每个人
都有一个理想,而且如果幸运的话,还想成为一个自己竭力要模仿的那样的
人。伊万·彼得罗夫将军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一切都令人神往,他
性格坚强,富有教养,善于朴实地谈论复杂的事物。”《文学报》1986 年11
月12 日)不过,作者并不仅仅把彼得罗夫将军看作为自己学习、模仿的榜样,
而且也把他当作当代青年的榜样。他说,“我们作家的职责是为现在的年轻
一代塑造英雄的形象,塑造值得模仿的现象。以我之见,伊万·彼得罗夫就
是这样的人。”作品的成功,还在于作者在以彼得罗夫大将这一英雄形象为
主线、描写他戎马俊馆的战斗生涯的同时,再现了卫国战争艰难而曲折的历
程,描绘了一个个重大战役的气势宏大的真实画面,揭示了千百万苏维埃人
所建树的战斗功勋。这就使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全景规模,使纪实作品与全
景小说融为一体,这在苏联以往的纪实作品中还不多见。从整体来说,《统
帅》仍是一部纪实作品。在当代苏联文坛,纪实文学愈益受到读者的青睐和
评论界的重视。它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因而也就更真切感人,更能博得读者
的信任和激起读者的共鸣。它的崛起一方面顺应了文学界拒绝失真的求实风
尚和读者崇尚真实的接受意识,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叙事小说长期来形成的固
定格局使小说得以从故事化、情节化、传奇性和世俗性的窠臼中解脱出来,
以换取作家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更大抒写自由。当然,对作品真实性的
过分拘泥和大量运用文献资料和采访对象的口授实录,也往往可能夫闭调动
作者形象思维能力和读者丰富想象力的阀门,使作品显得真实有余,艺术感
染力不足。《统帅》也有类似的不足。因此,纪实文学作品要达到更高的层
次,尚需作家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探索。

(严永兴)


瓦·弗·贝科失灾难的标志(1982)

作者简介见“索特尼科夫”条。

内容概要这是一座不知什么时候就坐落在这里的宅院,岁月和人们留
给这儿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原先盖有农舍的地方,杂草丛生,到处是带刺的
野梨树。大门旁那两棵曾经十分显眼的老椴树,一棵根本就没有了,留下的
一棵也是一番凄凉的景象:粗壮的树干被烧得面目可怖,腐朽得千疮百孔。
林中飞来的乌鸦不知为什么从不落在它的枝头上,却选中附近的赤杨树丛。
也许,这些乌鸦记住了些什么,也许它们凭着自己古老的本能嗅到了那场灾
祸的气息,感到了昔日不幸的标志。斯捷潘妮这一大早就把她的母牛带到大
路边去吃草。大路上空荡荡的,寂静无声。这些天来,大路上这种固定不变
的凄凉景象令她十分难受。尤其是不久前这里还汽车轰隆、战马嘶鸣,战士
们日夜兼程,往东方开拔。突然,大路后面传来哑巴扬卡惊慌失措的叫喊声,
斯捷潘妮达顺着少年的手势,看到一群人正在几天前被飞机炸毁的小桥边不
慌不忙地干活。他们穿着不熟悉的军装,肩上背着武器。她突然惊恐地意识
到——这是德国鬼子!好些天来,天空一直压着充满雨水的云层,早晨开始
雨下个不停。斯捷潘妮达起床走出屋子,想给母牛抱一抱干草来。还没等他
穿过院子,一辆灰色的带篷汽车驶近她家的宅院旁停了下来。两个德国人跳
下汽车,走进她的院子。德国人旁若无人地尝了她刚挤的鲜牛奶,察看了院
子,又来到水井旁。她的老伴彼得罗克已经出现在水井旁,恭恭敬敬地摘下
帽子说:“你们知道,水质很好。。”接着,彼得罗克走在头里,领他们进
屋。斯捷潘妮达想冲他发火,但忍住了。他还能怎样呢?他们是胜利者,占
领了这块土地,眼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等彼得罗克刷完腾给德国人的那
间屋的地板,卡车上跳下十名德国鬼子,其中一名军官是司务长。彼得罗克
退到柴屋边,心想,他认真收拾了一番,他们会满意的。就在这时,司务长
嚷嚷着让他进去。军官用手指了指糊着旧报纸的墙,彼得罗克刚往那儿一瞥,
就吓得面无血色。一张莫斯科庆祝五一节的报纸照片已经变黑,可是那上面
斯大林的脸庞依然清晰可见。军官掏出手枪,抬起手来,屋子里响起震耳欲
聋的枪声。彼得罗克摇摇晃晃倒向一边。墙上的照片中央露出一个小黑点。
彼得罗克抱着头坐在柴屋的磨盘旁,甚至没有抽烟。经历过这档子事以后,
抽烟也帮不了什么忙。一个德国兵过来要牛奶,斯捷潘妮达递过桶会说:“就
这些,多了没有!”“恐怕,少了点。。”彼得罗克悄声说。“够了!”她
断然打断他。突然,行军灶旁传来司务长愤怒的叫喊声:“过来!”她慢吞
吞走到司务长跟前,司务长把手枪皮套挪了挪。“先生!”突然彼得罗克跪
倒在被雨水淋湿的泥地上,嘶哑着嗓子叫道:“先生,不能这样啊!”司务
长从手枪套子上解下长长的链子,抽打一下接一下地落到她的身上。打吧,
该死的东西,毒打一个无人保护的不幸的女人,可是你要知道,这个女人有
个当兵的儿子,他会记下这笔帐,即使不是现在,总有一天他要为母亲的痛
苦找你们算帐的。你起来,彼得罗克,不能在他们面前下跪!天亮了,斯捷
潘妮达出去放牛,她把母牛的奶全都挤在了草地上。当德国人给母牛挤奶时,
彼得罗克恐惧地盯着牛奶桶,希望从母牛身上还能挤出点什么来,但桶里空
空如也。司务长掏出手枪,朝母牛打了一枪。德国人把打死的母牛剁成块,
煮了,大吃了一顿,一直闹腾到半夜。斯捷潘妮达等到一切都静寂下来,蹑
手蹑脚走出小屋,朝德国人挂抢的地方走去。她一把抓住冰凉的枪把,踮起


脚跑到井边,把步枪搭在井栏上,松开了手指。天没亮,柴屋的门猛地被踢
开,进来两个德国人,把屋子翻了个底朝天。黑夜时,突然响起了枪声,哑
巴扬卡被德国人当作土匪打死了。农业集体化时,四十岁的斯捷潘妮达是贫
农委员会委员。尽管关于成立集体农庄的事已经开过八次会,但响应的人还
是寥寥无几。区特派员认为,那是由于象古日这样的富衣在捣鬼,应该没收
他的财产。斯捷潘妮达觉得,古日虽然比贫农富裕,但还不是富衣。双方争
执不下,只得表决。结果二比二,刚从部队复员回来的瓦西利弃权。区特派
员人为瓦西利这是自觉为阶级敌人效劳。无奈,瓦西利只得表示拥护。几天
后,瓦西利开枪自杀,留下了三岁的小扬卡。如今,少年扬卡就躺在柴屋的
长凳旁。彼得罗克不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要打死他。半夜里,传来了摩托车
声,传令兵叫醒了军官。很快,德国兵都起来把箱子、包袱、被褥搬上车撤
走了。德国人刚走,伪警察就上门来了。名义上是来搜查飞机轰炸后留在小
桥旁的一颗彼人拖走的、没有爆炸的炸弹,实际上是向彼得罗克索要自酿的
白酒。他们把老俩口毒打一顿后,逼他到林中空地去酿酒。酿酒,为谁?这
有用吗?老糊涂!他们杀人就象杀条狗。杀过人,想喝伏特加。而喝过优待
加,再会杀人。他喝掉刚酿得的半瓶伏特加,那半瓶他要带回去给被伪警察
打伤的老伴治病。他往回返,突然响起枪声。伪警察古日和科洛杰洛克骑马
追了上来。他站住,并不想跑。“开枪吧,败类。操你的元首,我不跑,败
类!”科洛杰诺克把他的双手用绳索绑住,拖在马后,古日在后面不断用鞭
子抽他。彼得罗克倒下了,从这个世界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对他的记忆,如
果还有谁记得他所受的痛苦和大大小小的不幸的话。斯捷潘妮达几乎一晚上
没睡着觉。彼得罗克一夜未归,她不放心。她得上镇上打听他的消息。她不
伯他们,他们不是人,是群畜生。经过小桥,她想起了那颗炸弹。她知道,
是科尔尼拉拖走了炸弹。她找到科尔尼拉,用她的小猪涣炸弹。她要用炸弹
炸飞小桥,不让伪警察进到她的宅院。天一黑,科尔尼拉用大车拉来了炸弹。
但第二天他就被捕了,接着伪警察来了。她知道,轮到她了。大门彼斧子劈
开。斯捷潘妮达把煤油倒在头巾上,划着了火柴。大火烧了整个一夜,伪警
察离得远远的,也不放任何人过去——他们害伯炸弹爆炸的威力。但是炸弹
等待着自己的时刻。

作品鉴赏23 万字的“中篇”,虽然不属于鸿篇巨制,却俨然是一曲深
沉壮美、令人悲叹省悟的浩歌。作品通过一对普通的白俄罗斯偏僻小村庄的
农民夫妇在德寇占领后十几天里的悲剧遭遇,揭示他们纯真善良的性格内
涵,并借助联想和象征手法,把他们的人生轨迹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作家通过对两个主人公悲惨命运的铺叙和他们在遭到德寇和伪警察种种非人
道的蹂躏时那痛苦的内心独白、回忆、感受和体验,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
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浓缩地体现出俄罗斯人民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在
彼得罗克身上除了勤劳和善良,更多地带着长期处于贫困无权地位下形成的
软弱怕事、逆来顺受的性格烙印,而在女主人公斯捷潘妮达身上则更强烈地
透出走上新生活的农民那种自尊自强的积极心理。虽然他们从昨天的风雪走
来,身上留着历史的伤痕,肩负生活的重担,但始终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与憧
憬。他们有如路旁的小草,那细弱的生命之根,任凭风吹雨打却依然依恋着
那贫脊的土地。他们的磨难与痛苦,抗争与忧伤,向往与追求无不与这片世
代相传的土地,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亲人,甚至朝夕不离的乳牛、小猪、
母鸡、衣舍、院子紧密相连。当法西斯入侵,故乡的土地被践踏,人的尊严


被蹂躏时,起先彼得罗克还幻想“以善相待”,但事实教育他,他们不是人
而是群野兽。他终于敢当着敌人的面,骂起他们的元首来,结果被法西斯强
盗活活用马拖死。而斯捷潘妮达则更多地表现出反抗,她先是偷偷把敌人的
步枪扔进水井里,最后索性搞到一颗炸弹想把木桥作掉。当敌人闯进院子要
搜查和逮捕她时,她毅然点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农舍,使爱与恨和自己一起
在烈焰中熊熊燃烧。但是,作家并没有停留子这一步,他把主人公与社会、
历史融合在一起,置人物命运于整体的社会意识与历史意蕴之中,从而使作
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白俄罗斯的小村庄和两个普通得如小草一样
的小人物,而是一个异常广羡的充满了强烈历史感、社会感和人生感的生活
世界。在这里,主与死的抗争,人性与兽性的搏击,人物与命运的对话,理
性与感性的倾诉,生命历程与历史进程的融合,在短暂的瞬间和有限的空间,
通过象征和概括获得了一种高凝度的呈现,如果说叫做“各各他”的小山岗
是昔日苦难和沉重历史的象征,那么被烧得伤痕累累的宅院旁的那棵者椴树
便是灾难的标志。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一切除老椴树外,只剩下断垣残壁。
但是,我们看到荒芜的院子里,一棵稚嫩的艾菊正破土而出,透出勃勃生机
和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正义力量的象征,在这么一个深沉悲凄的灾难废墟上
留下的是人类对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纪录,是正义力量的伟大与坚韧。随着女
主人的离去,她藏在院子里的那颗没有爆炸的炸弹,也已成为永久的秘密。
“但是炸弹等待着自己的时刻。”这是作者在作品里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
是作者对全篇的哲理性概括,它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空间。也许它象征
着未来战争的潜在威胁,也许它更象征看人类所蕴藏的巨大威力。

《灾难的标志》中译本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的《苦难的标志》。

(严永兴)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断头台(1986)

作者简介见“白轮船”条。

内容概要一年以前,母狼阿巴拉克和公狼塔什柴纳尔在莫云库梅草原
上结成了一对,并且生下了三头小狼崽。有一次,太阳已经落山,阿克巴拉
和塔什柴纳尔在草草中舒展开四肢,正要昏昏入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不远处
有人声。有那么一个活物,几乎光着身子,只穿条短裤权,在那片草地上跑
着。不懂事的小狼崽摇着小尾巴朝人那边爬去。母狼发出低沉的嗥叫,向那
个人扑去。那人看到猛扑过来的母狼,吓得抱住了头。这一来倒救了他。扑
上来的阿克巴拉不知为什么改变了主意,纵身从那人头上跳了过去,放过了
这个本可以立刻置之于死地的人。入冬以来,小狼崽们都长高了,阿克巴拉
和塔什柴纳尔领着它们去接受考验,对羚羊进行第一次出猎。突然上方传来
奇怪的响声,原来那是直升飞机。这些草原狼怎能知道,羚羊虽然是它们自
古以来的猎物,但现在人们却需要用羚羊来完成他们上缴肉类的计划。不计
其数的羚羊在直升机的驱赶下,以可怕的速度向它们飞奔而来。在这股奔驰
的洪流裹挟下,狼只能同自己的猎物一起逃窜。被驱赶的羊群刚如狂风般倾
泻到开阔的平原上,就有人在那里恭候它们了。那些射手坐在几辆带篷越野
汽车里,用自动步枪扫射。在越野汽车后面,是几辆带拖斗的载重卡车,战
利品接二连三地被扔进车内,冒着热气的死羊堆积如山。母狼阿克巴拉看到
了一张人脸,那么近,那么可怕,那人端起步枪,它的小狼,在奔跑中一个
个被击中了,血淋淋地倒向一旁。接近洞穴时,它们意外地撞上一伙人,一
辆巨怪似的卡车停在红柳丛里。两只狼瘸着腿,掉头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