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坏了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教坏了孩子-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经考核录用后,采取合同聘用制和优劳优酬的结构工资制,教师年薪3。5万—6万元。工作满一定年限的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户口。学校还将提供出国学习机会……    
    有专家把这种西部教师向东南沿海迁徙的现象称为“教育的孔雀东南飞现象”。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结局以悲剧结束,而“教育的孔雀东南飞现象”虽然说不上以悲剧结束,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对于西部的教育来说,不能不说是悲剧!    
    自己辛苦培养的教师,在他们羽翼丰满,能够挑大梁、成为教学骨干的时候,却被人家重金买走了。其实说重金买走是不恰当的,因为东南部挖走西部教育人才的时候,并没有给培养过他们的地方或学校支付哪怕是一毛钱的培养费啊!恰当的说是被人家用优厚的待遇招走的。说的文雅些是“筑巢引凤”,西部的优秀教师是奔着东南沿海的梧桐树去的。    
    在“教育的孔雀东南飞”中受害的一方是西部,得利的一方是东南部。(当然,那些南飞的孔雀们的生活肯定是好转了的)东南部只是提供了一些优厚的条件,不!准确的说连优厚的条件也算不上,因为他们并没有给南来的教师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只不过把他们按照本地的教师一样对待罢了。由于东南部提供的待遇比较优厚,因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西部教师来他们的旗下求职应聘。    
    但是,并非来者不拒,而是要选择那些健康的、优秀的、年轻的、有一定成绩和经验的。要哪些“省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指导学生英、中、数、计算机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者”。而那些刚刚毕业的、没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则一概不要。而且他们所付的仅仅是一张报纸的广告费,至于教师来去的费用他们是一概不管的。


第六部分教育的孔雀东南飞现象(2)

    对于这样的事情,就好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意要,一个愿意走,而且不违反国家法律,西部教育部门除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人才被别人挖走、除了痛心、惋惜还能够有别的办法吗?没有!没有什么优厚的待遇能够留住他们,也没有正当的理由(法律依据)不让他们走啊。    
    从道理上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西部优秀教师向东南沿海迁徙的现象也很正常。不管在南在北,在东在西,还不都是在中国的国土上流动?还不是都在为中国的教育贡献力量吗?谁不愿意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报酬?谁不愿意使自己的生活条件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越来越好呢?    
    作为南飞孔雀中的一员,我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才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广东来的。记得那是8年以前,我带学生到杭州参加化学竞赛,由于是假期,我顺便参观了上海、南京等地。那是我第一次到南方,我被南方秀美的景色和清爽的风所吸引。在北方30多年了,只知道刮风就会有沙子,那里知道南方的风是透着清凉、不带沙子的。再看看南方的人,各个细皮嫩肉,40多岁了,看起来和我一样年轻,而且同样的工作,他们的收入要比我高许多。    
    我当时算过这样一个账: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不管在那里收入都是中等水平,但在宁夏我每月1000元不到,而在南方就是将近2000元,就算南方的消费高,我花掉一半也还能剩余1000元,而在宁夏,我就是不吃不喝也余不了1000元,但如果我的孩子以后上大学,一样5000元的学费,我在宁夏就得一年的积蓄,而在南方只要几个月就可以了……    
    “我一定要离开大西北,一定要离开黄土地”。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我终于离开了宁夏最具知名度的中学而到了一个当时连地级市都不是的地方。为什么呢?这里的工资高啊!    
    在北方,人们把我们这些走了的孔雀叫“坏孔雀”,叫不爱自己家乡的孔雀。在我们的心中也时常涌起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愧疚,尤其是听到家乡的学校因为没有好老师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或者自己得到奖励的时候,就会想起西部的家乡,想着如何才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点力,做些贡献,但是再回去是不可能了。身处异乡的我,只能做这样的期盼:盼望国家对西部的政策更加优厚,对西部的资金投入更加多,盼望企业能够在西部落,盼望家乡有好的地方领导,能够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至富。当然还幻想,如果那一天我真的有什么意外之喜,中个几百万大奖什么的,我一定不会忘记给自己的母校捐一笔款,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也表达自己对家乡教育的感激之情。    
    当然这都是假设,我觉得当务之急而且实实在在的工作是,提议国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允许西部地区的教师到东南沿海任教,但是东南沿海地区在接收西部教师的时候,应该给其原来的学校或地区支付一定的人才转让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西部教育所受的损失减小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西部教育不被越甩越远。


第六部分对西部教育还应该做那些事情(1)

    [资料]    
    2003年9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国务院第二十次常务会议,听取教育部部长周济关于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筹备情况汇报时指出: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达到两个85%,这是个硬指标。    
    2003年9月15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召集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领导专题研究制定《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有关工作,要求抓紧调研和规划。    
    2003年12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西部开发办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2004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    
    2004年4月下旬,陈至立国务委员在云南“两基”攻坚县考察工作时强调:“普九”早实现,群众早脱贫;“普九”拖不得,一拖就误一代人。她要求,各地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从资料可以看出,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发展是尽了力的。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从政府政策的引导方面,还是政府高级官员对西部教育的关心方面、政府对西部教育的投入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从实际需求看,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投入还是太少,还不足于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还不能保证所有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    
    应该说:西部教育的落后国家是有责任的,要扭转、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国家在进行义务教育投资的时候,能否在已经倾斜的基础上对西部贫困地区再加大力度?现在国家已经对西部部分贫困学生提供了免费的课本,并且启动了助学资金,但在此基础上国家是否能够免去一些困难家庭学生的所有费用?甚至有国家出钱供给他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实现真正的义务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难解决,中国有那么多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要让国家提供学生所有的费用,的确有点天方夜谈的味道。然而,难归难,只要花大力气,下大决心,办法总是有的。    
    比如说,现在的各个大城市,政府、机关部门的办公大楼越来越高,越来越气派、豪华,各级官员趁坐的轿车越来越高档。只要通过努力,少盖一座大楼,少买一辆轿车,少进行一些公费旅游、吃喝,一个孩子一年的费用,包括生活费在内,也不过几千元。一座大楼、一辆轿车,能够提供多少农村孩子的上学机会啊!就算不能作到吃、住、用全包,作到不收任何费用,只要学生来学校上课,只回家吃饭,睡觉总是可以的吧?    
    奥运会刚刚结束,中国运动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增了光、添了彩,国家和地方政府拿出资金奖励运动员是对的,是应该的。一枚金牌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有中央政府的、有地方政府的、有社会团体的、还有个人的奖励,这样就暴露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拿不出钱办教育,却有钱去追捧体育明星?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教育意识的缺乏。    
    我不是妒忌运动员,更没有仇富心理。我觉得运动员的每一枚奖牌都来之不易,都是用汗水和泪水换来得,每一枚奖牌都在提升着中国的国际形象,每一枚奖牌都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应该奖励哪些为国增光的运动员,就应该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但是我们在重奖运动员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国的西部还有很多需要修建的校舍,还有许多需要资助的孩子,如果我们放弃了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损失的可就不是一枚枚金牌了!


第六部分对西部教育还应该做那些事情(2)

    前些天看到报纸上登载一位小学老师为建校乞讨十年的报道,真是百感交集。女教师苏让巧为了孩子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化缘、乞讨整整十年!在此人们自然要问:我们的国家在做什么?我们的地方政府干什么去了?我们国家的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吗?我们的义务教育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义务教育?我们不是有一句非常好听的口号叫:“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吗?    
    那些山区的孩子、那些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的孩子、那些失学在家的孩子,是不是孩子中的一员?是不是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我们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是否拿出了关注奥运会明星一半的热情去关注他们?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学生升大比率严重失衡的现实。针对此情况,国家是否能够加大经济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投资和办学规模,使更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年有读大学的机会?    
    还有,国家对东南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挖人才,招聘优秀教师的做法,是否从法律上给予某种限制。比如,招聘方要给被招聘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地区教育部门支付一定的培养费,从政策上保护西部地区的优秀教学资源被无偿拉走的局面。    
    现在的球员转会都需要转会费的,而一个优秀教师的跨省调动算不算转会?该不该支付转会费?这应该是个实际的问题。    
    现在虽然有东南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事情。东南沿海地区为西部教育捐款建希望小学的事情也不少,但是,如果拿它们无偿招走的优秀教学资源的帐算进去的话,西部得到的还是不如损失的1/3。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来说,我无偿拉走了你辛苦培养的教育人才为我的教育发展服务,我拿出一点钱,象征性地对你的教育进行帮助,这一进一出,很有讽刺意味!而这具有象征意义的帮助,西部也要拿出十二分的热情表示欢迎、表示感谢,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所以,为了西部教育的发展,国家就有必要治理这种不利于西部发展的人才流动方式。应该让东南沿海向西部支付人才转让费,以确保西部教育的良性发展。    
    现在,国家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并且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发展的政策。国家和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西部的发展能够跟上全国的发展,让西部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国家和人民都希望西部的教育能够迅速的振兴。因为教育的振兴事关经济的振兴,事关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素质的大事。但是,振兴教育不仅仅是喊几句口号,做几场报告,进行几次调研就能够实现的。它必须要政府拿出政策进行扶持,拿出钱来进行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安心地读书而不受家庭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只有这样,西部教育的落后局面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    
    


第六部分公开课要不要包装和彩排?(1)

    热点教育现象的思考    
    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也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兴旺,教育问题自然也就成了党和国家以及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发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一些典型教育事件,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教育话题。我们在对中国教育进行反思时,就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只有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这些教育现象,才有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1。公开课要不要包装和彩排?    
    [资料一]    
    小平是个十分可爱的小男孩,不但聪明漂亮而且口才也很好。一天他对妈妈说:“学校要上全市公开课,老师让我到4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妈妈问:“为什么不在你们班上呢?”他说:“老师说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没有4班的好”,“那为什么要叫你去充当4班的学生?”“我不知道,可能是老师觉得我回答问题回答的好……”    
    [资料二]    
    《羊城晚报》报道:广州某小学,为了上好公开课,让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公开课的那天下午不要到校上课,引起了部分家长的强烈不满……    
    对“公开课”进行“包装”、“彩排”是现今“公开课”的一大特色,只要是近年来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有此经历。而且公开的规模越大、级别越高,“包装”的质量也就越高,“彩排”的次数也就越多。    
    为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进行2…3周的准备,2…3次的“彩排”是常有的事情。而要上一节“省级公开课”或者要参加什么“省级公开课评比”、“全国公开课大赛”,动用全科组老师,甚至要其他科组多媒体制作有经验的老师参与,进行3…5周的准备,3…5次的“彩排”更加不足为奇。让优等生转班上课,让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停课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样的事件社会反感、家长反对、学生无奈,而对于部分学校看来:不就是一两节课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