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坏了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教坏了孩子-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引起优秀少儿作品匮乏的原因很多,但专业少儿作家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专业少儿作家的缺乏,自然会影响到少儿作品的数量、质量。中国有两亿多儿童,但从事少儿创作的作家少的可怜。这就不能不让人发问:那么多的中国作家,他们都在关注些什么?    
    我个人认为:作家的职责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笔反映社会生活,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社会。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讴歌社会的真、善、美,批评、揭露、批判社会的假、恶、丑。作家是歌者、是战士、是教父、是社会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阵营。作家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然而,近年来这个阵营中的部分人,在功利和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本来神圣的职业变的不那么神圣了。    
    有的作家,为了成大家,为了创作出与“四大名著”齐名的“惊世”之作,只关注大潮流、大人物、大人们的生活。他们忽略了孩子,忽略了孩子们期盼表现自己生活、适合自己特点作品的需求。    
    当然,写大部头作品,表现主流社会生活,无疑是文学的主流,这本没什么过错。但是,如果每个作家都只关注主体社会,都只想着表现宏大社会场景的大部头作品,我们的两亿多儿童读什么?总不能让小朋友不是背唐诗就是学外语?不是做课本练习,就是做课外练习吧?总不能让小学生就去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吧?    
    还有的作家,受金钱利诱,为了迎合市场,迎合一些不怎么健康的思想,创作出一些低级,粗俗,无聊甚至下流、黄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对青少年的成长没有丝毫的益处,反而毒害了无知少年。    
    也有一些作家,披着前卫、新潮的外衣,通过作品,传递一些怪异、另类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在为数不多的专业从事少儿作品创作的作家中,由于在其作品中往往存在说教多,幻想色彩少的缺陷,使儿童文学成了成人文学的变种,因而也不怎么受孩子欢迎。    
    对于这种现状,有人说中国作家缺乏幻想文学的素质。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是谁创作的?都是我们中国人创作的!尤其《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上天入地,人、鬼、神、怪的离奇故事是中国作家充满幻想的最好例证!    
    我觉得中国作家缺乏的不是幻想文学的素质,而是缺乏对儿童生活的关注、缺乏对儿童的热爱!如果他真的关注、热爱儿童了,他就会用尽自己的才华创作出反映儿童生活,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于幽默、富于幻想、富于轻松的儿童作品来,其效果绝不亚于《哈利·波特》!    
    所以,只要我们的作家都来关注、关心我们的孩子,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吴承恩、安徒生出现。我们的儿童就会读到和《西游记》、《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衣》等作品一样优秀的作品。    
    关注孩子,就是关注未来。请我们的作家多一些关注我们的孩子吧。    
    


第七部分戏说历史好不好?

    [资料]    
    《新闻晚报》2004年05月28日报道:某学生在书店买了一本《刘胡兰》。可是,回家阅读后,家长却诧异地发现,书中的卡通插图将刘胡兰画成了一头金发的洋娃娃。虽然满身补丁,却穿着充满现代感的低腰褶裙。而且顶着一个极其类似日本动漫中“不良少女”的特征发型。该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对刘胡兰的壮举感动不已。但是在看完这本读物之后,发出疑问:刘胡兰是不是真实的人物,她是中国人吗?……    
    此报道叫我沉思良久。刘胡兰被另类之事绝非偶然,它是现在越演越烈的戏说历史的变种。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文艺界开始了对历史的“戏说”。以后,逐渐发展到痴迷的程度。《戏说乾隆》、《大话西游》、《康熙微服私访记》、《布衣天子》、《环珠格格》等等、等等……    
    这些戏说片,初看起来确实感觉轻松、诙谐、幽默,还有几分调侃,令人忍俊不禁,加之明星、大腕们不同凡俗的表演,确有几分味道。    
    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样的东西看的多了,越看越觉得不太对头,越看越觉得沉重,甚至还有些后怕的感觉。    
    为什么呢?现在戏说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越说越离谱,越说越过分,很多历史的原貌,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已经被电影、电视剧戏说的面目全非了!    
    眼下,几乎什么都能戏说、什么都敢戏说。    
    搞笑片《大话西游》把《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唐僧师徒全都变了样,唐僧成了武林高手自不用说,而且师徒们各个是风流倜傥的多情公子,剧情、人物性格的突变让人目瞪口呆。有的电视剧里,把凄美的“梁祝”故事戏说成了轻佻的言情武打,令人匪夷所思。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有些历史剧把武则天戏说成了一个天真浪漫、心地善良、能文能武的傻妹妹;将残忍、专制的暴君商纣王戏说成了风流、多情的大男孩;秦始皇和孟姜女之间竟然还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凝结着多少人血泪的历史,在影视人的戏说中变成了“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无数仁人志士为争取民主、自由披肝沥胆的悲壮,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甚至成为嘲讽的对象!    
    如果说,把《西游记》里的人物进行全新的包装、处理,尽管人们有些不能适应也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道理。因为《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现在的观众也知道很多电视都是戏说,只要故事吸引人,不会有人计较是否离奇。    
    如果说,对“梁祝”故事进行戏说,尽管人们觉得有些荒诞,也还能够谅解,因为梁祝故事毕竟不是正史,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而已。    
    但是,对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戏说、进行漫无边际的添加和删减,严重的歪曲、篡改历史的戏说,恐怕就不仅仅是荒诞的问题了!    
    人类学习研究表明:“我们的学习10%是通过听来学习的,83%是通过看来学习的,1%是通过尝来学习的,2%是通过触摸来学习的;而通常我们只能记住我们读过的10%,记住看过的30%,记住听和看过的50%……”    
    青少年由于没有历史知识,而他们的接受能力又强,如果长期、大量看到的都是这些戏说历史的电影、电视节目的话,很自然就会受到误导,他们会把那些荒诞不经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历史记下来!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不着边际的戏说历史,不光是对历史的不负责,还会对青少年造成历史知识的误导,是对教育、对青少年的不负责!这是比较理智的说法。    
    说的再严重、再激动些,现在戏说历史的现象,是某些人为追求上座率、追求金钱、为迎合部分观众庸俗的口味而借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的名字进行的一场为谋取暴利的“套钱游戏”!是一种对历史事实的逃避与遗忘!    
    如果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没准哪一天,有人会把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戏说成为两国之间的比武游戏,没准哪一天,有人会把“南京大屠杀”戏说成为比武游戏的大闹剧,也许还会有什么缠绵的爱情故事夹杂在里面,没准哪一天,有人会把“慰安妇”的血泪史戏说成为中国妇女与日本宪兵的打情骂俏……    
    所以,要拍一部反映历史的影视剧,首要条件是忠于历史,回归历史原貌!    
    当然,影视作品允许有虚构和想象。但是,在基本历史史实上,在历史的发展趋向上,不能有改动和太大的变化。如果变动太大,就干脆另起名字,不要冠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的名字,以免歪曲历史、以免误导后人!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够戏说的!    
    


第七部分孩子们离开了网吧去那里活动?(1)

    [资料]    
    一份面向青少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泡网吧的人群中青少年占80%以上,47%的孩子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目前,在校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增多。因暴力互动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也屡见不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必不可少的工具。十年前,会电脑、懂网络的人是少数。而如今电脑、网络就象电脑本身的更新升级一样,迅速的融入了一般人的生活。    
    现在,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办公就像是二十年前办公没有纸张、笔墨一样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普及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按新的:“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不能使用计算机就是文盲”的划分标准,我国如果不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本投入,若干年后我国新增加的“新文盲”会比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多几倍!因此国家在消除传统意义上的文盲的同时,必须警惕“新文盲”的产生。    
    可喜的是,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下,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全国除个别的贫困地区外,基本上普及了电脑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依据地区经济差别,有的地方从高中开始,大多数地区从初中开始,而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广东的大    
    部分地区则是从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电脑、网络进行学习、工作。电脑、网络也因为自身的优势,成为青少年最为喜爱的学习、娱乐方式。    
    有了电脑和网络,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看病、买东西;有了电脑和网络,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读大学、做生意;据说有了电脑和网络在全世界印刷、发行一份杂志可以在7分钟内完成。一台电脑,相当于几个甚至几十个、几百个人的抄写……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电脑上看报纸、打扑克、下象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网络看电影、听歌曲……难怪有人戏称:“电脑、网络的好处真是你想它有多好它就能有多好”。    
    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网络带给我们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资料所述:47%的孩子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    
    现在,我国各种类型的教育网站五花八门,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中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玩性重、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而误人歧途。网络的复杂性易使他们产生思想混乱,加之目前社会上营业性网吧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控,网吧的经营者为吸引青少年光顾,不仅不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甚至向他们推荐色情和游戏网站,通过各种手段利诱、威逼他们上网,让他们迷恋网络,成为网络“瘾君子”。一些犯罪分子也将手伸向网络,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使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作为教师,我知道一个学生一旦迷恋上网吧、迷恋上电子游戏;那么他的学习就没有好起来的可能了。不光如此,经常光顾网吧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伤害,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最近,我们还经常听到成人因为会见网友而被害、被抢的事情。因此,不少老师和家长呼吁:应该让孩子们远离网吧。    
    网络虽有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孩子毕竟是未来社会的人啊,他们不懂网络怎么行!所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如何把孩子从网络陷阱中解救出来?仅仅靠清理整顿网吧,靠呼吁或者阻止孩子远离网吧是不够的。腿在孩子身上,你不可能24小时都看着他,他要想去你是阻止不住的。    
    要想让孩子远离网吧,就必须分析孩子们为什么会迷恋网吧?    
    孩子们在离开网吧后到哪里活动?我们有没有比网吧更能吸引孩子的地方?这恐怕是我们的社会、家长、老师认真探讨的问题了。    
    我个人认为,造成网络负面影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本身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当前我们的社会、学校对孩子有吸引力的活动场所不多、对孩子开放的时间不够所致。    
    我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上网空间,把多媒体室的大门打开,把校园网开放,开辟校园论坛和校园聊天室,开辟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把孩子们从网吧吸引到学校来上网。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们上网的需求,又可以减少网上不健康内容对孩子的伤害。


第七部分孩子们离开了网吧去那里活动?(2)

    当然有上网条件的学校可以这样做,没有上网条件的学校学生还一样会流向社会、流向网吧,这就对整个社会提出了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其他活动场所,比如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阅览室;比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向孩子们长时间免费开放,使他们在星期天、在节假日、在学习之余有个活动的场所。    
    不光这样,我觉得我们的街道、居委会等也可以通过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吸引孩子,这样不但增加了孩子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和能力,而且能够减少网络不良文化对孩子们的毒害,这样的疏导要比单纯的阻堵效果好的多!    
    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从2004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等优惠政策。    
    文化场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个好事!既增加了他们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