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巴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蒙巴顿-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报工作时,曾被问及对蒙巴顿的两栖作战计划持何意见,史迪威回答:“除了批评
以外,不值得一提。”应当说,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怀有真诚友好的感情,做为美国
派驻中国的最高军事负责人,他只会支持能够明显地减轻中国方面压力的行动,即:
在缅北、起码首先在滇缅边境地区彻底肃清日本军队,恢复中国通过那里至印度的
陆路国际交通线。
    面对美国人的反对,丘吉尔不得不表示让步,他承认在对日作战中“英国应谦
逊地把自己看作是小伙计”。这样,蒙巴顿雄心勃勃想要一鸣惊人的计划,必然要
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面临夭诉的厄运。况且他从伦敦白厅那里得到的支持,也不
如他所想象的那么坚决。参谋长委员会赞赏他的观点,但在权衡东西方战场地位时,
自然认为应当优先考虑欧洲的需要。特别是布鲁克,则明确反对首相把地中海地区
的舰船抽光去“支持蒙巴顿的两栖冒险”。早在离开伦敦之前,蒙巴顿就已经知道,
分配给他的登陆艇将被挪用于希腊多德卡尼斯群岛的战斗。经过提出抗议,它们才
被勉强地重新分配回来,但在印度港口驻泊不久便又被拖回了欧洲。的确,他与美
国军政要员的关系不错,丘吉尔之所以冲破阻力任命他,相当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方
面对他的良好印象。然而感情并不能取代战略利益和原则,特别是美国在中缅战区
的全权代表史迪威,动辄以华盛顿的名义,将任何与打开中国通道没有直接关系的
计划均予毫不迟疑的否定。
    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曾经讲过,“……对英国人来说,放弃一百个缅甸也
不会比丢掉一个印度重要。”他之所以不得不关注缅甸战事,是因为担忧日本力量
在那里巩固后会西进印度,除此之外他是无所谓的,更不想“为中国人看守缅甸的
大门”。丘吉尔是以夺取苏门答腊为目标的“毛瑟枪”行动的热心支持者。他佯称,
夺取苏门答腊之后,就会对驻缅甸的日军形成侧翼包围,并可以进攻新加坡——丘
吉尔将此称之为印度洋的“火炬”行动。用美国人的话说,即英国人在欧洲自私的
“巴尔干战略”在远东的翻版。总之,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离中国愈远愈好的那些南
洋群岛和半岛。蒙巴顿说他“曾经,现在仍然对这样的行动极为热心”。但是,他
并没有仔细考虑过,到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比目前能够得到的要多得多。当他从重
庆返回后指示参谋人员按首相意图拟订具体计划时,才发现了这一点。好在恰巧伦
敦又发来了电报,说由于从欧洲和其他地方抽不出部队和物资提供给东南亚,指示
暂时冻结这次行动。蒙巴顿对此并不感到惊讶,也没有抱怨什么,他把“毛瑟枪”
计划暂时放在一边,开始寻找适合他的部队作战的新目标。
    同年11月,为了研究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问题,并规划战后秩序,美英决定在
埃及开罗召开盟国首脑会议,同时指令蒙巴顿等几个战区的主要负责人参加。而此
时蒙巴顿新的目标——实施“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也找到了。正是:上任数月忙
协调,携带新案赴开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蒙巴顿        
      第十二章  开罗会议
          丘氏自私又傲慢,盟国战略制定难;
          作战计划屡遭弃,利益不同颇麻烦。
    话说1943年11月23日至27日盟国召开的开罗会议,事先在是否邀请蒋介石参加
的问题上美英首脑还有一番争执。丘吉尔以顽固的殖民主义者的眼光瞧不起中国人,
反对让中国领导人参加。而罗斯福总统决心让中国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四块基石
之一”,并想使几亿中国人战后居于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一边,因此极力劝说英
国最终同意,邀请蒋介石参加会议。
    另一方面,从这年秋季开始,侵华日军发动了著名的常德战役,试图一举占领
华中华南,打通京广线。接着,又增兵30余万,北逼陕西潼关,兵临黄河风陵渡,
南下广西全城江,西进宜昌沙市,对重庆政府形成三面夹击的战略态势,使中国形
势骤然严峻起来。根据情报,东京大本营已经将未来战役命名为“1号作战”,旨在
摧毁中国民众的抗战意志和迫降重庆政府。重庆一片惊慌。国民党人何去何从将对
亚洲局势乃至整个太平洋战场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坚定重庆方面的抗战决心,并
协调亚洲盟军的战略行动,罗斯福认为也有必要邀请蒋介石参加盟国巨头会议,以
示尊重和厚爱。
    不过,那位身着大元帅服的斯大林同志怀着对中国独裁者的深刻鄙视,则坚决
不肯同蒋委员长坐在一起开会。同时,因苏联尚未对日本宣战,他也不便参加这次
会议。罗斯福总统只好委曲求全,将原定的四巨头会晤分成两处:先在埃及的开罗
讨论对日作战(美英中会议),然后在伊朗的德黑兰讨论对德作战(美英苏会议)。
并于11月27日开罗会议一结束,蒋介石取道中东返国,罗斯福和丘吉尔则冒着风沙
和敌机截击的危险飞往1000英里外的伊朗首都,去会晤来自克里姆林宫的执政者斯
大林。历史上也就有了紧接开罗会议之后的德黑兰会议,这里不表。
    且说蒙巴顿行前准备好的“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能否被会议通过?他心里
没有底。大战爆发以来,蒙巴顿没有打过什么大仗,人们对他的实际指挥才能也并
不那么欣赏,他的本领在谈判桌上,在协调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炮制一个又一
个的作战计划上。这一点,他与麦克阿瑟、巴顿和蒙哥马利等战将不同,跟艾森豪
威尔倒是有相似的特点。蒙巴顿心里清楚,如果在这一点上也不能取得成功的话,
那么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而他携带的这份作战计划能否被通过,关键取决于中国
人的意见。因为在他看来,罗斯福总统“偏爱”中国人,自己的首相又历来视缅甸
战场为“野种”、“私生子”,只会给英国添麻烦而带不来实际好处的地方,真正
重视它的只有中国人。
    蒙巴顿带着他的几个主要助手提前抵达开罗。埃及人为他们准备了豪华舒适的
住所,这里干爽的气候和明媚的阳光,也令人愉快。然而,蒙巴顿却无心享受这些,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中国人的到来……
    马达轰鸣,机群咆哮。两架银白色的客机在一大群美国战斗机的护航下离开重
庆,乘着夜色飞向遥远的西方。
    长夜漫漫,蒋介石被飞机马达声搅扰着,那时飞机的隔音性能还很差。面对舷
窗外面漆黑一团的夜空,他耿耿难眠。如果说这次盟国首脑会议对他个人来说意味
着一次登上世界舞台的大好机会的话,那么对于近百年来内忧外患的中国命运来说,
同样意味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机——它表明中国正在重新取得参与世界事务的大国地
位。         此刻,飞机载着历史在夜空中腾飞,蒋介石好像一个初登舞台的新手,为这个
重大时刻的到来而感到一种陌生的兴奋和惶恐。
    宋美龄亲自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走过来,“大令,趁热喝吧,你该睡一会
儿了。”
    “不,我睡不着。你也陪我坐一会儿吧。”蒋介石温存地望着自己年轻能干的
夫人,和颜悦色地说。
    “大令,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罗斯福是个什么模样?还有那个丘吉尔,他们好对付吗?”蒋介石
问夫人。
    “噢,让我想想……罗斯福坐在轮椅上,蓝眼珠,很有精神。自信,有教养,
像个英国老绅士。跟他相比,那个英国人丘吉尔,反倒没有一点儿英国绅士的味道,
说话滔滔不绝、咄咄逼人。他们都不好对付。”见多识广的夫人,边服侍他喝牛奶
边回答道。
    “他们喜欢这样全世界飞来飞去吗?”
    “我想是的。你不认为这样可以使他们感到自己在主宰世界吗?”夫人反问。
    “可是,这却是我头次坐这么远的飞机,我的精力全都用在我们内部的事情上
了。”蒋介石似有感触地说。跟早就遍游过欧美的夫人相比,他最远只是去过日本
和印度。
    “大令,战争结束以后,我们有的是机会到全世界访问。”宋美龄安慰道。她
觉得自己的丈夫常年搅在令人头疼的国内事务上,在国际上受到冷落而始终未能走
出落后封闭的中国,这既是一种不公平,也局限了他的视野。
    “我很想到美国看看,”蒋介石发出一声感叹:“我想象不出来,美国怎么会
那么强大?”
    “大令,将来我一定会陪你到美国、英国、法国,还有欧洲好多地方去访问。
那时候你是堂堂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我是总统夫人。我们也不必租用别人的飞机,
我们有自己的专机,最先进的,飞几千公里也不用加油。”夫人陶醉在自己的蓝图
中。
    “好,好。”蒋介石立刻信心百倍地向夫人许诺:“等打完日本人,我要送你
一架最好的飞机,就叫‘美龄号’,先总理不是也送给过你二姐一架‘庆龄号’吗?
到时我们乘坐它去访问全世界。”
    蒋介石的诺言后来只兑现了一半。抗战胜利,他果真送了一架性能优良的飞机
给夫人,取名“美龄号”。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次开罗之行竟是他一生中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飞出亚洲,那架“美龄号”专机,除了载着蒋介石夫妇奔波于内战战
场外,一直没有飞出过国门。
    飞机遇上高空气流,出现颠簸,蒋介石更无困意。他又思考着缅甸的事情,想
起了与这件事情密切相关的蒙巴顿……
    缅甸失守后,中国远征军在滇缅边境地区的作战也失败了:密支那被占领,唯
一的一条空中航线被迫北移,空运得经过喜马拉雅山,一切都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
云南也遭到了日军的进攻,一时间阴霾密布。1942年10月,他向盟国提出了《联合
反攻缅甸方案大纲》,其中,要求英国方面做的事是:一是英军从陆路和海路参战,
二是派遣充足的空军部队提供有效支援。那时,蒙巴顿还没有来东南亚。于是他要
史迪威代表自己与英国驻远东的韦维尔上将举行了一系列会谈。
    照这个方案大纲,既可使中国重新打通经仰光的运输线路,同时英国也可重新
在孟加拉湾确立制海权,恢复安达曼群岛,收回仰光。这是考虑到了英国的利益的。
但当时英国却无意于近期收复缅甸,他们顾虑重重,一是北非埃及失利;二是印度
民族独立运动正在兴起,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着现实的危机;三是英国一心投
入北非战场,印度洋制海权已经失控,运输舰队大量投入北非,不可能顾及反攻缅
甸,更不能投入大量海军攻击仰光港。同时,英国非但自己不想干,也不愿让中国
插手。10月27日,史迪威与韦维尔会谈时,韦维尔拒绝中国在印度接受训练的军队
从英帕尔经过达武和加里瓦向缅甸推进,理由是“从孟加拉湾开始的曼尼普尔公路
和阿萨姆铁路不能同时支持中国人和英国人”。他只将缅甸北部的胡康河谷规定给
史迪威。经协商,“这两位司令官同意史迪威的使命在于占领密支那——八莫,以
便使用密支那机场,并与从云南进军的中国军队取得联络。”韦维尔将较平坦的英
帕尔至达武一线留为英军自用,而让中国军队从山路崎岖的胡康河至孟拱线入缅,
其目的很明显,他们希望中国远征军作战最多只在占领密支那,对夺取仰光则持反
对态度。
    由于中国军队将以雷多为基地,从胡康河谷推进,美英双方同意“美国应负责
修筑一条公路,从雷多下经胡康河和孟拱河谷至密支那,最后与滇缅公路衔接起来”。
但是,这也不是英国人真心同意的,正如史迪威所言:“英国不需要也不喜欢这项
工程,他们宁可使前线无路以利于英国在运输方面保持垄断地位,更重要的是英国
人不想让中国人有进出于印度和缅甸的途径。由于华盛顿的坚持,也由于公开拒绝
会更加引起中国人的激烈对抗,英国人才表面上同意筑路计划。”
    后来,经过一番商议,英国才勉强接受了蒋的尽快反攻缅甸的主张,但把它更
改为“发动一场小规模攻势,收复缅甸沿海若开狭长地区的实兑,建立一个战斗机
基地,以便将来发动进攻”。韦维尔建议攻势于1943年春季开始,命名的代号是
“安纳吉姆”行动,并答应英国投入7个师的兵力,“其中3个师以伊姆法尔为出发
地,经卡勒瓦西北取更的宛河流域,其目的为取得卡他、水波、猛瓦一线后再图进
取。另以1个师自吉大港进攻阿恰布而占领之,以为向东发展之准备。另外3个师则
留为后备。中国军队在战役中则以雷多为根据地,经孟拱山谷,进攻孟拱与密支那
而占领之,与英军在卡他会师”。这个行动计划,虽已对蒋提出的全面反攻缅甸方
案进行了重大改变,但考虑到英国的实际情况,蒋介石还是同意了。
    “安纳吉姆”行动计划确定后,有关各方即按计划着手准备。1942年12月8日,
罗斯福批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增拨给史迪威63000吨物资和6000名从事筑路等
任务的勤务部队的建议;蒋介石仅在云南方面便集结了15个师,“其中有些师2月中
旬即可投入缅甸攻势”,中国在印度受训的部队也已整装待发。但英国方面突然变
卦了,他们担心后勤和医疗供不上,进攻缅北风险太大,孟加拉湾缺乏驱逐舰掩护
在海岸进攻的部队。其实,更担心尔后难于把中国的进攻部队从缅甸请出去。韦维
尔推翻原先的承诺,声称他的7个师中只有3个师可参加这次行动,而且还只能打三
四个月,“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夏季来临时,缅甸多雨天气的折磨”。
    蒋介石了解到英国的态度后,一气之下撤销了中方在1943年春季的对缅军事行
动计划。“安纳吉姆”计划告吹后,中美英三方又搞出了一个行动规模更小的所谓
“茶碟”计划,由于各方对它含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