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三兄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氏三兄弟-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织布是个较为复杂的细活,有的布有一千多根纱头,要使花纹一点不错,很不易。为此,他时常忙到鸡叫才休息。    
    尽管林育英想在布业生产上有所作为,而且吃了很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苦,他家的经济状况仍未好转。因为日货、英货的大量涌入,棉布在城里卖不出好价,农村又很少有人买得起。他家生产的布常常大量积压。有时即使卖了,买者也多是富人,他们对布价一压再压,使他家赚不到什么钱。为此,他自作了一首“顺口溜”:    
    日夜织布,    
    千辛万苦;    
    一年到头,    
    总是难富。    
    从这一段顺口溜可以看出,年轻的林育英对民族的灾难和阶级压迫,是愤愤不平的。只是那时他还未接受新思想,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较肤浅的阶段,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改变这种社会状况。    
    这时,林育英家里的矛盾也很尖锐。    
    他的父亲林焱臣在经营布业方面管理不够严格,生意屡做屡亏。他的哥哥也不争气,总爱到外面去打牌、赌博。他看不惯哥哥的行为,兄弟俩的矛盾非常尖锐,并屡屡发生争吵。为这事,林育英十分苦恼。    
    他想离家到外面去闯一番事业,避开家中的矛盾,由于没有找到路子,只有在家继续做父亲的帮手。    
    林育英自幼形成了正直和喜抱打不平的性格。    
    那时,每逢节日,乡村的赌博盛行。染铺、林家大的青壮年中,绝大部分人陷入其中。林育英很痛恨这一恶习。他认为,赌博是颓废和丧志的活动,既危害社会,又危害家庭。一个有志、有作为的青年,不应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赌博上。    
    他常对弟弟林棣之、林育龙说:“强盗出在赌场,人命出在奸情。任何人邀我去赌博,我都拒绝了,希望你们不要参加,也不要去看。”    
    两个弟弟在他的影响下,也很少参加赌博。    
    有一次,他的小弟林育农听说里有几个青年人在后面一个较偏僻的地方赌博,偷偷跑去看了一上午。育农回来后,林育英厉声质问道:    
    “谁叫你去看赌博?”    
    “我自己要去的。”    
    “为什么要去看?”    
    “我……”育农有些害怕了。    
    “我跟你讲过多次,叫你不要去看赌博,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林育农见哥哥生那么大的气,怕他动手,连连道:“我再不……”    
    “我再对你讲一遍”,林育英愤愤地用手指着育农的鼻子说,“赌博如同鸦片,一沾上就不易丢下。你今天跑去看,明天就会有人邀你去赌。我要再听说你去看赌博,就对你不客气!”    
    自此以后,林育农没有到赌场去过。直到20世纪80年代,林育农在一篇回忆林育英的文章中,还满怀深情地写道:    
    ……八哥既是我们家的劳动能手,又是我们的好兄长。他不仅思想积极向上,品行端正,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且十分关心我们的成长。……八哥怕我们染上不良习气,把我们管得很严。    
    ……尽管他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但却像家长一样关心我们。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4节 堂弟引上革命路

    十月革命后不久,中国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觉醒。他们认为:中国人民要彻底翻身,必须走俄国之路。    
    俄国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给林育英的思想触动很大。    
    当时,染铺、林家大与林育英同一辈的叔伯兄弟姐妹中,有林育南、林春芳、林春枝等    
    人在武汉读书。他们经常将外面的新信息带回故乡,给林育英很大的鼓舞。在武汉求学的林氏弟妹中,林育南首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与中共早期的杰出领导人恽代英共同成功地领导了武汉地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影响甚大。    
    为了动员从小有大志的堂哥林育英走出乡间,林育南于1919年5月底给林育英写了一封信,希望林育英走革命之路。    
    林育南的这封信,改变了林育英一生的命运,并使他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5月4日,林育英在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第1卷第2期上发表的《五四时期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一文,谈到林育南的信对他的影响时说:    
    ……记得1919年5月底的时候,我正在汗流浃背地浆纱,乐浦笑嘻嘻地告诉我说:“你拿什么东西谢我?”他接着说:“我到回龙山去买东西,记起了你托我的话,到邮政代办所去看是否有湘浦(即林育南)的回信。果然不错,有一封从北京来的挂号,我拿着一口气跑回来了。快看,快念给我们大家听!”我当时不自觉地很快地用抹布把手拭干,又用袖子把脸上的汗擦了一擦,拿着信便带看带念:“前回告诉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完全失败的事情,把我们大家气死了。事后大家商量,气是没有用的,我们要起来干!我们今天到了天安门去开示威大会,又蜂拥到赵家楼去打卖国贼。曹汝霖的房子被我们烧了,章宗祥被我们打了,我今天才看到我们群众的力量!……我再告诉你,我们有很多的同学被捕去了,我也只差一点就被捕了,我们一点也不害怕,我们要干到底,亡国奴不是人当的!八哥,你记得韩国亡国的惨痛故事么?我们誓死不做亡国奴,你们在乡下也干起来吧……”我一口气念了下去,有时高兴地笑着,有时咬着牙齿生气,最后鼓起劲来似乎也要决定干的样子。当时,里的人听说北京“本儿”(林育南的小名)回了信,又看见乐浦气得哭了,以及我念信的那副神气,于是越集越多,要我再念一遍。我带念带解释给他们听,听了又气又恨,又喜又怕。气的是洋鬼子不讲道理,恨的是卖国贼不争气,喜的是那些学生不错,怕的是做亡国奴!大家听了之后,有一部分人确实想干,但因为不知怎样干,干来干去,干不出一个头绪来,碰钉子的过程中,却把我们三人团结得更紧了一些……    
    从林育英写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走上革命道路,他的堂弟林育南的这封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19年底,在外求学的林育南回到家乡。    
    林育英见到他,甚为高兴,两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林育英虽然比林育南大一岁,由于还未接触马克思主义,对外面的形势还不太了解。因此,在革命的问题上,他要听林育南的。    
    他对林育南说:“我接到你的信后,在乡下干过,但总干不起来,很觉惭愧,你给我们指导一下。”    
    林育南一面鼓励、安慰林育英,一面告诉他近年来在外面干的一些轰轰烈烈的事及在北京、湖南、武汉结识的朋友。    
    林育南还对林育英说:“我们在武昌横街开了一个利群书社,用书社作掩护,团结进步朋友,从事革命活动。现在干得很有眉目了。”    
    他还特别告诉林育英,他在武汉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叫恽代英,这个人文化很高,办法和主张颇多,思想和品德也很高尚。恽代英在利群书社赚的钱除留一小部分给家里人吃饭外,其余的都捐出来帮助穷人的孩子念书。过一段时间,恽代英还要到黄冈乡下来办学校。    
    林育英听着堂弟谈的这些情况,感觉很新鲜又很有味,但又觉得很神。他心里想:过去的人都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未听说过有不爱钱财,并把自己赚的钱捐给穷人的孩子念书的事。世界上竟有这么好的人?可惜自己辍学时,没有碰着这样的好人。    
    从这以后,林育英心里总想着恽代英,希望能与这个“大好人”见见面。    
    林育南在乡下期间,染铺与林家大热闹多了。周围一些追求进步的青年纷纷来找他了解外面的形势,探求中国及个人的出路问题。    
    由于堂弟回来的缘故,林育英的朋友也渐渐多起来了。    
    这时,林育英才感到: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不但能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而且能改变许多人的思想和行为。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林育南的另一行动对林育英的影响也很大。那就是林育南每次出去访问别人时,不断地向被访问的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道理,而且每宣传一处,就启发一批人,结交一批朋友。林育南就像一块磁铁,将青年们深深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林育英对他十分钦佩。    
    林育南每次出去,都请林育英同往。因而,林育南在家乡期间,两人形影不离。    
    林育英未见过大世面,到了一些有钱的人家,往往不敢进门,怕人家讥笑他是穷人。有时进去了,心里也总觉不安。    
    林育南看出了他的心思,开导他说:“林肯曾说过,世上没有卑鄙的职业,只有卑鄙的人。你不要自卑,也不要说你是做工的下等人。更不能说不配与我在一起。其实,那些吃好的、喝好的,不劳而获,过寄生虫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下等人。你们做工的人,从小处说,是自食其力;从大处说,社会就非有你们做工的不可。你们的双手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是真正的上等人。俄国的工人不正在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吗?”    
    林育南这一番话,使林育英茅塞顿开。    
    福楼拜说过: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勇敢迈向立志的那天。从这一天起,林育英立下大志:要像堂弟那样,马上投身革命,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求解放的伟大事业。    
    过了二十余天,林育南因事要返回武汉。    
    林育英很想跟他一起走。林育南不同意林育英去武汉,并对他说:“你暂时在乡下呆一段时间,以后再去武汉。”    
    “为什么要以后去呢?”    
    林育南给他解释说:“恽代英马上要到黄冈来,你给他做个帮手。”    
    林育南一听说恽代英马上要来,连连说:“那好,我愿做他的帮手。”    
    林育南走后,林育英天天盼恽代英到林家大来,有时他还跑到村口的大路边去望,遗憾的是恽代英一直未来。后来,他等急了,写信到武汉去问恽代英何时来,林育南回信告诉他,此事不要急,恽代英一定会到林家大来的。必要时,他也有可能陪恽代英一起来。    
    林育英接到林育南的信后,心里高兴极了,他心里想:恽代英来了,一定要配合恽做点大事情。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5节 乡下办起新学校

    1920年夏季的一天,恽代英随林育南来到黄州。    
    他们先到朋友卢斌处,然后由卢斌陪同来到回龙山镇新庙小学。他们找到林育黎、林彪,说有要事找林育英商量,叫他们两人去将林育英请来。    
    那时,林育黎、林彪都只有13岁,很听林育南的话。他们俩飞快地跑回家,并很顺利地找到了林育英。    
    林彪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林育英说:“八哥,学校来了客人,叫你马上去一趟。”    
    “是哪里来的?”    
    “武昌。”    
    “姓什么?”    
    “他们说姓恽,另一个是我们本地人,姓卢。”    
    林育英一听,便知道是恽代英。    
    他的心里非常激动,跟着林育黎、林彪到新庙小学去见恽代英。    
    恽代英个子较高,又很瘦,剃着一个和尚头。他的装扮也很简单: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穿着一件半旧蓝布长褂,袖子又细又长,颇似一个游学先生。    
    站在一旁的林育南见林育英来了,连忙向他介绍恽代英说:“这就是你想会见的那个姓恽的先生。他的名字叫代英。”随后,他又向恽代英介绍林育英说:“这是我的八哥,学名叫林育英。我八哥坚强、机灵,是个很可靠的人。”    
    林育英紧紧握着恽代英的手说:“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今天见到你非常高兴。我读书不多,也未见过大世面,希望恽先生对我多多指教、帮助。”    
    恽代英亲切地对林育英说:“你的情况,育南弟已对我讲过多次了,我们是一家人,不必说那些客气话。”    
    恽代英的这一句话,就消除了双方的陌生感。    
    他们交谈了一阵后,一起来到林育英的家。恽代英、林育南告诉林育英,他们这次到乡下来,不是探亲访友,也不是游山玩水,目的是在回龙山建立一所小学。这所小学既是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又为革命培养人才,希望林育英帮助他们把这件事办成功。    
    林育英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他们到林家大山后右侧的八斗查看校址。八斗有一座庙,里面住了两个和尚。他们认为,可以将这个庙改为学校。林育英、林乐浦热情甚高,建议马上将学校办起来。恽代英、林育南考虑还有些事情未办妥,如教师未请到,桌、椅也没有,房子还未与庙里的和尚商量好,劝林育英不要太急。    
    他们看完校址后,又回到林育英家,研究办学的具体事宜。    
    经过一阵讨论,他们决定利用春季的有利时机,将学校办起来,定校名为浚新小学,并请几名进步知识青年到校任教。林育英暂时不去武汉,留在家里参与学校的管理。    
    他们的建校工作,得到林姓户长,林育南、林彪的大伯父林文卿的大力支持。他说:“林氏家族从未办过学校,这回要办一所,为子孙后代造点福,里的人都要支持,都要出力。”    
    有了户长的支持,困难就少多了。    
    1920年春,浚新小学在林育南、林育英的努力下创办起来了。学校招收了二十余名学生,分国民一年级、三年级及高等一年级3个班,教师系进步青年胡亮寅、景钟等人,后来李求实、唐际盛、卢斌、沈光耀也来教过一段时间。    
    学校办了一段时间,经费发生了困难,加上教员胡亮寅离了校,学校难以为继,被迫停课。林育英、林乐浦无法,只得写信如实告诉在武昌的恽代英,请他想办法帮助解决。    
    恽代英接到信后,议了一个在浚新小学周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