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三兄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氏三兄弟-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35年8月底,红军右路军经过6天6夜的艰苦行军并付出相当大的牺牲后,终于走出了茫茫大草地。    
    蒋介石得知红军出了大草地,十分震惊。他怎么也没料到,缺吃少穿的红军能如此快地走出荒无人烟、极难行走的沼泽地。9月7日,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发电给第三路剿“匪”军总司令朱绍良,令其悬赏缉拿毛泽东、林彪等红军领导人,悬赏的价格为:生擒毛泽东者奖10万元,献首级者奖8万元;生擒林彪、彭德怀者,各奖6万元,献首级者各奖4万元;生擒博古、周恩来者,各奖5万元,献首级者各奖3万元;凡生擒共产党中央委员,第一、三军团师以上领导干部者,各奖3万元,献首级各奖2万元。    
    从蒋介石悬赏的这个价格看,林彪、彭德怀仅次于毛泽东,可见他对林彪、彭德怀的痛恨。    
    右路军出草地后,没有再往前行。他们等待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的左路军前来会合。哪知,已窃取红军总政委职务的张国焘不愿北上,并提出种种借口,要求右路军南下。张国焘的主张,遭到毛泽东等人的坚决抵制。    
    9月9日,张国焘又背着中共中央,密电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率军南下,企图危害和分裂中央领导人。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看到张国焘的密电后,大吃一惊。他感到这是天大的事,必须赶快报告党中央,不能让张国焘的阴谋得逞。    
    叶剑英策马飞奔毛泽东处,揭露了张国焘谋害中央领导人的阴谋。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当即采取果断措施,连夜率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避免了一场红军互相残杀的大灾难。    
    为统一全党的认识,毛泽东提议召开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9月1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俄界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政治局成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何凯丰、刘少奇、邓发、叶剑英、林伯渠等,林彪、聂荣臻作为红一军团的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毛泽东首先在会上作了《关于红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的战略方针》的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对张国焘分裂红军的卑劣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力主部队北上去建立陕甘根据地。毛泽东的报告,得到张闻天、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在这次会上,林彪作了支持毛泽东的发言。    
    俄界会议除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外,还接受了彭德怀缩小部队编制的意见,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政治部副主任。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的“五人团”,作为红军的最高领导核心。    
    这是林彪在非常时期,首次进入全军的核心领导班子。    
    从俄界会议作的这两个决定看,以毛泽东、张闻天为首的党中央,对在长征途中战功卓著的林彪是很器重的,也希望他在今后的作战中,有更佳的表现。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89节 打通天险腊子口

    俄界会议一开完,以毛泽东、张闻天为首的党中央顶风冒雪,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沿白龙江源头的残缺艰险的栈道,向甘南进发。红一军团仍然是全军的先头部队。    
    红军要进入甘南,天险腊子口是必经之地。    
    腊子口宽约30米,为岷山的高峰,也是川甘两省的天险门户。口子两边,是一眼望不到    
    顶的悬崖绝壁,口子中间,有一条绵延数百里的奔腾咆哮的湍流。由于该口子系奇峻的隘口,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蒋介石为阻止红军北出,特令其十四师师长鲁大昌要特别防守腊子口。    
    1935年9月15日,林彪与聂荣臻先派红二师第四团和几名干部侦察了腊子口的地形和敌人阵地的布防情况。随后,林彪与聂荣臻又特地到黑朵寺,向毛泽东汇报了腊子口的地形、敌人布防情况及如何攻打腊子口的方案。    
    毛泽东听后说:“腊子口地形这么复杂,打的困难很大,但又非打不可。为了攻下腊子口,你们要精心指挥。”    
    林彪当即表态说:“请你放心,我们尽快拿下腊子口。”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打好这一仗!”聂荣臻说。    
    “你们有信心就好,”毛泽东又说,“腊子口这一仗非常重要,而且非要打胜。不然,我们往南不好回,北又出不去。政治上、军事上会处在进退失据的境地。”    
    聂荣臻再次向毛泽东坚定地表示,红一军团打腊子口没有问题。    
    毛泽东见林彪、聂荣臻制定的方案不错,信心也很足,思索了一会说:“那好吧,明天就打。”    
    毛泽东送林彪、聂荣臻出门时,又嘱咐道:“这一仗是关系到我们革命命运的重要战斗,要不惜一切代价打下来。”    
    “好!”林彪与聂荣臻齐声回答道。    
    从毛泽东处出来后,林彪、聂荣臻冒着大雨,赶到红二师师部,与师长陈光、政委肖华及第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一起到腊子口查看地形,并研究了攻打方案:下面用一个连进攻,夺取木桥,由团政委杨成武指挥;另外派两个连由团长王开湘率领,沿右峭壁迂回到侧后奇袭敌人,达到全歼守军,占领隘口的目的。    
    天黑后,战斗开始打响。    
    林彪考虑此次战斗极其重要,决定靠前指挥。他带着军团其他负责人来到离战地只有200米远的栈道旁边的树林里指挥。毛泽东在黑朵寺也时刻关注着腊子口战役的进展。    
    负责攻击木桥的连队首先向守军阵地发起攻击。由于敌人死守桥头堡,加上地形对红军极不利,几次发起强攻,没有打下来。敌人从右岸右壁上丢下来的手榴弹,在桥头堡50米以内构成一片火网,手榴弹柄和还没有爆炸的手榴弹,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使红四团攻桥部队无法接近桥头堡。    
    紧急时刻,杨成武根据林彪的电话指示,马上在火线上召集全体党员开紧急会议,研究新的作战方案。会上,有几名党员建议由一路进攻改为两路进攻,进攻时行成梯队,一鼓作气地将桥夺过来。这一建议得到团政委杨成武、团长王开湘的肯定,也得到与会人的赞同。    
    会议一结束,各连队的干部马上回队组织新的进攻。与此同时,从右岸返回的两个连队在上游不远处用马背驮过河后,由一名苗族战士带领,一批批地用脚带牵引,攀上了敌人右岸峭壁的后坡。然后,他们又突然跳下岩层,向守敌一阵猛打,守敌丢盔弃甲,纷纷逃命。    
    攻击桥头的连队乘机发起攻击,守敌受到两面夹攻,难以招架,狼狈逃窜。    
    9月17日,红四团占领了天险腊子口,北上通道终于被打开。    
    第二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及其他红军部队通过了腊子口,并越过岷山,到达鹿原里。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90节 北上途中歼骑兵

    1935年9月20日,红军进入宕昌县哈达铺。    
    在哈达铺,红一军团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敌鲁大昌部的一个副官处弄到了一批国民党近期出版的报纸。在报纸的一则消息上,他们得知徐海东率领的红军和陕北刘志丹红军已经会师。他们觉得这则消息很重要,便立即将报纸送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看到这个消息,判断陕北有很大一块革命根据地,而且还有力量可观的红军部队,决定中央红军向陕北进军,与那里的红军会师。    
    当天,毛泽东在关帝庙召集了第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团以上干部开会。他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号召部队继续北上。陕甘支队在向陕北进军的途中,几次与敌人骑兵遭遇。过去,红军部队从未与骑兵打仗,这次碰上奔跑迅速、刀光闪闪的骑兵,不知如何对付。    
    为了顺利北上,毛泽东立即指示林彪率领的第一纵队研究对付骑兵的办法。    
    当时,红一纵队走在红军队伍的最前头,遇上骑兵,第一纵队首当其冲,吃亏最大。林彪、聂荣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边行军边组织参谋人员研究打骑兵的战术。根据敌骑兵的特点,红一纵队很快研究了一套打击敌骑兵的办法,并把这种办法编成歌,印发全军干部、战士传唱。    
    10月7日,红军翻过了六盘山。    
    在青石嘴,红军发现东北军阀何国柱部两个连的骑兵正在歇息。    
    林彪在一个小山头上侦察了何部的情况,马上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消灭这股骑兵。毛泽东立即到这个山头观察了地形和敌情,认为这是打骑兵的好机会。于是,他亲自命令第一纵队的一大队、五大队从西侧迂回过去,四大队从正面攻击。    
    此时,敌骑兵正在睡觉,马在吃草。红军突然冲到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未发觉。    
    红军3个大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骑兵猛扑过去。敌骑兵连马也来不及上,就被红军包围歼灭了。    
    这一仗,红军缴获马100余匹、军用物资一大批。    
    随后,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又消灭了马鸿达、马鸿宾、毛炳文的数千骑兵,为红军在陕北会师献上了一份厚礼。    
    1990年初,笔者在广西采访时,曾见到一份红一军团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战斗统计表(抄件),表上写明,从1934年10月16日起到1935年10月21日止,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在长征途中经历的大小战斗达142次,其中红一师62次,红二师70次,红十五师12次。这就是说,红一军团在长征途中平均每2。6天就要打一仗,而且仗仗必胜。这样密的作战频率,战胜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并打了如此多的胜仗,实属罕见。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91节 渡河东征获大胜

    红军到达陕北后,因人稀地贫,加上国民党的严密封锁,部队给养成了大问题。    
    毛泽东决定召开一次高级军事干部会议,专门讨论红军的发展和如何解决中央机关及红军官兵的给养问题。    
    1936年1月31日,会议在陕北延长召开。会上,几种不同的意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有的建    
    议向北发展,有的主张到西部的宁夏去。林彪在会上发了言,他主张南下打游击。以上几种意见,都未得到毛泽东的赞同。    
    毛泽东认为,解决红军的困难,最好是渡河东征,打到山西去。其理由是:山西汾河流域比较富庶,筹款、扩军也较容易。此外,山西军阀阎锡山的部队物资充足,消灭一批阎军就可缴获一大批物资、粮食、资金。    
    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2月18日,毛泽东召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开会,布置东征作战的有关问题,并在会上作了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此次东征的主要任务有3项:一是到外线打击军阀阎锡山,并调动他在陕北的4个旅的兵力,借以粉碎敌人对陕甘边区新的“围剿”;二是配合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和全国反内战高潮;三是扩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散会之后,毛泽东正式下达了《关于东征的作战命令》。毛泽东在命令中要求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徐海东、程子华的红十五军团务必在2月21日晚上8时开始在黄河西岸沟口、河口附近同时秘密渡河。    
    当时,山西军阎锡山对红军渡河作战已有防范,除在黄河东岸沿线的21余县派重兵防守外,还修筑了无数明碉暗堡。阎锡山以为,凭黄河天险和坚固的工事,红军无法渡河。    
    林彪、聂荣臻一接到毛泽东的命令,一面带人到黄河西岸察看渡河地点,一面组织部队做好渡河准备。起先,他们计划从冰上渡河,不料,回暖提前,冰河融化,林彪、聂荣臻遂临时决定用船渡河。    
    20日夜,林彪、聂荣臻向部队下达了渡河命令。    
    晚上8时,一支由24人组成的先遣突击队在夜幕的掩护下,迅速向河东划去。船到河中,河水的咆哮声,木船与冰块的撞击声,打破了黄河的寂静。阎军发觉了渡船上的红军,马上进行攻击。霎时,枪声大作,密集的子弹飞向河中。    
    红一军团先遣突击队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惊涛骇浪,全力向河东划去。船靠岸了,战士们迅速跳下船,奋力向岸上冲锋,阎军的防守被红军突破。第二天天一亮,各路突击队陆续上了岸。阎锡山苦心经营的、被他吹为“固若金汤”的河东防线,一夜之间崩溃了。    
    过了两天,红一军团全部渡过黄河。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红军渡河的作战方针是:分路出击,中路军牵制和吸引晋绥军主力,左路军、右路军分别南下、北上向晋绥军进攻。    
    2月25日,红一军团行进到关上村地区时,发现了一股敌人。经了解,这股敌人是晋军独立第二旅旅部、第四团和1个炮兵连。林彪、聂荣臻发现这里是一条大川,如果利用有利地形,将阎军围在川里,一个也跑不掉。他们决定抓住机遇,迅速消灭这股敌人。    
    林彪、聂荣臻马上制定了歼敌计划:第一师由西北向南打,第二师由南向北攻,两面夹击。晋军独二旅是阎锡山的王牌部队。过去,阎锡山作战时,哪里吃紧就把这支部队派到哪里解围,晋军称这支部队为“满天飞”。阎锡山也曾数次对人吹嘘说:“我有独二旅,任何部队都不怕。”他没有想到,他的独二旅这次碰到了更强的对手——红一军团。    
    天一黑,林彪、聂荣臻认为攻击时机到了,下令第一师、第二师向阎军发起攻击。    
    晋军独二旅发现前后有红军,感到不妙,拼命突围。    
    红一师、红二师利用有利地形,奋力杀敌。打了几个小时,敌人死伤累累。到了深夜,阎军大部被歼,少数未死的举手投降。这次战斗俘敌400人,缴获步枪200余支、山炮3门,军用物资及大洋一批。    
    关上村一战,晋军元气大伤。阎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