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琴小故事大道理白金纪念版 (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雅琴小故事大道理白金纪念版 (全-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了些日子,负责复审此案的刑部边郎中,他为人细心谨慎,洞察秋毫,查阅案卷后发现许多疑点,他认定此案是冤案,他认为胡屠夫的老婆肯定没有死,胡屠夫肯定是被冤枉的。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宣抚使安文玉却坚持原判。边郎中为了查证事实,就派人到各城门口去,把张贴的捉拿逃亡者的所有告示都仔细观看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一张告示中提到的从胡姓商人家逃跑的一女婢,其特征和女尸非常相似。边郎中得知这个发现后,立即派人监督埋尸者起出原尸,埋尸者指着河岸的一个新坟说:“这就是那座坟。”为了验证,众人就七手八脚地把坟挖开。没想到挖开后一看,里面埋的竟是一具男尸。大家都感到非常诧异,边郎中若有所思地说:“当时埋尸正值盛夏,埋尸人担心河水上涨了过河不安全,可能是把尸体匆匆抛到河里交差。得知我们要挖坟验尸以后,非常惊慌,又找来一具男尸来充数。”经过审问,那埋尸者点头承认。
  安文玉虽然明白胡屠夫是冤枉的,但以没有抓住逃走的胡妻为由,仍然不答应释放胡屠夫。事也凑巧,开封府有一个官吏被调任洛州(今河北永年县)州官,他的一个听差在来迎接的歌妓中发现了胡屠夫的老婆,便把她带到州府审问。原来这女人乘打水跑到一相好家,没想到相好竟然见利忘义,把她卖给妓院,沦落到歌妓。
  真相大白,胡屠夫被开释,边郎中善于分析,智辨真伪,为后人称道。
  大道理:给事情下结论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真假桥败陈友谅
  陈友谅攻陷太平后,依靠着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派人约张士诚联军进犯建康城。有人劝说朱元璋亲率军队进攻他们,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出战,必拿主力部队来阻挡我们,而大军顺江而下直奔建康,半天便可到达。我们的步卒骑兵又急急返回,百里之外赶去作战,这是兵法所忌的。”
  于是他将康茂才叫来,吩咐说:“两股敌人汇合,为害必定很大。若是先击破陈友谅的军队,东边的敌人就闻风丧胆了。你能招来陈友谅吗?”茂才说:“我家有个看门的老头,过去曾在友谅手下做事,让他去说,友谅一定会相信的。”
  于是看门人带着信乘小船到达陈友谅的军中,答应做内应。陈友谅果然相信他,非常高兴地询问康公现在在哪里,看门人说:“如今他在守江东桥。”又问那桥什么构造,回答说是木桥。于是陈友谅赏赐了看门人,让他返回,并嘱咐道:“我很快就会赶到,到时叫‘老康’为信号。”
  看门人回来报告这些情况,朱元璋听罢大喜说:“敌人入了我的圈套了。”于是就派人拆除木桥,换上一座铁石桥,一夜就造成了。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精兵埋伏在石灰山侧,徐达等人驻扎在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领水军出龙江关外。朱元璋统领大队驻扎在卢龙山,吩咐持旗帜的人把黄旗放倒在山右侧,红旗放倒在山左侧,规定道:“敌人来到就举起红旗,听见鼓声则举起黄旗,这时伏兵全部出动。”
  那天,陈友谅果然领着水军东下到大胜港,由于水路狭窄,碰上了杨璟的军队,立刻退出大江,直接去冲击江东桥,见桥是铁石构造感到惊疑,连声呼叫“老康”,没人答应,这才知道有诈。他马上分出一千多水军开向龙江,先派遣一万人上岸竖立栅栏,来势凶猛。当时天气酷热,朱元璋料定会下雨,就命令诸军先吃饭。忽然之间从西北方刮来一阵大风,大雨滂沱。红旗举起,各军都争着向前拔除栅栏,陈友谅也指挥军队前来争夺。
  恰好在两军交战之际,雨停了,朱元璋命令击鼓,鼓声响起,伏兵举起黄旗出动。徐达的军队也到达,水军也同时汇集,内外夹击,友谅的军队大败。诸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
  大道理:兵不厌诈,两军交战要真真假假,随机应变,把握战机,迅速行动。
  马皇后谏察错案
  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她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政治家之一。
  朱元璋生性急躁,当了皇帝以后,变得待人苛刻,更加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每当朱元璋临朝震怒时,马皇后就从中调停,有不少无辜被责的人因为她的暗中保护和援救而保住了性命或减轻了刑罚。和州参军郭景祥儿子被人告发忤逆不孝,曾经手持长矛要杀郭景祥。朱元璋闻听此言,火冒三丈,立即传旨捕杀。
  马皇后进谏说:“郭景祥就这么一个独生儿子,他怎么会有杀父行为呢?传言或许是造谣中伤。退一步想,就算他儿子不孝,但并未产生杀父恶果。如果因此诛杀此子,不仅于法不妥,而且令郭景祥老年绝户失养,命运更为悲惨。”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理,就追回圣旨,命人调查。后来查明郭子杀父之事,确是误传。
  大道理:我们在做一个重要的裁断之前,应该有理智的头脑,清醒的分析,不能意气用事。
  燕王装病施计谋
  明太祖朱元璋因长子朱标先他而死,立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由于朱元璋不立儿子,却立孙子为皇储,朱元璋其它的儿子心中都十分不服。朱允炆即位后,他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有十几个皇叔,都在各地拥兵守土,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他采用谋臣之计进行“削藩”,将他们或是免职,或是杀害。最后,只剩下燕王和宁王两个皇叔,因他们力量非常强大,难以对其下手,暂时存留下来。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为人骁勇善战,屡屡立下战功,驻节燕京,是建文帝最大的威胁,最为建文帝嫉恨。建文帝方面派官员去燕京,直接行使军政大权,一方面又将燕王府的长史葛诚收买过来,埋伏在朱棣的身边,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朱棣感到形势危急,灵机一动就装起病来。
  建文帝乍一听说此消息有些不相信,就命派在燕京的官员前去探听虚实。当时,正逢盛夏天气,酷暑难熬,只见朱棣穿着皮袄,围炉而坐,浑身直打寒战,还直喊天气太冷。派去的人见此情景,认为他确实有病,但燕王心腹葛诚已被收买,则密报朝廷,说燕王病得十分可疑,估计是为了蒙蔽朝廷,应立即采取行动。建文帝就密令燕京守城副将捉拿朱棣押至金陵。
  张信在金陵时原是朱棣密友,两人志趣相投,还受过朱棣很多恩惠。他不忍朱棣受害,便去告密。朱棣仍是装得病势严重,不肯说话,张信着急地说:“我冒着灭门之罪来实情相告,你难道还不相信我吗?”朱棣这才翻身起床,和张信计议应付之策。
  因为当时燕京的军政大权已掌握在两位朝廷大臣手中,当务之急,必须消除这两个人。朱棣就诡称,自己即将赴京请罪,燕王府的官吏也悉数看管起来,请这两位朝廷大臣来府中捉拿法办。那二人不知是计,就来到燕王府,当即被朱棣布下的伏兵逮捕,同时朱棣又将燕王府的内奸葛诚也一起捉了起来。
  其实朱棣早先已用了谋士姚广孝的计策,在后花园秘密地训练了一支精兵。这时,他率领了这支精兵,发起了反攻。由于守将已被俘虏,军心涣散,朱棣很快占领了燕京的各战略要地,控制了燕京的局势。
  接着,朱棣又以“靖难”的名义,向金陵发起进攻。经过数年战争,打下金陵,夺取了皇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
  大道理:适当地伪装自己弱小,可以麻痹别人,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使自身得以保全。
  杨暄御前巧揭奸
  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5),一份奏疏搁在明英宗的御书案上。明英宗慢慢摊开展读,越读眉头皱得越紧:锦衣指挥官门达因为袁彬深得英宗信赖而非常嫉妒,胁逼巡逻兵揭发袁彬隐私,自己却为人奸诈,十恶不赦,犯有20多件违法乱纪之事。明英宗心中“格登”一沉:门达掌权,另一个锦衣指挥官袁彬曾随英宗到北边狩猎,有护驾之功。两人究竟怎么搞的?
  明英宗仔细一瞧,告状人的签名是京城民间艺人杨暄。他马上发令:让门达找杨暄问个水落石出。
  杨暄应召入门,门达非常憎恨别人告发他,此时一脸凶神恶煞样。而杨暄神色坦然,毫不惊慌,似乎啥都不在乎,好像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一样。门达沉下脸,逐条追问:“大胆杨暄,那奏文内的事,可是你造谣中伤本官的?”
  杨暄对门达的问话,一律回答“不知道”,并且显出一副挺委屈的样子:“我杨某人一个下贱艺工,没念过什么书,既不识文断字,又同您大人无怨无仇,怎么会干这缺德事?不过,我可以告诉您这件事的真相。”
  门达会意,马上屏退左右。
  杨暄见四下无人,就神秘地眨巴着眼睛告诉门达:“告诉门大人您吧,这都是内阁李贤教我干的!他要我呈给皇上一封奏书,至于上面内容到底写了什么,我实在是不知道。您如果当着文武百官,敢在朝廷上质问我,我就敢讲个彻底,图个痛快。这么做了,那李贤一定再也没有办法抵赖了!”
  门达听后,马上得意地笑了,命令道:“来人,摆酒。设宴好好款待杨暄!”
  第二天早朝时分,门达忙将此事上奏明英宗。明英宗当即发话:“诸位大臣都集中午门外。今天,朕要当着你们的面,把门达和袁彬的事弄个清楚。”
  杨暄刚给领到午门,门达右手直指李贤:“这是非全由你搬弄出的,杨暄已经都从实招认了。”
  李贤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讶得发起呆来。杨暄突然大声喊叫:“我该死,我该死!我死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诬蔑好人?我是个市井小人,怎么有缘见得着内阁李贤大人?老天在上,这实在是门达叫我死咬住李贤大人的。”
  门达正诧异间,杨暄利索地数落着门达干的20多件违法乱纪之事。门达听得无地自容,当场灰头土脸。明英宗听罢,一声长叹,眼光复杂地注视着门达。
  英宗虽然未将门达治罪,但是从此对门达疏远很多。袁彬开始分掌南部。一年后,被召回京城升任要职。奸官门达因另一案件受牵连,被明英宗贬往广西,最后死在那里。
  大道理:对待坏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聪明机智来战胜他们,勇敢地揭发坏人,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假戏真做救穷人
  少司马梅衡湘当初任固安县令时,固安县有很多位高权重的官员,他们很瞧不起县令,稍微有点不满意,就同县令争执,从不肯让步。梅衡湘总是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们。有一个宦官带了个猪蹄子送给他,要求他代为收债。梅衡湘便烧好蹄子,摆下酒席宴请那个宦官,并派人将欠债人召来,当面斥责欠债之人。
  欠债人诉说自己是多么的贫困,梅衡湘斥责他说:“贵人的债是什么债?你怎么敢以贫困来推托呢?今天一定要还来,否则,那就用棍杖打死你!”欠债人涕泪横流地离开了,那个宦官生出恻隐之心,开始有点可怜欠债人了。
  梅衡湘觉察后,又把欠债人叫到面前,眉头紧锁说:“我也知你十分贫穷,但实在没有办法。你赶紧卖掉妻子和儿子,快拿钱来见。尽管如此,我既当了你的父母官,怎么能够忍心让你们骨肉马上就分离呢?暂且宽限你一天,晚上回去跟妻儿诀别,黄泉下相见吧!”
  欠债人听到这话哭得越发厉害。那个宦官也哭了,终于推辞说不愿再要债了,为他毁掉了债券。此后凡是欠中贵人家的债都得到了宽大处理。
  大道理:为了救人于危难之间,有时候可以“不择手段”,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达到救人的目的是根本。
  假借摔跤捆鳌拜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八岁时就继承皇位。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鳌拜欺康熙年幼,索尼年老,遏必隆无才软弱,苏克萨哈威望低,横暴专权,屡兴冤狱,栽培死党,甚至乱杀苏克萨哈及其子姓。
  康熙对鳌拜的专横乱政耿耿于怀已经很久了,早就想解除他的权力,但又考虑他战功多,势力大,所以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下手。
  康熙八年(1669),康熙已成为十六岁的小伙子。对鳌拜的专权已经是忍无可忍了。最后,他终于想出除掉鳌拜的计策。他一方面亲近任用鳌拜,另一方面装作不理朝政,经常挑选一些同龄有力的少年侍卫在校场练习摔跤扑击,以此来麻痹鳌拜。鳌拜见康熙每天这样庸庸碌碌,不务正业,心中非常高兴,觉得康熙难成大器,因此对康熙放松了警惕。
  一日,鳌拜去观看康熙摔跤角斗。康熙见机会来了,乘其不备,命令侍卫们把鳌拜摔倒捆起。这位老谋深算的鳌拜被擒,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康熙在和他开玩笑。鳌拜四面树敌民愤极大,王公大臣列其三十大罪状,请求康熙帝灭其族。
  康熙下诏说:“尽管鳌拜罪大恶极,该夷其族,然而念其多年为国效力,屡建战功,以其家财抵罪,免死拘禁。另对其死党逐一治罪。对鳌拜制造的冤案逐一进行平反,这样,康熙皇帝从此开始牢牢掌握了大清的政权。
  大道理:当我们的实力尚无法和敌人抗衡的时候,不妨韬光养晦,迷惑对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一举将对手制服。
  林则徐设计筹款
  清朝的名臣林则徐(1785-1850)去广州查禁鸦片之前,曾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力查禁鸦片,取得很好的效果。可是1838年遇到罕见的大旱,田地里收成大减,一时间米价十分昂贵,老百姓购买不起粮食,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路边常常有人迫于生计,乞讨度日。林则徐看在眼里,忧心如焚,除了拿出自己的薪俸周济饥民外,还动员下属们尽力捐助。然而,两湖的官员们口头上一个劲地说同情百姓的好话,待到真要出钱了,又一个个面呈难色,诉说自家经济的困难,有的干脆说有了上顿没下顿,家无隔宿之粮,结果没有人捐出一文钱来。
  林则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