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领风骚-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历史,不强求每一位重要人物都具有诗人的才华,可是,历史更钦佩一位伟人具有创造风骚的手笔。    

  毛泽东创造风骚的手笔,不仅震动了重庆的文坛,更震动了十分敏感的政坛。    

  一桩笔墨韵事,陡然间转化成了政治斗争。    

  重庆的一些报刊,连篇累牍发表批判文章,有的甚至刊登谩骂式的和词。一首署名“雷鸣”的和词,说得是那样的透彻:“草莽英雄,林泽豪杰,巧饰文词虫贝雕!休夸耀,看青天白日,旗遍今朝。”    

  谩骂归谩骂,敏感的国民党宣传部门十分清楚,一首《沁园春·雪》,使毛泽东及其主张在政治的天秤上,增加了文化人格的几多分量。    

  他们私下组织一些舞文弄墨之士,试图写出一首超过《沁园春·雪》的词,然后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发表。可策划半天,最终是拿不出来像样之作,只得悻然罢手。    

  已经回到延安的毛泽东,看到重庆报刊上那些曲解生事之作,只说了一句:“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诗人,只是毛泽东诸多身份中并不那么重要的一种。    

  他有更多更大的使命意识,他有太多太大的事情要做。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人们看到了——    

  在乡间小道和农家小院,他率领一个小小的司令部,以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剧。    

  在开天辟地的庄严时刻,他和战友们踏着古旧尘封的皇城砖道,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他和战友们领导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重振山河,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在战火烧到国门口的时候,他毅然决策,打了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    

  在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国民经济的行程中,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更深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他又艰辛地探索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东西方冷战对峙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面前,他始终警觉地关注着祖国的独立和安全,并在迟暮之年开创了崭新的外交格局,使中国在经历长期的外部封锁之后重又走向整个世界。


第一部分心路风景(5)

  毛泽东的最高理想和最大意愿,未必是想成为诗人。    

  但他的本性,他的素养,他的经历,特别是他的事业,却让他无可选择地成为了一个诗人。    

  中国的变化,何尝不是诗一样的变化。    

  毛泽东的历史,何尝不是诗一样的历史。    

  毛泽东写诗,不单单是一种诗性的冲动,不单单是由于兴趣和爱好,甚至也不单单是因为他掌握了写诗的技巧。    

  写诗,是与他的生命和个性休戚相关的事实,与他的事业和追求相生相伴的形影。    

  历史,给了毛泽东罕见的激情。    

  历史的演变,给了毛泽东独有的创造和创作灵感。    

  历史演变的波澜壮阔,给了毛泽东非凡的写作方式—    

  昆仑之巅,长城之墙,仿佛是他胸中的笔。    

  华夏大地,高天厚土,仿佛是他笔下的纸。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仿佛是他纸上的墨。    

  炮声隆隆,千里莺啼,是诗中独到的平仄和韵脚。    

  万丈长缨,百舸争流,是诗中卓绝的遣词和句式。    

  屹立山顶的松,扎根原野的草,飞翔中天的鸟,游弋江湖的鱼。    

  还有那一年四季无比绚丽的花,从南到北迎风招展的旗,迷漫宇宙飘落飞舞的雪……    

  这千般风情,这万种生灵,便是跳动在诗中的字符。    

  每一首诗,似乎都成为了一次事件、一段岁月、一种激情、一个理想的形象见证。    

  每一首诗,似乎都洞开着一扇窗户,往里看,那里有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    

  正是在和人民一道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毛泽东顺便创造了只能属于他的诗。    

  这是一部史诗,真切地写照了在革命洪流中昂扬进取的人格精神。    

  这是一部史诗,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壮阔场面。    

  毛泽东一生奋斗,所以他一生有诗。    

  他的一生,十分自然地成为了诗人的一生。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    

  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    

  于是,一位外国朋友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国家。    

  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概是诗人最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伟大作品!


第一部分“奇士”的青春(1)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结果只来了三个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个,是当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十八画生”和“纵宇一郎”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    

  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兴奋不已的罗章龙当天晚上写了一首诗:“策喜长沙赋,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近代更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宋教仁,以至中国的近现代史如果缺了湘人,几乎不可想象。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毛泽东还把《离骚》的内容,分段提要,写成了眉批。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和罗章龙订交后,他们时相过从,常作郊游。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符合他性格本色的一些东西。    

  这个东西大概可以叫作诗文意气。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 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青春之心所以比天空更广阔,是因为拥有比天空更广阔的期盼、追寻、想象和情感。    

  1917年暑假期间,毛泽东邀了两个好朋友,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上路了。他们靠作点诗,写点对联送人,换几个钱,解决途中的食宿。按湖南旧时习俗,他们被称作“游学”先生。    

  在湖南安化县城梅城,发生了一件趣事。


第一部分“奇士”的青春(2)

  好吟诗作对,有点自命不凡的劝学所所长夏默庵,要试试来访的青年学生学问深浅,出了一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即书属对,写出下联:“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对得工整且不说,语中内涵,也让这位老先生有些不好意思,顿然亲近有加。    

  这次 “游学”,他们走了五个县,行程九百多里,历时一个多月。人在旅途的生活显然让毛泽东收获了比他期望所得还多的东西,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诗句。    

  这些诗句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是从他的朋友们的记载中,知道有这样一些联句——    

  “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    

  “为赋新词强登楼。”    

  少年之作,在对景物的观览中,那视线还是青春的单纯,学子的轻松。    

  因为他的生命,还没有走进沉重的历史;他的个性,还没有融进困顿的现实。    

  当青年毛泽东的目光投向他所处的现实社会,我们看到的,便是另一种诗情,另一番意境了。    

  让人们惊讶的是,他留有手稿的第一首诗,便是长达40句的伤世感怀的五言古风。    

  那是1915年5月,毛泽东的同班同学易昌陶因病去世了。悲从中来的毛泽东,写了这样一首挽诗——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在青春诗人毛泽东的感觉中,一阵飙风掀拂亡友的灵帐,好像天地为其悲泣。    

  好友早夭壮志未酬,活着的人们长歌当哭,以青碧的群山来试试自己的长剑如何。诗人与亡友有共同的报国之志,诗人的惆怅像长天江水一样绵绵不尽,混茫一片。    

  诗人为何这般惆怅?因为“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这两句,正是全诗的“诗眼”。    

  对此“诗眼”的最好注脚,是当时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    

  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他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湖南第一师范的师生将国内知名人士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为《明耻篇》。    

  毛泽东在封面上愤然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同窗好友易昌陶恰巧就是这个时候病故的。    

  易昌陶的去世,使毛泽东更牢固地树立了一个信念: 强健体魄,对于人生奋斗,对于报国济世,有着重要的前提意义。    

  青年人都崇拜英雄。    

  毛泽东阅读了恺撒、拿破仑、彼得大帝、俾斯麦这些外国杰出人物的传奇故事,生命深处似乎洋溢起无比的兴奋和震颤。    

  毛泽东目睹了中国政治舞台上接连不断的军事角逐,生命的力量和体魄,似乎是施展抱负的根基。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平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鲜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第一部分“奇士”的青春(3)

  毛泽东列举大量中外名人事迹,说他们之所以成就大业,都是因为身健气雄之故。令他期期向往的,是那些尚武的先贤,勇烈的壮士,洒脱的剑客,因为他们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烈”和“不畏”。    

  说到做到的毛泽东,潜心实践着他的这个信念。    

  寒冬时节,他用冷水擦身。    

  大雨滂沱,他在野外奔跑。    

  江水滔滔,他去搏击风浪。    

  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强身健体的运动体操,四处推广。    

  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浓烈气息,扑面而来。    

  志虽然人人都有,但可在格调上见出高低。    

  青年毛泽东之志是远大的,奇特的。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这是他当时在日记里写下的人生箴言!    

  他常对人说: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他把此话当真,此话也果然成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