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领风骚-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    

  1976年,诗人走了。真的谢幕了。    

  诗人走时,把一个时代带走了。    

  他曾经被这个时代喻为心脏和发动机,旗帜和灯塔。    

  历史是一位挑剔的批判家,犹如淘沙洗石的江河大浪。    

  它无情地挑拣着属于永恒的东西,冲刷着伟人们留在政治和文化沙滩上或浅或深的脚印。    

  毛泽东经受住了淘洗,从而使他的身影和脚印,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依然是那样地清晰。    

  因为,中国曾经由于有了他而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和命运。今天,他又成为中国一面映照历史岁月的镜子,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渡桥,一种给人们带来多种启示的人格象征。    

  上个世纪30年代,一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听他讲述自己生平的西方记者就曾断言:“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    

  毛泽东走了,在历史的横断面上,他留下读不尽的诗篇。    

  这样的诗人或许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时候,深情地赞美道:“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巨人与时代,时代与巨人,总是相互需要,交相辉映。    

  对巨人来说,他们借以兴起的环境,并非他所独有。    

  和他们共同享有这一环境的人,岂止成千上万。    

  但在一大片池塘之中,只有一株或那么几珠青莲出污泥而挺立独秀。    

  它们所凭借的,除了共有的环境,更有主体上那些恰到好处的要素组合。    

  毛泽东,在他的时代环境中,便是一个出色地兼具了常人看来难以相容的多重角色的人—    

  他是学生运动的精英,是工人罢工的领袖,是农民运动的旗手,是富有魅力的宣传家。    

  他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是吐故纳新的哲学家,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是经济天下的政治家,是别具一格的书法大家,是豪放不羁的浪漫诗人,还是博览多识的学者。    

  就像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诗人一样,毛泽东这样的诗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遇而不可求的诗人写的诗,似乎再也没有人写得出来了。    

  毛泽东的歌唱,成为绝唱。    

  有的,诗人活着,诗却死了。    

  有的,诗人死了,诗却活着。    

  岁月推移,没有磨灭不朽的诗篇。    

  时光流逝,没有沉埋诗人的形象。    

  诗篇注入了心血,自然会生命绵长。    

  形象经历了沧桑,更显得新鲜明亮。    

  如果读懂了毛泽东,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如果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中国大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    

  因为,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