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使忍者拥有与其他武士相比所不能具备的“忍”和智慧。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到了最后,这样的一个忍者仍然有可能避免不了要出手。
  人类在自然宇宙中的表现,是不是也有些像这样的一个忍者呢?
  通过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与回归而产生的慷慨施予甚或对现实的退避也发生在另一部分人类身上。在很早以前,古希伯来民族中就已经出现了避世的先知,他们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同时也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希伯来的各个部族之间,向人们传播关于主宰世界的预言。在东方,老子和稍后不久的庄周也成为中国隐士们的榜样,而古印度的佛陀也同样采用避世的方法来达成精神升华的境界。在今天的尼泊尔以及世界的许多地方,仍有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虔诚地维持着一种精神纯净与节欲的生活,现在,他们正在喜玛拉雅众多的山谷之中修行。
  我一直试图将人类所有活动的本质作出一个适当的解释,以了解人类存在的真实意义。事实上,这种解释很早以前就有了。
  哲学的使命就是让人类获知我们是谁以及从哪儿来和到哪儿去的知解。然而,纷繁世事像一个巨大的轮盘使人类极易失去对这一哲学使命原点的把握陷入到凡尘的万般琐事之中。所以,这一状态下的哲学仅仅只会成为一种失去实践力的理论解释,这使它对人类获取自然宇宙本质精神认知的作用将极其有限。在哲学的使命上,我将之作为“实践的思考学”来定义,这与那位将哲学喻为“磨刀石”的女孩的答案有着相似之处。更为重要的是,我确信哲学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也是一场不断创新的人类精神运动。这一运动本身便是对自然宇宙根本义理的体显与揭示。
  因此,我对于人类在客观物质世界的持续探索以及在精神领域所进行的不懈思考一直持着高度认同的态度。人类只有将这二者相互交融时才有可能无限接近宇宙的真理,这其中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只会导致苍白与空虚的结果。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空虚和苍白一方面表现为竭尽人类资源的战争与争夺,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理论和教义的空洞。将这种交融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印证,恰恰可证明出构成自然宇宙的物质与类物质这两类能量的客观存在,在更深远的意义上,精神则是宇宙世界唯一不变的本质代表。
  与其说我想批判的是人类精神的匮乏更不如说是我想揭示宇宙本源所存在的无形与虚无的特性。
  这种虚无并非空洞意义上的虚无,而是指宇宙本体主宰力量的存在形态。对于人类大受局限的认知能力而言至少是这样——正是这种认知能力的局限导致这一无形世界极少被人类发现,因而成为人类精神匮乏的根源。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7)

  然而,人类的这种认知局限并非不可打破,相反,人类本身从一诞生起便具备了对宇宙精神世界无限拓展的能量。人类之所以缺乏对精神世界的领悟和开掘,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无知和懒惰,另一方面是傲慢与偏见。无知是人类面对宇宙真理的一种相对状态,在这种相对状态中,无知表现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停留于表面或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这种无知可能因为人与宇宙精神的恢弘所形成的客观差距所致,同时更多是因为人类本身的懒惰。面对这样一个巨大存在的义理使人们往往畏缩不前。在第一种情况下,人类通过许多代际的努力和积累将可以获得知性上的弥补,这种努力之下的积累将引导人类接近宇宙精神的本源。同时,与生俱来的懒惰又完全可能成为这种无限接近宇宙真理的努力的敌人,从而使人类的探索总是功亏一篑。就这一点,我想,只要人类最后克服掉懒惰,对于人类知性的悖论是可以获得消除的。
  傲慢与偏见,则是我们在探索宇宙真理过程中一个真正可怕的敌人,同时更是人类自己最危险的敌人。
  傲慢和偏见是人类极易产生的一种对既得利益与经验的衍生情态。对于人类自身而言,傲慢是他们存在价值的一种证明方式,从现实意义上讲,一种傲慢的诞生是需要本钱和经验来作为基础的。很不幸,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所创造的各类财富滋长了这种傲慢,以致于难以根本上从人类心理中消除。一个乐于将所得全部都抛弃的心智时代似乎还未来到,至少以人类现有的智慧与自信心还不能达到。
  需要说明的是,消除这种傲慢和偏见并非真正要将人类的有形财富与经验完全抛弃掉,而是需要在心智上保持一种对自然宇宙精神的谦逊和敬畏。正是由于这种谦逊和敬畏才使得人类有可能获得这个与人类共生的自然世界本质的真知。
  我想,这种傲慢此刻也许就滋长在我的身上,或许未来,这种傲慢还会在你的心间延续,那么,请你读到这封信时作一番这样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傲慢呢?我们知道了什么或者说我们主宰了什么?
  这是消除我们傲慢和偏见的最好方法之一。另外还有一种极好的方式,那就是接受并认识失败——这是一个极好的建议。它与人类的欲望和努力期望的结果总是恰然相反,我认为它是命运馈赠给我们人类的宝贵之物,也是一个行不言之教并令我们变得谦逊和努力的导师。
  亚马,失败是真正的财富之一,要钟爱它。
  对人类精神与心灵世界的探索,除了哲学家们之外,心理学、现代精神病理学和遗传学等诸多自然与社会科学家都付出了相当的努力。我相信,这些努力都将使人类对于精神领域的探索达到一个共同认知点,即类物质世界。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苏珊?阿尔德里奇博士在她所著的《愤怒与抑郁之联系》一书中,就通过解剖学、生物化学以及遗传学对人类大脑与情绪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解构。苏珊博士似乎打算通过脑解剖科学来找寻人类诸种情绪产生的根源,并由此获得对人类感悟力和心灵力的解。与这位博士所不同的是,我认为脑科学仅仅是解析了人类获取情绪感知与发挥的一个器官而非所感知世界的本身。苏珊博士将所有情绪和心灵现象归结为大脑中央神经系统(CNS)接受外界事件刺激并通过神经元的复杂传递和处理所形成的反应结果。这一论断于目前人类对于脑科学的认知并无相悖,然而对于真正的心灵领域则显得离题颇远。苏珊博士也承认,尽管她已经努力这样作出解释,然而“感觉产生的过程非常复杂,连心理学家也所知甚少。”这番话意味着问题并未获得根本性的解决,苏珊博士对此亦显得力不从心。
  仅仅从器质解剖的角度来诠释人类精神与心灵的存在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谬误。不能否认在器官功能范围内,脑科学可以作为对于人类认知世界并产生情绪的一个接受体与发生体的研究学科而存在。在链接人类精神与心灵的更大世界时,这一门科学仅仅只是人类精神之路的一个站点,下一个站点的研究形态也许都变化了。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8)

  苏珊博士采取脑科学来解释心灵的努力在书中随处可见。在如何解释人类的情感和情绪的概念上,她使用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情感”——它是一种心灵状态,由脑内的特殊关系在无意识中产生……一般认为,基本情感深植于大脑内部。换句话说,当遇到适当的刺激,这样情感就会自动产生。我们无法控制情感的产生,但我们或许能够控制它们……
  很显然,苏珊博士已经陷入到一个无法获得真正的解的错乱逻辑与猜测之中。如果作一个稍事的分析,就会发现她的困境以及所受到对于“情感”认知的煎熬。
  首先,苏珊博士已经将情感定义为“心灵”的状态并作为获得情感之解的前提。然而,这时的苏珊博士又转身回到非心灵的实证科学中来进行解析。
  这是第一个错误。苏珊博士没有向“心灵世界”更进一步,倘若她能够依借由脑科学到达心灵的这一路径而建立起一个大本营并扎下营寨,才会有可能以此为起点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第二营地,这样依次类推,最后一个冲顶的营地也就可以在类物质的世界中获得建立,同时将有一个罕有的机会实施冲顶。可惜的是,苏珊博士看到了心灵之峰,然而又下山去做她的地图测绘的工作去了。这里须注意到:绘图板上的等高线仅仅能够表现的只会是心灵某种可见的尺度或者说是人择的一种尺度,而绝非心灵之峰所能代表的能量和产生这种能量的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与领域。
  接下来的错误更加明显。作为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我们有许多理由确信它们应当早已达到某一领域的高度,然而或许是我们自己错了,苏珊博士指出“情感”这一心灵状态几乎是先天性地深植于大脑的内部。这是一个可爱但幼稚的推测,一如中世纪教宗们将梵帝冈视为宇宙中心一样。在这里,可以看到苏珊博士对于脑科学的严重依赖,她几乎无法摆脱大脑对她的束缚,这与人类所惯常拥有的某些习惯性思维与行为类似,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所获得的认识去推测另一陌生领域的规则,这种例证与比较的方法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在知性方面的巨大阻碍。
  总言之,苏珊博士仅仅只是指出了人类情感的现象以及大脑在这一现象中所扮演的接收与发送者的角色,却未能解析出这种情感现象的本源。而对于“心灵”这种特异状态,苏珊博士也是以一种不得其解的态度作出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回答。这类似于有人告诉我们在某条大街上发生了一个事件,而事件本身的原因我们却无从得知。许多时候,我们就像蚂蚁感受世界一样感受着自己的心灵,却不知道这心灵究竟由何而来。
  这就是人类之于自然宇宙的一份现实处境写真,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失去方向和心灵觉悟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人类,或许才刚刚开始认知自身心灵以及精神的世界,正是因为这种漫长时间中所存在的心灵匮乏,才使人类总是显得无知幼稚而且有时的确可恶可憎。
  值得欣慰的是,总有一些善于思考并期望通过思考获得宇宙真知的分子出现在人类之中,我猜想他们的出现或许是宇宙精神的造化或是它的特使。我十分注意他们思想深处的这些感悟和所得,同时努力去解析这种所得的核心所在。我相信人类的思考不会失去意义。至于尼采所说的那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话,我猜想是他对人类于思考本身的肤浅理解以及对待思考的懒惰所执的批判和嘲笑,而非对思考本身的否定,更不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否定——尼采本人,恰是一个在上帝之下思考了一生的人。
  在观察过的现代人类的思考之后,我发现几乎所有的思考并不是针对纯粹精神的感悟,而大多成为一种自身欲望满足的方式。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思考仅仅是大脑对于现实世界中存在事物和欲望的虑及而非对心灵和精神世界本质意义的探索。即便是有关这样的谈论,也都是被当做奇迹或是轶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更无心灵上的真正所得。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9)

  正因为如此,人类今天的心灵才显得那样的陌生以及脆弱,以致于人类之间经常出现可怕的信赖与和谐的危机。这种危机,与过去的三千年间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并无二致。
  所以,对于心灵世界的追索和探求将是一件长期而且颇为艰巨的工作,需要由许多的人们来为之努力并实践。在未来,亚马已经长成的时代,人类或许会因为这样的一封信而有所感悟。就像苏珊博士所期待的那样,通过正确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药物甚至是基因的改良而使人类大脑获得更大的解放,从而使人类的心智获得完全的成长。
  对于人类知性成长这一命题我所坚信的方式则是:体验与思考,谦逊和放弃经常获得的骄傲并不断克服偏见,将是人类通向类物质精神世界的真正道路。
  亚马,所以你必须有所思考并且注重对于生命的体验,努力实践是唯一的方式和途径,对于人类的心灵之旅而言,经历越多则越接近心灵的世界。
  这个冬天的寒冷期似乎已经过去了。广州阳光灿烂。当寒流来临的时候,人们更多的不是感到冷而是觉到了一种快意。尽管气候的变化已经让人类习以为常,然而当变化一旦来临时,人们的状态总是要显得比在一个迟疑不变的季节中好得多,也显得聪明和冲动得多。
  变是唯一。而变的规则却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探索这个世界吧,这样,你必定成为你自己的真正主宰。
  祝福你!羊年学习好!身体好!
  你的父亲。
  2003年2月6日晚于碧桂园西斯廷

  心灵的力量(1)

  第十封信:心灵的力量
  亲爱的亚马:你好!
  这将是一个引人兴趣的信件标题。而这封信要探讨的内容是如此,同时也一直是这一部书信所要讨论的核心主题。
  不久以前,我还和好几位朋友在广州以及在上海至无锡的路上都谈论到这样的一个话题:人类是心灵动物。
  这个话题涉及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研究作为动物的人,在人类动物属性方面,人类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途径对人类起源以及演进至今的动物物种形态进行解析,并得出种种动物世界中所能获得的答案。在这一领域中,达尔文博士的进化论以及现代生命基因学说都能够解释出人作为动物种群所体显的种种特征:生理构造、活动属性、种群繁衍、语言习惯等等。
  当人类失去精神文明这一重要的支柱时,对于动物性的回归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结果,从这一角度而言,迄今属于动物类型的人类分子在全球人类中占有着相当的比例。
  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我始终认为它是一项对于可见事物规律的实证探索。从某种意义上,人类科学极类似于更大范围概念的一门自然宇宙解剖学,属于那种对自然宇宙的一切都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