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一致同意,让芭芭拉·扬女士留住在纪伯伦的寓所,直到一切后事处理完毕。他们初步估定了纪伯伦遗产的价值共约五万美元。他们又打开纪伯伦的遗嘱。这一遗嘱主要涉及自己著作权、版税、画作、财产的继承与处理问题,他特别委托玛丽·哈斯凯尔将他的遗画全部转交他故乡贝什里的同胞。这一遗嘱得到忠实的执行,纪伯伦的大部分画后来运回黎巴嫩,藏于纪伯伦博物馆。

  玛丽·哈斯凯尔当时曾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系,请艺术鉴赏家来鉴定纪伯伦的画,以便从中选出部分作为该馆永久性珍藏品。博物馆最后选出五幅,它们是:①约翰·曼斯菲尔德头像;②艾伯特·莱德尔;③向着无限 (纪伯伦之母像);④从时间里诞生;⑤永恒的生命。

  玛丽在纪伯伦的遗物中,发现了她写给纪伯伦的信。这些信有数百封,是他们二十多年友谊和爱情的结晶和证明。她最初和芭芭拉·扬商量,想销毁它们,但她又不忍这样做。她珍惜这些不仅对她本人,而且对文学史家来说无比珍贵的信件,于是把它们带回萨法纳,将它们与纪伯伦写给自己的信一起珍藏。直到后来,这些信被赠与北卡罗来纳大学。

  1931年 月7 23日,纪伯伦的灵柩覆盖着黎巴嫩和美国的国旗,从波士顿到普罗维登斯。二百多位从纽约、波士顿赶来和普罗维登斯本地的黎巴嫩人,在霏霏的小雨中默默地候在码头。一个精美的花环放置在棺材的基座上,它寄托着居住在普罗维登斯的七百多位黎巴嫩人的哀思。在葬礼的哀乐声中,妹妹玛尔雅娜与两个堂兄弟将纪伯伦的录柩护送上一艘海船。海船启锚,缓缓地驶离美国海岸,向遥远的黎巴嫩驶去。四个星期之后,即8月21日星期五,灵柩低达贝鲁特港,受到军礼的迎接。各届人士,甚至政府的高级专员也都来迎接。在做过祈祷后,灵车和护灵队伍向纪伯伦的家乡缓缓进发。沿途受到最诚挚的悼念和迎接。从贝鲁特到贝什里的约五十公里的路程。当灵车行至阿尔巴萨时,约有两百多辆汽车和一百多名骑手赶来护送纪伯伦的灵柩。直到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的黄昏时分,灵车终于到达贝什里村。

  家乡的同胞已为纪伯伦搭起用鲜花和芳草装饰的灵台和牌楼,欢迎他们伟大儿子的归来。几队威武骠悍的贝都因骑士,迎上并引导着灵车。这场面更象一次胜利的凯旋而非葬礼。

  纪伯伦二十多年来一直盼望着重返自己的祖国,他曾有几次几乎要真的动身了。但他已习惯了纽约的艺术创作环境,难以割舍自己的“禅房”,终未能成行。他曾经写道:

  我的心向我要求它的尊严,我的思想向我要求它的自由,我的身体向我要求它的安宁。除非在黎巴嫩,否则我决不可能把我的心的尊严、思想的自由和身体的安适追回。

  今天,他回来了。他安眠在黎巴嫩雪松环抱的古老的玛尔·谢尔基斯修道院的岩室吉。他的金属棺椁上罩着玻璃隔罩。在棺椁的上方悬垂着一个纪念牌,上面用阿拉伯文写着:“这里安眠着我们的先知纪伯伦”。“我们的先知”一词可能显得离他的同胞太远了些,于是人们很快将“我们的先知”改为“在我们中间”。这一改动只涉及字母上下的几个小点,所以很容易。于是那个纪念牌变为:“这里,纪伯伦长眠在我们中间”。

  纪伯伦终于安息了。他的成就引人注目,他的声名经久不衰,他献出了自己全部心灵的珍宝,他俘虏了东方和两方千百万人的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