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以自己的特定的元间形式与同样也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
对象发生遭遇、接触、碰撞之类的相互作用。在普遍联系以
及这种联系不均匀的背景下,一个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实体
与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实体发生不同程
度的作用时,就会产生无数的结果。除了背景条件的影响外,
结果不仅取决于双方物质成分的对比,更取决于双方元间形


式的对比。 
有一种特例:作为作用者一方以自己特定的元间形式为
出发点,作为模板,对所有的、形形色色的作用对象进行挑
选和选择,在复杂的、随机的相互作用中找到了对方,找到
了更能实现自己差别形式的对象。 
比如,一个碳原子有四个有待实现的“键”,它是用这
些键在随机遇到的作用者中进行挑选,就像拿着用水晶鞋去
寻找灰姑娘一样,一旦遇到恰好与之互补的对象,就能很方
便地形成凝聚态,组成新的物质实体。 
实际上,寻找契合对象的选择过程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元
间转移。通常的元间转移是通过相互作用将自己的元间强加
到对象之上,迫使对象服从自己的元间形式。而选择契合性
对象的过程是挑选最容易实现元间转移的对象,是对自己的
元间转移做出最小反作用的对象,甚至似乎是寻找类似曾经
已经实现了与自己元间转移过程的对象。 
对于已经有了相当层次积累的物质来说,这个物质所具
有的元间结构对于其他物质结构成为了一种选择条件,构成
了一种“判断”。一种结构适宜与和另一种特定的结构相互
结合,组织成更长的结构链条,两种适合于相互结合的结构
是相互契合的结构。 
素材之间的契合是物质团粒生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素材的结构对于其他素材形成了选择性的判断,面对许
多对象素材时,只有相互契合的素材,只有具备与之相契合
元间的素材才被选择,才被挑选出来与之结合,生成新的物
质,形成新的结构。 
相互契合并不是相互等同,相互等同并不一定适宜相互
结合。 
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的结合是因为双方各自的结构
中都有可供对方连接的机制和构造,都正好为对方的结合留
下了位置。比如,一方凸出的位置和形式正好对应另一方凹
下去的位置和形式,两者相遇时才会结合。双方结构的契合
实际上是双方的结构互补。 

所以,用契合的方法挑选出来物质不是和自身相同的、


同样的物质,而是和自己互补的、对称的物质。 

10。1。7契合与连接 

一个物质实体与另一个物质实体发生契合,并不总是这
个物质实体所有的元间特征都与对方契合,往往仅仅只有全
部元间成分中的一小部分元间与另一个物质实体全部元间
成分中的一小部分元间具有相互契合的特征,两个物质实体
由于相互拥有的与对方相契合的这一小部分元间特征而连
接在一起,结成了一个新的更大的物质实体。水晶鞋与灰姑
娘的契合仅仅是这两个实体各自的一小部分元间内容,因此
而使得两个实体连接在了一起;就像紧固在一起的螺钉和螺
母共同拥有的结合面一样,螺钉和螺母各自都是拥有许多元
间形式的物质实体,仅仅在两者结合的螺旋面上,两者是互
补的,由于这一小部分的互补竟使得两个复杂的物质实体得
以结合,由于这一点上的契合,将两个不同的物质实体连接
成了一个新的物质实体;在化学里把这种结合的位置称为
“化合键”。原先的两个物质实体连接成为一个新物质实体,
两者发生契合的位置成为这两个物质要素的连接之处。 
如果发生契合的位置总是正好处在这个物质实体的端
部,那么,由此形成的新物质实体看起来就更像是一个链状
物质;不同位置的契合就能形成不同样式的新物质,如碳元
素可以形成的片状、环状、管状、球状物质;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以糖基…磷酸基为主链的螺旋状物质链条,两条这
样的物质链条相互缠绕、以各自链条内侧相互契合的碱基对
之间的氢键相连接,组成了双螺旋形物质,这就是我们常说
的遗传物质。 


10。2初始生命形式——核酸团粒 

10。2。1 契合与复制 
用契合的方法只能挑选出自己的对称物,只能结合出和
自己互补的物质,并不能直接得到与自己相同的物质,得到
的是自己与互补对象共同组成的新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是
由具有两边对称、两边互补性质的两个物质实体共同组成的
新的物质实体。 


如果将一条单链的DNA放入拥有许多种核苷的环境中,
由于这条链本身具有由不同核苷排列组成的一个“骨架”,
上面有一系列有待实现键合的氢键,一旦寻找到了具有与之
相互补的元间特征的核苷,就会与之契合,一系列核苷都找
到了自己的互补者,都形成了碱基对,就生成了与作为模板
的那条DNA单链互补的另一条DNA单链,生成了两条链相互
缠绕的双螺旋DAN物质。 
单链DNA物质通过寻找选择与之互补、契合的核苷生成
双链DNA 物质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奇特的是,已
经生成了的双螺旋DNA链能被再次打开,变成两条相对分离
的单链条。每条单链条又会重复从素材堆里挑选素材,生成
各自互补的新的单旋DNA链条。两条新的单链相互之间又能
形成双螺旋的DNA链。显然,这条新的双螺旋DNA链条与原
先被分解成两个单链的那条双螺旋链条的元间形式完全相
同。这样,双螺旋DNA物质用两次互补的方式复制出了与自
己完全相同的物质。 

简言之,用L到素材堆里去挑选,就会筛选、生成一条
与之相互补的物质链R。如果再把R拿来作为样板,从素材
堆里挑选,就可以生成与R相互补的L。这样,用两次互补
的方式实现了L的自我复制,把L的元间从一些物质素材复
制到了另一些物质素材之上,用L1的元间制造了相同的L2
物质。 

10。2。2 同化作用 
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会改变双方的结构和形象,
可以把这种影响称为广义的同化作用。也就是说,任意一方
的元间都会造成对方的改变,都力图强制对方根据己方的元
间方式改变,一切相互作用都意味着对于对方的同化。 

元间转移作为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把一
方的元间印制在另一方,被作用的这一方被迫服从外来的强
制力量,自己原有的元间方式被改变为与作用者互补的形式,
实现了作用者的同化。在这样一类相互作用中,主动的一方
通过相互作用把自己的元间转移到了另一方,迫使对方依照
自己的元间的互补形式而改变,用与自己元间的互补形式同


化对方,塑造出和自己相似的、互补的新物质。 
但是,这样的同化只能把部分元间从一个实体转移和复
制到另一个实体之上,只能实现对于对方某种程度上的某些
局部的同化,不能实现元间的彻底转移;而且,这种元间转
移并不改变双方原有物质载体的物质性质,两个物质载体仍
然可以是不相同的物质。这样的同化还不完善、不彻底。 
生命过程是更彻底的同化过程,不仅实现了理想化的元
间转移和复制,同时实现了物质的复制。用一个实体为模板,
从素材堆里挑选出特定的素材,用两次互补的方式把它们组
织、安装成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相同物质,把其他物质素材同
化成了元间模板所规定的物质实体,使作用者和被作用者达
成了一致。除了受物质唯一性限制产生的物质实体之间的区
别性之外,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同化。 

10。2。3 新的生成方式 
旧物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才能生成新物质。过去,物
质结构的改变都是随机、偶然、盲目的,没有一个先决的目
标和方向。 
而所谓同化,是用一种元间去规范、整理、调整其他的
物质素材,将其塑造成为和模板物质相同的物质。这就限制
和规定了物质改变的方向,在物质发生改变之前就预先设定
了改变的结果,设定了相互作用的结局。 
这样,新物质生成的方式就不再全部都是盲目的,在所
有物质生成的方式中又产生出了新的方式,出现了目的性的
物质生成。 
有目的的同化是一种新的势态,而且是产生相同物质的
一种势态。有目的的同化物质素材,制造相同的物质,当然
就会使这一种相同的物质更多。 

10。2。4 新的维持方式 
在相互作用中更能使自己长久存在的重要条件是物体
本身的“强度”,是元间的确定性程度,是素材之间结合的
程度。强度足够的物体才能在直接的冲撞中、在剧烈的环境
势态变迁中、在长时间持续的损耗中维持较久。 

普通的物体并没有维持自己的自觉,听任势态演变的选


择。在相同条件下,当然是强度高的物体更长久地保留下来,
强度弱的物体更早被分解掉。 
如果把一个元间不断地从即将消失的物质中及时转移
到正在生成的物质载体之上,这个元间实体就可能超越具体
物质载体在相互作用中的地位,更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存在。 
当元间模板超越了物质素材的唯一性,不再依赖于某具
体的物质素材,不再仅依赖唯一的物质素材,使元间的保存
不再受制于个别物质载体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受制于这特定
物质素材自身衰变、退化的进程。不断更新自己的物质载体,
始终处于改变程度较低的物质载体上。这样,就实现了元间
实体更长久的维持和存在。 
一旦元间实体有了长期维持和保存的可能,利用同化作
用重新制造这个元间所规定的物质实体就不再是不可思议
的了,从而,这种物质实体本身也得到了更完善的保存和维
持。 
总之,物质和元间的分离使得元间实体超越了具体物质
载体的限制,用不断变换物质载体的方式超越了物质载体本
身的局限,获得了更持久的存在机会。 

元间实体超越具体物质载体,用自己复制自己的方式保
持了自己,形成自我和维持自我成了自我本身产生和存在的
目的。 

10。2。5 记忆的对象性 
广义的记忆就是一些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相互作用
中能够在一个时间和空间区间里保持不变和稳定,能够更长
久地维持自己某个阶段里形成的模样。因此,广义的记忆就
等同于存在的延续,有记忆的或被记忆的就是存在着的。 
正如“存在”所具有的对象性和相对性的一样,“记忆”
本身也没有绝对意义,一个实体对于自己的记忆仅仅相对于
与之相互作用着的其他实体,脱离了相互关系就没有了记忆
的参照,也没有了存在的参照。自己的存在只有别的实体“知
道”,只能由一个实体来表征另一个实体的存在和存在形式,
从而表征这个实体的记忆。因此,单一的实体不是“自我”,
它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也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 


10。2。6 记忆与自我 
用两条元间结构互补的物质链条相互限制对方的随机
性,通过对方规定自己的元间样式,实现了两者同时的记忆;
用两次互补复制的方法形成了物质自己制造自己的机制;两
个互补的物质团粒相互记忆对方,相互校正对方,把对方作
为记忆自己的相对者。 
这两个相互对立且相互互补的物质团粒共同组织成为
同一个物质实体,这种物质的革命意义在于实现了自己记忆
自己,形成了自我。 
自我是实现了自己记忆自己的元间实体,但是,记忆的
前提是拥有相对者,只能通过对方才能记忆自己,因此,这
种自我是两个互补的相对者的对立统一体。 
自我的产生使得这种物质得以从普遍相关之中区别出
来,不再因任意的相互作用发生任意的改变,不再轻易因任
意的、无规定的、自己不知道的、与自己不相同的、无法预
期的作用而改变。而是依靠自己的记忆来维持自己的稳定,
依照自己的元间来同化与自己发生相互作用的对象以及周
围环境。因此,具有自我的物质才算是生命物质。 

10。2。7 自我与自我的目的 
“目的”相对于“无规定”、“无预期”,是要求特定结
果的作用,是基于记忆的作用,是基于一个元间实体的事先
的规定性。在这个作用发出之前,就设定了期望达到的结果。
目的也就是需求。 
这里所说的“结果”是一种事先就已经设定了的标准,
是一个目标,是需求的标的。这个作为比照准则的结构、这
个元间实体本身就是这个自我中的内容,是这个自我的目的
性。当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合了这个事先设定的标准,经过比
较,与标准相同,便是实现了目的,反之,与标准不同的,
就没有实现目标。 
通过同化,通过用自我的元间方式去塑造周围物质,使
之达到与自我相同的元间形式,使之成为适合于实现自我需
求的元间形式,成为适合于维持自我元间形式的元间形式,
这是目的性以及实现目的的全部内容。 


因此,目的性既是外在现象,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
用的原则,又是维系自身稳定的内在原则。这样,自我就被
分成了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方面,是以互补方式实现的
记忆,由记忆形成的“我自己”,形成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
区别或分化;另一方面,是自我对于外界的联系,通过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来同化环境,产生出更多与自己相同的物质,
产生更多与自己相契合的势态,并且在这种作用中保持自己
的稳定和生存。 
保持和生成自我的内容与实现这种保持和生成的方法
变成了可以区分、必须区分的两个相对分离、相对独立的层
次,分别开始发展出各自的内容。 
自我与自我的目的发展成为了新的对立统一层次。 

10。2。8 目的实现 
目的的实现就是自我的实现,但是目的实现不是自我本
身,而是自我元间实体的外化。 
目的实现有复制自我和维持自我这样两项任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