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0。2。8 目的实现 
目的的实现就是自我的实现,但是目的实现不是自我本
身,而是自我元间实体的外化。 
目的实现有复制自我和维持自我这样两项任务。 
复制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首先要求自我有能力从周
围素材中挑选自己需要的、与自我相契合的素材和材料,把
这些素材重新组合起来,使之组合排列成和自我相同的样式。 
但是,这个工作事先假定了周围环境中已经存在了足够
的素材,而且,与自我契合的素材足够多、种类足够齐全、
结合足够方便。事实上,完全与目的重合的势态环境和资源
非常稀缺,因为,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就是环境势态不断被
改变的过程,就是不断脱离原有势态的过程。环境相对于任
何一个企图实现自己目的性的自我来说,素材和条件的分布
将不断出现时间、空间、形式诸方面的新的差异。而且,自
我还要有能力应对不断被自己改变了的势态。 
如果自我有能力存储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聚集一些以
备日后使用素材,就可以应对素材分布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如果自我有能力对已经掌握的不太契合的素材进行加工和
改造,将其改造成与自我相契合的素材,就可以应对素材分
布的形式差;如果自我能够移动位置,离开自己已经挑选完
毕的区域,寻找新的区域,就可以应对素材分布的空间差。 


显然,具备这些能力的自我将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具备这些能力的程度标志了自我实现自己目的的进化程度。 
维持自我,就必须保持自己与环境势态的区别,必须首
先在空间上实现区分,要有一种分界和隔离的方式。如果空
间关系是三维的,就要建立三维的空间隔离区域。这种隔离
要具备既不影响相互作用的正常进行又起到隔离外来影响
的作用,这就应当是一个选择性的隔离,通常我们看到的是
择性的“膜”。 
从复制自我和保持自我这两个任务看,仅凭原先的自我
本身已经不能独自完成和实现这些任务,目的的实现还依赖
于目的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依赖于实现目的的方法、设施和
机构。 

10。2。9 自我与其实现途径的分化 
自我直接实现自己的机会并不丰裕。要更高效率地实现
自己,必须具备实现目的的设施和途径,具备保持自己和复
制自己的手段和方法,用这些具体的措施来抗拒和适应素材
分布的不均匀,来抵御、适应外在作用的冲击。这样,自我
和实现自我的方式之间不再是等同的关系,两者之间出现了
分化。实现自我是自我的目的,但具体完成这个任务的却不
是这个最初的自我本身。 
产生这种分歧的基本原因是,两条互补物质链构成的自
我只适应于记忆自我,复制自我,并不适用于应付更复杂的
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其他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这些任务。 

10。3 基本生命形式——细胞 

10。3。1 自我内容的扩展 
最初的自我仅仅是一个实现了自我记忆的物质团粒,这
个自我中记忆的内容仅仅是自己记忆自己的方式本身,除此
之外没有任何更多的东西。 

实现了自我复制和自我保存的物质自我就必须记忆自
我复制和自我保持的方法及途径,如果它不能记忆这些程序
就不能实现复制和保持。这样,自我就不再仅仅是自己记忆
自己的记忆,还应当扩展、增加复制和保存自己的方式和流
程,自我就发展成了关于如何复制和保持自己记忆的方式和


途径的记忆。 
如果面对更复杂的环境势态,面临素材在时空分布上更
加不均匀的势态,没有进一步的设施和装置就不能实现复制
自己、保持自己的目标,自我不仅要记忆环境的势态,记忆
对于势态的互补方式,还必须把这些装置、设施、手段以及
建造这些装置的程序都作为自己记忆的内容。进而,自我又
扩展出了用以维持和复制自己的装置以及建造这些装置的
工艺的记忆。 
这样,“自我本身”被逐渐淹没了,反而可以说并没有
真正的“自我本身”,“自我”的积累使得自我中的内容更多
地成了关于维持和复制自我的方案和程序,以及实现这些目
标的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方式。这些方案、程序、器官建
造蓝图和工艺流程文件成了自我的主要内容。换言之,生存
方式以及实现生存的工具反而成了生物生存目的和自我的
主要内容。对于势态互补方式的直接记忆变成了通过对工具
和方法的记忆而实现的间接记忆。 

10。3。2 目的实现的物化 
专门用来记忆自我的自我,不再直接参与复制和保持自
己的工作,而由另外一些专门的执行机构初步分工来实现。 
实现目的的过程由这些设施和装备来具体实施,目的被
物质化了,形成了新层次的实体和新形式的存在者。这些新
的物质实体,这些执行机构是自我目的性实现过程的物化,
是自我本身目的性的体现,是被自我所规定了的目的,是自
我中内容的物化。 
自我的内容及自我的目的性通过物化的方式建造了实
现自我目的的执行机构,建造了实现目标的物质手段。因此,
这些物化了的东西,是自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自我元间
转移的另一种形式,是自我的元间由互补的双链式物质向作
为执行机构和器官的物质转移,向另外一种物质载体转移、
复制的结果。 

10。3。3 两个自我 

自我的基础是用双链互补方式实现的一个记忆体,是关
于如何记忆自己的记忆,可以稳定地表明自己的存在。但是,


这个自我自己不能更有效、主动、完全、直接地实现自己的
目标,不能更有效地抵御变化了的生存环境强加给自己的同
化压力,不能应对强制自己与环境势态互补的外在作用,因
而不能有效实现自己的自我就不是完善意义上的自我,仅仅
是一个抽象的自我。 
自我的实现需要适应和抗拒相互作用环境带来的压力
和冲击,要实现目的,要把自我中关于实现目标的过程具体
化、物质化,就要生成新的对策、方法、手段、设施,把这
些以互补方式记忆的对策转移出来,用另外一种适合于完成
目标实现的物质来重新表达,发展出更适于完成目标、实现
目标的机构、器具和体系,这就实现了自我的具体化,形成
了具体的自我。 
这样,同一个元间就同时被两种物质形式所实现和表达,
形成了持有同一元间的两个不同的物质实体,一个是抽象的
自我,一个是具体的自我。 

10。3。4 两个自我的对立统一 
这两个物质实体实际上是同一个元间实体的两种不同
形式的实现。而且,这是同一个生命体中两个相互依存、互
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 
作为自我的主体部分,是以物质方式体现的元间实体,
物质仅作为载体,支持元间实体的存在。 
作为自我实现的部分,是以元间为规则的物质实体,元
间仅仅作为这些物质构成的蓝图和程序,依照这个蓝图和程
序形成了这样特定的物质存在。 
前者作为以元间为主的实体,以DNA的方式记忆和保持
了这个自我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关于如何保持和
复制自我自己的方法和程序,是实现保持和复制任务的具体
途径以及所需的手段、形式、器官甚至对环境的关系方式的
设计规范。这是以元间形式存在着的自我,称之为元间自我。 

后者作为上述元间的另一个转移的版本,使这些内容具
体化,以肌体的方式,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建造了元间中所设
计所规定了的手段、形式、器官和体系以及同周围环境势态
的关联方式,形成了以物质形式存在着的自我,称之为物质


自我。 
元间自我和物质自我共同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生命体。基
本的生命形式是这样的对立统一体。 
细胞就是这样的对立统一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10。4生命的进化 

10。4。1 生命物质的特点 
与仅依靠自身强度和性质维持自身稳定和存在的非生
命物质不同,生命物质通过不断同化环境中的物质素材,转
换自己元间的物质载体,用更多复制自己的方法实现保持自
己的目的。生命物质的特点在于: 
1、实现了对于自己的记忆,以这种记忆使自己与外在
世界相区别,只有这种区别才使得“维持自己”变得有意义。
才真正实现了维持自己的意义。 
2、确定一个元间是不变的,就要有另一个不变的对象
作为参照,因此,对于自己的记忆也必须有两个相互互补的
元间实体相互印证。两个互补的元间单元以对立统一的方式
形成了元间自我。 
3、自我要实现自我的目的,要完成同化对象、复制自
己的任务就必须参与相互作用,如果直接以用于记忆自我的
物质内容参与相互作用,就可能直接改变记忆本身,就会使
最初的生命忘却自己。于是,间接的方式可能是更可行的选
择。 
自我先同化一部分素材,用这些素材作为物质自我,作
为实现进一步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再去进行更大规模的同化
活动。这些手段和工具也开始成为生命体的一部分。进而,
成为这个生命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元间自我的内容,
生命的形式因此以这样一种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体的方
式相互改造,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依据和原因。 
生命的对立统一体由专门记忆自我的元间自我和专门
用来实现自我的物质自我这两部分以相互镜像方式存在。 

10。4。2 遗传与变异 
生命形式发展的趋势是: 


1、自我总是试图直接掌握更多的、更大范围的同化环
境、复制自我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有效地实现
自我。于是,自我朝向扩展直接同化环境、扩展复制自我的
能力的方向发展,这种能力变成了自我本身,成为自我自己
的内容和实质。 
2、生命物质同化环境、自我复制的努力不仅实现了自
我的保持,还改变了环境势态。从原先没有生命的世界中生
长出了一种新物质形式。生命物质也同时面临被自己改变了
的势态和规律,因自己的出现和发展,使自己由生活在无生
命世界进展到了生活在生命世界中,由生活在简单生命世界
中进展到了生活在各种不同进化尺度生命物质与无生命物
质共存的复杂环境中。这样,生命物质的对象就不仅仅是非
生命物质,而且是包括了世界所有内容特别是生命本身在内
的全部世界。 
3、世界势态本身是变化着的,生命体维持自己、保持
自我的能力必须不断跟随这种变化,必须和变化着的势态相
适应。那么,只有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才能达到保持自己的
目的。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这又是必须的。 
和任何实体的存在一样,自我的一种状态也仅仅相对于
某一个时空区间而存在,在这个时空区间里保持自己的这种
状态,保持这种元间形式的稳定和不变。但是,从更大尺度
上看,自我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生物体保持自己、复制自己的过程被称之为遗传,改变
自己的过程是变异。变异积累的结果就是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体和环境势态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
种作用要通过生命体中物质自我和元间自我这两者之间的
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10。4。3 变异的途径 
既然细胞这样的基本生命体都是两种自我的对立统一
体,那么,与环境势态发生相互作用的就是细胞的这两种结
构,就会有两种极端后果: 
1、元间自我在对于势态环境的作用中被彻底破坏; 
2、物质自我在对于势态环境的作用中被彻底破坏。 


这两种极端结果都直接造成对立统一体本身的彻底破
坏,使之不复存在。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是两者都遭受不同
程度的改变。 
首先,只要造成元间自我本身发生变异、杂交就可能通
过蛋白质转录使物质自我发生相应的变异,形成新的对立统
一体;其次,如果物质自我被毁灭,依附于它的元间自我同
时也被毁灭。这样,势态环境通过物质自我对元间自我形成
了一种选择机制,剔除掉与势态不适应的物质自我、只有与
势态契合的元间自我才能保留下来,也就迫使元间自我跟随
着势态的发展而变化。这就是目前我们普遍接受的建立在
“中心法则”基础上的变异原理。 

我们注意到上述第二种途径中的物质自我只是通过极
端状态才能发挥作用。这很可疑!物质自我与元间自我相互
作为对方生存的势态和条件,处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中,很难
说只有一方的影响能力是决定性的,理论上应该是相互的作
用,应当存在造成变异的第三条途径,所谓“获得性遗传”
也不是不可想象的。比如,有一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
一个基因端子被打开了,这种状态又是可以遗传的,这意味
着基因与情绪之间具有相关性13。 


13 参见《新发现》杂志 2010年第6期 第88页 《情绪改变DNA》 

10。5 发达的生命形式——多细胞共生体 

10。5。1细胞群 
一个细胞大量复制、繁殖,就会造成大量细胞的聚集,
形成细胞群。细胞群的显著特点是: 
1、这些细胞具有相同的元间自我,具有元间同一性;
每个细胞又是不同的物质自我,相互之间是绝对区别的物质
个体。 
2、每一个细胞同时处在于周围的环境、与相邻细胞、
与所有细胞共同构成的环境这三种势态的共同作用中。 

10。5。2细胞分化 

由于细胞同时处在上述三种势态的共同作用中,而这三
种势态不可能绝对均匀地施加在每一个细胞上,所以每一个


细胞所处的环境都是不相同的。环境的压力迫使细胞与之契
合,使得每一个细胞都可能出现于其他细胞不同的特点,产
生独特的性状,细胞群出现了分化。 
如果只有这样的性状才能成为这群细胞作为一个整体
继续生存下去的原因,这就成为一种自然选择的机制,就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