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用归纳方法得到的最普遍的共值是差别与差别者。 
分析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在极限状态时又重新重叠在
了一起,都得到的是同一个结果。 
在外源性的具体元间和极限状态的纯粹元间之间是具
体的分析和归纳层次,是具体的分析和归纳程度。 
每一个归纳的层次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同普遍性程度的
元间结构。不同层次的元间实体相互可能具有种、属关系。
同一层次的元间实体相互具有平行关系。 
由于抽象元间的分解并不一定把具体物质团粒的结合
点作为分解点,所以,通过抽象元间的比较产生的分析与归
纳与具体物质实体的分类与归纳结果不一定重合,可能是两
种有差异的分析与归纳的结果。 

12。4。3 符号 
不同的运算体系,基本元间团粒的大小和形式设定不同,
但是都需要归化为相对统一的格式才能方便交流。在冯。诺
依曼体系里,所有的元间团粒都被表示为基本差别的积累,
表示为二进制数字的编码,所有的元间团粒都被符号化了,
所有的差别形式被变换成符号的积累。这是第一层意义上的
符号。 
所有从感觉器官进入的元间团粒和比较过程中新生成
的元间团粒都要被存储记忆下来,都要分配具体的存储位置,
为区别这些存储位置就应赋予每一个存储位置以特定的地
址,这个“地址码”也是就是这个元间团粒的名称,就是代
表这个元间团粒的符号。名称作为元间团粒的代表,其本身
也成为了元间团粒,名称不仅代表特定的元间团粒,还构成
第二层次意义上的符号。 
而且,名称本身作为元间团粒,互相之间又形成了新层
次的差别者,这又是一层意义的符号。 


12。5 元间抽象和处理能力的进化 

12。5。1 抽象能力的差异 

既然感觉器官和比较器官是可以实现把具体的、特殊的
元间团粒抽象为一般的、普遍的元间团粒的工具和中介,那


么,不同进化程度的生命物质实现这种抽象的能力就应当是
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每一种物质和生物物种积累、进化的
程度和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先天能力决定了这种物种的元
间抽象能力。 
可以把从最简单生命物质到人这种最复杂生命物质的
先天能力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分布来看待,不同进化程度的
物种有不同程度的元间抽象能力,处于这个全过程的某个具
体的阶段和位置。 
从这个角度可以发现一些特征: 
越是初级的物种,元间抽象和转移的能力越低、越具体,
对于外源和内源元间两者之间的区别程度越低,对于具体外
源性元间的分解程度越低。 
相反,进化发展的方向朝向对于具体外源性元间分解程
度更加细致的方向,朝向逼近元间团粒分解极限的方向发展。
进化程度越高,对于外源性元间和内源性元间的区别能力越
突出,对外源性元间的分解能力越高,也就是说把外源性元
间解构、还原成一般势态及其组合的能力就越高。 
这意味着,进化程度低的生物物种所拥有的先天元间更
多的是应付具体势态的具体方案,进化程度高的生物物种趋
向于更多地拥有应对更一般势态的能力,只有达到对元间团
粒分解的极限,才可能应对所有的势态变化。 

12。5。2 记忆库中的内容 
充分积累了的记忆库中具有下面三大类别的内容。 
1、外源性元间。 
这是从感觉器官输入的关于对象的部分元间,是感觉器
官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2、内源性元间。 
这是通过对外源性元间实体的比较和处理产生的与外
源性元间不同的新的元间实体。 
内源性元间又分为两种成分: 

首先,对外源性元间进行比较运算产生了外源性元间团
粒之间的差值和共值,对差值、共值再次进行相互比较之后
又获得了差值的差值,共值的共值,差值的共值、共值的差


值等一系列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元间体系,一个分析和
归纳的元间分类体系。 
其次,记忆系统在接受外源性元间过程中,在识别和处
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元间团粒区别管理和命名的
需要,比如用地址码作为名称,成为每一个元间团粒的代表
符号。地址码也是需要记忆的,这就形成了代码符号寄存器; 
这些都是不同于外源性元间的新生成的元间实体,是系
统自己的产物,可以称之为“生成的元间”。 
相对于系统本身,外源性元间和内源性元间都属于后天
元间。 
3、先天元间。 
这里假设的系统,其初始状态是“空无一客”,但却不
是没有主人,在客体的元间到来之前,“接待、识别、安排、
处理的程序和设施”都已经准备停当,有专门的程序寄存器
记忆和保持了所有的运行规程,使得这些规程不会被外源性
元间直接影响,属于“固定存储器”。相对于第一个到来的
外源性元间团粒来说,这一切是内源的,是事先就有的,是
现成的,是“先天元间”和先天设施。 

12。5。3 三种先天能力的展开 
参与接触——比较与判断——反应与改变这三个环节
的相互作用者,都天然地具有这三种“能力”,但是,对于
初级的物质来说,这三种能力是重叠在一起的同一种能力,
随着生命物质的发生与进化,这三种能力才开始逐步分化、
形成,进而展开成为三种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先天能力。 
三种能力的分化程度也标志了生物进化的程度。 
接触环节的一部分演变为生命物质的感觉器官,成为专
门用于从对象实体和环境势态中抽象和摄取元间的环节;比
较与判断环节的一部分分化为对摄取到的元间进行分析处
理的单元,直到形成人类的思维能力;反应环节的一部分分
化为生物的效应器官,根据摄取到的元间以及判断的结果产
生使自己主动适应势态的行为和动作。 

发达的生命体,其接触的、感觉的器官和反应的机构形
成了它向外作用的体系,比较和判断环节构成了内在的元间


处理体系。 
向外的感觉器官和执行机构其特点是它的具体性,与环
境势态发生具体的物质和元间的接触,产生具体的物质的、
元间的行为和效应。向外的感觉器官把对象的以物质方式具
体存在着的元间分离出来、抽象出来,提供给内在的元间处
理系统。执行机构把元间处理系统发出的元间指令还原成具
体的物质的能力和行为。 
与此相反,内在的元间处理系统由于两端的中介系统的
代理而脱离了具体的物质行为,成为专门的、抽象的元间环
节。依照自己先天和后天的范畴与逻辑原则,执行逻辑处理
功能。 
具体的物质处理和抽象的元间处理发展成了两种相互
分化的特殊器官。 

12。5。4 两种相反的分化趋势 
两种分化了的器官和功能都朝向相反的方向继续着各
自的发展。 
具体的物质的功能趋向于更加具体,对于具体势态和实
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有了越来越细腻和准确的摄取、把握和执
行。 
抽象的元间的功能趋向于更加抽象和全面,不仅抽象和
细分将达到极限,对于外界势态的了解的全面性也在发展,
使自己的元间感知、处理能力趋向于极限。这样,元间团粒
之间抽象的组合、分解与演绎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生物因此成为这两种向相反方向发展着的功能、器官的
对立统一体。起先,元间生存是物质生存的条件和手段,后
来,反而物质生存成了元间生存的条件和手段,生物的生存
成为对于世界势态和元间了解的条件和手段,成为生产和消
费抽象元间的条件。具体的生命体都处于这两个极端状态之
间的某个具体的进化位置上。 

12。5。5 抽象元间作用 

有理由相信,生物元间处理的进化趋势朝向于对元间团
粒的彻底分解,直到分解的极限为止。但我们还没有直接的
理由说明生物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与计算机技术、人工智


能技术和理论的类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猜想: 
仅靠生物中先天存储的具体的生存策略只能应付相对
不变的势态,生物的先天因素中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生存对策,
即便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进化,把所有的生存对策都加起来
也不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不足以应对所有还没有出现过的
可能局面。 
生命要适应自己所没有经历过的势态,就要先天地拥有
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势态的预先的了解和对策,甚至包括
还没有发生过的所有可能的势态,这意味着:这个生物应该
拥有关于还没有发生过的势态的互补形式,这似乎不可思议。 
事实上,生物经常地面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新的势态和
环境,生物是如何适应无限多样化的具体势态及其变化的
呢? 
生物不可能先天地拥有所有可能的具体势态的互补的
元间,但是可能先天地拥有一般势态的元间,可能从一般的
势态中演绎出具体的势态,演绎出应对未知势态的策略。所
以,除了必需具备的初始的具体策略之外,生物应当拥有演
绎和生成具体元间的先天能力,拥有利用普遍元间演绎以生
成具体生存策略的能力。这样,尽管生物不可能事先拥有势
态所有可能变化情形的互补性元间,但是却可能演绎和产生
出针对势态所有可能变化的对策。 
如果这个猜测可以成立,就可进一步推理: 
1、生物生成针对势态变化形势对策的广泛性程度取决
于生物本身先天范畴的一般性程度,生物拥有的元间一般性
程度越大,生物所能够适应的势态范围就越大,如果达到了
范畴一般性的极限,理论上就有可能生成适应这个世界所有
势态的对策。 
2、生物生成针对势态变化做出对策的具体性程度取决
于生物对外源性元间摄取的具体程度以及对这些元间分析
的细致程度。如果这两者都达到了极限,理论上就具备了产
生出任何具体对策的能力,具备了产生出任何程度具体势态
互补形式的全部元间素材。 

显然,后天生成的对策其具体性程度和广泛性程度都取


决于生物所拥有的先天范畴的一般性程度,只有达到一般性
程度的极限,才能具有达到具体性和广泛性极限的先决条件。 
生物一旦具有了最一般的先天范畴以及在这个范畴之
上的各个层次的一般性范畴,就具备了利用这些范畴处理感
觉要素的能力,就可能生成一个某种一般性程度的对策模式,
就不再需要拥有所有具体对策方案的先天储备,可以随时针
对当下发生的势态及时产生出具体对策,使对策可以跟随外
在势态的变化而变化。 
沿着这些思路,有必要对生物体运用所拥有的先天和后
天元间资源产生对策的机制与过程展开讨论。 


附 :三个体系 
尽管外源性元间团粒是感觉器官与对象元间相互作用
的共同结果,但是相对记忆器官来说则可视为纯属外来的元
间实体,是“客体”,被认为是外在对象的元间;系统本身
所先天拥有的本底结构相应地就是“主体”。 
主体对于客体的操作和运算产生了内源性元间实体,产
生了外源性元间的共相、差相、符号。。。。。。,因此,既不属
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第
三者。这样,主体得到的“关系、规则、逻辑”也都既不属
于客体也不属于主体,而是双方相互作用生成的新的元间实
体。只相对于刚刚转移进来的客体元间实体来说,系统中新
生成了的内源性元间实体也应当是主体。 
这样,就出现了三种元间体系并存的有趣局面。 
首先,我们之外,我们生活着的对象世界本身拥有一套
自己的自然规律和势态,拥有一套自己的元间体系,这个元
间体系并不独立地以单纯元间的形式存在,而是从差别与差
别者对立统一发展成为的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世界。按照
卡尔。波普尔(Karl 。 R 。 Poppre)的说法,这个物质与元
间对立统一的“外间”世界被称为“世界1”。 

其次,我们之所以作为认识的主体,之所以能从处于对
立统一中的对象世界中分离出、抽象出对象世界的元间,是
因为这个进化阶段中的我们,此时此刻的我们,已经开始并


相当程度地具有了与对象相互作用的能力,具备了从对象中
抽象出对象之元间的能力,具备了对于这些外源性元间团粒
进行比较和运算的能力。这种能力尽管依然是世界1本身的
内容,是世界1自己对自己实现的自我认识过程,但是由于
世界自己通过自己进化出的生命形式发育出了自己的对立
体,世界自己开始有能力把自己作为对象,使得自己和自己
的对象发生了层次上的区别,也使我们具有了这种对象关系
中的双重身份,仅就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能力和
范围来说,我们站在了世界1的对方,我们的认识能力也是
一种相对独立的元间体系,可以称为“世界2”。 
世界2也是一个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世界,所不同的
是,这里,元间的意向性、目的性开始成为主导,物质成分
都逐次成为元间指导和规定下的被动成分,物质成分仅作为
支撑服务体系,世界2更突出地表现为元间活动; 
再则,世界1和世界2的相互作用,使得世界1中的元
间成分转移了出来,世界2本身对于从世界1转移来的元间
素材进行处理生成了既完全不同于世界1也不完全同于世界
2中的新的元间内容,逐渐积累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 这
个体系可称为“世界3”。 
比较这三个世界,可见世界1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
但更偏重于物质形式;世界2也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
但更偏重于元间形式;世界3则发展成为相对更纯一些的近
似的纯粹元间世界。世界3既可以分别作为世界1、世界2
不同程度的拷贝,又产生出两者都还没有直接生成的元间实
体。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高效率地追溯和演绎前两者中正
在进行或可能进行的元间过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