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的过程分
成了两个部分,哲学意义上的经验仅仅是指“对于感性经验
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而不包括“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
程”。 
元间转移只有在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这样: 
1、不能排除“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不能排除元
间获得者与对象直接的体验和经历过程; 

2、所谓“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只能是
站在元间获得者自己已有元间基础上实现的,这种“概括和


总结”不一定就是“关于客观事物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因此,并不存在纯粹的convey (转移),除了极限条件
之外,不可能得到纯粹意义上的不依赖观察主体的对象元间,
因此,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上述定义中的“经验”。 
被中国学者赋予这个词汇的哲学概念与中国人根据“经”
和“验”这两个古老汉字蕴含着的深刻寓意约定俗成、望文
生义形成的语境意义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被“经历”、“体验”、
“校验”过的元间已经不再是仅仅属于对象的纯粹的对象元
间,而是被加进了经验者的参与和行为,加进了经验者的思
考与看法的元间,是被人的“实践”改造了的对象元间,是
由人的思考、行为与对象势态共同组成的新元间、新过程、
新势态。《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说:“日子不多,把古往今来
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了。”这是近现代
汉语里“经验”一词的本来意义。 
关于“经验”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这样两种极端的可能。 
从广义的角度看,任何实体都有一个生成的过程,都经
历了和势态、和其他实体的相互作用过程,都是自己与对方
的抗衡和较量的过程,这个实体本身就是对于生成过程的记
忆,就是“经验”本身。当物质层次充分积累之后,接触、
比较与判断、变化与反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展开和分
化,都展开为一个个接触、比较与判断、变化与反应的子过
程,对于不同层次的、不同位置的子过程来说,相互之间并
不等同,同一个实体不同的部分经历的是不同的过程,不同
部分的“记忆”出现了差异,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经验”。
经验不再和对象实体本身直接等同。 
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仅仅是把广义经验中的某一部分,
把充分展开了的各个环节中的某一段落中的“经验”作为了
经验,仅仅把生物后天与环境势态相互作用过程的某一个段
落中的某些元间作为经验。 
因此,狭义的经验含有两种主要内容: 
1、生物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生存环境中势态和实体的
了解和记忆。 

2、生物应对环境势态和实体的对策,这些对策不仅仅


是些随机的想象和任意的预案,而是经过与势态较量之后的、
经过势态选择之后的、被验证过的、曾经实际使用过的、实
践之后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与对象势态互补的元间结构,
是对这些策略的记忆和操作能力。 
这些就是本文对于“经验”概念的界定。 
由于势态与实体的互补性,实体的元间很大程度上就是
自己所处势态之元间的互补形式。这时,实体的元间就蕴含
着范畴,就是广义的经验本身。当物质充分积累、分化之后,
原则和细节出现了分化和层次差别,这些概念才开始出现分
化,开始各自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意义。 
可以简单地用具体生命个体出生的时间作为标志,把经
验区分为先天经验和后天经验两大类。 

14。5。2 先天经验 
1、先天经验是以DNA之类以及生物本身具体的物质形
式记忆的一整套元间体系,这套元间体系是关于这种实体和
势态相互作用过程的记忆,是这种实体应对势态的策略体系,
是经过实际使用和验证了的策略体系,同时也是势态元间的
一种互补形式。 
2、这套元间体系不仅仅属于这个个体,而且属于这个
物种种群,在种群中具有普遍性意义,不单单是个体的经验,
而且是种群的经验。如果您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大群刚出壳的
小海龟义无反顾地冲向大海的情景,就会深切地体会到这一
点。对于某个个体来说是先天的经验,对种群来说却是曾经
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经历和实践过程。先天经验是种群中每
个具体个体的初始自我,是这个个体的自我发展的基点。 
3、先天经验既然是势态的互补形式,蕴含着势态最基
本的范畴,范畴不仅是对象世界的准则,同时也是这个物种
群体自我的准则,不仅是群体自我实际存在形式的准则,也
是它的逻辑准则和可能的“思考”准则。它也只会这种准则
规范之下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无法跳出这个圈子。 
范畴以经验的方式成为生命物质自我本身的原则和实
际存在方式。 

4、除了最基本的势态之外,作为势态元间的互补形式,


先天经验中还包含这种生命体特有的、必备的具体生存策略
和存在形式的记忆与程序,表现为这种生命体的本质和本能。 

14。5。3 后天经验 
生命个体的先天因素规定了这个个体出生之后参与普
遍相互作用的性质和资格,规定了自我的初始状态和性能。 
比如,如果把冯。诺伊曼模型的运行作为一个粗略、近
似描述生命体后天概念和后天元间积累过程的方式和模型。
那么,这个模型仅仅涉及了环境势态和对象实体元间的摄入
机制与处理之间的关系与过程,这只是形成后天经验中第一
种成分的第一步,这种经验仅仅是对外在元间的初步摄入和
整理,还没有经过校验和利用。生物摄入外在元间的初衷是
为了取得在相互作用中的主动权和提前量,是自己反应行为
的基准和依据。 
当反应发生之后,自我作为相互作用中的一方,除了与
环境势态之间、与对象实体之间的元间交流外,又加入了自
己的选择与操作,从而改变了势态,改变了对象势态,感觉
器官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元间摄入和处理,整个过程构成了
往复循环、闭环反馈的完整链条。 
反应的结果与自我的目标比较,是检验反应行为模式和
效果的过程,也是检验元间摄入正确性程度的过程,经过验
证的反应模式和经过校正的外源性元间才算是完整意义上
的经验。 


14。6自我意识的建立 

14。6。1 先天自我 
有能力自己维持自己元间结构稳定,把保持自己元间、
状态不被环境势态改变作为自己目的的实体是具有自我的
实体。在自动化技术出现之前,只有生命物质才是这样的物
质实体。我们之所以说生命物质天生就具有这种自我,是因
为我们省略了生物形成的历史,省略了生命物质的自我形成
的过程,仅仅从一个生命个体出生的时刻开始来考察这个已
经形成了的生命个体。 

先天自我的载体是DNA等类似的遗传物质中的元间以及


由此而生成的个体的物质实体,是构成生命个体的物质实体
和元间实体的对立统一。 
不同进化程度的生命实现自己目的的方式有极大的不
同,这种方式分布在这样两个极端状态之间: 
1、基于假设环境势态完全不变化或极少变化的前提而
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反应模式,只能适应于与出生之前基本相
同的环境势态,在这种相对不变的环境中维持自我。 
2、基于假定出生后的环境势态将与出生前的势态发生
显著变化的前提,预先准备了应对这个世界中几乎所有曾经
遭遇到的势态的解决方案,甚至具备了解决没有遭遇到的可
能势态的“预案”。 
生命实现自己目的的方式和能力就是先天自我本身。调
整和改变自己反应方式的先天能力,跟随势态和对象实体变
化的先天能力成了生物进化程度的标志。 
不过,上述的第二个极端有无限的可能性,先天的目的
性就成了无限的目的性,成为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追求。尽管
无法最终达到这个目标,但是这依然是一个最理想的目标,
所以仍不失为一个目标。 
一个物种不可能经历所有势态的变化,一套先天的元间
不可能存储应对无限种变局的具体策略。为应对无限种可能
的变化,最好的方法不是存储应对具体变化的具体方案,因
为这种方案的信息量为无穷大,而应当存储所有可能势态变
化的原则和规则,存储世界的逻辑。如果世界是逻辑的、是
规律的,从逻辑的、规则的演绎中就可能得到世界所有的变
化,就有可能得到关于世界所有变化形式的互补形式,也就
可能使生命个体具备应对任何势态变局的能力。 
事实上,生物进化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高等动物的
先天能力和初等生物之间显著的区别可能也正在于其遗传
内容中关于具体生存策略和一般生存策略存储量以及处理
能力之间的差别。在地球上,这种关于一般生存策略的存储
量和处理能力在“人”这种万物之灵身上达到了最大值。 
所谓一般性生存策略就是范畴体系。 

人的遗传基因传递范畴的方式有两种。首先,遗传物质


本身的组成形式已经是一种元间形式,是以一般原则为基础
的具体元间结构;其次,以这个遗传信息为原则物化了的、
类似“冯。诺伊曼模式”或能够实现同样功能的其他体系,
实际形成了的一套从外源性元间中抽象提取一般性范畴的
构造和程序。 
人被这两种遗传形式的内容赋予了与势态互补和契合
的能力。 
先天自我使得人在出生之后具有了从势态中获得对象
世界一般性元间和具体性元间的能力,进而具备了根据对一
般性元间的把握和运用,随时应对遗传因素中没有现成具体
预案的势态变局的能力。 

14。6。2 后天自我 
先天自我赋予每个最初生命体的是一般性的生存欲望
和能力以及最基本的具体生存策略,并没有包含这个生命体
实际可能遭遇的所有复杂情况的预案。对于新遇到的势态,
个体的生命要根据原则和范畴生成具体的对策和反应,反应
行为与对象势态相互作用之后形成了个体的生存经验,经验
是对势态的适应和了解,同时也是自己的反应形式与势态相
互作用的实际比较和效果,因此,经验也是势态元间的互补
形式。 
经验的积累成为了个体的行为规范;经验成为比较环节
新的判断标准;成为了个体生存的具体方式与目标。于是,
生命的目的性就在先天的基础上增加了后天的目标,生命的
目的性得到了发育和发展。 
先天目的与后天目的共同构成了后天自我,后天自我是
先天自我在后天经验中逐步发育和积累形成的,自我除了实
现先天自我的原则义务之外,还要实现与自己实际生存着的
势态环境相互补的后天自我赋予自己的具体生存原则与目
标。 
后天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后天的自我。因此,后天自我是
伴随个体生命进程而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14。6。3 经验与意识 

如果说后天自我是由经验的积累而形成,那么在生命个


体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足够经验时,后天自我就还是空泛的、
没有内容的。 
当第一个接触——比较与判断——反应与变化的循环
完成之后,自我得到了第一个经验,后天自我奠定了第一根
桩基。第一个经验实体(简称经验1)被送往“经验库”寄
存。这就改变了原来自我的内容,改变了参与相互作用的主
体 本身的性质。 
第二个接触——比较与判断——反应与变化过程的循
环结束之后,经验库中寄存了经验2。这时,主体已经具备
了由先天经验和后天经验1与后天经验2这样一些新的内容,
再次参与相互作用时,作用的主体将是这些新内容共同组成
的新主体。 
依此类推,经验库中的经验不断积累起来。 
先生成的经验成为以后比较与判断环节的基准和参考
点。每当感觉器官送来关于势态的元间之后,不仅要从先天
概念库中选取匹配的概念,还需要从经验库中挑选相匹配的
经验作为候选的反应方案。这时候,就要有对于经验本身的
识别和评价,要有对于经验库中经验的认识和了解,还要有
对于经验1和经验n之间差别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把这种对
于经验间差异的了解称为一种“意识”。 
这时,经验实体相互之间成为了对象,成为差别者,只
有通过这两个差别者各自元间的相互比较,才能发现经验实
体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比较和运算过程就是“意识过程”。 
显然,意识的产生又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展。这个进展的
内容在于,参与比较的不再仅仅是外源性元间,而是由包含
了对象元间、自我反应行为以及反应效果整个循环全部内容
构成的经验实体,比较者不仅由此掌握了对象元间,还掌握
了自己与对象势态的适应、互补的方式和程度,更主要的是
了解了自己行为的产生过程以及行为效果之间的差异。换言
之,不仅仅了解了对象,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自己了解
自己就是自己意识自己。 

14。6。4 经验对于经验的意识 


经验是形成经验的基础,如果把每次经验的过程都记忆
下来,经验就能一层层地积累,逐渐构成经验的体系。 
先天具备的类似冯。诺伊曼模式的意识体制,不仅针对
外源性元间,也针对将要产生的经验体系,对经验体系中的
每一个经验、对作为元间实体的每一个经验进行同样的抽象
过程,抽象出一般经验,分离出具体的经验。 
这种处理过程已经离开了先天目的性的基础,已经站在
了后天经验的新的目的性基础之上,用过去已经形成的经验
去比较后来进入的经验,是在用前、后两种经验进行比较。
既然已经把发现经验之间差异的过程定义为意识过程,那么,
在经验积累的初期,经验对于经验的意识,是用旧经验对于
新经验进行比较和意识,是发现两者之间差异的过程。 
当经验充分积累之后,经验库中形成了一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