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大师禅学思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窥探 
   修 明 
   前 言 

  禅宗是渊源于印度,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中国化产物。中土宗门一事,教内一般认为达摩西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宣二入四行之禅法,安慧可之心识,以心印心即为中国禅宗之始。此后,见性成佛之法灯,灯灯相续,到唐朝六祖惠能便宣告禅宗一大体系基本完成。考其禅学思想的发展,却不尽然。严格讲,禅学一传入中国就一直获得广泛流传。 
  从《藏经》中,我们可以知道,从东汉至南北朝就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已成为当时相当重要的流派,只不过是颇重“坐禅”和“神通”,流行的是小乘禅法而已。罗什入关后,把原有的禅学与大乘般若相结合,禅智并弘,使中国禅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了隋唐,八大宗派相继创立,佛教理论中国化趋于完备,禅宗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时,六祖禅法极盛,极力提倡不立文字,识心自度,即心即佛,偏重行证之自得而不重教说。五宗七派出现后,涌现出大量的公案语录,禅学开始走向文字禅。而到了宋明理学形成之际,中土佛教日微,理论方面几乎停止了发展。禅教一致思想便开始普遍流行。 
  禅教一致的思想成熟于宋明,绵延于当代,追其萌芽形成阶段,则可以说是在八大宗派形成的唐朝。如唐之永嘉唱台禅融合,慧忠云禅即教,宗密力宣禅教一致。都是禅教一致思想的先驱,下面这篇拙文,就是想对先驱之一的永嘉大师的禅学思想作些窥探,但愿从中觅出一些大师的禅风特色,特别是大师禅教一致的某些思想,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生平事迹六祖门下一宿觉 
  永嘉大师(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法号玄觉,浙江永嘉县人,后人为尊重故,不直呼其名而以地名“永嘉”呼之。师少年时与其兄同日出家,初礼天台宗的天宫慧威为师,居永嘉龙兴寺。精进好学,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后自研《维摩经》开悟,曾亲近过神秀大师,终于六祖门前得到印证,世称“一宿觉”。是六祖门下五大法匠之一。别六祖后,还居永嘉龙兴禅院,时求学者辐辏,号为真觉大师。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一说开元二年或先天元年),于龙兴禅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洒然入灭。同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寺之西山之阳,春秋四十有九。敕谥无相大师,塔曰净光。得法弟子有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为当时名僧。 
  大师从小资质聪慧,灵气飞扬。大彻大悟后,“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能出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优游静106 闽南佛学院学报坐野僧家,闻寂安然实潇洒。”(1)更是灵光独耀,随性自在,潇洒至极。其实,不管是从教,还是从禅方面,大师都极具成就,都不愧为当时的一位佛学泰斗,所以《宋高僧传》Z寸他的评价很高,说他是:“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因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大师的著作有《证道歌》及《禅宗悟修圆旨》,后者即《永嘉集》,分为《慕道志仪》、《戒奢意》、《净修三业》、《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义颂》、《三乘渐次》、《事理不二》、《劝友人书》、《发愿文》第十篇。由当时庆州刺史魏靖编辑成册,曰之为“永嘉集”而流传于世,其中《证道歌》是一首用韵文写成的歌词,描述了大师自己证道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证道后的胜用境界,以及对后学的警告策励,主要体现了禅宗方面的思想。 
  《禅宗悟修圆旨》从慕志修道,具足信心到强调止观,定慧均等再到最后发愿,依次阐述了禅定之用意,修心之历程,虽然如此,但溶入教门思想颇多,并不限于禅门一宗的思想,可以说,《永嘉集》实质上就是由浅入深地概括反映了永嘉大师的整个佛学思木目/凶、 
  永嘉大师所住年代正是初期禅宗过渡到盛期禅宗的时代。当时,神秀大师在北方大演渐悟禅法,六祖惠能则在南方大振顿悟禅风,南能北秀,致使学者趋之若鹜,禅宗遂成中国佛教中的一枝奇葩而独步佛门。大师虽是籍《维摩经》发明心地,但印证却是在六祖处得到的,所以他自己在《证道歌》中讲:“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六祖门下,得法者颇多,其中南岳怀让,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堪称惠能门下五大宗匠。永嘉大师当时弘化一方的威势虽不及其他四位那样轰轰烈烈,政治上也没有什么显赫地位,但其所著的《证道歌》和《永嘉集》,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不亚于前四位。《证道歌》作为通俗的韵文出现,流传极广,被一代又一代的禅宗学人所传颂,而《永嘉集》从浅至深,指导修心,言简意赅,也被后世禅学者所推崇。再加上大师是在晤六祖前开悟的,又是教门出身,兼唱台禅融合,所以其禅风在他的同辈中自有自己的一番特色,特别是台禅融合的一些思想,对后世禅宗风格演变成禅教一致的影响很大。有关他的禅学思想,我们将在后面的篇幅中重点探讨,这里,我们在介绍大师简要生平的同时,参考《宋高僧传》、《五灯会元》等,略略例举大师的二件具体事迹。 
  其一,“一宿觉”的来历,据《五灯会元》记载: 
  ……后因左溪朗掸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衣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是大家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突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邪!”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邪!祖曰:“无意谁当分别?”师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矣。 
  师徒虽初次见面,应对却是刀光剑影,铿锵有声。六祖以身作靶,抽钉拔楔,意在接引学人,大师灵气飞扬,领悟透彻,箭箭中的,不愧祖师高徒。其间机锋迅疾,犹如电光火石,令人怦然心动。大师因一见六祖就对答永嘉大师禅学思想窥探 107如流,反应迅速而被印证,又因在六祖处只留一个晚上就回永嘉大弘禅法,所以被世人称为“一宿觉”。此即永嘉大师号称“一宿觉”的来历。 — 
  其二,往生前的灵异事迹。据《宋高僧传》卷八记载: 
  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谓然叹曰:“人物骈阗,花举蓊蔚,何用之为广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样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旦有余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余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 
  从以上记载中可知大师早已预知圆寂之日期,所葬之地及送葬的盛况。又有干余大雁因师而不远千里从海上飞来,师之灵异与德行从中亦可窥知一二了。 
  二、真心本具净智妙圆人不识 
  佛陀初成道时,曾感叹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佛教理论的出发点。从教门来讲,认为佛性本具,一切众生皆有,从禅门来讲,认为含生同一真心,只为客尘障故。在这个问题上,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中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他把众生本有的佛性,含生同一的真心,比喻成为摩尼珠,说这颗摩尼珠是“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本性清净,神通妙用现成,只是人们一念不觉,不认识自心而已。大师要强调的就是真心本具,大道本成,道不属修,亦无可证,只因迷悟一念之差,而有垢净染污之说。于中只有默契真心,方能念得其中真意。 
  这大道至真,无修无证的思想乃是历代祖师禅德所发挥的禅学观点。如六祖讲“何期自性本来清净。”①四祖道信的修行五种方便之一亦云:“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其实,一样都是说真心本具与佛等同,不借修证。又如永嘉大师之后的黄檗希运禅师也说:“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是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②可见黄檗禅师对此更是一针见血,直刺痛处,容不得你妄言修证。 
  在禅师们的眼中,人人都是一尊古佛,成佛作祖,天然本具,不借外求,求即不得,得亦非真。若要说修,也是无修之修,若要说证,也是无证之证。真心本性,乃是无价之宝,天然而成,法尔如是。不在求,但在会,本源自性天真佛,生佛原是一如。若能根尘脱离,歇下念念妄想执着,一念不生,便见如如佛。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修行之人,身贫道不贫。若能识得心中摩尼珠,则是天下最大富翁。大师告诉我们,这颗人人本具的摩尼珠,是无价之宝,只可惜众生迷惑不能好好认识,若能会此家当,将用之不尽。法身、报身、应身三身自现,又何劳弃凡入圣?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自圆,又何用转识成智;上等根机,一旦悟入,一悟一切悟,这即是明心见性,纯一大乘家当。你若能如此自信得及,息得念念驰求之心,便与祖佛无二无别,凡圣等一。而小根机之人,往往不信这真心本具,本来是佛,顿悟见性的简便法门,而是骑驴觅驴。所以终是徒劳。若说有修有证,也只是八种解脱,六种神通,终不能见性。虽可自解怀中垢衣,也只能独善其身而不能广度有缘。 
  大师的歌词,不象后期祖师们的机锋对答,令人如坠五里云雾,而是通俗易懂,使人一看就知。大师所说的这几组歌词实际上就是大师的心性解脱论,是不借修证的顿悟成佛说。只要你相信佛性天然本具,真心现成,能够直下承当,不从佛外更求于佛,不舍却自佛而求他佛,无凡无圣,无垢无净,无大无小,无方无圆,无漏无为,不起诸见,不染一法。是如此,非如此,又是如此。一念如是,当下即是顿悟见性成佛。净智妙圆即刻无二无别,所以黄檗希运禅师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粱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①祖师说“心即是佛”无非就是要我们识心达本,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心本具,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体一念清净之心,就是真心,就是佛。迷与悟,缚与解,但依你这当下一念之心,如六祖讲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②心性的解脱,只是一刹那的功夫,看你是否敢直下承当,大师的观念中,上等根机的禅者,就是敢于直下承当。在现实中自我解脱,直契真心本具。突然冷灰豆爆,枯木开花,当旁观者惊愕之际,他已是大彻大悟,万事了达。这种心性解脱的境界即是“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切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⑧大师是大彻大悟的过来人,把“上士一决一切了”的境界说出来,也即是把他自己的禅心体验说出来,无非就是要人相信心性的解脱,不借修证,只须会得自己本来面目即可。若有缘者看到此歌词,不仿也去会会你的本来面目,看看娘生你的鼻子到底是直的否? 
  三、取舍皆病无明实性即佛性 
  真心本具,清净圆妙,不借修证是历代禅法的出发点。永嘉大师,也一样把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的禅体宗旨理论来阐发他的禅学观点。如《证道歌》中云:“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众生心本清净,自性佛现成本具,所以有什么“妄”可除,又有什么“真”可求呢?参禅之人,要明心见性,就必须没有心时,才能真正见本性,若以心来见性,此心定是妄心。要没有妄念可除,没有真心可明,没有自性可见,才是真正的排除妄念,明心见性。所以大师讲,若有妄念可舍,真心可求,那就是巧伪之心,是病态之心。真妄、取舍乃是对等之法,而心性的东西,离一切相,所以佛学讲,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参学之人,若不在此处着眼,不了此义,以有相的对待法修行,终是徒劳。永嘉大师呵斥这种学人是“认贼将为子”。修行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用功再多,也是盲修瞎练。所以黄檗希运禅师也讲“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 恶法,非菩提道”。①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 
   

一、前言

  永嘉玄觉禅师与六祖慧能同时,指月录将他列为六祖旁出法嗣,他与六祖的渊源,详见于六祖坛经:

   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阅维摩经发明心地。后遇左豁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