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月十五日,广平王李俶率大军至曲沃(今河南灵宝东)。回纥叶护派麾下将军鼻施吐拨裴罗率军依南山设伏,郭子仪等率军与叛军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交战,叛军依山结阵,郭子仪初战不利,开始败退,叛军趁胜下山追击。事先埋伏在南山的回纥兵突然冲出,袭击叛军后方。叛军一直畏惧回纥兵,当时回纥兵尚未追及,于滚滚尘埃中先射出了十几支箭,叛军一见是回纥的箭矢,惊呼道:〃回纥兵来了!〃军无斗志,竟然由此而溃散。唐军趁机杀了个回马枪,与回纥兵两面夹击,叛军大败,死伤遍野。 
          
        安庆绪见大势已去,率领残兵仓皇逃往河北。在离开洛阳之前,安庆绪将俘获的唐将哥舒翰、程千里等30余人杀死。     
        十月十八日,广平王李俶率军入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洛阳百姓却再次遭受不尽的苦难,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在洛阳市井及村坊之中大肆抢掠3日,且理直气壮,毫无顾忌。广平王李俶也无法阻止其剽掠行为。洛阳民众出于无奈,主动募集罗锦万匹献给回纥,回纥才停止抢劫。为了安抚回纥,肃宗任叶护为司空,封忠义王,并规定每年赠回纥绢2万匹,从朔方军领取。 
          
        十月二十三日,肃宗重回长安,城中百姓出国门奉迎,20里不绝,均舞跃呼万岁,喜不自胜。之后,肃宗大赦天下,只有与安禄山同反者及李林甫、王鉷、杨国忠子孙不在赦免之例。立广平王李俶为楚王,不久又被封为皇太子,加郭子仪司徒,李光弼司空,其余李嗣业、王思礼、仆固怀恩(铁勒部人)、鲁炅、张镐等有功之将各进阶赐爵,加食邑不等。死节之士李憕、卢奕、颜杲卿、袁履谦、许远、张巡、张介然、蒋清、庞坚等皆加赠,并封其子孙官。战亡之家,免两年赋役,郡县明年租、庸免三分之一。唯有肃宗最重要的谋臣李泌归隐衡山。 
           
        当时有不少大臣投降了叛军,如东京就有受叛军官者陈希烈、王维等300余人,这些人均被逮捕下狱治罪。肃宗还专门任命礼部尚书李岘、兵部侍郎吕湮为详理使,与御史大夫崔器共同审理陈希烈等人降叛军之罪。吕湮、崔器认为诸陷叛军官员皆背国从伪,按律都应该处死。肃宗也想如此,以杀一儆百。但李岘却说:〃叛军攻陷两京,天子走保蜀中,人们各自逃生。这些陷贼官都是陛下亲戚或勋旧子孙,现在一概以叛逆罪处以死刑,恐有乖于仁恕之道。并且叛乱还没有最后平定,河北未下,群臣还有许多陷于叛军。如果从宽处置,是开其自新之路,如果全部诛杀,是坚其叛逆之心。《尚书》有言:歼厥渠魁,胁从罔理。吕湮、崔器只是死守律例,不识大体。希望陛下深加考虑。〃 
          
        双方意见不一,争论了好几天。最后肃宗还是听从了李岘的建议,将陷贼官分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贬。达奚珣等18人被斩于城西南独柳树下,陈希烈等7人被赐自尽于大理寺,应受杖者皆杖于京兆府门。只有安禄山所任命的河南尹张万顷因为在叛军中保庇百姓而被免罪,大诗人王维则因为在洛阳时写诗表达他对唐廷的眷念之意也被免罪。 
          
        [李岘,字延鉴,李唐宗室子弟,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孙,曾任京兆尹,宽政惠民,勤政廉洁,为百姓办了很多的实事。天宝十三年(754年)秋,大雨成灾,玄宗深为忧虑。宰相杨国忠因为李岘不肯依附自己,便将灾荒归咎于李岘,贬其为长沙太守。李岘当京兆尹时,由于治理有方,粮价低而稳,百姓欢心,结果李岘一走,粮价飞涨,百姓恐慌。于是长安流传〃欲粟贱,追李岘〃的说法,意思是要要想使长安粮食价格低廉,最好是把李岘追回来。杨国忠为了隐瞒灾情,故意找到了一穗饱满的稻谷,拿给玄宗看,胡说道:〃雨下得虽然很大,但决不会影响庄稼收成。〃当时杨国忠擅权,无人敢站出来说出实情。玄宗心中其实也不大相信,退朝回宫后,见左右无人,便问心腹宦官高力士:〃淫雨连绵不断,天下怎么会没有事呢?你不妨据实告诉我真实情况。〃高力士叹了口气,说道:〃自从陛下把朝政大权交给杨宰相后,赏罚无章,法令不行,以至阴阳失度,天灾人祸不断,天下怎么还能太平呢?群臣都不敢直言,我也只好不再多说什么了。〃玄宗听后默然无语。高力士表面上是不再多说什么了,潜台词是明显的。满朝文武,无人敢揭露杨国忠的劣行,偏偏高力士说出了实话。但玄宗太过宠爱杨贵妃,对杨国忠也就听之任之了。可见高力士确实得到唐玄宗的充分信任,也因此获得了令人畏服的权力,但没有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李岘与妻子独孤峻的墓志于2000年在西安出土,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 
               
        而那些死也不肯投降的名士则受到表彰。汲郡(今河南汲县)青岩山有个名叫甄济的隐士,因为操行高尚而名声在外。安禄山没有谋反之前,聘请甄济为采访使和掌书记。甄济感觉到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便假装中风,辞官回家。安禄山称帝后,念念不忘甄济,派心腹蔡希德带领两名刀斧手来召甄济,倘若甄济抗拒,便就地处死。结果甄济自己伸着脖子,等着刀斧手行刑。蔡希德颇为不忍,于是没有杀他,回去告诉安禄山说甄济患了重病。但即便如此,后来安庆绪即位后,也派人强行把甄济抬到洛阳。幸好一个多月后,广平王李俶就率军收复了洛阳。肃宗任命甄济为秘书郎,让他住在三司馆舍,令那些受叛军官爵的大臣对其列拜,以此来让那些人心中惭愧。 
          
        两京收复后,安史之乱进入另一个阶段,留守范阳的史思明逐渐替代安庆绪成为另一主角。安庆绪逃出洛阳后,惶惶不可终日,一路奔至邺郡(今河南安阳),才算安定下来。但其最得力的大将李归仁率领精兵曳落河及同罗、六州胡兵数万往范阳而去,沿途路过之处,大肆劫掠,人物无遗。留守范阳的史思明对此很是惊惧,先埋伏下精兵,再派人去招李归仁部,曳落河与六州胡兵都就此投降了史思明,只有同罗兵不肯听从,结果被史思明打败,财物被史思明夺走,剩余的同罗兵逃归其国,史思明一时实力大增。安庆绪畏惧史思明势力强大,派部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到范阳调遣史思明的军队。史思明心中不平,范阳节度判官耿仁智趁机对史思明说:〃你现在位高势重,别人不敢进言,我愿冒死进一言。你为安氏父子尽死力而战,是迫于其凶威。现在唐王朝中兴,天子仁圣,你如果能率所部归顺朝廷,必转祸为福。〃其裨将乌承玼也说:〃现在唐朝复兴,安庆绪朝不保夕,你何必为其卖命而死!如果归顺朝廷,以赎前罪,易于反掌。〃于是,史思明决意归顺唐朝。肃宗闻讯大喜,封史思明为归义王,继续担任范阳节度使,他的7个儿子都封了高官。 
          
        史思明投降唐朝后,河北郡县除安庆绪据相州外,其它州县都重新为唐所有。不过,史思明只是出于利益考虑,不愿受制于安庆绪,投降唐朝不过是权宜之计。半年后,史思明再次反叛,并与在邺城的安庆绪遥相呼应。唐大军包围邺城,安庆绪为了保命,不得不以出让皇位作为交换条件,向史思明求助。史思明利用唐军指挥不一的弱点,解了邺城之围,但叛军再一次发生内讧,史思明杀死安庆绪,留下儿子史朝义留守邺城,自己引兵北还,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并且在半年以后重新攻陷洛阳。唐朝方面再度陷入被动局面。就在这个时候,叛军再度发生内讧,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代父自立。唐帝国此时已经是代宗执政,见叛军势力依然强大,便再次向回纥借兵。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与回纥联军开始进攻。史朝义与部下商议应对之策,部将阿史那承庆说:〃如果只是唐军来,我们应该拼力与其战,如果与回纥兵一起来,则兵锋不可抵挡,应退守河阳以避其锋。〃由此可见回纥兵的精锐确实在相当程度上震慑住了叛军,但史朝义没有听从。唐军到达洛阳北郊后,在横水列阵,叛军以数万人马应对,并立栅自守。唐将仆固怀恩在西原摆开阵势,派骁勇骑兵与回纥兵一道,从南山出栅东北,内外夹击,大败叛军。史朝义听说后,亲自率10万精兵来掠阵。叛军阵势严整,唐军几次冲杀,均巍然不动。唐将镇西节度使马璘说:〃事情危急。〃竟然单枪匹马地冲入敌阵,夺得叛军两面盾牌,左右突击。叛军阵势开始松动,唐军趁机进攻,叛军大败,之后一蹶不振,一败再败。史朝义北逃至范阳,遭到守军拒绝,走投无路,自缢而死。长达7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马璘,岐州扶风(今陕西扶风)人。他出身将门,祖父马正会为右威卫将军,父亲马晟为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不过,马璘自幼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他成了孤儿后,整天到处游荡,无所事事。20岁时,马璘偶然读到《马援传》,名将马援的事迹对他有很大的触动,尤其是读到〃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归〃一句时,马璘情不自禁慨叹道:〃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于是投军,在安西都护府(治龟兹都督府,在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效力。由于屡建奇功,累迁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安史之乱后,马璘率3000精兵至凤翔护驾勤王。肃宗见马璘谈吐不凡,甚奇之,当即寄予厚望。后马璘因功出任镇西节度使。] 
                
        可叹的是,唐军收复洛阳后,回纥兵在城内大肆烧杀劫掠,死者多达数万人,大火几十日不熄。而唐军方面的朔方、神策军也认为东京、郑州、汴州、汝州都是叛军所据之地,也大肆虏掠,3个月才停。这些州县均被荡尽,士民不得不以纸为衣。 
          
        安史之乱无疑是唐朝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它也被认为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一个本来富饶、稳定和辽阔的集权帝国,经过安史之乱后,演变成一个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安史之乱甚至被认为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大转折点,它不但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充当了强烈的催化剂,产生了严重和深远的后果。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原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特别是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尤其是肃宗、代宗为了早日平叛,均积极鼓励叛军自动投降,准许他们在原地任官,继续为唐朝效力,因此,最后唐朝廷平定叛乱实际是以妥协的方式来解决的。这种妥协的代价是高昂的,中央的力量被严重削弱了,方镇割据的局面初步形成。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廷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后,唐帝国一直处在混乱多事和分裂割据的状态之中,皇室急剧衰微,再也没有振兴起来。在封建社会,皇室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皇室的衰微就是国家的衰微。一个辉煌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四 长恨歌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距安禄山起兵叛乱两年后,唐军经过苦战,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肃宗李亨涕泪交加,立即派中使啖庭瑶持表入蜀奏报玄宗,并请太上皇玄宗从四川回长安。表中提到要让出皇位,请玄宗复位之类的话。 
          
        肃宗其实并不愿意如此,但身为人子,不得不如此。他心中忐忑不安,着实担心玄宗一旦回到京师,自己的皇位是否还能保住。在矛盾的心理下,他故意对心腹谋士李泌说:〃朕已遣使持表请太上皇回来,我应当让出皇帝位,又回东宫做太子。〃没想到李泌听了就问:〃表还能追回来吗?〃肃宗愕然,说:〃使者早已经去得远了。〃李泌当即说:〃太上皇一定不会回来。〃肃宗惊问其故,李泌说:〃理势自然。〃 
          
        肃宗当即明白,他们父子之间的猜忌已深,他越是说要让出皇位,反倒越是引起玄宗疑忌。他泣不成声地说:〃朕原先是真诚以帝位让于上皇,现在听了先生的话,才知其失。〃李泌便出主意说:〃现在请立刻为群臣贺表,说从马嵬请留,灵武即位,及今日成功,陛下都思恋上皇,请上皇速还京师以尽孝养,这样说就可以了。〃肃宗立即照办,再派使者奉群臣贺表入蜀。 
          
        果然,第一个使者啖庭瑶到成都后,玄宗看了表,很是不快,命人写了一道诰书给肃宗,其中说:〃给我剑南一道自奉足够了,不再回京师。〃肃宗读后忧惧,不知如何办才好。几日后,第二个使者兴高采烈地回来说:〃太上皇起初看到陛下请让帝位的表后,心中彷徨不食,想留蜀不归。及见群臣贺表,才高兴,命备食作乐,并下诰命定行日。〃肃宗大喜过望,从此更加看重李泌。 
          
        仅从这一件事,便可以看出玄宗与肃宗父子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出蜀道时,玄宗对乐工张野狐说:〃此去剑门,乌啼花落,水绿青山,无非添朕悲悼妃子的愁绪。〃(《杨太真外传》)这妃子自然是指杨玉环了。到了斜口栈道的时候,霖雨连日。玄宗耳闻马铃声不断,勾起了往事。长于音律的玄宗在无限惆怅下,采其声为乐曲,命名〃雨霖铃〃,以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子悲怆低回,令人凄楚欲绝。事见王灼在他的《碧鸡漫志·卷五》中引《明皇杂录》及《杨贵妃外传》。 
          
        车驾进入剑门,仰望雄关险道,玄宗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