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经营之道 作者:李海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松下幸之助经营之道 作者:李海明-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一九五五年前后,松下电器曾面临很大的危机。这个危机并不单纯的只是业绩突然下降,或是经营有了问题。由于金融界金银紧缩,引起企业界的资金短缺,造成拥有庞大资金的重电机制造业打入电器业,而引起一些恐慌。另一方面,也导致松下电器本身内部的一些问题。

  当时松下电器公司,每年增加员工三千五百人,占总人数的三成。每年增加的这些新员工,削减了公司对外界竞争的力量,而且也由于人员的不断增加,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同时,也减少了对公司的向心力。

  综合以上几点,松下先生认为应该拟定突破危机的办法。于是他提醒员工,他们每一个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慎重的态度解决工作上所遭遇的困难。就这样过了大约四个月,情况仍然未见好转,松下先生感到非常奇怪。

  如果在一个月之内,没有什么效果,这是正常的现象。但经过了两三个月的努力仍没有好转,必须再一次提醒员工注意。但如果仍实施过去的方法,可能依旧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他以另一种方式,对员工们说:

  “我认为各位都有一种安逸的想法,认为业绩上所呈现的数字还算良好,所以都很放心。因此虽然明知要打破现况,但却没有积极去实行,如果这样一拖再拖,就会引起大问题了。”松下先生继续说: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不良的情况后,再谋求解决对策,就太迟了。我认为早期的判断是必要的。就如同在身体健康情况良好的时候,仍然要做健康检查,往往医生会告诉你哪里要特别注意,那么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就能及早发现而根治了。

  “我认为不只总经理要做一个能诊断整个公司的名医,每一位员工也要对自己的工作有这种能力。要在外部看起来还不成为问题之前,先找出不好的地方革除根治,所谓问题就会在蓓胎中解决了。

  “在四个月以前,我和大家谈论的时候,大家或许还以为这是一种警告而已,并没多加注意。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员工都是这样,但是就整体而言,有这种倾向。这种情况是必须加以改正的。

  “就目前而言,或许有许多弊病已经被发现了,同时,也还来得及治疗、改进。但如果现在仍没有正确的认识,那可能就永远无法挽回了。因此我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深刻地反省我所说的,然后确实执行工作。”

  经过松下先生的提醒,似乎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他的想法,而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改进,使得即将面临的危机,能够顺利化解,并仍以稳健的步伐朝前迈进;也使得预期五年达成二千亿元的销售额,在第四年就顺利完成了。

  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判断事物,往往会消除对立的状态。大约十年前,元旦的电视节目安排了东西企业家的新年庆祝酒会。东京方面的企业家集合在当地的电视台,关西地方的企业家集合在大阪的电视台,以轮流播放的方式,东、西方各一人分别上镜头做元旦的致辞。

  松下先生也应邀参加,刚好对方是东京同业的董事长,所以他建议:“某某先生,我们可否把彼此的工作交换一天?您到我们公司来向员工训话,我也到贵公司去向员工讲话……”是半开玩笑的话,谁也没有认真;可是当时公司正在走下坡路,各行业受到种种打击、问题正多的时候,所以松下先生才提出了上面的建议。

  这件事已隔十年了,当时不过是为元旦助兴;可是观察最近社会形势的变化,似乎真的有交换立场的必要。

  譬如,经营者与工会理事长对换。董事长站在工会理事长的立场,理事长站在董事长的立场,来考虑如何发展企业,如何来谋劳工的福利,如何产生理想的劳资关系。一旦换了立场,就比较容易了解对方的困难及共同问题在哪里,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不是对双方都有利吗?

  目前社会上随时都可以看到明争暗斗的情形,结果带来精神的紧张,妨碍事情顺利进行,造成很大的损失,以前为争取罢工权而罢工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类不幸事件呢?原因就是大家喜欢以自己为中心来观看、判断事情,受到个人成见及私心的左右,看的、想的,都很容易变成偏见。彼此都有偏见时应怎么调和呢?双方都固守成见,就变成永远的对立,又如何能解决问题?

  现在应该是革新的时候了。如果还要固执己见,继续对立,只有同归于尽了。希望人们都能交换立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判断事情,消灭对立的状态。大家团结一致来克服困难,才能重见光明。

  往往因客观环境及主观的错误估计,会使企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形。

  我们通常都不喜欢某事的结果“事与愿违”。“事与愿违”的意思大家都清楚。但是,为什么事与愿违的事情还是不断地发生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而言,就是事与愿违的最好例子。日本既然发动战争,当然希望借着战争向外拓展自己的国力,结果这个目标却失败了。希特勒也一样,他曾经一度重建德国,带领德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残破箫条的困境;恢复了往日的经济繁荣,被他的国民奉为民族英雄。可是当他决心统一欧洲,创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时,却也不免在最后关头事与愿违,一败涂地。

  除了德日这两件大事的例证以外,我们日常生活中事与愿违的情形也处处可见,不胜枚举。但有没有人深入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形呢?松下先生认为,那多半是因为当事者对自己的能力估计错误的缘故。譬如说,不论哪一家公司或商店,都希望自己的业务宏图大展,蓬勃前进。可是为了推销某种商品,却往往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失败也就是事与愿违。

  有些人一天到晚只顾自己赚钱,提高自己的地位;有的人希望进步再进步。假如他们的想法落空,希望变成失望,也就发生了事与愿违的情形。

  希特勒可能是个能干的人,但他既然想横扫欧洲,就得在事前深切检讨自己的能力与国家的国力,并要彻底探讨国际情势和国民感情的趋向。把这些条件和因素都归纳起来,做正确的判断,再决定做法,或甚至重新衡量其可行性,可能就不致于失败了。

  假使没有这种觉悟,只看到自己的力量仿佛不小,就被自己迷惑,误认为真的具有超乎想象的力量,而贸然采取与本身力量并不相称的行动,失败就难以避免了。

  所以公司或商店下定决心要推销新产品时,应该详细检讨,是否有获得成功的潜力和条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要耐心培养或创造,否则干脆就不要做,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明知自己能力不够,而又非做不可的时候,就应该设法去弥补这短缺的能力。如果是资本不足,就该和银行商量,请求银行通融;如果是技术不够,那就得多方求才培养,国内没有的话,甚至向国外发掘都在所不惜。

  不过为了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有时可能要负担极为高昂的代价。如果这个代价高出自己的能力太多,尽管需要那种技术,显然也只有放弃了。

  松下认为每一个经营者都应该有这样的自觉,企业才能经营下去。

  要是经营者心里有强烈的发展欲望,并且幸运地向银行借到了钱,技术也能从海外引进;虽然代价高一点,可是只要能成功,所得到的利益远超过失败时所冒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之下毅然而行,当然也是正确的决定。

  不论是治理国家或经营公司,甚至员工为公司打算,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和做法。

  谦虚才能明辨事物的真相,因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松下先生过去的经验,有一个很明确的信念:再困难的事,只要有适当的准备,有心寻求解决之道,必能找到办法解决。不过,如果没有足够突破困难的力量或勇气,则注定失败。

  今天你们要推展一项“跃进运动”,这种精神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然而第二步应是拟订适当具体的方法。需知任何问题都有成功之路,只是那条路并不都容易找到。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失败。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那条成功之道?首先,要以谦虚的态度来看事物,然后训练自己能够明确把握事物的真相。“这种问题算不了什么”,有这样轻率的想法,是绝对找不到正确之路的。

  以谦虚的态度,面对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可逐渐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你只要循着那条路前进便可到达目的地。

  无法突破困难的因素,往往在于自己。因此失败时,要先自我反省。

  做买卖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必须决定是进或退。面对困难,就要考虑该如何解决。当然解决困难的方式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情的真相,冷静地去思考引起困难的真正原因;这时,可发现大部分原因在于自己。所以,如果自己有错误、疏忽或思考不到的地方,就要坦白地自我反省,加以改正,如此便容易处理困难,也才会把这种体验牢记在心。

  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事情一露出破绽时就察觉到。但人们常常在事情有了差错后就草草地处理。但不论如何,在事情将要接近有破绽的状态时,就能马上察觉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正视困难而解决它,人类才会不断地进步与成长。

  “金天赤足,人无完人即使是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敢说自己不曾失败过。正因为有无数的失败,才能得到无数的经验,从而提高警惕。经过几次的教训后,才会得到成长。最后把伟大的信念植于内心深处,而完成伟大的业绩。

  因此,不管是失败或陷入困境时,最大的问题是自己是否能勇敢的承担。如果不肯承认失败,那就不会有什么进步。要是因此而不满于社会,抱怨他人,那样自己得到的将永远是失败和不幸。

  不知道这工作的缺点,也没有什么不满,就表示你没有真正投入工作。

  松下电器公司一直强烈希望,把自己所属的电子业界变成最理想的企业界。倘若开始有“这个企业界无药可救了”的想法,就不再产生勇气。这一点非常重要。

  觉得有缺点,就该研究如何去改正。我们对事物都有这种想法,才能做大事,社会才能进步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这个行业的缺点无所感觉,也没有什么不满,就表示你没有真正投入在工作上,这样很不好。比如和钢铁业界比较,钢铁业界显得非常理想,你就应该对自己所属的行业产生不满,从而努力奋发,改正那些缺点,而消除心中的不满;于是勇气倍增,实现理想,也会觉得经营非常有意义。

  苦恼可刺激你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而产生解决问题的灵感和力量。

  当我们处理任何事情时,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一般而言,都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不能顺利完成工作,于是便产生了苦恼。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也经常有问题发生。

  身为经营者,经常会遇到很多苦恼,而且往往是接二连三地发生,如果这些苦恼,无法获得解决,就会造成钻牛角尖,而无法自拔的地步。

  松下先生认为,即使是一千个苦恼,也只算是一个苦恼。也就是说要面对最大的苦恼去思考。

  松下在经营中,曾经同时发生五六个苦恼,每一个都是令人头痛的问题。虽然苦恼不断地产生,我们只要注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自然排除其他较小的苦恼。这也是一种解决的方法。

  松下认为一个人有苦恼,并没有大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担心一件事,心里就会随时保持警戒状态,行动就会格外慎重。如果没有这种警戒,就很容易造成过失。所以苦恼并不是对自己不利的;因此,经营者应该面对苦恼,并思考如何解决。这样会使你的人生更具有意义。

  此外你要能从另一角度来看苦恼。例如,接连十几天地下雨,使你非常苦恼,但你应该认为由于绵绵雨季,带来充沛的雨水,使得人类免受干旱之苦。

  当然,有些厂商的问题,并非如下雨那样简单,可是仍可换一个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有时夜里不能成眠,但它常常能使人感到一种向上的力量,而产生许多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各位能用这种方法排除苦恼,相信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患得患失的心理,往往是事业的绊脚石。要学会从忧虑中,发现生活的挑战和意义,这时,且不可急慌。

  最近常有人说“销售革命”这种话,而在买卖上也的确变化剧烈,增加了一些很难以处理的问题。

  各种新产品陆续地出现,流行也随时在变化。同行业的竞争日益剧烈,且出现很多超级市场那种大量销售店。整个市场愈来愈现代化,商业环境几乎每天都在变化中。

  在这种环境下从事买卖,难免会有到底能不能成功的不安及烦恼。这种现象不限于销售业界,即使制造商也是一样。但如果仔细地想想,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绝对放心的意境”。不论零售商、批发商或制造商,且不论任何时代,都可能如此,都会面临许多困难而忧虑不安,因此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寻找生路。

  如果不忧虑,努力工作就能一切都顺利地进行,那真令人高兴,但本来就没有这种可能。难怪大家会在销售业界的各种变化中,出现多种烦恼或忧虑。也只有在这种变化中,才能发现生存的真正意义。如果由于过分忧虑而变成失败主义者,那就是因为没有想出好的办法;但如果完全不忧虑,就可能不去努力,也不会有进步,也不可能真正为商店的经营费心血。因此,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应坚定求生存的信念;不论大小商店都要去想出更适合顾客需要的新的买卖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适应现代“销售革命”的策略,或许这样不断地努力,才可能达到绝对放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