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忆似水年华3-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云云稍微简省了我的事务。可是,联想在过了一个月后的今天倏然间唤起了我内疚的记忆,我因自己的无能感到心情沉重。我惊讶的是自己对此居然还能象若无其事似的,然而,正是从我在下楼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两条腿直打战的那天起,我变得对什么都能泰然处之了,我一心想要休息,等待着总将到来的安息。那不是因为我把我以为人们对我的作品应有的赞誉推迟到我生后,不是因为我对大家推举当代精英无动无衷。在我死后出现的杰出人物可以认为我对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并不考虑得多一些。倘使说我想到了自己的著作,却把该答复的信函忘得一干二净的话,这已不再是象我懒懒散散的时期,继尔在我工作时期,直到我不得不抓着扶手下楼的那天那样,由于我把这两件事情一件看得很重要,另一件看得无所谓的缘故了。我的记忆力和挂虑是按我的著作的需要组织的,或许是因为,就在我当即忘掉收到的那些信件的同时,我的著作的念头都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始终是那个念头没变,正转化成永恒。可是这个念头也开始令我讨厌了。对我说来它就象个不孝之子,即在濒临死亡的母亲拔去针头和按上吸杯之间的空隙中还得不辞辛劳地照料他。也许她仍然爱着这个儿子,但她已经只会通过尽使她疲惫不堪的照料他的职责来爱他了。在我身上,作家的精力已难以满足作品自私的苛求。自我下楼的那天以来,世上已经没有哪种东西、哪种幸福,不管是来自朋友的情谊,还是由于著作的进展或荣誉的希望,在照到我身上的时候不象个苍白之极的大太阳了,它已经没有力量使我感到温暖、让我生存和给予我些微欲望。然而,不管它多么苍白,对于我这双情愿合上的眼睛它还是太亮了,于是我把脸转向墙壁。当一位夫人给我写信道:“我感到十分奇怪,居然没有收到您的回信,”我只是感到自己的嘴唇牵动了一下便以为大概是我下垂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然而这却使我记起了她的来信,于是我便给她写回信。为了别让人家有可能认为我这个人薄情,我要尽力做到使自己目前显出的情意能同别人曾向我表示的盛情旗鼓相当。给我奄奄一息的生命强加上超乎常人忍受力的困顿使我不堪重负。在一次次地裁减我的社会义务中,记忆的丧失助了我一臂之力,我的著作取代了这些义务。
  
  ①古代凯特尔人的宗教团体。
  这种死亡的概念象爱情之所为。最终地在我心中安顿下来,这并非因为我喜爱死亡,而是因为我憎恶它。然而,无疑是由于我们不时地象想到一个我们还没有爱上的女人那样想到它,致使眼下,它的概念紧紧地附着在我大脑的最深处,那么完全地附着在上面,以致任何事情不首先穿透死亡的概念便不可能得到我的关注,哪怕我什么都不管,处于彻底的休息之中,死亡的概念仍然象自我的概念那样一刻不停地陪伴着我。我并不认为,我变得半死不活的那一天应该发生能说明它的性质的意外事故,例如不可能下楼梯了,一个姓名记不起来了,站不起来了等等,这些变成不可能的事情通过甚至是无意识的推理而引起死亡概念:即我已经是个快死的人了,倒不如说那是一起降临的,那面心灵的宝鉴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个新的现实。然而我不明白,人们怎么无声无息地便从我这样的病痛进而成为完全的死亡。但是此时我想到其他人,我们也并不觉得介于他们的疾病和死亡之间的中断有什么异乎寻常的。我甚至认为,只是由于我从内部观察到这些病痛(而且被希望所蒙蔽),所以我觉得有些不适孤立起来看并不是致命的,虽说我相信自己快死了,就象那些对自己的死期已然降临深信不疑的人们那样,我们也很容易便相信,如果说有些词说不出来了,那与疾病的发作,与失语症等等毫不相干,而是由于舌头累了,或者处于类似引起口吃的那种神经紧张状态,或者是拉肚子后的精力衰竭造成的。
  自我是我要写的另一样东西,其内容更丰富,而且是对不止一人而言的自我。写来话长。白天我最多也只能做到尽量睡个觉。我要干活那也是在晚上。而我需要许许多多个晚上,也许成百,也许上千。我将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早晨,当我搁笔中断我的叙述时,我不知道我命运的主宰、比谢里阿苏丹更严酷的主宰是否乐意延缓我的死亡判决,允许我在下一个夜晚继续写下去。这倒不是因为我希图写出《一千零一夜》那样的书,或者写出也是用夜晚写成的圣西门的《回忆录》,或者我在童年时代喜爱的那种书,象那几次爱情一样使我迷恋得神魂颠倒的那种书,虽说我不能没有反感地想象它将是一部与它们都不同的作品。然而,犹如埃尔斯蒂尔·夏尔丹所说,只有抛开我们所爱的东西,才能把它重新做出来①。这也许将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一样长的书,但内容全然不同。当我们爱一部书爱得手不释卷时,我们无疑会希望写出些完全一样的东西来,然而我们必须牺牲当前的这种爱,不考虑我们的兴味所在,而去揣摩用不着我们的偏好并禁止我们考虑这些偏好的某个真实。我们只有遵循这个真实,才有机会遭遇被我们所抛开的东西,在忘掉它们的同时写下另一时代的《阿拉伯故事》或圣西门的《回忆录》。只是,我还来得及吗?会不会太迟了?
  
  ①象我的肉身一样,我的著作最终有一天会死去。然而,对待死亡唯有逆来顺受。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想法,我们自己十年后与世长辞,我们的作品百年后寿终正寝。万寿无疆对人和对作品都是不可能的。——作者注。
  我不仅想到了“还来得及吗?”还想到了“我还行不行”?疾病象一位严厉的神师,使社交界的我死去的同时给我帮了个忙(“因为,要是麦种被播下后没有死去,那它将只是一个,如果死了,它将结出累累硕果”),也许,继懒散帮助我免得流于肤浅之后,疾病将防止我堕入懒散,疾病耗尽了我的精力,而且如我长久以来,尤其是从我不再爱阿尔贝蒂娜以来所发现的那样,它耗尽了我记忆的力量。而借助继尔需要深化、阐明、转换成才智的相当物的印象记忆进行的再创造,不正是我刚才在书房里构思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条件之一,甚至竟是它的基本要素吗?啊!我要是还拥有刚才看到《弃儿弗朗沙》时所想到的那晚那么充沛的精力该有多好啊!正是从我母亲放弃那一吻的那晚开始,随着我外祖母缓缓的死去,我的意志和健康走上了下坡路。要我等到第二天才能把我的唇吻贴在母亲脸上我受不了,一切便于此时明朗化,我下决心,起床,穿着睡衣跑去伫立在月光下的窗前,直至听到斯万先生动身离去。我父母亲送他出来,我听到花园大门打开、响铃、重又关上的声音。
  此时,我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还有精力完成这部作品,这次下午聚会——如同过去在贡布雷曾对我产生过影响的某些日子——即在今天,同时赋予我作品的构思和完成不了作品的忧虑的这次下午聚会肯定将在这部作品中首先标出我当初在贡布雷教堂里有所预感的形式,通常不为我们所见的时间的形式。
  当然,我们的感官还有很多别的谬误,这些谬误扭曲了这个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面貌,我们已经看到,在这篇叙述文字中有不少片段为我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必要的时候,在我尽量做到比较确切的描摹中,我还可以不改变声音的位置,克制自己,不把它们与它们的起因分开,与这个起因相比,智力是事后确定这些声音的位置的,虽然说让我们在房间里听淅淅沥沥的雨声和让它在院子里滂沱,药茶的沸腾,总之不会象画家们经常做的事更令人因惑不解(画家们在离我们很近或很远的地方作画,按照透视法则、颜色强度和目光的第一错觉使物体显现的情况,绘出继尔被推理作了有时是极大的距离移动的一张风帆或一道山峰)。我还能象人们所做的那样,尽管谬误会更加严重,继续在一位过路女人的面容上勾画线条,只是在该画鼻子、脸颊和下巴的地方应当留着空白,好让我们欲望的反映在这片空白上一显身手。即使我没有时间为同一张脸准备一百个适合它戴的面具(做这件重要得多的事情),哪怕只是依据这双看到这张脸的眼睛,依据它们看到这副面容时的感觉,以及,对这双眼睛而言,哪怕只是依据三十年间掩盖着年龄变化的或希望、或恐惧、或相反的爱情和习惯来做这一百个面具;甚至(这是我和阿尔贝蒂娜的关系便足以为我说明了的,没有它则一切都是假的和骗人的),即使我不着手进行,不是从我们的外表而是从我们的内心、从某些人的一举一动便能掀起致我们于死地的轩然大波的地方去描绘她们,并且也不去根据我们不同的感觉压力,或者当普普通通的一丝险情扰乱了我们平静的信念,把一个在宁静中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东西数倍数倍地扩大的时候改变精神天国的光线;如果说在描摹一个需要完全重绘的世界中我不可能道尽这些和其它许多变化的话(其必要性,倘使我们想要描绘现实的话,在这篇叙述文字里说得算是够清楚了),那么,至少我不会错过描写人,不是写他的个子高矮,而是写他的年岁长短,描写他在移动位置时不得不随身拖曳着的年岁,它仿佛是越来越沉重的担子,最终将把他压垮。
  况且,我们在时间中占有一个不断扩大的位置,这是大家普遍感觉到的,这种普遍性也只能使我庆幸不已,因为这是每个人都怀疑的真实,也正是我将努力阐明的真实。大家不仅都感觉到我们在时间中占有一个位置,而且,这个位置,连头脑最简单的人也能大概测出它的大小,就象人能测出我们在空间中占有的位置大小一样;缺乏特别的洞察力的人在看到两个他们素不相识的人的时候,即使这两个人都长着黑胡子或胡子剃得光光的,他们也能说出这个二十岁,那个四十岁。人们在估计年龄大小的时候也许会常常搞错,可是,既然我们认为能够估计,则说明我们已经把年龄视作某种能够测定的东西了。多二十年时间确确实实地被加到第二个留黑胡子的人身上。
  如果说这就是那个突然烟消云散的时间的概念,那么,没有从我们身上剥离的年华,我现在想使它突出到这种程度的年华,它就是此时此刻在德·盖尔芒特亲王府里响起的我父母送斯万先生出去的脚步声,宣布斯万先生终于走了、妈妈很快就能上楼来了的小铃铛尖厉、清脆、丁丁冬冬连绵不绝的金铁声,这些声音依然萦绕在我耳畔,它们虽然在过去那么遥远的位置上,我却听到了它们。所有那些事件,它们的位置肯定全都在我当初听到那些声音的那一刻和今天盖尔芒特府的下午聚会之间,想到那一桩桩一件件,我惊恐不安地发现正是这只铃铛依然在我心中丁冬作响,由于我已记不清楚它是怎么消失的,致使我丝毫改变不了那尖厉的铃声,为了重现这铃声,为了清楚地倾听这铃声,我还得尽量不把我周围面具们的交谈声听进去。为了尽量把这铃声听清楚,我不得不深入反省。真的就是那串丁冬声在那里绵绵不绝,还有在它与现时之间无定限地展开的全部往昔——我不知道自己驮着这个往昔。当那只铃儿发出丁冬响声的时候,我已经存在,而自那以来,为了能永远听到这铃声便不许有中断的时候,而我没有一刻停止过生存、思维和自我意识,既然这过去的一刻依然连接在我身上,既然,只要我较深入地自我反省,我就仍能一直返回到它。而那是因为它们就象这样蕴含着过去的时刻,人的肉体能给爱它们的人带来那么多的痛苦,因为它们蕴含着那么多已为他们而抹去的欢乐和欲念的回忆,然而对于按时间的次序注视和延续渴望得到的心爱肉体的人,它们又是那么地残酷,他渴望得直至企盼它的毁灭。因为一旦死去,时间也便退出这具肉体,而对已经作古的她的回忆,那么淡漠,那么黯然无光的回忆也消失了,并将很快变成对它们仍在折磨的他的回忆,然而在他身上,当对一具有生命的肉体的欲念不再供养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将以扑灭告终。
  当我意识到有整整这么长一段时间已经被我没有间歇地活过来了、想过来了、分泌出来了,这便是我的生活,这便是我自己,不仅如此,而且还意识到我每时每刻都得保持它与我相联,让它支撑着我,而我刚栖息在它令人头晕目眩的顶巅,不搬动它我自己就无法移动一下,想到此我感到困乏和恐惧。贡布雷花园的铃声,那么遥远然而又在我的心里,我谛听这铃声的日子在我并不知晓为我所有的那个广阔领地里是一个基准点。看到在我脚下,其实即在我身上有那么多年年岁岁,我感到天旋地转,好象我是在成千上万米的高空中。
  坐在椅子上的德·盖尔芒特公爵,我望着他,钦羡过他,尽管他的年龄比我大那么多,却并不见他老多少,我刚弄明白这是什么原因了。一旦他站起身来,想要站住的时候,他便颤颤巍巍,两腿直打哆嗦,象那些老迈年高的大主教的腿脚,年轻力壮的修院修士向他们大献殷勤时,在他们身上只有那个金属十字架仍是牢固的。当他要往前走,走在八十四岁崎岖难行的峰巅上,他非颤抖得象一片树叶不可,就象踩着不断增高的活高跷,有时高过钟楼,最终使他们的步履艰难而多险,并且一下子从那么高摔落下来①。我想我脚下的高跷恐怕也已经有那么高了,我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力气把拉得那么远的过去继续久久地连结在自己身上。如果这份力气还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绘那些人(哪怕把他们写得象怪物),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是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象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代,而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