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萧法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客家人萧法刚-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法刚每个礼拜都会给阿姆泡脚、缝脚,让阿姆在辛劳过后,不要再受更多的痛楚。
2
法刚自幼情感深邃;天性聪颖早熟,做事喜欢追求完美,能为阿姆分担不少的家务。平日里,小法刚总不闲着,一有空就做事,煮饭、做菜、挑水、种菜、卖菜等等,见什么就干什么。阿姆看到小法刚不停忙碌的样子,常感到很心痛。
有一次,阿姆看到法刚挑着水桶要出门挑水,就对法刚说:
“阿三你不要挑,阿姆看得心里痛啊。”
“阿姆,你不要看我小,水缸的水你不要管我负责,你挑100斤我挑50斤,多跑几趟就行了,你做你的事,以后家里的卫生清洁、母鸡生蛋、孵小鸡、鸭子生蛋全部我负责。”话音未落,法刚就挑着水桶出门了。
阿姆望着法刚微微飘动的衣角,瘦弱的肩胛显得身子格外单薄,她想,唉,我家阿三因为从小吃得不补,人长得单薄,可这么懂事。想着想着,阿姆心酸得有些不能自持。
从此,为了分担阿姆的担子,家里鸡鸭生蛋的事都由小法刚经手。等鸡子下过蛋之后,小法刚就会给每个鸡蛋编上号码,1、2、3、4……前面和后面的蛋小法刚拿去做咸蛋,中间则留给母鸡孵小鸡。
为了做好咸蛋,小法刚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他先用早稻、柏树、细枝晒干后烧成灰,再放进水烧开,放盐,烧开了让它沉淀,将沉淀过了的干净水倒到一个洗干净晒干的瓮子里,最后把鸡蛋洗干净,等水冷却了放进去,盖起来,20天左右就可以取出来煮熟。
“阿姆啊,来吃我煮得咸蛋。”小法刚捧着自己精心伺弄了二十多天的咸蛋,快步走到阿姆跟前。
“阿三啊,我说我来煮吗,唉,你……。”阿姆疼惜地望着法刚,这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懂事。
第9节:含辛抚育如刻骨舅母胜母恩似山(2)
阿姆拿起颗饱满的咸蛋,剥了皮,小小地尝了一口,咸淡适中又新鲜,一种酥酥的美味让阿姆感动,一种化不开的情绪涌上了阿姆的喉头。多好的儿子啊,多聪明的儿子啊,阿姆伸手抱着法刚就哭了。
母子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法刚不会忘记到了果实成熟的季节,阿姆就会手持扁担,下水抢选柿子,赤足肩挑,前往县城赶集贩卖,好赚点钱以补贴家用。令法刚永难忘怀的是,阿姆同时沿路还要偷摸几只柿子,放在路旁草丛中,等到回程时再拾起,用手帕包了,带回来给法刚吃。这涓涓细流般的画面是法刚精神世界中最深的根。
法刚对阿姆的感情同样令人感动,他读书学校的大门口有榕树,法刚听说榕树的茎可以用来烧酒,能除风怯湿。法刚暗想自己家乡徐溪正好没有这种树,于是有一天就爬到树上去,想把榕树的茎掰下来几枝,谁想树枝太脆,法刚竟然失足从树上掉了下来,把脚都摔伤了,反让阿姆来学校将他背回家去。
光阴在流逝,家中的日子过得一如既往地艰难,法刚小小年纪就时刻勤力地做事,尽可能多地帮阿姆承担家务。记得当时一年四季法刚都要经常煮猪菜,火钳敲在炉堂里;柴火发出扑兹扑兹的声音,映射在小法刚的脸庞上。煮猪菜、喂猪本都是大人干得活,可少小早慧的法刚为了让阿姆少几分辛苦,硬是把这些活做得井井有条。
法刚十岁那年,做事机巧灵动,人也长得非常有风骨,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别人的赞叹和注目。
有一次,阿姆跟邻人闲聊,邻居忍不住说道:
“张三妹,哇,你家这个阿三将来不得了啊,头脑这么灵,大家都好喜欢,什么事情都会做,你的命怎么这么好啊?”
阿姆听了这话,反而有些忧郁地说:
“不知道啊,会不会傻母鸡孵鸭子,鸭子大了恐怕会跑噢。”
阿姆讲这话是有寓意的。在乡下有时母鸡会把鸭蛋当作自己的蛋来孵,可等小鸭子长大,有一天突然下水之后,就永远地离开曾孵过自己的鸡妈妈了。阿姆担心聪颖异常的法刚长大后,就会离开自己。
阿姆的担心让法刚看在眼里,法刚于是对阿姆说:
“您放心吧,养育我的阿姆永远是我的阿姆,这会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磨灭。”
谁晓得世事沧桑难料,长大后的法刚犹如龙入大江不回头,与亲爱的阿姆一别竟成永诀。患病的阿姆临终前躺在床上时,整天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出神地看着屋顶,问她的话也不答,喂她饭也不吞。顺招姐姐无法,便对她说:“阿姆,别担心阿三了,阿三一定会回来看你的。”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顿使阿姆紧闭的嘴唇张开来,渗血的眼睛里淌出来两行苦涩的泪水。阿姆那时一定被病痛折磨得难忍,可最令她揪心地牵挂着的是远在台湾的法刚。
没能见阿姆最后一面,又何尝不是日后法刚心中最深的伤痕呢。阿姆留给法刚的记忆太多了,阿姆对法刚的疼爱,犹如舍利般穿越了时间和空间,时时慰籍着法刚的灵魂。
3
在以往的年代里,乡下出生的小孩几乎全靠“接生婆”来接生。一把草灰,几团棉布,一个铜盆,一把剪刀——许多孩子就是在接生婆如此“产房四宝”中来到了这个世界的。由于当时卫生条件及技术水准的局限,意外是常有的事。因此,一个好的接生婆能够顺利接生便等于救人一命,是件大功德的事。
法刚的外婆生性聪明,心灵手巧且胆识过人,是连蛇都敢赤手去捉的奇女子。外婆还是徐溪乡有名的助产师,溪口旗形和龟形两个村里所有的产妇生孩子都得要外婆去帮忙。
有一次龟形村有个30多岁的产妇生第二胎,小孩不幸夭折在她肚子里取不出来,产妇因此奄奄一息。家人都以为产妇行将断气,应该是没救了。按照本地风俗,人死了要抬到祠堂摆放。于是卸下一张门板,把产妇放在上面,一头放一条长木凳,挂上蚊帐,接着就开始在下面点火烧香,进行乡俗中的死亡仪式了。
第10节:含辛抚育如刻骨舅母胜母恩似山(3)
这时左邻右舍看着挺着肚子的产妇有一口气、没一口气地躺在门板上等死,都觉得惨不可睹,议论纷纷。
“哎呀,人还没死,就进祠堂,这罪过大了。”
“不过人没有救了,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还没死呢,就算把死人当活人医,或者把活人当死人医都应该找个医生看看吧。”
“对了,去找胡贤曾(法刚的外公叫钟胡贤,外婆被称为胡贤曾)啊,她或许会有办法。”
此话刚说完,大家顿有恍然醒悟的感觉,于是纷纷响应,分头去找法刚的外婆。
当时法刚外婆正在稻田里锄草,突然听人大呼小叫地喊她,于是抬起头来,擦擦额角的汗。
“什么事?”外婆让来人别急,把事情说清楚。
来人把已经抬到祠堂里的女人的情况讲给外婆听。
“好,我回家拿点东西,马上去。”外婆冷静地说。
法刚的阿姆看到婆母紧着步子赶回家,拿起把剪刀就往外走,明白了外婆的意图,说道:
“妈,人都快要死啦,都抬到祠堂里去啦,你去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去的好吧。”
外婆说:
“人快死啦,是因为婴儿死在肚子里了,我看能不能把婴儿弄出来,把大人的命救下来。”
外婆绺了绺头发走了。
外婆忍着恶臭,认真看了看产妇的情形,叫人赶紧准备热水烫洗剪刀。
等到剪刀烫好了,外婆叫众人都走开后,她就用手伸进去产妇肚子里摸,摸到了小孩的大小,弄清楚位置后,把剪刀伸进去,一块块地剪,再一块块地拿出来。每拿出来一块,那产妇就嘘一口气,接着再拿第二块第三块……最后,产妇的面色轻松下来,她终于从鬼门关边捡回了一条命。
外婆平生救人无数,十个指头都染成了红色。
法刚十岁那年,外婆患了腰子病,医治无效过世。她的一生是旗型村永远讲不完的一段美丽的故事。法刚至今说起外婆来,都觉得外婆真是当之无愧的乡间才女,她的胆识就连大男子都为之震撼。
阿姆和外婆都是非常有爱心的人,习惯于把无私的付出当作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一半是秉性客家人的传承,一半是环境的熏染,小法刚深切地体察着阿姆、外婆、顺招姐姐身上闪射出的人性光华,并立誓自己要用同样的爱回报亲人乃至整个世界。
4
法刚自幼相貌俊秀,宽宽的印堂,发际犹如刀裁,突显出天庭宽阔饱满,看上去异常聪颖机智。
每逢年节接公王,人们都要把杀好的鸡鸭等摆在祠堂祭拜先祖。其时,穿着长衫大褂长辈会走来走去地看谁家的鸡鸭摆放得整齐漂亮,因为这某种程度显示着后人们对先祖的尊敬和孝心。
“呦,这是谁家献的鸡鸭啊,摆得这么漂亮。”
大家看到有一份鸡鸭贡品非常独特,不但干净,而且颇有些像活着似的虎虎生威。
“这是张三妹家的。”有人说。
于是有人问张三妹:
“看不出来你杀鸡的本事不一般啊。”
张三妹说笑着说:
“我哪有那个本事呢,是我家阿三杀的。”
每每这种时候,阿姆的一张脸就乐的花儿似的,感到异常的自豪和幸福。
“你家阿三年龄这么小就这么灵,长大了肯定会是个了不得的人啊。”
其实法刚宰得好,在于他肯动脑筋,能琢磨出窍门。小法刚经过观察,发现很多人杀鸭子常是割断了鸭子的喉管,却没割断喉管旁另一条软的气管,所以鸭子一放手,还会嘎、嘎、嘎地乱叫,挣扎着乱动,这样的杀法自然杀不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小法刚杀鸭子时,常常紧握住脖子,一刀下去把两条管子一下子都割断,鸭子自然死得利落干净,不叫也不动。
很多人看小法刚杀鸡鸭杀得漂亮,纷纷请他帮忙杀。小法刚开始也帮大家杀几只,后来终于有些害怕,他对大家说:
“我不敢再这样杀牲了,我害怕杀牲多了会遭报应的。”
天资颖悟的人做起事情来总是会触类旁通。小法刚对于自己经手的任何活计,诸如做酒、做年糕、做年料等,都能找到窍门。
第11节:含辛抚育如刻骨舅母胜母恩似山(4)
然而,小法刚并没有陶醉在一些小小的成功感之中而忘记了自己对理想的追寻。他常常对阿姆说:
“阿姆,咱这地方太穷了,我看我一定要到外地去找一点好的生活,让阿姆和姐姐过上好日子。”
这种时候,阿姆就也总是笑着说:
“好啊,阿三有志气,阿姆要等着享阿三的福啊。”
5
外婆家里差不多到农历三月就开始短缺粮食了。阿姆煮饭时,一个很大的锅里,只能放很少的一点米下去,煮好后从上面看一粒米也没有,基本上是一锅汤。阿姆的安排是,先滗一些最上面的清汤出来喂猪,然后捞一大碗干饭给阿三吃,自己、婆母和女儿顺招就吃剩下的稍稍稠一点的汤。对这样的安排小法刚心里很有意见,他常常要求与阿姆外婆三个人均开吃一样稠稀的饭,但阿姆执意不肯,阿姆说:“你正在长身体时,喝稀粥怎么能行?”
有一次,邻居来坐,看见一家人吃不一样稠稀的饭,就说:
“阿三,你阿姆真是疼你啊,给你吃干饭,她自己只喝汤,你长大了可要好好孝顺你阿姆啊。”
法刚就乘机“攻击”阿姆说:
“阿姆疼爱我还比不上疼爱我们家的一头猪呢?”
邻居愕然说:
“你怎么这么说话呢?你这样说话不是伤你阿姆吗?”
法刚笑着说:
“你先别急,你听我说,你看,那么一大锅东西,她只捞干饭给我吃,她自己吃稀饭,汤给猪吃。可是,营养都在汤里面,干饭是米渣,你说,她对我还不是不如对家里的一头猪?”
法刚的话令大家一阵惊愕,接着又都大笑起来,笑过后又觉得他讲的话不无道理。
法刚从小就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无论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时候,他都能开出玩笑来,达到消解压力和激发上进心的目的。
那时,农村的厕所都十分简陋,大多都是在地上挖个坑,放个大瓮进去,再在大瓮沿上放两条木板供人蹲,便是厕所。这样的厕所,难免就时有一只冒失鬼鸡会因贪吃厕所中的蛆虫而不小心掉进去一命鸣呼。外婆家一贯贫困,平时根本舍不得杀鸡宰鸭,但对于偶然掉在厕所中死掉的鸡鸭,肯定就是不吃白不吃了。虽然那鸡那鸭曾经在粪缸里泡过,谈不上干净,但大家若忽略掉其来历,吃起来也还是津津有味的。
外婆家平时很少有菜吃,就只吃咸菜或干菜。每当偶尔要享用一只“屎缸鸡”时,外婆总免不了扯着嗓子对法刚说:
“阿三啊,今天晚饭要加菜了,阿婆我请你客。”
小法刚知道外婆“卖得什么关子”,感觉有点哭笑不得,便说:
“你不要叫我,还不是让我吃屎缸鸡啊。”
当然也有吃非“屎缸鸡”的时候,那时便是下大雨发洪水了。洪水一来,全家人就要搬家到山坡上去,也便有很多鸡被淹死了。于是大家就有非“屎缸鸡”可吃了。
曾有一天,法刚对阿姆讲:
“阿姆,有一天阿三赚到钱了,一定要把房子移到半山腰来,那时我们就再不用搬家了。”
阿姆笑着扬了扬头说:
“好啊,等我们阿三长大了,赚了钱,咱就搬。”
曾经的艰难境遇让法刚永远无法忘记,只是等法刚后来荣归故里,欲实现自己的诺言时,外婆和阿姆却都无缘见到了。
——白天大家去捡田螺,而到了夜晚,法刚则会到池塘里放钓。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钓鱼竿放钓,伴随着鱼饵划破水面,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法刚还自己摸索出放钓的经验:静水之处,必无鱼踪,相反有浪花的水面或水中,时冒水泡者,其中必有鱼儿在游动觅食,只有掌握了规律,放钓才会有收获……
第12节: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1)
第三章
风雨兼程求知路三圳公学写诗篇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芦沟桥事变,并发动侵华战争,全面抗战就此开始。城池残破,而山河依旧。国难当头之际,无数爱国志士以坚韧不拔之意志,负起救国兴邦的重任,中华大地以他们为脊梁,在近乎绝地中艰难救亡。
法刚9岁就读于勤创学校,蓝玉声老师给法刚取学名为萧士英。当时,正是国破山河在的危亡时期。对于法刚而言,国难中的童年求知历程总让自己的心灵深处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