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值得的!中野各纵队在总攻中不停地向黄维兵团攻击。但黄维兵团的抵抗相当顽强,国民党空军支援的弹药,使他们能够保持炮火上的优势。中野部队一时还不能结束战斗。总前委研究了形势,决定从华野再抽调部队来加强南集团攻击双堆集的战斗。10日,刘陈邓打电话给粟裕、谭震林,粟谭当天回电:“我们决定抽调三纵、苏十一纵及鲁中南纵队(该三个纵队可等于两个纵队的战力),外加一部炮兵,即晚南下,参加歼灭黄维作战,统由陈士榘同志率领南来,请分配其作战任务。”华野援军和炮兵的到来,为彻底歼灭黄维兵团加上了一颗举足轻重的砝码。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7)

    6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布《促黄维立即投降书》,指出黄维及其部属“再作绝望的抵抗,不但没有丝毫出路,只能在人民解放军的强烈炮火下完全毁灭”。要求黄维“应爱惜部属的生命,立即放下武器,不让你的官兵作无谓的牺牲”。但是黄维等拒绝投降。大王庄后面、双堆集东南有个制高点叫尖谷堆,是座25米高的土堆子。黄维兵团的炮兵的观测所就在上边,因此为双方必争之地。12日黄昏,华野七纵部队推进到尖谷堆下,18军军长杨伯涛命令发射毒气弹,解放军被迫后退,当夜没有再进攻。国民党军使用后才知道,所谓的“毒气弹”就是催泪瓦斯弹,并不能致人于死地。国民党的军工厂并没有生产剧毒瓦斯的能力,所谓的“毒气弹”是吹牛的。邓小平政委在战后的报告中也说:“敌人曾多次使用催泪性的瓦斯弹,因为我们曾事先教育部队防毒,使战士们在精神上产生了紧张状态。某部在攻击杨庄时,就因为敌人放毒发生混乱,直到明了其作用不大时才安定下来。”'1'14日,华野三纵以攻坚能力最强的8师归中野六纵指挥,进入大王庄阵地。陈士榘集中了纵队炮兵团和华野特纵的重炮团的火力,压制双堆集。当日黄昏,中野六纵、华野三纵部队对双堆集东北的18军核心工事发起总攻。这个工事由胡琏的骨干部队114师54团守备,该团号称“威武团”。解放军的攻坚部队是中野六纵49团1营(“襄阳营”)和华野三纵23团1营(“洛阳营”)两个英雄部队,来个以硬对硬。18时,解放军集中强大炮火对国民党军阵地进行毁灭性轰击。上百门炮发射的炮弹和火药抛射筒发射的炸药包倾泻在阵地上,近1小时的炮火准备,将国民党军工事完全摧毁。国民党军士    
    黄维被俘    
    兵被打得逃出工事,“襄阳营”和“洛阳营”并肩突击,经过短兵相接的格斗,“威武团”大部被歼。与此同时,华野七纵21师和中野六纵47团在8门榴弹炮支援下,攻占尖谷堆,歼灭国民党军一个营和工兵连。18军调上了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向尖谷堆反扑,可以说用上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兵力,也被解放军一一打退,尖谷堆阵地牢固地掌握在解放军手中。'1'尖谷堆的攻克,使黄维兵团的司令部、炮兵阵地、快速纵队的车辆和临时机场完全暴露。胡琏和杨伯涛指挥18军的剩余部队将战车、大炮转移到兵团部附近,收缩阵地。把200辆卡车排列起来,堆上泥土,构成城墙式的防御工事。胡琏把保卫兵团部的警卫营调给18军充当战斗部队,并将逃散的14军零散官兵千余人组织起来补充18军,凡是可以拿枪的人都用上了。对于退却的团长、营长,不问理由,一律枪决。这样还是阻挡不住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解放军的炮火可以直接打到黄维的兵团部,炮弹从黄维、    
    胡琏的头上呼啸而过,落在掩蔽部附近爆炸。黄维、胡琏躲在掩蔽部里一筹莫展。黄维感到再也坚持不下去了,14日呼叫南京方面,表示15日要突围,要求空军配合轰炸。15日九时,空军副司令王叔铭飞到双堆集上空,对黄维说:“不能照计划实施。”黄维说:“你不能照计划实施,我只好断然处置了。”他和胡琏召来10军军长覃道善、18军军长杨伯涛,命令各部队破坏重武器和电台,抛弃伤员,于当日黄昏开始分路突围。黄维、胡琏求生心切,分头爬上坦克,在11师和战车营掩护下提前行动。他们从双堆集西边打开缺口冲出去后,黄维因坦克发生故障,只好混杂在溃兵中奔跑,被解放军追上生俘。杨伯涛冲不出去,跳入小河自杀,河水冻得他受不了,又爬上岸来,被两个解放军战士架到指挥部里烤火。10军军长覃道善也在乱军中被俘。兵团副司令兼85军军长吴绍周比较明智,黄维、胡琏乘坦克先逃,把浮桥压坏。吴绍周乘坐的坦克不能通过,他索性带着参谋长、师长和卫士坐在附近的小庙里,等着解放军来收容。只有胡琏逃到鲍集附近,被李延年兵团部队救起,送到蚌埠,算是漏网之鱼。到16日,黄维兵团四个军、一个快速纵队共十万余人全部被歼。'1'从12月4日起,蚌埠北上的李延年第6兵团指挥96军对曹老集发起攻击,54军从左侧迂回仁和集,39军在周家口以西牵制。刘汝明的第8兵团在后面跟进掩护。中野二纵担任固镇以西何集地区防御,华野六纵担任鲍集地区防御。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鲍集,蒋纬国率战车2团二十余辆坦克向鲍集阵地轮番冲击,华野六纵依靠当地多河渠的地形,层层阻击。8日以后,豫皖苏军区张国华率地方部队五个团、渤海纵队11师相继赶到,增强何集、鲍集地区防御。解放军顶着天上飞机轰炸,地上火炮轰击和坦克冲锋,顽强阻击12    
    天,三次转移阵地,付出重大伤亡。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付出13000人伤亡的代价,只前进了几十里。还是不能为黄维兵团解围。蒋纬国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尽人力以听天命。这样的大战,关系国家存亡,绝非少数人勇敢牺牲能挽回战局的。”当16日获悉黄维兵团被歼灭的消息后,李、刘兵团连夜撤退到淮河以南。    
    7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以黄维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溃退而结束。歼灭黄维兵团,是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打得规模最大、最为艰苦的战役。中原野战军各纵队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解放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各纵(不含华野)阵亡及失踪约8500余人,负伤2800余人。由于伤亡太多,部队都经过两三次火线整编。九纵司令员秦基伟回忆:“淮海战役结束后,当地政府发动群众清理掩埋国民党军人马尸体,埋一人尸发高粱5斤,埋一马尸发高粱24斤,张围子群众共得政府发粮万余斤。也由此可见,这股死多活少的敌人是相当顽固的,我们的仗也是打得很残酷的。”'1'虽然打了胜仗,政委邓小平的心情却相当沉重。1949年1月11日他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写道:    
    中原自10月下旬至歼黄维,作了50多天的加油作战,一般部队都很积极,问题很少。其原因是经过去年8、9月整党,对各级干部教育均大,官僚主义大大减少,干部责任心大大提高。因为干部负责,战士逃亡的也大为减少,在战斗中从上到下均颇顽强。一纵    
    歼181师,三纵攻宿县均能迅速解决战斗。歼黄维时各部均下了最大决心,不顾任何代价,消灭黄维的意志一直贯彻到下面。故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各纵队虽然经过三次到四次的火线编队没有叫苦的。但是在总攻的时候,中原各纵伤亡达二万余人,气已不足,结果使用了华野两个纵队才解决战斗。而在中野各纵中,四纵、九纵及六纵比较充实,伤亡虽大(四纵9000余,连同淮海第一阶段约11000余,九纵6000余,六纵5000余)尚能一直攻到底,战功亦较大。三纵在淮海战前仅16000人,攻宿县伤亡1500人,打黄维又伤亡4500余人;一纵战前三个旅、九个团仅17000人,打181师伤亡1500人,打黄维又伤亡3000人,故在最后均已丧失攻击能力。二纵及十一纵,在战前均仅万二、三千人(所有人员在内),就更难担负艰巨任务。战后各纵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同时这次还暴露了中野现有火力,打这样的仗实嫌太弱,幸弹药充足,补给及时,特别是战场范围不大,我能交换集中使用,且有华野一部分火器加入,才勉强应付过去。歼黄维后,部队虽伤亡较大,干部伤亡比例更大,但士气甚好,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攻坚作战方面过了一个重要的关,这是一个极大的收获。    
    淮海战役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使中野部队经历了大战的磨炼,在作战各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刘伯承司令员非常重视总结经验,责成各纵队及时总结经验,并由司令部汇总为《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刘伯承在总结的题词中写道:“淮海战役乃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黄百韬、黄维、杜聿明三军的范例,而双堆集歼灭黄维军一战,则乃承先启后的关键。由于我在津浦西侧从黄维的外翼开始围攻,而杜聿明军则欲从徐州西南拊我外翼,以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三)风雪陈官庄(1)

    1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覆灭后,徐州方面的国民党将领怨声载道。蒋介石的“特派战地视察官”李以到徐东前线督战时,邱清泉对他大发牢骚:“总统派你来视察督战,视什么?察什么?冯治安部队造反,事前为什么不知道?这种杂牌部队再多有什么用!妈的,害得我们好苦。总统只知道写手令,打电报,战场情况他老人家不清楚。共军围点打援,是一种消灭生力军的手段。对黄百韬我是出死力相救的,结果伤亡这样大,黄兵团不免于败,上了敌人的当。国防部是打糊涂仗,是亡国的国防部。敌人主力那么强大,我们能在徐州孤注一掷么?”李弥说得更为具体:“敌军的人海战术是围点打援,这次陈毅同刘伯承集中力量来干,就是想把我们的主力打垮。如果在徐州我们不早撤出,将来就是陷入重围。那时敌人再用人海战术来打一点,任何部队都挡不住。敌人的政治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会鼓动,把老百姓组织动员起来。我在山东三年和这次作战中,看到敌人抬担架、运粮弹、修工事,要人有人,我们这一套就不行。所以归根到底,我们的政治就是不行。”但是这些话蒋介石都不爱听,说:“当将领的不能服从,不能任劳任怨,还行么?不着眼大局还行么?见危不救还行么?”'1'黄百韬兵团被歼后,11月24日,蒋介石把刘峙、杜聿明召到南京开会,国防部提出新的作战方案:以打通津浦路徐蚌段为目的,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黄维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夹击共军。蒋介石批准这个方案,要杜聿明回去部署。杜聿明乘飞机回徐州时,特地飞经双堆集上空。见地面上炮火连天,战斗激烈。他与黄维通话,黄维说:“当面敌人非常顽强,这样打不是办法。”杜聿    
    李以:《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被歼概述》,《淮海战役亲历记》,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明说:“今天老头子已决定大计,马上会下命令,请你照令实施好了。”11月26日,杜聿明指挥孙元良兵团沿津浦线两侧向孤山集、官桥(今属安徽萧县)地区进攻,邱清泉兵团向潘塘以南的二陈集、刘塘一线进攻。74军在二陈集、仁和集方向遇到强大的华野一纵,打了两天,被反击回来。70军寻找华野较弱的鲁中南纵队进攻,27日占领官庄、刘庄等六个村庄。鲁中南纵队虽然装备远不如国民党军,仍以顽强的意志且战且守,迟滞国民党军的前进速度。74军军长邱维达回忆:“各军第一线部队展开以后,大家认为成败在此一举,必须集中一切兵力与火力。26日拂晓,战斗信号刚一发出,炮声轰鸣,全线进攻部队即与当面的解放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战斗。双方的火力、冲击、反冲击都发挥到最高度,逐村争夺,寸土不让,甚至争夺一村庄或一据点,必须反复争夺四五次,有的六七次之多。以致使70军和74军伤亡惨重,虽然有些进展,也是很迟缓的。战斗一天,前进速度仅3公里。次日清晨又继续发起进攻,战况与昨日比较,则大有逊色,这显示进攻的锐气已经走下坡路了。28日‘剿总’还是强调要继续进攻,但第一线部队已呈现精疲力竭的状态。迫于军令和‘总统’视察官监督之下,只好放些枪炮装装样子,部队都在原地不动。截止到28日,第2兵团的第一线还停止于褚兰、张集之线,不能前进一步了。”'1'鉴于徐州国民党军倾巢南下,华野迅速调整部署,以山东兵团主力增援徐州以南的阻击作战。以九纵增援两广纵队担任津浦路西侧防御;以八纵接替鲁中南纵队,担任津浦路正面防御;以四纵增强一纵、十二纵方面的防务,担任津浦路东侧防御。三个强大的阻击集团在孤山集、后官桥、褚兰一线,构筑工事并组织反击。29日九纵接替广纵阵地后,当夜就对孙元良兵团发起反击,收复两个村    
    邱维达:《邱清泉第2兵团被歼记》,《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5页。    
    庄。30日八纵收复严庄等地,72军两个营进攻范庄,遭八纵包围,仓皇撤退。徐州“剿总”组织的打通津浦线的计划又失败了。正如华野总结中所说:“敌曾企图乘我主力在徐州以东未及转移,及一部南下作战,在我薄弱的部分沿津浦线两侧南犯,妄图寻找我弱点乘机突进。但在此七天中敌前进约30里至10余里,遭我强力反击退回约10余里,实际敌人前进仅20余里至10里。故杜聿明所辖之邱、李、孙兵团倾巢南犯,图沿津浦线取捷径南下靠拢黄维,以便在李延年兵团策应下合股南撤江防之企图,遭严重打击,已使该敌由津浦南下之决心动摇。”'1'蒋介石见徐州三个兵团南下受阻,蚌埠的两个兵团又不能北上,黄维兵团的形势日益危急,28日将杜聿明召到南京商量对策。杜聿明见到顾祝同说:“目前挽救黄维的惟一办法,就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与共军决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