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李强 2001年11月30日 14:45 

    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纪大讲堂引导大家走向至高点。关于贫富的观点,中国人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均贫富和共产主义;另一种看法就是奖勤罚懒,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种观点始终是碰得叮当乱响,难以寻得平衡,今天我就给大家请来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兼社会学系的主任李强教授,他给我们带来的讲演话题是“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好,有请李教授。 

    在我的印象当中,我觉得80年代的时候,还很少有人探讨贫富差距的问题,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您的资料,我就发现在1988年的时候,您就写了一本书叫《贫困文化研究》,好像是在1989年又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 

    李强:其实第一次是一篇文章,就是1988年的时候,当时有一篇文章,当时那篇文章是研究一种叫贫困文化的,其实就是解释当时的贫困,然后从文化上解释。但是这本书《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实际上是1988年写的,但发表是1989年发表的。 

    主持人:您当时研究贫困问题是由于一种学术偏好呢?还是对社会上看到很多事情由感而发? 

    李强:那当然就是说,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总的来说,贫富方面的问题是到了80年代中期开始显现出来,所以实际上我们也是很大程度上是观察这个社会,看到社会这方面的问题开始突出,所以就从各个方面去探索。当然了,贫困研究,严格地说,在学术上我们专门有一个研究的术语,英文叫social strafication(社会分层),就是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很怪的一个词。它最初是从地理学引来的,因为地理学研究地理的时候,它发现地域质的层化现象是很突出的,后来社会科学把这个词引进来,就研究这种社会的层化现象。其实,社会层化现象在中国社会历来很突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其实也非常注意等级和层次。中国从孔夫子以来,等级和层次概念极为突出。 

    主持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李强:对,所以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就是一个专门性的研究,所以呢,你说的两点含义都有。一个方面显然是我们关注这个社会发生变化了,第二个方面也是它作为一种学术性的研究,也是学术里非常重要的领域。虽然它的核心讲是一个怎么来看待社会群体,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但是这么复杂,像中国不到13亿人,这么大一个群体里面没办法研究,所以头一步研究就要分类,头一个分类其实就是财产的分类了,就是你怎么来研究呢?你就看它有不同的,有富人、有穷人,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主持人:那您开始真正的觉得我们中国也应该研究贫富的问题的时候是哪一年? 

    李强:实际上我关注这个问题从我当时研究生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我当时研究生的时候是1983、1984、1985年的时候,那时大概就看这方面的分析文章,和看这方面的研究了,所以大概从1982年中期以前。 

    主持人:1983到1993是十年,1993到2001是八年,十八年的研究,那现在我们接下来就听一听,李教授十八年来的研究成果,讲演的题目叫做“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好,有请。 

    李强:关于这个贫富,实际上我觉得是人类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了,另外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看,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特别关注贫富问题的社会。贫富呢,实际上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引起的问题也是最多的,我们考察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夏商周以来的历史,中国的农民起义不断,那么这个农民起义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对于贫富的一种看法,因为农民起义一般叫“揭竿而起”,它之所以能够在农民中有很大的反响,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部分农民他们可能收入水平过低,或者是生活不下去了,于是发起了这种非常暴力的行为。所以,这个问题历来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关注和我们社会关注的。 

    那么,我们谈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只能限定在我们考察大概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变化,这样的话,问题就更集中一些。当然我们一般也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年来它的一个变化,所以可能我们首先就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先判断一下,我们这个国家从建国以来,它的贫富的情况是怎么样一种演变情况,然后我们再进入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知道1949年这场革命,我们很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际上是一个打碎阶级的实验。所以我们到5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它实现了一个打碎阶级的实验,把阶级打碎了,阶级打碎以后也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一个社会实际上我们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社会秩序怎么维持。一个最基本的秩序就是经济秩序怎么维持?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秩序它是说财产在人群中是怎么分布的,人们怎么样认可这个财产的分布。 

    在有产权的时代,很简单,说地主占有土地,他就是地主了,或者说企业主占有企业,自然他就能够管理这个企业,但是把产权打碎以后却出现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宣布,说是全民占有这个东西,但是全民怎么占有呢?我们也遇到很大的困惑,当然我们后来又建立起来一种身份制度。比如说,我们叫做“城乡分野”的户籍制度建立起来了,这样就分开了,说市民和农村的居民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城市里面又建立起了叫做干部的身份、工人的身份、知识分子的身份,干部里面有分级,当时我们分成30多级,这样的话,用这样一种身份制度来解决人民和财产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大体上这个现象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在此之前整个社会,它基本上财产分层和经济分层是不明显的,但是身份是很明显的,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呢,我们逐渐演变成了就是说我们放开了,当时小平同志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这个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所以改革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上就开始有一部分人在财产的意义上开始富裕起来了,这个时候就是财产分层的含义就比以前要凸显得多。 

    那么改革20年来,我们看一看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所以我们首先先判断一下这个社会它大概的财产分布和贫富差距的情况达到什么水平。要想说清楚这个贫富差距的水平,除非大家专门做研究的,他有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专门做研究的,我们只好打一些比喻来形容它水平的程度。一种就是说,我们看一看它这个财产在不同社会层中的分布,这个我们一般管它叫“五等分”的研究方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把全部人口分成五份,自然每一份是20%的人口,如果绝对平均的分布财产的话,那么每20%的人口就占有20%的收入,这是绝对平均的分布,如果不平均,那就看它不平均的程度,那么我们国家到了近年,我们一般90年代末做的测算,大概是目前这样一个水平,就是最高收入的20%的人口,这是我们通过很多数据算出来的,最高收入的20%的人口,他在全部收入中,城乡合计在一块儿算的话,他占有收入的大概50%—51%,就是高收入的20%的人口。当然这个高收入还可以再细分,高收入里面比如说每10%的人口,甚至到1%来看他的收入,大体上都能看到,就是说越是小的比例的人口,他占有的相对的财产比例就越大,就可见这个分布是很不平等的。 

    我们再看低收入的,最低收入的20%的人口,他在全部收入中占有的比例大概是4%多一点,4。1%、4。2%,这个因为调查的数据不一样,或者每年不一样,有一点变化。那么这样一种水平在国际上怎么来看呢?这个水平在国际上就比一般的发达国家稍微高一些,我们知道多数的经济发达国家呢,他们的贫富差距一般都维持在,就是说最高收入层的20%,他一般在全部收入中占有的比例差不多40%多,没有超过50%,最低收入的在全部收入中占的比例一般是5%以上,6%、7%、8%这个水平。当然这样一种水平比南美那些国家,世界上我们知道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在国际上分布是这样的,就是说南亚、南美、非洲这些国家贫富差距大,你要用这种指标去测算的话,他们都比中国偏高一些。 

    但是中国呢,我们要回顾一下历史,就是中国20年代以来它的变化情况,最近20年以来的变化就是说,我们测算,因为我们用这种五等分的方法测算说起来就很麻烦,总得说低的是多少、高的是多少,这样的话,我们就用更简捷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叫“基尼系数”,这个可能大家都不熟悉,这是一个(英文),意大利人,他用的一种测算方法,其实他是做一个回归方程来测算的。我们指的只要一个数就行了,就是说我们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基尼系列基本上是维持在城市很低,但是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差不多是0。16,这个是1978年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那么,城乡合计,我们也是0。2几,从来没有超过0。2几到0。3这个水平,没有超过0。31以上的水平。那么,我们目前的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目前的水平差不多是,我有一个很大的数据,我看这个数据国内很多学者引用,这个数据就证明了目前我们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4577这样一个水平,也就是超过0。45了这样的水平。这个概念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从过去很小,因为我们知道基尼系数这样一个测算方法,就是说1是最大,0是最小,什么叫“0”呢?0呢就是全体国民收入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是按照20%测定的,每20%的人得到20%的收入,这就是基尼系数测算(方法),你算完之后肯定是0。什么叫“1”呢?1就是说只有国王一个人占有财产,所有人的财产都是0,在这个情况下,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是1。当然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国王把财产都占去的话,大家都没有收入的话,那么他的国民不能生活,那国王也就不能生活。所以实际上我们知道,全世界的分配收入水平都是在0和1之间一个数据,这种研究方法是很专门的,它是一种测算劳伦斯曲线,劳伦斯算出来的一种方法,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从这个数上一看就看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我们就是怎么来看待,什么原因,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来评价它,因为贫富差距是个事实,那么它怎么造成的,这是我们关心的。一般在解释贫富差距变化的时候,国际上比较多的是用一个叫倒“U”型曲线,学经济学的人一般都知道,就是我们叫英文字母是个“U”字型,那么“U”字型倒过来的话,就是倒“U”字型,库斯列斯实际上是一个,他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挺有名的一个教授,他是俄国血统,但是他是个美国教授,这个教授,他呢统计了很多国家的数据,他其实与其说是个理论,不如说是个统计结果,他统计很多国家的数据后,他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他发现在一个国家,当它处在市场转型,或者叫工业发展初期的时候,贫富差距上升速度都很快。换句话说,就是当它没有发展时候,在工业化以前,它相对来说贫富差距还不是特别大,然后它最大的时期,就是说它推进市场和工业化时期,是贫富差距上升最快的时期。那么贫富差距上升到一定程度,一般地来说,后来我们用后来的社会模式来解释的时候说,一个国家的GNP值,就是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一定水平以后,达到了一般我们现在认为,达到3000美元以上,它的贫富差距就会缩小。那么大家就觉得很奇怪了,说你这一个国家,它为什么在工业化初期的贫富差距就会急剧上升,为什么它的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它的人均GNP值达到了3000美元以上,它的贫富差距会缩小呢?这个就是,我们发现和这个因素有关系,就是一个国家它在工业化初期,它整个的社会财产分布的竞争体系应该说很不完善,比如说包括福利、保障这些制度很不完善,随着它推进,一个国家富有了以后,它就会把财产中很大部分转移来做社会福利制度,在这个情况下,它相对来说就会缓和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和分配水平。所以这个就是说库斯列斯他是统计了很多国家的数据,他最后做了一个data(数据)的曲线,当他把这个曲线描成平滑曲线以后,他发现是一个倒“U”型的这样一个曲线。 

    那么这个背后的原因,它和一个制度体系的完善有关系,所以那么进一步看呢,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国家实际上从70年代末,当时我们叫做农村的改革,实际上中国改革在1979年以后推进的,大体上农村的改革是从80年代初,一直推进到80年代中后期,是农村改革最迅速的时期。当时我们其实没有太理解中国农村改革,今天反过来看,农村搞的是场什么改革呢?实际上是市场演进的一场改革,或者叫做市场转型,那么当时我们不是太理解,当时我们管它叫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说我们把人民公社解体了以后,把土地分给农民了,让自己去耕种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产权的很大变化,但更实质的变化是发生在什么环节呢?是农民他生产出粮食以后,他有支配这个粮食的权利了,我们知道中国从50年代初期以后,就搞统购统销,这样的话呢,就是说农民的全部粮食卖给国家,然后其他的粮食到公社时代就控制在公社手里了,它分配给农民,农民并没有控制粮食的权利。那么改革以后呢,农民市场化了,他可以到市场上去卖,这一下子使得市场在中国繁荣起来了,那么市场经济大体上中国是从80年代初引入的,最初引入到农村体制中来。中期以后,到了1985年以后开始往城市演进,所以当时小平同志提的口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