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台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岁月台湾-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寇为例,同时又举后来的郑成功父子在海上建立堡垒挥 军大陆的史实,说明沿海武装骚扰行动可以对大陆造成重大威胁。“情报局长”毛人凤接受此 议,向蒋介石正式报告武装人员突击大陆的计划,获蒋批准。   层峰意向清楚之后,“情报局”开始在社会各阶层招兵买马,同时在日本神户设立了一个 据点,借国际转运港接触大陆船员,搜集有关大陆沿海港口的情报。不过这一年10月,毛人 凤过世,新任“情报局长”张炎元对此不甚热衷,以致该计划被搁置了五年。一直到1960年 叶翔之接任“情报局长”之后,方又启动该计划,延聘技术专才,成立了船艇技术研发部门, 再由“海军总部情报署”调来擅长水中爆破、曾任蛙人大队队长的刘醒华担任海上突击队总教 官,积极展开组训工作。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2)…(图)

突击队员进行近身搏斗训练  一切就绪后,海上突击行动随即展开。突击范围北至山东莱阳,南至广东阳江。随着突击的频率增加、范围扩大,中国大陆反击也变得强烈积极,沿海解放军与民兵均夜间轮流巡视, 出海渔船受到严格控管,并力求将国民党的海上突击队歼灭在海上或沿岸。   大陆方面的高度警惕,自然使得海上突击行动困难重重。1962年11月底,三十余名武装 突击人员丧生于广东台山外海,无一生还。虽然如此,国民党军仍未放弃突击行动。到1964 年,海上突击行动达至高峰,其中“海虎项目”与“立功项目”并一度得手。“海虎”是“情 报局”第一次奇袭山东的长程远征计划书的代号,其登陆地点选在山东省荣成县龙山前。“情 报局”从野战部队挑选了十六人,组成“山东省反共救国军”,先到韩国,再由韩国出海,于 6月1日晚上8点左右抵达龙山前海域。尽管那天刮着大风,浪很大,但是十六人仍分乘两艘 突击快艇向目标区挺进。任务中担任副队长的于东岱,年已五十六岁,离开部队也已二十年, 只因他是山东荣成人,又被临阵征召回来。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3)…(图)

未来的影  凌晨2点,突击队两路人马分别上了岸。于东岱这一队走了不到二十米就被哨兵发现,双 方遂交火。大约同时,另一支队伍趁乱潜入了营房,搬走了档案柜。本来他们想乔装渔民离去,但因另一边已经打得很激烈,于是他们只好拿出卡宾枪加入战斗。经过一番周旋后,两组 人马分别登上小艇,奋力驶回母船。其中于东岱那条船上的八个人几经波折后,总算找到了母 船。另外载着李秉铭和刘翰德等人的小艇却不见踪影。   原来,他们的小艇发生了机器故障,在风雨交加中迷航,只好在黄海中随波逐流。为了不 让小艇漂回大陆,他们把青布条绑在桨上,树在船头,作为风向标,同时以手脚划船;在饥寒 交迫之中,他们甚至饮尿解渴,历经四昼夜,直到6月6日才在全州岛上被一艘韩国渔船救起。 此时,李秉铭已经死亡,刘翰德则被送到医院开刀急救,取出子弹。为了让死者入土为安,李 秉铭的尸体原打算在韩国火化,刘翰德却坚持带他回来,因为两人都只身由大陆来台,兄弟一 场,他不忍独留李的尸骨成为异乡孤魂。他们和第一组的八人先乘渔船返回台湾,第二组剩下 的六个人随后搭机返台。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4)…(图)

突击队员的近海机枪炮艇,艇头画上鲨鱼的图样,以展现其“勇猛作战”的精神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5)…(图)

谷正纲(中穿西装者)率各界迎接突击山东半岛归来的突击队员  1965年7、8月,国民党军进行“田单作战”的蓬莱一号、蓬莱二号计划,由两栖特种部 队取代所谓“反共救国军”,秘密突击大陆。海军则出动“剑门”与“章江”两艘军舰担任护送工作。8月5日清晨6点,这两艘军舰尚未穿过海峡中线,即被解放军雷达截获,结果被解 放军的快速炮艇和鱼雷艇重重包围。在激战四个小时后,“剑门”和“章江”皆被击沉,官兵 三百余人阵亡。在这场著名的“八一六”海战中,国民党军大败,其“海军总司令”刘广凯引 咎辞职,蒋介石的“反攻”计划遭致重大挫折。   多次失利之后,国民党方面的一些人开始质疑突袭大陆沿海的可行性。1970年代初,蒋 介石年老体衰,很少视事,蒋经国掌握军政大权,其政策也由“反攻大陆”转变为建设台湾。 那些曾风光一时的担负突击使命的船艇,则被弃置在澎湖渔岛,经风吹日晒之后,终成一堆破 铜烂铁。   1975年,中国大陆宣布释放一批“美蒋特务”,共有五十六名前“反共救国军”人员被送 到香港。1980年代以后,两岸环境出现巨大变化,许多被俘人员陆续回到台湾。此外,曾任 “海虎行动”副队长的于东岱于1990年返回山东老家探亲,当地县政府还派车接他到公安局做 客。至于曾任海上突击队总教官的刘醒华则于1995年首度回南京扫墓,在大陆期间,处处被 奉为上宾,不失为“劫波度尽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又一段佳话。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5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1)…(图)

草丛中的林丝缎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1965年元月,当了九年人体模特儿的林丝缎举办了人体摄影展览。尽管这项活动在 保守的台湾社会中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但借此总结模特儿生涯的林丝缎却说:“我不再做模特 儿,是因为我已对它厌烦到极点。”     林丝缎是中日混血儿,在九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台湾光复后,林丝缎的日本父亲因外 祖母的成见回了日本,丝缎从母姓称卓丝缎,至于林丝缎是后来雕塑家杨英风叫出的名字。由 于家贫,丝缎国校毕业后就跟那个时代的女孩们一样到工厂做工,也由于嬉戏于郊野的童年, 丝缎拥有一副健美的身材以及黝黑光滑的皮肤。     1956年,画家江明德注意到隔邻而居的林丝缎身材健美姣好,开始游说她担任人体模特 儿。那年丝缎年方十六岁,基于家庭经济因素以及年轻女孩的率真勇气,她开始尝试这份工 作。第一次当人体模特儿显然是极为复杂的感受,她在五六位画家——一些素不相识的男人面 前,展示身体。那些画家在作画前后,都曾给她鼓励和安慰。但无论他们如何和善,他们终究 是穿了衣服,而她却是赤身裸体,卑怯而孤独。那天,她回到家,一言不发地躺在床上,一个 人思索那可怕的经验,后来她回忆说:“如果我能够跟大家一样到学校接受教育,我一定不会硬 起头皮做这种明知容易被卑视的工作。”     做过几次模特儿后,丝缎开始到师范大学艺术系服务,成为台湾第一位专业的人体模特 儿。她必须学习展现各种姿势,走出画室还要以冷漠坚定的眼神回敬那些好奇、有色以及不敬 的目光。这样的毅力和耐性并不是“为艺术牺牲”等豪言壮语所能支撑的,毕竟是身处十分保 守的社会、十分保守的年代,那时连女孩外出与男友约会都要带着自己的弟妹,裙子短于膝盖 就被当成卖身女子,何况是裸着身子的模特儿!要获得社会的敬意,必然要历经痛苦的观念冲 撞。这样的冲撞实际上就是丝缎九年模特儿生涯的主要精神内容,她招致了批评与讥讽,也获 得了鼓励和赞赏。或许对一位孤军作战的年轻女孩来说,这样的担子实在是太沉重了。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5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2)…(图)

林丝缎在山谷间留下美丽的身影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5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3)…(图)

人体优美的线条是艺术的极致,却也是保守社会的禁忌,林丝缎则勇于挑战这项禁忌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5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4)…(图)

林丝缎担任人体模特儿,无意间成了艺术的先锋,改写了台湾的美术史


第一部分:胡适在台北逝世1965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5)…(图)

林丝缎放弃人体模特儿生涯后,开始投入舞蹈工作  在师大担任模特儿期间,丝缎也曾自设画室,供画家作画,同时也接受摄影家的邀请,作 人体摄影。此外,丝缎也利用闲暇时间练习舞蹈,准备开拓新的生涯。1961年,林丝缎首度 在台北举行人物美展,轰动一时。由于人体模特儿原本只在艺术圈内工作,一旦举行美展,等于将自己公之于社会,使得大众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存在,也知道了林丝缎这个名字。林丝缎表 示:“我不知如何才能将这种不能获社会体谅,又不伤大雅的工作告知亲友。由于我始终瞒着亲 友,以致生活习惯、思想行为都极端矛盾。然而,愈是苦恼,脾气愈易冲动,愈不被谅解,情 感愈被压抑,愈是秘密从事人体模特儿工作。”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7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图)

新加坡艺人组成的本土合唱团,充分反映南洋阿哥哥的风味  大翻领衬衫、宽管喇叭裤、扭腰摆臀,这些似乎已成了“阿哥哥舞”的典型标记。这是 1960年代席卷全球的流行风潮,不仅是流行,也带着时代革命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960年代,世界又经历了一大转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无论在意识形态或实际军事的冲突上均达到白热化,双方均宣 称代表人类的终极价值。前者凸显的是“自由”,将社会主义制度形容成极权独裁的社会,后 者揭橥的是“平等”,将资本主义描绘成利用、压迫以及充满种族歧视的体系,主张以革命的 方式达到人类的平等与幸福。   双方在各自领域上均出现逆反现象,例如,波兰、捷克人民反抗苏联的占领,古巴人支持 卡斯特罗革命成功,从而驱逐了美国的大公司,非洲的安哥拉爆发革命,至于亚洲南部的革命 更是如燎原之火,而1966年毛泽东在中国大陆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试图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 这一狂热号召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被许多毛派团体的领导人包括著名古巴 革命领袖格瓦拉在内,奉为圭臬。   至于美国本土,自由派的思潮汹涌澎湃。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以动人的演说震撼 了世人,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关于种族平等的法案。美军介入越南战争出现大量死伤,惨状透过 电视画面传到美国家庭的客厅,造成前所未有的震撼。即将被派至遥远东方作战的年轻人及家 属群起抗议,知识分子也开始质疑保守主义思想和行为所带来的战争祸害。自由主义高涨,越 战的反思就顺势带来了性解放、女权观念与追求摆脱世俗的嬉皮风潮,他们反对战争,唾弃资 本主义的一切象征事物,挑战基督教保守道德的约束,追求自由自在的原始生活,蓄长发、着 长袍、终日歌舞、食迷幻药、居无定所,过着流浪的生活。总之,1960年代是一个理想与狂 乱交织一片的时代,它的特征就是不断地叛逆,不断地提出问题以及不断地追寻答案。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7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2)…(图)

阿哥哥舞时代的香港艺人,受到美国风潮影响,并进一步吹到台湾,使港台流行风连成一片  阿哥哥舞(A…gogo Dance)就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最先由猫王(Elvis Presley)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掀起,并由一系列的男女偶像歌手发扬光大。它的出现如在平静湖水中投 下一块巨石,激起四溅的水花,壮观异常。阿哥哥风的偶像一律梳着爆炸头或飞机头,穿着喇 叭裤,抱着吉他,唱着快节奏的歌曲,臀部剧烈扭动,唱到兴奋处或全场奔跑,或倒地狂叫, 皆能激起台下观众如痴如醉的反应。在保守的1950年代,这种充满性暗示与亢奋的音乐和舞 姿自然是离经叛道,难登大雅之堂。到了1960年代,离经叛道却成为时尚,阿哥哥音乐和舞蹈迅速席卷美国,并随着美国在世界的影响扩散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7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3)…(图)

歌星包娜娜(右)、包妮妮妹妹正准备登机飞往东南亚演出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7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4)…(图)

日本华裔少女歌星翁倩玉(左)来台访问,成为台湾和日本的偶像少年明星   在亚洲,作为美国主要“反共盟友”的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地,迅速领受到这股流行 风,年轻人很快地喜欢上阿哥哥舞。在台湾,新一代的歌手在餐厅里模仿美国阿哥哥偶像的曲 调,青年男女借用简单的家庭客厅作舞场,在昏黄的灯光中播放阿哥哥的唱片,成双作对地扭 腰摆臀,让青春的热情尽情奔放。尽管如此,受“反共教育宣传”与信息封闭的影响,台湾青 年并不知道阿哥哥舞与美国社会中的叛逆倾向有关,更无从意识到当代的流行风受到全球左派 思潮的牵动,而后者正是当局所避之不及的。   可见,阿哥哥风进入台湾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消费与娱乐。虽然每年台湾都有大量的大学 毕业生赴美留学,但他们多半是清寒学生,在美国打工念书,省吃俭用,与美国主流社会相去 甚远,更无力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引介者。因此,美国流行文化进入台湾多半与美军的驻扎有 关。美军眷属享有美国的生活方式,带来美国的唱片、杂志、家电用品,并流入了本地市场。


第二部分:“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1967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5)

  此外,第七舰队长年巡弋西太平洋,官兵们登陆度假,创造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了供应了美 军官兵的消费需要,特定的餐厅、酒吧、商店准备了大量最新流行的商品,本地歌手自然也以 英文原版的阿哥哥歌曲来娱宾,因此美军官兵成了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者,在本地区的主要港 埠如东京、釜山、香港、基隆、马尼拉、新加坡等地,均盛行着这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