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许光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许光达-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这里是个城镇,敌人的多次轰炸,使这里房倒屋塌。现在,我军各坦克连部分散配置在长满松林的山沟里,并作了伪装。   
  许光达走到一辆坦克前,只见车体下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坑,乘员们正蹲在里面做什么,一见首长来了,都从车底下钻出来。   
  “这是咱们的许司令员,来看看大家。”王怀庆团长对乘员们介绍。   
  乘员们一听,都兴奋起来了,一个个向司令员敬礼:“首长辛苦了!”   
  “同志们辛苦了!”许光达一一同大家握手。   
  有个乘员说:“为了祖国,苦点也没啥。”   
  “说得好!”许光达赞许地拍拍他的肩头。   
  “你们在坦克底下做什么?”   
  “这是地窝子。”王团长介绍说,“白天,乘员们在里面保养机件,做战斗准备;晚上,在里面睡觉,既可以防空袭,又可以随时从安全门进入车内;立即投入战斗。”   
  “好,是个创造。”说着,许光达躬身钻进了地窝子,用手摸摸乘员们的被,有些潮,在这个季节,睡在地窝子里,仅靠一条被,一件大衣过夜,是很艰苦的。   
  许光达望着眼前的战士,心里涌起一股热浪。他们怀着保卫祖国的激情,告别祖国的亲人,来到异国他乡。许光达在心里暗暗地说:“祖国和人民忘不了你们!”   
  许光达在这个团住了三天,全团的十儿个连队都跑遍了。   
  一个又一个的“诸葛亮会”,提出许多问题,也总结出不少经验,诸如铁路运输、履带行军、技术保障、战士思想等等。他还去了步兵单位,听取了兄弟单位对步但协同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手素材,不同的意见,使许光达感到无比充实,心里有了谱。“不虚此行啊!”许光达感叹地对随员说。   
  “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许光达深知,技术工作在装甲兵建设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早在1951 年11 月15 日,许光达在装甲兵集训会上,就首次提出了“战车部队是技术兵种,不能掌握技术就没有战车部队”的观点。   
  1952 年5 月30 日,许光达在装甲兵干部集训会上重申了这个观点:“。。   
  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技术工作,离开了技术工作,既无建设可言,也就没有装甲部队。”   
  1953 年3 月20 日,许光达在装甲兵技术部长会议上,又强调“。。技术建设在装甲部队建设中占着头等重要地位。这个问题,开始建军,我们就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两年多来完全证明了这个提法是正确的。”   
  在装甲兵机关刚刚成立的时候,许光达就号召机关人员抓紧学技术。他常讲:“我们大家都来自步兵,是步兵的优秀指战员,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战术技能,而缺的是文化和技术,缺少这两条、就不能使手中的武器发挥应有的作用,那就不称之为中国的装甲部队了,还是中国的步兵。”   
  为此,许光达组织机关人员一边工作一边学技术,举办了一个个技术讲座。当时,机关大院里备有坦克、汽车、摩托乍等,许光达提出机关于部每人要学会一种驾驶技术,很快学文化、学技术的高潮掀起来了。   
  有一天,许光达和苏联顾问亲临考场,检查学习情况,考核团以上干部的想定作业。   
  来自淮海战场上的全国特级战斗英雄、现任坦克团团长赵明奎,在想定作业时,由于对众多的符号记不清楚,而他又童心不混,把坦克行军的标号画了一些小王八。当苏联顾问走到赵明奎跟前时,怎么也看不懂,问苏联翻译:“这是什么符号?”   
  “这像一群爬行动物。”   
  周围人哄堂大笑。   
  苏联顾问勃然大怒,当即让许光达撤掉赵明奎团长的职务。   
  许光达又气又好笑,气的是在正规化建设中,团长竟然如此;好笑的是他熟悉我们的干部,出身贫苦,参加革命战功卓著却苦于没文化。赵明奎曾是淮海战场上用迫击炮抛射炸药包的功臣,在一只眼睛被打瞎的情况下,仍完成了任务,成为全国的特级战斗英雄。尽管他功绩卓著,但苏联顾问不了解。许光达几经周旋,才保住了赵明奎的团长职务。   
  许光达从朝鲜考察回来,根据先遣坦克团的干部情况,认为干部必须先经过院校培养,不要由义务兵直接提拔干部,亲自向军委建议并给装甲兵干部部部长郭萍写信,催问此事:   
  郭萍同志:   
  关于部队不要把义务兵直接提升为排长和指挥与技术干部,不要交叉提拔问题,请你们打报告给总政,通知全军,不知你们办了没有?   
  许光达   
  6 月4 日   
  许光达首先在装甲兵实行了干部入学和院校毕业生充任干部的制度。   
  1959 年夏。北京郊区的坦克学校。   
  许光达在这里系统学习坦克技术。尽管他早已经学会驾驶技术,可是仍不满足,要从头学起。   
  课后,许光达拿着笔记本走到教员面前,问道:“熊教员,‘马力’的定义是什么?刚才我没听清楚。”   
  “‘马力’,是指发动机的功率单位,一‘马力’相当于一匹马那么大的力气。”   
  “不,我想知道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   
  噢,熊教员明白了,司令员觉得刚才的讲法不准确,不科学。“准确的定义是:一秒钟把七十五公斤的物体提到一米的高度所做的功。”   
  熊教员站在许光达面前,心里很感慨:一位年过半百的将军,学技术竟是如此认真。这是他原先没有预料到的。他曾经教过好多学员,还没有一个学员对‘马力’相当于马的力气提出质疑,唯有这位将军叫真。以后给学员讲课,可要精益求精,再要含糊其词是不行的。   
  驾驶实习开始后,许光达开着坦克在起伏的地上奔跑着。   
  熊教员在许光达身后睁大了眼睛:开坦克的是中央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员,万一出点差错,如何得了?熊教员手里都捏出了汗,精力一点也不敢分散。   
  分离转向。许光达用力拉着一根操纵杆,一只脚慢慢地踏着油门,坦克沿着一个大半径的圆圈作曲线运动,坦克的运动是平稳的。   
  “不简单,完全符合教范的要求。”熊教员在心中暗暗地高兴。   
  许光达全神贯注,一脚踏上离合器,增加了一档,坦克便加速向下坡冲去。   
  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斜坡,许光达没来得及把坦克掉过来,便已顺坡骑上去了。熊教员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只觉得身体倾斜过来,“坏了,要翻车。”他只觉脑子“轰”地一下。此时,坦克却停在了倾斜度很大的斜坡上。   
  “好险呀!”熊教员暗自庆幸。   
  “首长,您下车,我把坦克开过去。”   
  “不,我开上来,我还要把它开下去。”   
  “首长,这太危险,还是让我来吧。”   
  “不,在这里我不是首长,我是你的学员,如果换成别的学员,遇到这种情况,是让学员自己开下去,还是教员给开下去?”   
  熊教员无话可说。   
  只见许光达屏住气,把坦克从斜坡上开了过去。这时,许光达瞅瞅熊教员,两人会心地笑了。   
  隆冬的一个夜晚,许光达从聂荣臻元帅家回来。只见他手里捧着一个红绸包,好像捧着一件无价之宝,脸上洋溢着笑意。   
  “什么事这么高兴?”邹靖华见他这般高兴便问道。   
  “我得了一件宝贝。”   
  “什么宝贝?”   
  许光达把沉甸甸的红绸包打开,原来是块钢疙瘩。   
  “还以为是件什么宝贝呢,不过是块破铁。”   
  “这你就不识货了,这是咱们国家新研制出来的坦克钢板材料,我是刚刚从聂总那里拿来的。”许光达带着高兴和自豪说道。   
  许光达十分珍惜地拿着这块“宝贝”。因为当前各坦克部队不断地向自己的司令员要坦克。是呀,搞现代化装甲兵,首先要有坦克,而要有坦克旨先又必须有钢材。看着手里的“宝贝”,许光达充满了信心。   
  1959 年,中苏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专家撤走,技术和原材料被全部封锁,国家的各个领域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恰在此时,我国第一台五九式主战坦克诞生了。多少年来,人们对许光达“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的远见卓识深深敬佩。   
  第一辆五九式主战坦克的样本出厂了。为了对它进行检验,取得第一手材料,许光达参加了万里试车。   
  试车成功,定型投产。这时,许光达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首批国产坦克出厂了。坦克厂用不锈钢制作了一辆国产坦克模型,送给了许光达。许光达高兴地接受了这一礼品,并请人打了一个玻璃罩子,把坦克模型装进去,摆在书房里。凡是进过许光达书房的人都知道,这位将军的书房里,没有什么古玩、古画之类的装饰品,除了书架上的各种书籍,就数这个坦克模型最显眼了,它寄托了将军后半生的理想,凝结着将军为装甲兵事业披肝沥胆的耿耿忠心。      
第十三章 居高位不徇私 风范启后人 
  1955 年,共和国建设辉煌的年代。   
  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了军衔制。军衔制,这是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跨进了新的里程,将对部队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   
  全军上下,实行军衔制,评定军衔,是一项极复杂的工作。   
  一时间,评定军衔成了军队人人关心的话题。我们军队的绝大多数干部是能够正确对待的,高兴地接受组织上给自己评定的军衔。可也有个别同志不够冷静,仅想着自己肩膀上多扛几颗星,一时,斤斤计较,比上比下,和这个比,和那个争。   
  是呀,战争年代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多少人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和平到来了,面对职衔、荣誉。人们又该是如何呢?!   
  毛泽东批评:“。。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有些战场上的英雄,能在战场上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去面对死神,但在评衔面前就没有了那种风格。   
  许光达及装甲兵党委的同志们可忙坏了。   
  白天,开会,讨论、平衡。。反反复复,逐个研究。晚上,汇报思想,反映情况。。实质还是军衔问题,忙得许光达时常连饭也没法吃。   
  和平年代,人们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军队建设在前进,可也有不少新问题。   
  许光达感慨万千。。   
  8 月1 日。国防部宴会大厅。   
  灯火辉煌,军乐雄壮,觥筹交错,笑脸相映。“八一”招待会正在这里举行。   
  许光达和邹靖华频频举杯,向大家祝酒。   
  各国武官,特别是那些善于挑剔的武官夫人们,窃窃私语,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邹靖华和许光达。   
  许光达时任中央委员、国防部副部长、装甲兵司令员,身居要职仪表堂堂。而邹靖华参加革命后随丈夫南征北战、风里来雨里去,艰苦的生活在她的面容上留下了痕迹。为此,邹靖华不愿随丈夫参加这类活动,可每次许光达都硬拉她去。   
  这次“八一”招待会,许光达还给邹靖华做了不少的工作。   
  “怎么能不去呢!庆祝建军节,各国武官都偕夫人参加,我,国防部的副部长,身边没有夫人陪同,能行吗?人家还以为我没老婆呢!”许光达十分诚恳,又带着几分诙谐。   
  “可我。。”邹靖华欲言又止。   
  “你怎么了?”许光达有一点不高兴了。   
  “国家的威仪,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更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士气、民风和人民的精神面貌。”许光达仿佛猜透了夫人的心思。   
  “你是可以把那些外国武官的夫人比下去的!”许光达接着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嘛!你我多年的夫妻。快走吧。”   
  许光达穿好礼服,又帮邹靖华整理衣服,拉着她一起上了车。   
  晚上,许光达一回到家,便一头钻进书房。一连三天,许光达都沉闷不语。   
  邹靖华和家人谁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邹靖华心想:也许我们大家有什么事让他不高兴了?没有呀!是我在招待会上的举止让他不高兴了?没有什么能让光达不高兴的呀!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国防部招待会上,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军队实行军衔制,是可贺可喜、值得高兴的事。近来,许光达工作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评定军衔上了。可是,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他深深地感到不安。   
  几十年血与火的洗礼,党给了我们多少荣誉啊!这些荣誉是多少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并肩战斗过的柳克明、段德昌、周逸群、孙一中。。他们的热血遍洒神圣国土,染红了鲜红的五星红旗。   
  这一幅幅的画面,像电影似地在许光达的头脑中闪现。   
  他没法让自己不回想过去战争的岁月。他自言自语:“我这顶乌纱帽,是建立在我的多少下级、战友血汗之上的,他们长眠在那些战斗过的地方,我这幸存者今天得到的每一荣誉,都是他们的功绩。自古都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呀!”   
  许光达反反复复扪心自问: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些什么?我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是党对我的培养,是党的养育,今天我才有这么高的荣誉。是党在考验我,这是一种新的、不同于战火的考验。我不能辜负党和人民以及成千上万先烈的期望。   
  许光达越想,思绪越宽。他再也坐不住了。   
  “靖华,我有件事要和你商量。”许光达向妻子讨教了。   
  “军队实行军衔制,中央和军委决定授予我大将军衔。好多资历比我深,当过我直接领导的同志,都授予上将军衔。相比之下,我定得高了些,心里很不安。”   
  “那你打算怎么办?”   
  “我已上书中央军委,要求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