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处吴中腹地,是典型的水乡村镇,此地的婚俗显示的是一片水乡特色。
  婚前几天,男方预请邻里相帮,并设酒款待前来的亲朋好友,从搭棚、落桌、正日、回门、拆棚,整个过程约五天左右。
  女方亦然,但气氛不同,喜庆之中,带些悲悲切切,。待婚的新娘,看着嫂子为她缝制红绿新被,再由三代夫妻双全的寄爷寄娘或其他亲属,把被子、枕头层层包好,被子里和子孙马桶里还要放进成双的红蛋,以示代代相传。
  女方要把所有嫁妆放在堂屋里,招待四邻参观,这叫“亮妆”。往往是亮妆尚未尽兴,迎亲船队早已赶到,女方用茶水、点心招待,却迟迟不肯放妆,趁机和男方讲条件,男方唯一的权利就是敲锣打鼓催妆。就这样“迸”了不少时候,女方的“气”也生够了,才自动打破僵局发妆。
  新娘临嫁除了通常的“哭嫁”,还有“饿嫁”的习俗。新娘要事先饿上几天,只以蜜枣、干果充饥,临行前才由嫂子捧来饭碗“开戒”,由母亲喂饭,表示再吃一顿“娘家饭”。
  吃完“娘家饭”,新娘赖在娘家不走——“新娘越涨(赖),娘家越发”,要涨到晚上七八点钟才罢。新郎只能让傧相放鞭炮催嫁。一个在屋里起劲地“涨”,一个在屋外心急地“放”,引得贺喜的亲朋好友一阵一阵哄堂大笑,这种场面使娶亲双方都又喜又乐,引发出浓浓的喜剧效果。
  迎亲队伍从“青龙头”(女方房子的东南面)进宅,待新娘被兄弟抱上轿后,抬轿人有时会用“颠轿”来报复女方的失礼。新娘被颠得头晕眼花,乃至呕吐不止,只得将事前准备的盛灰脚炉踢出轿外,以示“服输”,颠轿即止,男女双方所有的“气”也就扯平。
  甪直婚礼中,司仪的赞词也很有意思。新人拜堂时,司仪赞道:“一拜天,二拜地,天地始创人世间,现在谢天地,行礼拜拜拜!”“稀奇稀奇真稀奇,陌陌生生做夫妻,谢父谢母养育恩,行礼拜拜拜!”“红绿丝绒六尺长,两头牵对新鸳鸯,当中有个同心结,明年就生小鸳鸯,行礼拜拜拜!”三跪九叩的大礼完成,也就成全了两个陌生人的终身大事。
  进入洞房,其他程序和别的地方差不多,都是踩布袋、抢喜糖、闹新房……但是恶作剧也不少:结婚大床,一似长方形柜子,有人悄悄抽去几块床板,表面上看不出来,待到新人歇息,“机关”显灵,双双跌到床下,十分狼狈。也有唆使一些顽童,事先躲藏在床下,待新人上床,就猛敲床板吓他们,再由埋伏在外的人们破门而入,这时,一对新人还得强作欢颜起床接待……够可恶的,但也无可奈何,谁让结婚三朝无大小呢!
  节日习俗
  七夕乞巧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对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是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面粉加糖拌和结实,切成2寸左右长条,扭成苎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曰巧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吴地还有用茶杯盛鸳鸯水(井、河两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搅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晒,待水面生膜,姑娘们各将小针投入,使针浮于水面,视水底针影,若成云龙花草状,为“得巧”,如椎似杵者为“拙兆”。尚有用线穿针孔以辨目力好坏等节俗。
  曝书翻经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去:“六月六,狗淴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淴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石湖串月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苏州旧有泛舟石湖赏月之俗,称“石湖串月”,又称“游石湖”。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湖广25里。在皎洁的月光下,湖光山色,塔影画桥,风帆渔舟,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是夜,月光穿过石湖行春桥桥孔映入水中,也有说是月影穿过上方塔铁链环孔,倒影恰成一串。苏州人出游石湖,盛况空前,其时大小船只倾城而出,游船、灯船交织如梭,湖面上笙歌喧阗,岸边摊贩林立。蔡云《吴俞欠》诗曰:“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
  轧神仙 轧神仙是苏州民间最大的庙会。
  吕纯阳是八仙之一,四月十四日他的生日。他是民间信仰中很有影响的神仙,姓吕,名岩,字洞宾,唐代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四月十四日已时生,因为考进士没有考中,遇到正阳真人钟离子,于是修炼得道成仙。道家重视炼丹,相传吕纯阳在医学上贡献很大,所以被中医奉为祖师。苏州阊门内东中市下塘的福济观奉祀吕祖,俗称神仙庙,又称“天医院”。来此进香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的人专为轧神仙而来。据说吕祖生日这天,他要化身为褴褛的乞丐,混在庙中的人群里济世救人,而住在苏州的人,尤其是有毛病的人这天都到庙里庙里烧香,往往获得治疗,说是仙人可怜他心诚而救度他。因而这天每个人可能是他的化身,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这样你挤我挤的,叫做“轧神仙”。这天苏州人要吃米粉五色糕,名为神仙糕;帽铺制垂须钹帽出售,名为神仙帽;医生在家里要庆祝仙诞。
  每逢轧神仙,神仙庙附近摊肆林立,出售花草树苗的最多,不少花草带有吉利的名称,如“万年青”、“吉祥草”、“神仙花”、“龙爪芴”。旧俗,仙诞前夕,剪“千年运”老叶弃掷在门口,让各路来庆寿的仙人踏过,可沾仙气,嘴里要说“恶运去,好运来”。或者在庙中另外买新叶架家种,说是交好运。造屋者把龙爪芴放在梁上,以为吉兆。各种手工艺品、小儿玩具,也无不笼罩着神的色彩。绿毛乌龟,象征延年益寿;“金钱乌龟”,又称神仙乌龟;烂泥老爷,象征如意发财;喝一杯茶叫神仙茶;剃头叫神仙头,无一物不以神仙名之。
  雷斋素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话中专司打雷的神。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过去苏州市民吃“雷斋素”者,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止,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用新肥鸭烹制,鲜洁可口,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借阴债 借阴债则是苏州的陋俗。
  上方山上有座五显灵顺庙。相传八月十七日是五显神生日。每到这天前后,就有不少人从各地赶来借阴债,据说只要从五显老爷那儿借到阴债,就可望财运亨通,家道兴旺。
  五显灵顺庙内供奉五显为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合称为“五显”,又叫“五圣”、“五通神”、“五路神”、“五路财神”。传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一天突然梦见阵亡将士浑身血迹地来乞求抚恤,朱醒后,动了恻隐之心,批准五个亡灵为一伍,封为“五通神”,命家家祭祀,并在上方山上建立寺院。
  苏州人将“五显”附会成“五通神”,而又将“五通神”等同于财神,于是有了借阴债的习俗。借阴债的仪式是:黄昏时,一名巫婆焚香叩神毕,由两名巫婆挟持,疾驰下山,名叫“跑马”。至山下点燃灯烛处,她呵欠一伸,眼皮一翻,故作颠厥,五通老爷上身了。于是撒泼谩骂,吞吃燃炽的蜡烛,显示神威,以广为招徕。庙上借债人次第供奉香烛“钱粮”、“元宝”,或供品,上殿顶礼膜拜默祷,师娘(女巫男觋的统称)在旁装神弄鬼,开条件,要求接受,然后借户取下供桌上的四只纸制小元宝,带回家中放在家堂内,隔几天看,若不走样,则已蒙借得;若发现元宝已经瘪掉,说明没有借到。或者采用求签法,求得上、中签者,表示已借到;得下签者,则借而未得。
  借了阴债之后,每月初一、月半都要在家烧香化纸,每年八月十七日还必须到上方山去烧香解钱粮,以此还本付息。倘本人死了,子孙还须继续“清偿”,所以苏州人有句俗话“上方山的阴债还不清”。
  虎丘曲会
  “虎丘径、海涌壑风,古吴中、春秋论雄。千人名石笛弄,吴歈调、雅音浓,灵空悟,魏梁功。”
  这一曲唱的是今天的虎丘曲会,笙笛清脆,水磨声腔,吟唱和谐,响遏行云。在这样的调子里,千年虎丘,别有风姿。
  延续了二百多年的苏州虎丘曲会,是一年一度的全民性昆曲大赛会,以清唱为主。它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远、历时之久长,实为中华戏曲史之最,也是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王国维先生曾把昆曲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昆曲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特征:曲社、曲会众多。曲会、曲社是一种超越剧本、超越演出、超越剧场的社会文化形态。看似简单的清唱,其实内涵丰富。它可“自娱”,也可“娱人”,还研究理论、评价专业、完善声腔、酝酿创作、培养新人等。所以从汤显祖、洪昇、孔尚任到国学大师俞樾都是曲会的中坚。
  曲会的最高形式便是虎丘曲会了。虎丘曲会也使昆曲艺术日臻完美并进入鼎盛期。明清两朝,每逢中秋佳节,各地曲家文人以及姑苏平民百姓云集虎丘,仰首皓月,击节弦歌,吟咏昆曲,此起彼伏,欢娱通宵。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一文中曾作如此生动描述,“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公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山。天瞑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可见其场面壮观,一派热闹景象。经过几轮角逐,名家高手开始登场,最后及至深夜: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曲会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从气氛来看,古代虎丘这种群众性唱曲“席席征歌,人人献艺”的“逞技游乐”与观众疯狂到“呼叫不闻”的痴迷场面,与现代生活中足球赛场上观众的痴迷程度竟然极为相似。虎丘每年举办曲会,数百年绵延不绝,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当时的虎丘曲会还真像今天的群众歌会演唱比赛,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雅俗共赏,自相竞唱,既有平民歌咏,又有名家绝唱。由此可见,高雅不过的昆曲也有它的平民性。
  清末民初,昆曲的这一群众性传统盛会终因时势动乱、昆剧日趋衰落而几近消亡。直至1988年龙年中秋,沉寂近百年的虎丘曲会得以恢复。苏沪杭宁扬及京津等地的两百余位曲友及全国部分著名昆剧演员在虎丘山千人石上“同场大曲,丝管繁兴”;在戏曲博物馆古典舞台、开明大戏院内“鼓钹齐鸣,曲舞相伴,成为兰苑美谈”。
  这是传统文化的节日,这是吴文化的节日。
  曲社在昆剧发展中外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对保存昆曲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曲会曲社千百双挑剔的眼睛使专业戏班演出精益求精,世代相传的虎丘曲会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昆曲艺术的普及程度与提高水平,也展示了昆曲艺术日臻完美的历史进程。因为有了曲会曲社在观众和戏班之间架想桥梁,职业昆班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才高度发达和备受欢迎。就是在昆剧极衰微之时,曲社也能使整个剧种得以延存。苏沪曲社曲友商议创办新式戏班“苏州昆剧传习所”,就是因为当时唯一的专业戏班“全福班”已不复存在;两地曲家携手共创“传习所”,70位“传”字辈才得以出现在20世纪的昆剧舞台上,使昆曲得以传承发扬光大保留到今天,并传扬海内外。
  昆曲之所以成为昆曲,正是因为它有经过数百年来无数曲家反复磨炼提高的完美声腔,昆曲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它的声腔而非剧本文学、表演艺术。曲会曲社之长处便在于以“清客串”的简单形式,对昆曲曲目唱腔进行丰富充实、保留延续和提高完善。曲家不图功利的,曲会是闲淡雅致的,曲社是层次颇高的,曲目是阳春白雪的。曲会曲社把曲家与曲目相连,把生命与昆曲沟通,折射出中国传统的人文良知、审美格调、精神风韵,虎丘曲会是以传之千古。
  斗转星移,昆曲虽老生命力仍强。现在曲社不仅江南有、京津有,连川湘滇都有。据《昆剧讯息》小计,海外欧亚美七国有15家,台港澳有35家,苏州有业余曲社8家。
  记得“传”字辈老艺术家周传瑛曾说过:“为了振兴昆剧,必须将专业与业余结合”,这在昆剧走向新世纪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整个昆剧事业的振兴和发展。虎丘,你与昆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千人石、古剑池、巍巍古塔,虽然你们不能开口说话,但默默凝视着昆曲的兴衰和变迁,也许你们最有发言权:古老的昆曲艺术,源远流长,也终将重放异彩?
  荷风莲俗吴中趣
  荷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一种水生花卉,有莲、菡苕、出水芙蓉等多种美称,是中
  国十大名花之一,其高洁清雅,宋人龚明之将她喻为“净客”,实是名符其实。
  炎炎夏日,水乡处处荷塘,一湾碧波一池荷,清风拂来十里香。远在春秋时期,吴地就有赏荷习俗。夏驾湖、消夏湾、明月湾、白莲池、玩花池为五大赏荷胜地。其中夏驾湖是苏
  州最早的赏荷之地,已有2600年的历史,后来南北淤塞,留存的水域,成了明代大学士
  王鏊故宅怡老园的荷池。
  洞庭东、西山人善植荷,每当夏末初秋,荷花盛开,红、白、黄三色相映,一望数十
  里,灿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