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于康迪,很多人都说她“托了黑人女性特惠政策的福”。康迪是不容诋毁的好材料,这么说的人当中以接受良好教育的白人男子居多。这的确是嫉妒而卑鄙的结论。
  对于社会处境不利的黑人等少数民族和女性,美国经常实行政策上的优待。即使接受优待暂时突破了进入的壁垒,将来也还是要靠自己证明能力。我们从康迪身上感觉到的力量正是自信和理直气壮,这种素质只有那些具备自身独特领域的人才有。康迪没有被男性支配的文化淹没,保持了自己的特性,所以取得了成功。这位传记作家也高度评价了这一点。
  即使在美国,很多企业和组织仍然受到男性文化的支配,女性不得不与看不见的歧视做斗争。看似无所畏惧、风风火火的女人们也聚起来,难免被男性主宰的文化同化。如果随波逐流,就会感觉无聊而且浪费时间;如果回避,却又担心成为孤家寡人。
  尽管多数人的文化与自身不适,但是要做到不被淹没,坚守自己的领域,普通人的精神意志很难做到。稍不留心,很容易就会成为棱角分明的石头,还不如适当迎合,圆滑地生活。
  “女强人”不是粗暴而凶恶的意思,而是能够保持“自我”的意思。既要做到不迷失自我,又在各种世俗尺度中获得有能力的评价,必须经过艰难、孤独、漫长的斗争,才能赢得胜利。
  笔者有个朋友,以前在国际机构工作,后来辞职写博士学位论文,又到大学授课。她是黑人女性,离婚以后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论文都写完了,有人问:“你还回不回原来的国际机构工作?”我的这位朋友回答说:“将来我要自己选择阵地。”这无异于宣布拒绝加入组织,拒绝接受别人的指示,拒绝过那种受人评价的生活。
  朋友的话里蕴涵着深沉的力量。如果我们的生活就是与各种各样的挑战、恶劣环境、竞争对手不断战斗的过程,那我也要自己决定阵地、对手和战斗的方式,独自面对世界的评价。我的这位朋友,从小在非洲,生活得非常艰难,年纪轻轻就已经饱经风霜了。“我讨厌成为那种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斗,只是受到金钱的牵引而失去生命的雇佣兵。”当我听朋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心情非常激动,热血涌上了心头。
  看到这样的女人,无需说明,就能直观地理解坚强意味着什么了。尽管头脑清晰和才能是继续前进的推动力,但是如果没有意志和自我训练,恐怕那也只是无从证明的海市蜃楼。不管走到哪里,总有很多人“原来又聪明又有能力”。但是,那么出众的能力为什么会消失了呢。也许,我们原本拥有的才能只不过是渺茫的火种,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就是要让这火种变成熊熊大火。
  天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一千种行不通的方法。”也许只有具备这种坚韧的品质,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读完康迪的传记我们就会知道,她不是那种到处瞎碰的人,而是深刻理解什么行动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结果。她的父母也从没想过要把女儿培养成狡猾奸诈、八面玲珑的人。
  无论坚强还是聪明都首屈一指的脱口秀女王、企业家奥普拉·温弗蕾曾经说过:“卓越可以掩盖所有差别。”康迪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当然,奥普拉·温弗蕾也是。

  4、提高声音

  我曾经采访过美国最早的女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那是在她的回忆录《国务卿女士》(MadameSecretary)出版之后。我带着几本韩国出版社寄来的韩语版样书去了她的办公室,奥尔布赖特长官称赞“书做得很漂亮”,并且叫来所有的职员,非常高兴地炫耀起来。
  然后,奥尔布赖特自言自语地说,“这是韩国语出版的书,如果送给高洪柱先生,他一定很高兴吧……”“谁?”“耶鲁大学的高洪柱教授,曾经担任助理国务卿……”
  事情怎么会这么巧合呢。恰好我已经安排好了在几天之后采访耶鲁大学法学院高洪柱教授的日程。
  “正好我这周要去纽黑兰拜访高教授,到时候我转交给他吧。”奥尔布赖特长官沉默片刻,说:“还是以我的名义邮寄给他更好。”
  几天后,我在耶鲁大学见到高洪柱教授的时候,转达了奥尔布赖特长官的问候。高教授兴致勃勃地说:“这本书里还提到了我的儿子呢。”布什政府登台,电视上出现了科林·卢瑟·鲍威尔就任国务卿的场面,高洪柱教授九岁的儿子沃尔利惊讶地说:“爸爸,男人也能做国务卿吗?”在女性频繁进出政界的北欧国家,男孩子们也常常会问妈妈:“妈妈,男人也可以做总理吗?”
  1992年,比尔·克林顿就职典礼,电影《小鬼当家》中的麦考利·卡尔金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当时只有十二岁的麦考利·卡尔金站在台上,调皮地说,“我这辈子第一次看见民主党掌握政权”,引来了哄堂大笑。罗纳德·里根执政八年之后,乔治·布什执政四年,在共和党支配了十二年之后,民主党总统才终于出现了。再没有比麦考利·卡尔金的话语更有意思的表达方式了。
  我在对奥尔布赖特的采访中谈到了伊拉克战争、朝鲜核问题等各种主题,但是最让我感到心灵震撼的却是“职业女性的苦衷”。这是未被写入报道的故事。
  奥尔布赖特是这样说的:
  “做国务卿真的是一件有趣和令人激动的事情。总是惦记着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真正艰难的事情并不是工作本身。有一天,结束了忙得不可开交的一天,晚上很晚回到家里。可是庭院里的水管裂了,院子里变成了海洋。结果,我不得不在半夜三更找电话号码,请人修理水管,当时我就忍不住叹息,‘唉,人活着真难啊’。”
  我比任何人都能理解这样的心情。公司里不管加班多么频繁,工作多么繁重,都还能坚持得住,可是家里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感觉生活和人生整个都被动摇了,伤心得快要崩溃了,甚至想逃往某个地方。
  “本来我就快要累死了,连这个也不顺利。”发牢骚的同时,感觉最后有什么东西无力地沉落下去了。就是这样子。美国国务卿几乎是地球上拥有最大权力的职位,可是这个职位上的女性竟然也有如此痛苦的时候。
  结束采访出来的时候,奥尔布赖特国务卿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年轻女人还要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勇敢。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害怕,勇敢地站出来。知道吗?女人的声音都太小了,要大声说话,人们才能听得懂。”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感觉鼻尖儿发酸。结婚以后生了三个孩子,一边带孩子,一边修完博士学位,同时还做社会福利活动的女人,三十九岁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公职,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女国务卿,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想想就让人心疼。
  她的回忆录中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故事。当她成为乔治城大学终身教授的时候,周围很多人都指指点点,“肯定有后台”。当她的授课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授课时,同行教授们挖苦她说,“那是因为你的教室大”。奥尔布赖特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吃过不少苦头,就是因为这些千方百计不肯承认别人能力的人。
  奥尔布赖特穿着低根皮鞋,个子也不高,但是她看起来却很高大。人之所以显得高大,不是因为高跟鞋,而是因为自信和坚强。
  回忆录中有个地方很可笑,会见《纽约时报》记者的时候,她谦虚地说:“我的脑子不太好,但是我一直很努力。”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的报纸就把这句话当做题目刊登了出来,弄得她很狼狈。后来,朋友们对她说,“哎呀,男人绝对不会这么说”,所以她也很后悔。
  回忆录的最后,奥尔布赖特这样写道:
  “我不是因为有了成功的保障才努力,因为努力本身是人生之中保持信仰的惟一道路,所以我必须努力。”
  结束采访之后,我走上了大街,吹来了猛烈的风。办公室在十五大街,路对面站着一个小个子女人,手里拿着好几个文件箱。华盛顿刮风时的天气真的很粗暴。开车的时候,汽车甚至摇摆起来。然而马路对面的女人却丝毫不为所动,感觉她好像在勇敢地与世界对峙。她的脚心紧贴地面,背负着沉重的担子,不过她好像一点儿也不累。美国女人因为坚强和自信而美丽。

  5、知其一,就要假装知其十

  没有人能够掌握某个领域需要的所有知识,关于这点谁都不得不承认。任何人都可能遭到突袭,也可能会被才华更突出的人替代。我敢断言,我们的上司也一样。
  ——盖尔·伊凡《像男人那样工作,像女人那样成功》
  生了两个儿子的朋友惊讶地说:“男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夸张的习惯,把自己表现得比实际拥有的能力更强。”而女人则喜欢以“隐藏王牌”的方式生活,她们表现得比自己实际拥有的稍微少一些,把真正重要的王牌隐藏起来。这张“隐藏王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唰”地亮出来,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如果女人把自己的全部王牌都亮出来,她就会感觉不安,无法继续进行游戏,女人必须保留以备不时之需的“隐藏王牌”。
  女人的游戏规则和男人不同,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听过无数遍了。问题是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还是无法适应。这时候,请你读一读CNN执行副总裁盖尔·伊凡写的《像男人那样工作,像女人那样成功》。
  这本书就像尖锐的利器,不时地刺激着我的心灵。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做个骗子”一篇中的部分内容。女人天生具有“模仿生”的气质,如果对自己的领域了解得不够全面,她就会害怕别人发现,从而不敢去冒险。我就是这样,即使我知道十个中的九个,也会因为不知道其中的“一个”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便你是专家,也不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百分之百的了解。只是凭借应变能力、临场发挥、瞬间爆发力、运气,有时还要凭借“不懂装懂”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因为事先了解全部才能找到所有问题的完美答案。尽管这样,很多女性都患有“骗子综合症”,生怕自己了解不充分的事实早晚有一天会暴露。
  有一天,我雇了几名韩国留学生做打工生。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我让他们把当天的工作用报告书的形式整理出来,学生们的态度有两种。一部分学生充满信心,悠然自在,感觉他们很可靠。相反,另一部分学生却显得很愧疚,“啊,应该再检查一遍,可是没有时间了”,就在自责中交上了报告书。看来他们并没有像自己预想中那样做得足够完美,所以心里很难过。
  当时,我对这部分学生的印象是,“啊,看来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好这种事”。他们可能想说结果没能达到他们预期的标准,想在无意之中让人产生自己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的印象。不,也许他们是有“完美主义者”倾向的人。然而看到他们的态度,我却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没把事情做好呢”。刹那间我甚至想道:“以后不用这个人了。”
  后来,我把他们的工作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很难判断谁特别好,或者谁特别差。如果再冷静地看一看,那些看起来没有信心的学生们反而做得更严密,更完美。虽然他们做得很好,但是因为他们表现得没有自信,所以差点儿没有得到相应的评价。如果那天是“面试日”,说不定我会给那些表现出自信的学生更高的分数。
  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给我留下了相当大的课题。当我回头看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也常常表现得不自信,让上司对我产生了不信任。谦虚和没有自信是不同的,骄傲和充满自信的态度也是不同的。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功,很难区分出这种差别,传达出准确的信息。在美国生活期间,我发生了很多变化,却仍然有很多人对我说,“要大声说话”,看来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还有个问题就是“骗子综合症”。我曾经做过伊拉克战争的随军记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有段时间我也很“火”。很多人读我写的文章,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应,也因此引发了很多争论。作为记者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很愉快、很幸运的事情。当时,我却感觉很不幸。
  我没想过借助这种突如其来的名气做跳板,从事其他的事情,或者稍微表现得傲慢点儿。我把这种举动当成“欺骗”,所以谢绝了演讲和采访的邀请。我懂得不多,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展示给别人看,也没有给更多的人带去感动。因此我很痛苦,我觉得自己“只会让人们感到失望”。
  继而我又想,早晚有一天,别人会看穿我的实力,我会被那些夸张的称赞淹死。如果在骗子本质被人戳穿之前可以逃跑的话,我真想逃到遥远的地方。做华盛顿特派员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心情。我被绝望的心情困扰着,总觉得自己的实力会在那里暴光,自己免不了要受到羞辱。
  男人显然不是这样。我认识的很多男人,他们的实力并不是特别雄厚,却常常表现得自以为是。尽管这样,他们的“骗子”本质也从来没有被戳穿过,生活得很好。他们总是表现出懂得很多的样子,好像他们能做好更多的事情,拥有的东西也会比实际更多。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意图,这只是他们的“习惯”,或者说是“本能”。
  社会不是学校,也没有人会对你说,“我们来做个测验,看看你知道的到底有多少”。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从容。大学考试的时候,男同学常常表现得自信满满,好像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考试之前问他们什么问题,他们也会很自信地回答,让我忍不住灰心丧气,“唉,跟他们比起来,我什么也不会,看来我要完蛋了”。
  有趣的是,真正参加考试的时候,“他们”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当时我真觉得这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