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葱诚罗珠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子行三十七颂+葱诚罗珠堪布-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恭敬地对待。这是第十五条佛子行。这几个偈子讲的是世间八风,善施菩萨的行为。

吾以如子护养人,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是说我护养自己的儿子一样护养一个人,他不但没有报恩,而且把我当怨仇一样,这样是一般人很难忍的,但是菩萨却象母亲对得生病的儿子一样特别悲悯他,这是第十六条佛子行。

与吾同等或下士,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恒顶戴为佛子行。

如果功德与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我的众生,以傲慢心来欺侮我,我不但不生起瞋心,而且如上师一样恭敬他,经常顶戴在自己的头顶,这是第十七条佛子行。

下面是修贫穷和痛苦转为道用。学道修道的修行者遇到痛苦的时候,痛苦不但不成为他修行的障碍,而且成为修行的顺缘,依靠痛苦他可以圆满资粮,这样的修行方法叫作痛苦转为道用。痛苦怎么转为道用?

贫穷恒受被他欺,虽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自己没有钱财,而且常常受到其他人的欺侮,又遇到了很多的病和魔障等等,遇到了这些痛苦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愿众生的一切苦由自己代受,因为不但我一个人受这样的痛苦,还有无数的众在受这样的痛苦,故愿我一个人受了痛苦以后,其他人就能够得到解脱,不用受痛苦,遇到痛苦的时候不但是不怯弱,而且把痛苦转为道用,这是第十八条佛子行。

下面是幸福转为道用,也可以说是快乐转为道用,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有一点点福报和快乐的时候,心里就会生起傲慢心,菩萨则相反,不但不会生起傲慢心,而且会把幸福、快乐转为道用,把幸福作为修行的顺缘,转为道用。

诸众恭敬遍荣誉,财物量等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无骄傲是佛子行。

一切众生都很恭敬自己,自己的名誉普遍世界,还有自己的钱财,相当于多闻天的钱财,(多闻天是地居天第一层天当中最富贵天人,就是沾巴拉财神)菩萨看这些都无实义,这样他心里不会生起傲慢的心,这是第十九条佛子行。大乘菩萨就是这样,遇到痛苦也没有怯弱,遇到世间圆满的时候,他心里也没有傲慢,他不受外界的影响,一心度众生。

若无降伏自瞋心,外敌虽伏又增盛,
是故以慈悲心军,调伏自心佛子行。

我们如果没有有效地对治或降伏我们的瞋心,则遇到不如意的外境或不投缘的人时,很容易出口伤人,甚至拔拳相向,从而开始与他人结下了仇恨。一般世间人为了消灭自己的仇人,就动用武力,但杀死一个仇人,仇人的亲人都会成为自己的仇人,这样外面的仇人反而越来越多。因此要断绝仇人,首先必须要降伏自己的瞋心,自己降伏了自己的瞋心,就等于把外面的仇人都降伏了。而瞋心的直接对治法即是慈悲,所以,应以慈心和悲心的军队来调伏瞋心,最具体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这是第二十条佛子行。

一切欲妙如盐水,如何享受越增贪,
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世间的这些诱人的欲妙,好象是盐水,不能解渴,反而越喝越渴,世间的这些圆满也是这样,越享受越增长了人的贪心。一个修行人,就要把能使人生起贪心的事物,无论是什么,顿时舍去。比如说离开容易让人生起贪心的人,如年轻的异性,或者是把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这些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把执著打破,了达万法为空性,这样以后就肯定不会生起贪心,这是最好的舍去的方法。否则贪心越来越大,最后就造很大的孽。这是第二十一条佛子行为。

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下面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胜义菩提心即佛、菩萨的根本智慧。

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现象为自己的心,显宗里面有万法唯心,即一切外面的现象都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心产生出来的,比如说,晚上作梦,梦里所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自己的心造作的,其实白天的现象,也正是这样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心造的。《释量论》里面讲的比较广,还有唯识宗里面的《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等讲的比较广,《中观》里面也有唯识的观点,这些以后咱们慢慢去学。“一切现象唯自心”,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性本为离边戏”,意思是说,心的本性就是空性。二取就是所取、能取,能取就是心识,所取就是外面的外境,领悟了一切法是心造的,心的本性是空性,如果对一切二取的这些现象,不去作意,也就是不去执著,那么它们就融入了空性,这是菩萨发胜义菩提心的方法。这四句里面的内容相当广,相当深,要依靠其它的论典来解释,就用禅宗来解释这一句,也是很合适的,禅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就是《金刚经》和《楞伽经》,《楞伽经》里面也讲了空性,但是它主要是讲万法唯心造,《金刚经》并不是不承认万法唯心造,而是着重宣说是空性,这两个观点,配合起来,就是《中观》的观点。另外用《中观》的观点来解释也是很合适的。这是第二十二条佛子行。

会遇悦意之境时,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现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欲佛子行。

菩萨了达了一切法是心造,心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此后遇到一些悦意境相,不会继续生贪心和追求这些圆满,为什么呢?当时他应当伺察,这跟夏天的彩虹一样,只有现象,没有实质,所以当下即应断除贪欲的心,这是菩萨胜义菩提心的学处。这里不是依靠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而是依靠胜义菩提心,精通一切法是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这是第二十三条佛子的行为。

诸苦如同梦死子,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会遇违缘时,视为幻象佛子行。

遇到痛苦的时候,还是依靠精通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自己在梦里梦到自己的儿子不幸死了,心里无比的悲痛,但是一苏醒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自己的梦境、幻觉而已,其实是不成立的,菩萨遇到痛苦的时候也是看作梦里死子一样,而不执著。实际上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但是我们去执著这些幻象,这样就有痛苦的感受,梦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梦里遇到了痛苦的时候,如果知道这是做梦就不会有这些痛苦,如果不知道这是做梦,他就会执著,一执著了以后,就把痛苦引出来了,可见痛苦跟外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是跟自己的心是有密切的关系,心执著了就产生痛苦。不但是感受,而且外面所见到的山河大地等现象也是自心所造的,自心造了以后自心去执著,执著了以后它自心去受痛苦,如果自心不去造这些现象,它也不会执著,如果心里面没有执著也不会有痛苦。比如说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就根本没有人我执,所以他的身上没有痛苦。对阿罗汉的身体左边用刀一块一块割,右边涂洒檀香水,他也没有什么贪心,没有什么痛苦,在阿罗汉的心目中刀和檀香水没有什么差别,而一般人根本不行,因为有了执著。而得到了一地菩萨以上呢,他的身体就根本不会有痛苦的感受,《十地经》里面就讲过,比如说有三棵树木,有一个人来砍断了两棵树木,一棵树木没有砍断,这时候没有砍断的树木不会生起高兴或不高兴,因为树木它本身就没有心,不会有什么感受,得到一地菩萨后如果有人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也不会感觉到痛苦。所以遇到一些违缘、痛苦时就把这些视为如幻如梦的现象,也就不会有太大的痛苦,但是初修的人在开始阶段如幻如梦不是修得很好,只是刚刚知道而已,所以对治力不强,效果不会很显著,这是怎么办呢,就加修前面讲过的:“众生诸苦己代受”。

这下面是行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六度,先讲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布施便是佛子行。

希求菩提果位的这些修行人,他应布施自己的身体,身外之物的财产、眷属则更应在布施之列。但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允许布施身体,初地以上的菩萨任何行为都是他的禅定能力去做,布施的方法也不象一般布施的方法。初地以下的这些凡夫则不允许布施身体,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断除执著,如果布施身体他有同样的痛苦的感受,容易生起后悔心,这样就有退菩提心的危险性,所以这些大乘里面所讲到的这些伟大的行为,一般的众生只有心里发愿,祝愿自己尽快能够做到这些行为。另外密宗里面把身体作为佛的坛城,如果认为身体不是佛的坛城,而是不清净的苦谛和集谛,在这样看法的前提下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就犯第八条密乘戒(无论是不是为法苦行)。初学者除了身体以外自己所珍惜的财产用来布施,法布施是最殊胜的。“布施便是佛子行”,这是第一步。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
是故无有贪有心,护持戒是佛子行。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戒,则我们自己的利益都不会成就,如果自己都不能度,想度其他人哪里有可能呢。怎么护持呢?不能有贪有心,这里的有是指三有,就是指的是轮回,比如说守戒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遣除前途的一些违缘,或者是为了下世得到人天的福报,这样为求世间的圆满,就是贪有心,无论是居士戒、出家戒,守持戒的原因是为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而守戒的,这叫作无有贪有心。在家的居士戒中,五戒是最殊胜的戒,起初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这五条戒当中的一条或几条,但是心里应发愿能够很快就守其它的戒,守不住的戒还是不受好,因为不能护持的戒授了以后很快就会犯戒。这是

下面是忍辱:

欲享善物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
是故诸众无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善物就是善业,欲享善业是说很想作善业的佛子,把一切外面损害自己的违缘都看作宝藏,因为所有的众生对我都恭恭敬敬,那还忍辱什么呢,如果其他人欺侮我就是给我一个修忍辱的机会。这种机会对于学道的菩萨来说是很难得的,因为菩萨有慈心和悲心,不会去害众生,故众生也就很少害他,修忍辱的机会也就比较少。因此菩萨特别珍惜这些损害、违缘,害他的众生越多他就越高兴,这是佛子行。

下面是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生起了出离心的小乘修行者,非常精进学法,就好象是头发要燃烧,立即想办法熄灭它一样。小乘道的修行者仅仅是为自己求得解脱的利益,但是已有这样的精进,大乘的修行者不仅是度自己一个人,而是度化一切众生,为了一切众生,把自己作为功德的来源,更要发精进心,这就是佛子行。

已知具寂之胜观,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修禅定是佛子行。

具足胜观和寂止,能够断除烦恼,寂止是什么呢?是心不散乱,安住本性,心专注于禅定,一般的禅定,如四禅里面所讲的一样,心平定下来,没有任何杂念,专注在一个所缘境,胜观是什么呢?领悟本性的智慧叫作胜观,胜观和寂止要双运,如果没有寂止,那么智慧就不会是很圆满的,如果没有胜观,仅有寂止,这是一般的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也就不能得到解脱,所以寂止和胜观要双运,这样禅定才能够断除一切烦恼障。要远离色界和无色界的行,否则就得不到解脱,这是第五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

如果不证悟空性,没有智慧,修布施等前五度还是不可能得到佛的果位。六度里除了慧度以外其它的布施、持戒等五度叫作方便,三轮是三种执著,比如说布施的时候,布施者就是自己,有能布施的行为,布施的对象,这三个叫作三轮,对这三轮都精通如幻如梦叫作三轮清净,也即是慧,这样方便、智慧双运,才能够得到佛的果位,这是第六度。

 

下面讲经里面的四种学处。

若不细察己迷惑,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断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不详细地观察自己的迷惑,自己的烦恼,而天天去数落别人的长短,并且“以法形象行非法”,比如说我们出家人穿了出家人的衣服,起了出家人的名字,于是就拿出家人的身份来做恶业,或者居士不修行,不发心,去做一些坏事,所以要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世间上的人,看到他人的功德一般都不愿意讲,如果他看到他人有一点点过失,就会连观察都不观察,马上就散布出去,而自己的一点点功德,就会四处宣扬,自己很大的过失也不愿意跟人透露,这是凡夫的习惯,我们得到了一些殊胜的法,懂得了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懂了以后我们要实行,我们如果实行就一定能够做到。

管家则不同;他们不但观察自己,而且还要观察其他的人,但观察到了以后不能有瞋恨心,应在慈心和悲心的基础上来处理这些事,我们不愿他人知道自己的过失,那么推己及人,他人也不会愿意暴露他们的缺点。菩萨不能赞赏自己,不能诽谤他人,要诽谤自己要赞赏他人,如果不能赞赏他人也就不讲他人的过失就对了,如果有人在搞什么坏事,你不讲则对我们的修行、学法有影响,可以给管家和堪布讲,讲当然要有根有据,我们从佛法的慈心悲心的角度来处理就对了。因为我们到这里来没有其他的目的,就是来学法。

在这里人较多,应自己修自己的行,自己做自己的事,该做的做,该修的修,该念的念,不要管其他人的是非就对了,那么人多人少对你就不会有什么影响,这方面呢我们要强调一下,大家要记在心里,我们传法学法有三个目的,第一是自己修行,第二是自己修了以后还要给别人传,即宏扬佛法,第三是在自己修和宏扬佛法时得到一些善根、福报。其中最重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