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02-1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书屋2002-10-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村舍燕》:“汉官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邱。……”诸如此类,都是泛指和约数,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极有可能如此。   
    以上几种说法各自自圆其说,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说服力,谁也无法推翻另一方的观点,因此二十四桥之谜也就一直无从定论。但身世的悬疑未决并不影响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太多绮丽的想象,这其中就有现代散文大家丰子恺先生。丰先生在其《扬州梦》一文中这样记叙,因教公子读《扬州慢》,“怀古多情,神游于古代的维扬胜地,缅想当年烟花三月,十里春风之盛。念到‘二十四桥仍在’一句,忽然发心游览久闻大名而无缘拜识的扬州”。抵达扬州后,丰先生决定去访问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我预期这二十四桥能够满足我的怀古欲。”且看他们一行探访的经过:   
    到大街上雇车子,说“到二十四桥”。然而年青的驾车人都不知道,摇摇头。有一个年纪较大的人表示知道,然而他却忠告我们:“这地方很远,而且很荒凉,你们去做什么?”我不好说“去凭吊”,只得撒一个谎,说“去看朋友”。那人笑着说:“那边不大有人家呢!”我很狼狈,支吾地回答他:“不瞒你说,我们就想看看那个桥。”驾车的人都笑起来。这时候旁边的铺子里走出一位老者来,笑着对驾车人说:“你们拉他们去吧,在西门外,他们是来看看这小桥的。”又转向我说:“这条桥以前很有名,可是现在荒凉了,附近没有什么东西。”我料想这位老者是读过唐诗,知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他的笑容很特别,隐隐地表示着:“这些傻瓜!”   
    车子走了半小时以上,方才停息在田野中间跨在一条沟渠似的小河上的一爿小桥边。驾车人人说:“到了,这是二十四桥。”我们下车,大家表示大失所望的样子,除了“啊哟!”以外没有别的话。一吟就拿出照相机来准备摄影。驾车的人看见了,打着土白交谈:“来照相的。”“要修桥吧?”“要开河吧?”我不辩解,我就冒充了工程师,倒是省事。驾车人到树阴下去休息吸烟了。我有些不放心:这小桥到底是否二十四桥?为欲考证确实,我跑到附近田野里一位正在工作的农人那里,向他叩问:“同志,这是什么桥?”他回答说:“二十四桥。”我还不放心,又跑到桥旁一间小屋子门口,望见里面一位白头老婆婆坐着做针线,我又问:“请问老婆婆,这是什么桥?”老婆婆干脆地说:“廿四桥。”这才放心,我们就替二十四桥拍照。桥下水涸,最狭处不过七八尺,新枚跨了过去,嘴里念着“波心荡冷月无声”,大家不觉失笑。   
    像丰子恺先生这样“大失所望”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但或许是杜牧的诗句太优美动人,也或许是扬州的风景太秀丽雅致了,很多人心甘情愿大老远地跑到这儿来“大失所望”。学界的稽古钩沉、论争聚讼无法了断,但二十四桥毕竟是历史和文化的一个丰厚馈赠,今人有责任将其复原,让更多的人来分享。1986年,国家和地方拨款二百四十六万元,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扬州著名画师袁耀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乾隆《南巡盛典图》等有关史料,结合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恢复方案,于1987年10月动工兴建。景区占地约七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包括新建的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九曲桥,后又续建望春楼、栈桥、静香书屋等。其布局呈“之”字形屏列,构造旷奥收放,抑扬错落,各面转折对景都是一幅山水画卷,不仅与瘦西湖周边景色融为一体,而且成为“乾隆水上游览线”的一处胜景。湖两岸长廊依云墙伸展,陆路与水道并行。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景区焦点的二十四桥为单拱石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上下均为二十四级台阶,上围二十四根白玉栏杆,柱栏板皆雕云镂月,未见二十四桥名,而处处暗合“二十四”之意。桥墩临水处每侧两个花台,上植鲜花,四季不败,整座桥处处着意营造云、水、花、月之意境。拱桥东侧是三曲梁桥,梁桥两侧是两排石凳,桥堍上是一方亭——吹箫亭,月圆之夜,桥洞衔月,天上月华,水中月影,若有女子在此抚琴弄箫,岂非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仙境之重现?无疑,和丰子恺先生所见的“二十四桥”相比,如此高配置的新二十四桥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白石老人若能起于九泉,一定会再次发出“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的慨叹。   
    和尘埃未定的二十四桥论争相对应,新建的二十四桥处处与二十四相应,如此机巧的立意应该说是一种折中,毕竟,从字面上来看,二十四桥的名字似乎是很难与二十四这个数字脱离干系的。即使学界已有定论,说二十四桥是二十四座桥,而不是一座桥或其他什么,在以瘦为美的瘦西湖—蜀岗风景区内也是不可能大兴土木、建上二十四座桥的。因此,用这许多的二十四赋予这座新桥一身,让它来承载二十四桥幽晦复杂的文化意味,这样的选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地名纠纷古已有之,杜牧的另一首名诗《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曾引起过人们关于“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的论争,有人说在山西汾阳,有人说在安徽贵池,有人说在江苏丰县,也有人说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论争持续多年而无从定论。虽然二十四桥究竟为何,文人学者也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但自始至终都是在温和平静的氛围中进行的。而同为地名纠纷,其他一些地方就没有这么文雅安静了。前几年,为赤壁在何处、诸葛亮“躬耕垄亩”处的归属等问题,国内几处地方就进行过激辩和论争,几处地方纷纷组织起专家队伍,大兴聚讼,笔墨往来还不够,有的还动用了行政力量,还有的甚至付诸拳脚。虽如此大动干戈,但并不是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历史一个真实,而是要为当地争得一块旅游和文化资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经济和旅游也。探寻未知,揭示真相,是人们从事学术活动的一个本源动力,但一旦在其中注入功利的因素,学术就容易变味,学者的职业操守和良知也就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好在二十四桥之争没有落入这个俗套,这似乎也与扬州风气趋于温良、柔弱,缺少生长大起大落的传奇的土壤有关。   
    随着近年旅游业的兴盛,二十四桥景区的声名日益远播,游客纷至。园区管理部门的对外宣传推介也加大了力度。去年中秋,更是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二十四桥景区举行了盛大的“天涯共此时”大型文艺晚会,整个景区成了一个偌大的舞台,天上月华如洗,地上流光溢彩,湖上波光潋滟,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天地同醉。节目通过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四地的电视机构同时直播。不管是新朋还是旧友,相信会有数以万计的观众领略了二十四桥的温婉风姿;但同时也可以相信,在这数万人中了解、关注二十四桥之谜的人一定凤毛麟角。新的二十四桥如此像“二十四桥”,周边景物又如此契合诗中意境,天南海北的游客恐怕不会固执或者“学究”到为刻意追寻一个所谓的真相而“到此一游”。抛开这些书斋里的论争,作为一个普通的游客,一样可以在此领略四周“万井楼台疑绣画,千家山郭静朝晖”的秀美风光,怀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优美意境。这是众多游客心中的“二十四桥”,又何必去管它是“真”是“伪”,是一座桥、二十四座桥还是其他什么。诚如清代学者魏源叹二十四桥所言:“二分烟水一分人,廿四桥头四季春。蒲苇有声疑雨至,谁知湖雾是游尘?”有的时候,人们情愿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耳朵。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怕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同现在二十四桥景区的二十四桥。若干年后,或许二十四桥何在的追问将无奈地退隐到书斋深处,只会偶尔被人从纸页的角落里翻起,发一两声喟叹,如此而已。    
 
 
 
薄而不浅 短而有用
——读《辩思践行录》
? 覃继红
 
 
 
    一本关于人生修养格言的小书,取名《辩思践行录》。作者的追求是“薄而不浅”、“短而有用”。说薄,全书正文仅有五十六页;说短,每页只有短短八句,五十个字左右,全书正文加起来也不到三千字。文短书薄,在书海浩瀚、信息爆炸、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自然能给人节省一些阅读的时间。是否“薄而不浅”、“短而有用”,只有读者翻阅之后才好自己下结论。
    不过,这本小书倒是得到了一些高层文化人士认可的。首都师范大学的欧阳中石教授看到书稿后,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辩思践行录》。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同志,阅后为该书题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光明日报》总编辑袁志发同志阅完书稿之后,很快为该书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李春明同志的人生修养格言《辩思践行录》即将付梓,这对于社会和青年,都是一件益事。格言,是熟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简短、精练、寓意深刻,句式相对稳定。一句格言,可以包含一段典故,表达一种思想,蕴意一层哲理。格言是语言的精华,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花朵。格言总结的是前人的经验,指导的是后人的征程。人们喜欢格言。尤其是年青人,学习格言,可以更快地成熟和进步。人类的先进思想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李春明同志结合自己四十年的军旅生涯,用战士蓝天大海般的情怀,用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关心人、爱护人、教育人、帮助人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蜜蜂采蜜一样地学习、积累、总结,把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些精华,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加工、提炼,形成《辩思践行录》,它如同一小罐‘益智醒脑’的‘蜂王浆’,会对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九十九岁的孙毅老将军看了书稿以后,也为该书的出版专门题词:“有思想的火花,点然青春的火炬。”
       这本小书的成书过程也是有些意思的,书稿的内容,前后经过作者二十年的思考和积累。书稿的第一节,最早发表于1982年《大连日报》,作者当时还是海军航空兵部队飞行团的一名政委。他结合个人的工作学习经历,所写的东西,贴近生活,有感而发,得到了不少人的欣赏,多家报刊竞相转载。有的学生将其抄下来寄给自己的同学,有的老师把它写在折扇上随时加以观赏,有的地方和部队的领导同志,把它贴在办公室墙上,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书中的部分章节,先后曾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文汇报》、《文摘报》等三十多家报刊登载和转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直到最近,中央党校和国防大学一些同志,还多次向作者索要该书。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这本小书,首先献给我的战友。军队这所大学校教育培养了我,从一名海军飞行员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她包含了我四十年军旅生涯学习、工作、生活的体验和积累。”他也希望这本小书,献给青年们,献给农村的孩子们,献给生活阅历丰富并不年轻的朋友们,献给城市生活快节奏的人们。他认为,“这本小书只是一个引子,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存、生活体验,总结、提炼、升华,铸造自己反映人生哲理的‘多棱镜’”。但愿这样书品人品并重的作品,能更多一些,让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让真理的光辉,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照亮世界美好的未来。    
 
 
什么是奶酪
? 许  健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度风靡全球,热销两千万册!许多企业集团老总成千上万册批购分发给员工……这个简单的寓言,复杂的迷宫,薄薄的小册子,迷惑了多少精英或白领或蓝领或老百姓?   
    奶酪是什么? 毫无疑问,奶酪是利益,是财富和金钱,是权力和地位,是填饱肚皮的粮食,是享受美味佳肴的资格……总之,是好东西。一般而言,奶酪滋味的好坏,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能力的大小,看你拥有那个硬通货的厚薄即金钱的多少,获取那个一般等价物的技术含量即本事的高低。
    严肃的经济学家说,奶酪不仅仅是金钱,还是别的。比如爱情、幸福、快乐,甚至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心情、待遇、机会、受重视的程度等等,谁能说它们不是奶酪呢?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吗?恐怕不见得。实际上奶酪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你把寻找奶酪当作生命中惟一有意义的事情,你的一生将被奶酪彻底毁掉。   
    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到底专家有学问。他们还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奶酪在迷宫中存在,就像机会在命运中存在一样,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肯穿上跑鞋,奋力拼搏,最好是狼奔豕突,疲于奔命,就一定能找到奶酪。专家是这么说的。这是时代的潮流和主旋律,是被许多人一再证明了的,例子多得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但是,无论是奶酪还是机会,都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可以碰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想占有的东西,甚至有些人专门做梦都想抢走别人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奶酪。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你离得较远,即便无所畏惧,用你的虔诚、心血甚至生命做代价,你就一定能找到新的奶酪吗?   
    奶酪可能是利益,但“利益”这个词有点怪怪的味道。语词所表达出来的意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