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罗斯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身残志坚罗斯福-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部分 问鼎白宫第17节 “百日新政”(3)

    《全国工业复兴法》虽然没有达到罗斯福所期望的复兴工商业的目标,但是美国工人运动的某些斗争成果通过这个法律得到了反映。例如,根据复兴法,与南方工厂达成的协议是走向废止童工劳动的一个开端;就工资工时进行集体谈判的规定,对改善工人的经济条件是一个有意义的进展;对工资低、劳动条件恶劣的血汗工厂进行整顿和制裁。此外,工人还利用第七条第一款趁势扩大了工会组织,增进了工人的合法权益。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还实行以工代赈。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在全国大约5000万的劳动力中,竟有1500万人失业。在胡佛政府时期,这些不幸者的生存全靠州政府、市政府以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州、市政府及私人慈善机构谁也没有这样的财源来接济如此庞大的失业队伍,何况在整个萧条期间每年还有150多万青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分崩离析的社会和美国的经济结构,使得这一问题只有联邦政府直接挑起重担才能得到解决。这种和传统习惯永久决裂的做法,不单标志着罗斯福政府已经认识到,它必须使其失业公民免受饥寒,而且也促使旧的清教徒伦理观念的土崩瓦解。为了试图逐步解决就业问题,罗斯福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在1933年3月31日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护林保土工作队计划。它吸收18岁至25岁的青年,从事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劳动。由陆军部、内政部、劳工部和农业部共同管理。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5美元作赡家费。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由2。5万名退伍军人和2。5万名有经验的林业工人管理和指导,管区达1400多个,遍及各州。这是“美国和平时期规模最大和最迅速的动员”。这个组织在美国参战前,先后吸收了150万青年,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近20万英亩国有公园,兴建了大量游览设施。罗斯福曾经洋洋自得地宣称:“我对我执政时的成就,没有比这件事更使我感到自豪的了。”    
    整个新政期间,工赈机关名目繁多。综合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系统:一是由内政部长伊克斯领导的公共工程署,它主要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政府共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另一个系统是由罗斯福的主要顾问霍普金斯主持,包括前期的民用工程署花费近10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兴建的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参加工作。它的特点是工程比较简单,交工快,适宜于吸收广大非熟练或半熟练失业工人。工人工资每月大约50美元,相当于失业救济金的两倍。罗斯福还从提高失业者的自尊心的角度来说明以工代赈的特殊意义。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能够理解那些身居温暖舒适、酒食充足的俱乐部里的先生们,会议论政府的开支,议论由于政府实行以工代赈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如果这些比较幸运的美国公民愿意跟我来,我不仅会向他们证明政府开支的必要,而且同时还会请他们看看我们通过这些开支所取得的具体的效益。这些先生们中有人对我说,发放救济要比以工代赈更为经济。这话不假。但是,不幸得很,说这种话的人对美国的真实情况实在接触太少;他们不理解,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这里所说的付出一点什么,指的就是老老实实地工作,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    
    从1933年1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联邦政府(不包括州和地方政府)支出的各项工程费用以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共达17868亿美元。这一大笔钱经过工人的手,通过不同的渠道,以消费的形式,交回到资本家那里,这就是以政府投资作为刺激私人投资的“唧筒引动水”。有人认为罗斯福引动水挹注得还太少;有人却认为罗斯福简直是离经叛道无法无天。得克萨斯州参议员乔治·特雷尔对罗斯福大把花钱的做法大张挞伐:“宪法天天遭到违反,宪法并没有授权把联邦的经费用于不是联邦的目标”,他甚至说霍普金斯干的事“将是要发动内战和革命”。    
    转眼,第一个“百日”过去了。15篇咨文已提交国会,要求对全国的问题立即采取行动;15项重要法案已得到通过;罗斯福发表了10次重要讲话。这些法律绝大多数是有争议的,但是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建一种新的体制结构,更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他要在美国“实行社会主义”。相反,他只是代表资产阶级中自由主义者的一部分,提出一系列“新政”措施,企图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他是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力图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的疗法。罗斯福在竞选中曾指责说,胡佛未能使经济复兴是因为他在使用现有的疗法方面过于胆怯。罗斯福在奥格尔索普大学讲演时许下的诺言是,“要进行大胆、持久的试验”,现在他正在履行这种诺言。    
    然而,正当他推行新政时,酝酿风暴的乌云却继续在远方集结。在亚洲,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三省后继续往华北地区挺进;在德国,由德国国会授予绝对权力的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开始执行一项重整军备的计划,并把德国犹太人赶进犹太人聚居区。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几乎没有谈到国际问题;他同莫利和特格韦尔一样,认为萧条是美国经济的崩溃造成的,最好的对策是在国内采取行动。尽管如此,他还希望美国在世界事务中重新发挥领导作用。新政初期的对外政策,同许多其他政策一样,反映了罗斯福本人观点自相矛盾。诸如旨在刺激国内经济的农业调整法之类的措施,暂时禁止了从国外的进口,而国务卿赫尔阐明的政策则是在互惠关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经济合作体系,以便为美国农产品打开新的国外市场。    
    为了试图改变美国在世界人民眼里的形象,为国内经济改革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罗斯福上台伊始就积极谋求同苏联和拉丁美洲国家改善关系。众所周知,自从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美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这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但是由于经济萧条,保守分子们改变了观点,希望同苏联做生意。企业家们确信,苏联是美国出口商品的一个庞大的新市场。罗斯福认为,拒不承认苏联,硬把它置于“非法国家”之列的做法是愚蠢的,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的。他说:“仅仅由于我们不喜欢他们的政治制度,一个拥有1。25亿人口的国家就和另一个拥有1。6亿人口的国家连话都不讲,是十分荒唐的。”甚至在就职之前,他就决定要在这些方面作些努力。1933年10月10日,罗斯福写信给苏维埃主席加里宁建议会谈,经过接触,终于在1933年11月16日正式承认苏联,恢复了长期中断的外交关系。这是罗斯福在美苏关系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上,他强调“美国致力于平等、合作和不干涉他国事务”。此外,罗斯福还决定给菲律宾以自由。1934年3月国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10年过渡时期之后,让菲律宾人享受“彻底的独立”。    
    在国际事务上,罗斯福首先作出的主动表示是,想使由于与会国不能找到共同点而濒临失的日内瓦裁军会议恢复活力。法国要求得到防止复活的德国进攻的安全保证;希特勒要求消凡尔赛和约所强加给德国的种种限制;英国人和美国人谋求限制进攻性武器。罗斯福担心,会议失败会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并会增加国内经济改革的困难。因此,他谋求休会五六个星期,在此期间新任命的美国代表团团长诺曼·戴维斯可以在会议的范围之外,同其他代表进行非正式磋商。作为美国对裁军的诚意的证据,他提议削减正规陆军14万。同绝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罗斯福认为,美国的第一道防线是海军,而不是陆军。他指定从全国工业复兴法提供的紧急救济资金中拿出238亿美元用于建造军舰。随着32艘新军舰开始建造,其中包括“约克城”号和“企业”号两艘航空母舰,以前几乎弃之不用的海军和私人的造船厂又恢复了生产。虽然罗斯福在忙于国内事务,但来华盛顿访问的外国人却络绎不绝。他们前来是为了寻求新任总统的帮助和保证。第一个是从工党转到保守党的英国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他头脑里正为不列颠帝国复杂经济的实力与难题犯愁。接着来的是法国的前总理爱德华·赫里欧,他为了老是不稳定的法郎而来。后来又来了加拿大的贝内特,墨索里尼的吉多·荣格,以及那位正在教希特勒如何把一个一贫如洗的国家武装起来的德国货币魔术师沙赫特博士。其他国家派来了特别代表,那些不派特别代表的国家则由它们的大使充当代言人。一共有48个国家要求帮助医治它们的“经济病症”。    
    在英美两国领导人会谈时,麦克唐纳提出了一项旨在发生侵略时进行国际磋商以及削减武器和人员的计划。罗斯福认为,削减武器和军队是向世界性裁军迈出的一大步。在麦克唐纳和赫里欧离开华盛顿之前,罗斯福向他们保证,如果就武器削减和监督问题达成了协议,美国将放弃中立国的权利,并拒绝向被称为侵略者的任何国家提供补给品。这一表示使法国感到放心,同时也使德国坚持重整军备的立场成了阻挠达成一项解决办法的唯一障碍。    
    罗斯福由于担心希特勒可能会破坏他一直努力建立的微妙的均势,遂于5月16日呼吁54位国家首脑支持“以裁军实现和平”和“结束经济混乱”。第二天,希特勒就在德国国会发表讲话作了答复。希特勒拒不承担破坏日内瓦会议的罪责,他宣布德国不愿签署一项互不侵犯协定,而且诡称也愿解散他的整个军队,如果别国也这样做的话。法国人对希特勒的“诚意”表示怀疑,他们不愿意用他们的军队换取所谓集体安全的纸上保证。这次会议陷入僵局,希特勒退出国联,并放手扩军备战,罗斯福对此十分懊丧。    
    到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开幕的时候,罗斯福对它的热情大部分已消失。经过许多天的争吵,代表们始终在稳定货币汇率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项协议。自从美元不含黄金之后,世界各地对美元的旋转感到不胜惊恐。罗斯福并不希望稳定,因为他怕汇率稳定之后,美国的物价会停止上升,这对复兴来说,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情。此时罗斯福正在海上巡视,他立即写了一份咨文,并通过“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无线电发给会议,发给全世界:    
    “为了促成更为真实、更为永久的财政稳定并给各国民众带来更大繁荣而召开的这个国际大会,如果由于有人建议进行纯粹人为的、暂时的、只影响少数几个国家的货币兑换的试验而背离正道,我将把它视为一场大灾难……    
    “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要改善或者治愈根本的经济毛病。它决不能背离这种努力。”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高高的桅杆上的天线发出的电波,像宙斯的雷霆一样震撼着会议。英国代表团苦恼不堪,法国代表团火冒三丈,意大利代表团呆若木鸡,德国代表团吃吃暗笑。世界经济合作完蛋了。从此,让各个国家自顾自吧!在罗斯福看来,钱币不过是一种交换手段,是写在纸上可以任意抹去的一组数字。他简直不能明白,对于某些人来说,钱币居然还有感情价值,他们竟会真心实意地维护钱币的完整性。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吃过通货无限膨胀的苦头,害怕它就像那不勒斯人害怕维苏威火山爆发。    
    事实证明,世界经济会议是世界各国的最后一次相聚的机会。但是,如果以为会议能够成功的话,就会使德国狮子心满意足地同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比利时羔羊偎依在一起,那就愚蠢透顶了。希特勒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可怕的计划已经作出,《我的奋斗》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发表了。奇怪的是:短视的西方政治家们却视而不见!    
    世界经济会议散伙之后,罗斯福来到坎波贝洛岛上他的家园。自从他在这里患小儿麻痹症后,已经12年不曾来这里了。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海水太冷、道路太陡、难以攀登外,拖住他的还有另外的什么东西,那是一个连他自己都不敢承认的原因,一个令人不敢正视的痛苦回忆。但是,现在他敢正视了。带着海水咸味的强劲冷风,松林郁郁葱葱的悬崖和奇形怪状的岩石,以及这个岛屿上的迅猛潮汐,这一切使他重又感到欣喜激动。因为他已经战胜了在这里所遭到的打击。他当上了美国总统,到达了雄心壮志的巅峰。他现在明白,他一辈子也离不开支架了,永远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搀扶了。但是与世界提供给他的东西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过去的12年是斗争的12年,也就像他现在所明白的那样,是作准备工作的12年。    
    下一个12年将是成绩斐然的12年。但他一想到国内的危机,世界的风云,又犯愁了。他决心回到华盛顿后,加快改革,大力推行新政,争取国内经济早日复苏,以便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风暴。


第三部分 问鼎白宫第18节 赞誉与攻击(1)

    在第一个新政期间,罗斯福为了医治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调节经济的措施,他把抚慰企业界的工业复兴法,搞成了当时的关键措施。但到了1935年,罗斯福对赢得企业界的支持丧失了信心,因而改弦更张,对它发起了全力进攻。一些旨在惩罚企业界和帮助劳动人民的议案,例如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和公用事业法案,就是第二个新政时期立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